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林中路向澄明心(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校园散文集)(精)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靳凤林 |
出版社 | 大有书局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本书为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校园散文集,作者靳凤林教授长期工作生活在校园里,熟悉并热爱这里的一草一木与四季风景。作者行笔于校园内的主要建筑、雕塑、园林与河湖等,在四时景色中感叹校园和美向上的精神风貌,探究党校赋予人们的思想精髓及精神追求,抒发作者自己徜徉于党校这座“最美的思想花园”中由衷生发的爱校爱学问与爱党爱国情感。文笔流畅,深具哲思,可给读者以校园风光观赏及思想共飨。 作者简介 靳凤林,1963年生于河北新乐,清华大学哲学博士。现任中共中央党校哲学教研部伦理学教研室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央党校理论创新工程首席专家,全国党校系统首届党性教育精品课获得者。兼任中国伦理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政治伦理学会会长、北京伦理学会副会长,清华大学、中南大学等多所大学兼职教授。 长期从事政治伦理、生死伦理和比较伦理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先后主持和参与10多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重点项目、一般项目的研究工作,出版《制度伦理与官员道德》《死,而后生》《领导干部伦理课十三讲》等专著、教材16部,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哲学研究》《伦理学研究》《道德与文明》等报刊杂志发表论文180余篇,20多篇被《新华文摘》《人大报刊复印资料》等权威刊物转载。先后荣获国家图书奖、清华大学优秀博士论文、中央党校优秀教学奖、中央党校优秀科研成果奖等2O余项科研教学奖励。 目录 颐和北麓有大美 见证历史荣光的精神殿堂 植根大地的校园秋色与深情 南山、北山、千萃山 一泓心水掠燕湖 江山胜迹复登临 品茗怡情留筠馆 春华秋实妆燕园 一路繁花秀楚园 紧偎书香身有余香 运动世界的精神之光 方舟湖畔的生命律动 水木园里槐香飘 濯莲池畔的夏日奏鸣曲 一溪流水照古今 古树新枝绽芳姿 昆玉河畔聚星火 小清河与彩虹桥 序言 大地无声栖居有文 我在清华大学哲学系攻 读博士学位时,由于毕业论 文涉及西方生死观的研究内 容,故一度迷恋于海德格尔 的《存在与时间》一书,是 书对于人的生存状况从时空 结构上做了深度揭橥,认为 生存在世界上的此在——人 ,必须在时间性的境遇中展 开自己的活动,但人不是现 成的存在者,而是被“抛”入 世的存在者,他(她)要通 过“去存在”的种种可能性才 能成为人,特别是通过语言 、情绪、领会等方式与各色 各样的事物打交道,世界也 就在这种展开中同时成为人 生存活动的舞台。然而,由 于人极易在“去存在”中迷失 本真的自我,这就要求人必 须在不断地良心呼唤中,努 力返回源始性伦理状态,唯 其如此,才能最终获得生命 的本真价值与意义。 伴随对海德格尔生存哲 学的了解日渐深入,我又阅 读了他大量品鉴评论艺术作 品的论著。在《人,诗意地 栖居》中,海德格尔敏锐地 洞察到,诗意只能是栖居的 装饰品或附属品,不能代替 栖居成为人类生活的全部。 人只有完成了心灵的转向, 因善良而欣喜之余,生活的 诗意才能发生。也唯有此时 ,人才能根据诗意而作诗, 并以人性化的方式栖居在这 片大地之上。