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天香如绣(王绣艺文六十载)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出版社 文物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王绣,山东潍县人。擅长中国画。1966年毕业于哈尔宾师范大学艺术系美术专业。历任洛阳龙门文物保管所美工,洛阳市博物馆陈列部主任、 副馆长、馆长、一级美术师,兼洛阳市文联副主席、市美协主席,洛阳画院院长。作品入选第二届当代中国花鸟画展、《姚蕙传粉》入选首届全国中国花鸟画展,《牡丹图》入选第八届全国美展。编绘出版《洛阳汉代彩画》。本书以多人视角展现了王绣的个人成长之路,折射出世纪交汇之间的沧桑变化。
目录
序言 卢禹舜
壹 风起青苹
贰 追慕汉唐
叁 纸上花开
肆 潮平岸阔
伍 盛世绣色
陆 芳华香魁
艺术年表
后记
序言
我与王绣先生师出同门
。先生20世纪60年代就学
于哈尔滨师范学院(今哈尔
滨师范大学)艺术系,业成
后离开北国冰城,南下古都
洛阳,秉“敦品励学、弘毅
致远”之校训,以“行知精神
”,扎根河洛热土五十载,
于文博于艺术诸事业中之成
就蜚声海内外,成为母校杰
出的校友,学子慕效之典范

而今海内承平日久,画
坛流派纷呈,名家辈出,各
具风流。然以牡丹绘事独步
于世,得其神髓者,唯王绣
先生;又以致力文博,躬亲
敬业,成就作为者唯王绣先
生。由是观之,先生懿范,
令人景仰。
牡丹称“国色”,自古而
然,如今更盛。大抵国人之
爱,在其绚烂典雅、雍容华
贵之姿;在其富丽而不妖艳
、拔群而不凌傲之态;在其
蓄生机于铁骨,让诸芳而后
凋之质。可谓盛世气象,汉
唐遗风。故乱世多林泉隐逸
之作,盛世多牡丹仕女之画
。东晋顾恺之作《洛神赋图
》,已有牡丹立于河畔。北
齐杨子华以牡丹画传世,引
元稹三诗而折腰。隋帝开西
苑,集牡丹名品于其中。李
唐以来,世人皆爱牡丹。自
刘禹锡“唯有牡丹真国色,
花开时节动京城”之后,已
无他花可与牡丹争艳。牡丹
之坚韧蓬勃,可作民族精神
之象征。王绣先生有感于此
,积极传播牡丹文化,普及
牡丹艺术,推动牡丹以法律
形式入主国花,以人大代表
之责,感民生、言民意,鼓
呼于艺术与文博之间,奔波
于民事与民愿之中,俨然幻
化为一株坚毅而常青的牡丹
。先生自身亦是牡丹风采之
写照、精神之载体。
唐中书舍人李正封诗云“
国色朝酣酒,天香夜染衣”
,是以“天香”誉牡丹之始。
宋人辛弃疾又以“天香夜染
衣犹湿,国色朝酣酒未苏”
之句入词,概“天香”之誉,
可补“国色”之不足。王绣先
生告别马迭尔大街,大半生
居于洛阳王城之地,此为牡
丹之乡,有甲天下之誉。先
生寄情于此,耳濡目染,对
牡丹风姿有着独特的见解,
加之勤于写生,巧于构思,
辅以深厚学养,笔尖毫端自
成韵致。绘事六十载,写尽
万千花,如今以八旬高龄,
仍楷范于后学,笔耕于画坛
,扬天香美名于四海,当称
洛阳牡丹之使者,城市文化
之旗帜。
“天香如绣”,诚哉斯言

先生生于白山黑水之间
,在这里受到了中西方艺术
交融的启蒙,深爱着艺术的
她对这片厚土也有着沉实之
爱。她以青春蓬勃之年,带
着艺术理想来到洛阳,就职
于文物系统,开始了她为之
