![]()
内容推荐 本书借鉴人类学家弗雷德里克·巴斯主张的族群边界研究视角,对族群边界制定进行了比较分析,阐述了族群边界如何以及为何有时与不平等和排斥、与政治显著性和公共辩论、与持久忠诚和强烈认同相关。作者提倡从更广泛且包容的族群性的定义出发,注入了布迪厄式社会学以得出更为动态的分析,主张更系统地分清族群和非族群过程以避免包罗万象的“族群视角”的诠释方法,并强调比较分析需要充分考虑世界各地族群现象的差异。作者在探讨传统的社会学族群性方法和各种边界制定工具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比较框架来解释不同族群边界的产生和转变,指出制度、权力等级和政治网络这三个社会领域的特征决定了族群边界制定行动者将采取的策略。 作者简介 安德烈亚斯·威默(Andreas Wimmer),哥伦比亚大学社会学和政治哲学教授。曾任教于苏黎世大学、波恩大学、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普林斯顿大学等。著有Ethnic Boundary Making: Institutions, Power, Networks;Waves of War: Nationalism, State Formation, and Ethnic Exclusion in the Modern World;Nationalist Exclusion and Ethnic Conflicts: Shadows of Modernity等。 目录 致谢 第一章 导论 迈向族群边界制定的比较分析 族群性、种族和民族性的整合观点 章节概览 第二章 赫尔德的遗产 如何不思考族群性 如何思考族群性:群体形成范式 机制和因素:迈向解释性的说明 去族群化的研究设计 第三章 策略与方法 推进比较边界制定议程 现有的类型学 第一部分:边界制定模式 扩张 收缩 价值重估 地位移动:边界跨越与重新定位 模糊 第二部分:边界制定方法 话语与符号 歧视 政治动员 强制与暴力 总结与展望 第四章 冲突与共识 对比较理论的挑战 制度、权力和网络 为边界而斗争 边界特征与动力 概要和未来研究的建议 第五章 分类斗争 研究设计 巴塞尔、伯尔尼和苏黎世的社会人口变化 局内人和局外人:老牌居民的视角 差异与转变:移民及其子女的视角 网络中的社会边界 结论与展望 第六章 网络边界 引言 联系形成的原则:一个理论框架 数据集 剖析种族同质性 跨越种族:网络结构的综合模型 结论 第七章 文化与封闭 族群性与价值观的四种研究路径 数据、测量和建模 结果 结论 第八章 结论 根源 方法论原则、分析立场 对策建议 研究展望 附录一 第六章的技术细节 附录二 第七章的技术细节 考文献 译后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