在《筑·居·思 》中,他强调大地是一切涌 现者的返身隐匿之所,它为 涌现者提供庇护,是其赖以 筑居的所在。在各种建筑中 栖居,乃是有死的人类在大 地上生存的本质方式,但人 类在建造自己的栖居之所时 ,只有将其与万物的保存养 护相关联,诗意的栖居才能 成为可能。在《艺术作品的 本源》中,他同样认为,任 何艺术作品只有置入大地的 无声召唤之中,将其同人类 艰苦劳作中遇到的一切有机 地聚集到一起,才能从事物 的本源中把握艺术的本质。 他以凡·高的画作《农鞋》 为例指出,农鞋上沾着湿润 而肥沃的泥土,在鞋具磨损 的那黑洞洞的敞口中,凝聚 着农妇于寒风中在田垄上踽 踽独行的艰难步履,显示着 大地对成熟谷物的宁静馈赠 ,表征着冬闲的荒芜田野里 朦胧的冬眠,浸透着农妇对 面包稳靠性的各种各样的焦 虑,以及那战胜了贫困时的 无言欣喜。 面对海德格尔对生存本 质、诗意栖居、建筑伦理、 农妇劳作等所做的充满魔性 的深层哲学解读,我一直在 想,生命体验与时间感知存 在何种隐秘关系?生活幸福 与生存环境有何根本关联? 如何在个体劳作中发现生命 存在的价值与意义?我的研 究结论是:人类的本质属性 在于,他(她)总是力图从 有限中追求无限,从局部中 把握整体,从短暂中获得永 恒,特别是当他(她)意识到 自己终有一死的必然性时, 便通过追求真、善、美、圣 的生存信念来克服其所遇到 的生死悖论,并努力使之转 化为各种各样的文化创造活 动。唯有从这个视角探究人 类一切艺术作品的本质内涵 ,才能最终觅得其本源之所 在。我从清华大学毕业后来 中央党校工作,教学和科研 的重心转向政治伦理学,尽 管教学任务不断增加、科研 工作日渐繁重,但在完成这 些日常工作之余,海德格尔 对人生与艺术的深度思考长 期萦绕在我的脑际。于是, 我力图通过自己的身历心悟 来描述个人对生存环境的体 验、对生活幸福的理解以及 对日常劳作的反思。而在各 种叙事手段中,通过散文与 诗的写作来表达自己的所思 所悟,从而抵达事物的源始 本质,无疑是最容易被人理 解的艺术形式之一。为了让 自己的身心能够从高强度的 教学和科研工作中获得放松 ,在工作之余,我开始用散 文记录自己在时间之流中, 对不断变化的周边环境一点 一滴的生命体认,以及在切 己的生存实践中,对生命哲 学或深或浅的感悟与收获, 经过日积月累,最终形成了 这部中央党校校园散文集。 我之所以将这部散文集 命名为《林中路向澄明心》 ,是因为海德格尔在《林中 路》中曾以森林为例为人们 做出深刻诠释。他说在茫茫 无际的茂密森林中,阳光偶 尔洒向几块林间空地,但森 林的绝大部分都处于晦暗不 明之中。人类的真理就好比 这林间空地,敞亮澄明只是 局部的和零星的,而晦暗不 明总是占据着森林的大部分 空间。海德格尔将自己视作 这片森林的守护者,他通过 不断地与林中树木交流和仔 细倾听大地回响,来寻找前 人走过的路,探明它们的来 龙去脉,竖起路标以供后人 行走在正确的林中路上,从 而避免人们“林中迷路竟茫 茫”。我想,我们中央党校 教职工所做的一切工作,不 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作 为指路明灯来照亮学员的内 心世界,使之走向思想澄明 的境界吗?这种澄明境界对 中国古人而言,就是为天地 立心,为生民立命,为万世 开太平。对当代中国共产党 人而言,就是为中国人民谋 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为世界人民谋大同。唯有认 识并践行这一初心和使命, 才能达至“林中路向澄明心” 。 这部散文集中的大部分 文章都曾发表在《学习时报 》上,海丽华编辑几乎对每 篇文章都做过精心的修订、 打磨和斟酌,我对她的敬业 精神深表钦佩!这些散文发 表后,在校内外纸质媒体和 数字媒体上产生较大影响, 中央党校出版集 导语 给一期期学员谱写的思念之歌,给不曾来过的朋友细绘的探幽之路。