奋斗的文博与艺术事业。囿
于摄影设备短缺落后,她用
手中的画笔,翔实丰富地记
录下古代洛阳的辉煌与成就
,可读可观的史实史料悦目
而铭心。洛阳是十三朝古都
、丝路起点之一、隋唐运河
中枢,文化积淀厚重,历史
遗存丰富。她发挥专长,相
继参加了洛阳东周王城战国
车马坑、四座汉代壁画墓、
隋唐洛阳城含嘉仓与天堂遗
址、元代白马寺住持龙川和
尚墓等考古工地的发掘工作
,绘制、临摹了一大批珍贵
的文物复形、壁画复制、图
案整理、文物资料等等,编
写了《洛阳汉代彩画》《洛
阳文物精粹》《洛阳两汉彩
画》等多种文博书籍。就任
洛阳博物馆馆长期间,王绣
先生通过不懈努力使该馆跻
身为国家一级馆,十大文物
精品陈列等项目引人瞩目,
作为一家地市级馆可以说是
成绩斐然。她曾据理而论,
与文物共存亡的陈词,使洛
阳至宝存展河洛,可谓功德
无量。浩浩洛水之间,绵绵
邙塬之上,留下她艰辛而追
求的足印,为传承弘扬河洛
文化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关东女,河洛郎。洛阳,
成了她的第二故乡,她也越
发热爱这里的一切。作为闻
名天下的牡丹城,洛阳自古
以来就有赏花、簪花、写花
的民风,却少有丹青妙手,
能将牡丹之美传神地表达给
世人。在工作之余,王绣先
生倾注大量心血于牡丹绘画
技法和表现力上,开创出一
条与众不同的艺术之路。先
生深谙“牡丹有王者之号,
冠万花之首,驰四海之名,
终且以富贵称之”,故经年
绘事,常居于花丛,观乎花
态,写诸花间,思至毫端,
作品赋彩明艳、富贵雍容。
自古多有丹青妙手写牡丹者
,或富贵与野逸,或伯年与
雪涛,风格纷呈,经典列列
,而王绣先生融会为艺,独
得牡丹雅俗共赏之意趣,雍
容典逸之风神,亲和而典雅
,明丽而娇美,光影花叶,
虚实枝丛,融入水彩画表现
之技法,呈现出鲜明的个人
艺术风格与独到艺术特征。
“天下无双品,人间第一花
。”今天洛阳的牡丹画派,
已经独具风格,渐渐崛起,
恰恰是先生博采广纳、汲取
众长、外师天香、中得心源
、开风气之先、领时代潮流
的结果。以王绣先生笔下牡
丹之风范,喻大国盛世气象
,可谓天作之合。
此次王绣先生嘱我作序
,特意发来书稿,从中可以
看到先生奖掖后学、提拔新
人的故事,看到她一片赤诚
、奉献青春的故事,看到她
倾心天香、妙笔生花的故事
,看到她在不同时期的代表
作品。更为难能可贵的是,
书稿以十年为一个阶段,收
录了不同阶段的许多图片,
既有生动的时代感,也有珍
贵的史料价值。展卷捧读,
思慕良多。
王绣先生从事艺术、文
博工作的六十年,也是中国
现当代美术与文博
导语
本书中记述了先生奖掖后学、提拔新人的故事,看到她一片赤诚、奉献青春的故事,看到她倾心天香、妙笔生花的故事,看到她在不同时期的代表作品。更为难能可贵的是,书稿以十年为一个阶段,收录了不同阶段的许多图片,既有生动的时代感,也有珍贵的史料价值。展卷捧读,思慕良多。
王绣先生从事艺术、文博工作的六十年,也是中国现当代美术与文博事业快速发展的六十年。因此,她的经历,可以说是现当代美术与博物馆发展史上难得的标本,从她的个人经历可以看到我们国家强大、社会发展、文艺繁荣等方面的进步。
后记
我已经八十岁了,这是“
杖朝之年”,在古代,是可
以拄着拐杖上朝的。早几年