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哲学教研部伦理学教研室主任,教授靳凤林散文力作精装版。 在四时景色中感叹校园和美向上的精神风貌,18篇散文精选展现他的精神追寻之旅和人生哲理之思。 全书采用四色印刷,70余党校幅标志性建筑、雕塑、园林及河湖的高清实景照片,很多图片为首次曝光,将党校这座“最美的思想花园”完整呈现给大众读者,切实感受到党的最高学府赋予人们的思想精髓及精神追求。 精彩页 颐和北麓有大美 在北京西郊的颐和园万寿山北麓,巍然屹立着一座雄伟庄严的建筑——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以下简称“中央党校”)主楼。作为中央党校的重要形象和标志,主楼是中央党校校园内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建成的重要建筑之一,已成为中央党校历史的基本组成部分;作为中央党校校园文化的形态集成,它已深深镌刻在来此学习的我党每位高中级干部的内心之中。这座大楼共七层,整体造型为狭长形,由教学楼、教研办公楼和行政办公楼三部分组成。其中,一教室至四教室位于主楼东侧,以连廊与主楼相接,曾是校园内的主要教学场所之一。过街楼把中部与东、西配楼衔接,两侧向北以连廊与原图书馆、陈列馆相接,形成一组古今结合、高低分明、错落有致的建筑群落。整个主楼外墙为黄缸砖贴面,灰色花岗岩蘑菇石构筑基柱,主楼入口处的两侧,立有一对造型别致的石柱,恰似古建筑前的精美华表,使整个大楼顿生巍峨庄严之感。主楼用琉璃檐和额枋作重点装饰,檐下的转角墙面镶嵌了四幅巨型大理石浮雕。一是飞夺泸定桥:展现的是1935年5月29日,22名红军突击队员攀着铁索,冒着枪林弹雨,攻占泸定桥东面的桥头堡,粉碎蒋介石歼灭红军于大渡河南岸的企图。二是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展现的是1949年4月,百万雄师一举突破国民党军队的长江防线,解放南京、上海、武汉等地,为新中国的建立创造了重要条件。三是新中国成立:各族人民群众在天安门前载歌载舞,欢庆新中国成立的场景。四是社会主义建设:展现的是工农商学兵各行各业的人们都在为社会主义建设贡献力量的场景。这四幅浮雕不仅凸显了中国共产党革命和建设的光辉历程,更是给中央党校主楼赋予了鲜活的灵魂,凸显了我党最高学府鲜明的红色文化底蕴。 站在主楼最高处遥望四方,南面是颐和园万寿山鳞次栉比的亭台楼阁,其中的景福阁值得认真一述,它曾是慈禧太后在颐和园赏月、观雨、接见外国使节的地方。1949年2月,北平解放前,国共两党的和平谈判就在此举行。紧邻旁边的益寿堂,又名松春斋,曾是皇家药房,也是毛泽东和中央领导由西柏坡进京后,邀请各界民主人士座谈和宴请客人的地方,之后转往香山双清别墅居住办公。正因如此,中央党校建筑群的总体布局就是以景福阁作为子午线而测定的中轴线,自南向北延展开来,形成以中央党校校名石、主楼、战友雕像、校训石、毛泽东雕像、大礼堂、育园楼、邓小平雕像、旗帜群雕、综合楼为中轴线的前后相序的校园建筑格局。中央党校的东面是圆明园遗址,其中最大的水域是福海,宽阔的水面犹如一面平镜,映照出碧水云天的壮美景观。西靠北安河,河水自南向北又转而向东,沿着中央党校西墙与北墙,蜿蜒曲折,潺潺东流。附近的红山、玉泉山、香山绵延起伏,呈现出“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层峦叠嶂之势。北面是西山余脉之一的百望山,乳白色的气象塔矗立于主峰之上,暖阳高照时,远远望去熠熠生辉。从总体布局看,中央党校校园的选址与建筑充分利用了周边环境和原有地形,采用“虽由人作,宛白天开”的园林艺术原则,构成以颐和园为主要依托,与西山脚下的三山五园相映成趣的宏大景区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P1-3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