,母亲和朋友就劝过我,说
是把故旧、师友、学生、晚
辈们写我的文章梳理一下,
出版这样一本集子。稿子已
经整理了不少,但一直未提
上日程。
去年深秋的一个上午,
张建京来工作室看望我。他
是现任洛阳市美协主席、美
术馆馆长,又是我的学生,
于公于私都是无话不谈。聊
起我2022年的画展,他就
劝我再出版一本画集和艺文
集,与展览同步,也算是对
自己六十年艺术生涯的一个
小结。我同意了,并委托他
和王小朋负责此事。
书稿很快就筹备齐了。
中国国家画院院长卢禹舜先
生秉笔作序,陈钰铭、孔紫
、刘杰等同道师友应邀发来
文章,让我非常感动,其中
的真知灼见,令人涵泳再三
。我的亲友、同学、少年玩
伴也纷纷发来文章,他们大
多与我年龄相仿,一直互相
牵挂。看到这些简单而温暖
的文字,我内心充满了幸福
感。书稿中,朋友、同事、
学生和晚辈的文章占据了大
多数。他们总是不吝溢美之
词,让我汗颜之余,平添了
几分前行的动力。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老
市长刘典立等几位领导也专
门写了回忆文章。回望来路
,每遇人生坎坷和工作困境
,总有他们倾力相助。正是
因为有了他们,才成就了我
的今天。
何水法、霍春阳、江文
湛、陈永锵等画坛老友事务
繁忙,无暇成文,但是也都
发来精短而珍贵的文字,点
评我的作品。一一读来,仿
佛相对而谈,如沐春风。我
把这些文字收入《王绣画集
》的“集评”之中,作为对自
己的鼓励。
翻检这些作品,如同翻
阅自己的人生路程。“寒来
暑往,秋收冬藏。”想起儿
时背诵《千字文》的情境,
恍然惊觉,这一段旅程,恰
如一年中的四季轮回,春生
夏长,秋收冬藏。
在哈尔滨度过了美好而
又充实的童年、少年、青年
时光,立下了“做画家”的志
向,考入哈师大,顺利完成
了大学学业,自此绘画与我
终生为伴。此可谓春生。
南下洛阳,就职于文博
系统。从美工做起,参加多
次考古发掘,临摹、绘制了
大量考古遗迹、遗物图像,
出版了多部文物专业书籍。
在王城公园,一见到盛开的
牡丹,立刻钟情于此,工作
之余流连花丛,长年写生,
尝试用水彩笔法融合国画,
展现牡丹风姿。此可谓夏长

担任洛阳博物馆馆长,
首开外展先河,多次获得国
家文物局的奖项,并竭力将
三百余件文物保留在洛博。
担任市美协主席,促进洛阳
牡丹画派的形成,推动牡丹
文化产业的发展。搭建了与
全国各地及海外城市之间的
沟通桥梁,扩大了洛阳文化
的国际影响力,提升了洛阳
城市的美誉度。此可谓秋收

退休后,原本打算倾心
创作,又感谢组织的信任,
担任两届全国人大代表。兢
兢业业于参政议政,为文化
繁荣和产业发展建言献策。
在艺术追求上,依然不敢懈
怠、积极探索,不断参加学
术性、全国性的艺术活动,
参与国际友好文化交流。支
持洛阳美术事业发展,奖掖
后学,激励青年艺术家成长
。热心公益事业,奉献爱心
、回馈社会。此可谓冬藏。
八十载漫漫岁月,六十
年艺术追梦。一路走来,往
事萦怀。最需要感谢的是父
母对我的养育、丈夫和家人
以及亲朋好友对我的支持。
中国国家博物馆的霍宏
伟帮我联系并选定了文物出
版社,该社王戈主任主要负
责本书。建京牵头组成了专
门的编校团队,王小朋等团
队成员均一一列在编委会中
,在此一并感谢。
人生琐碎,篇幅有限,
一些朋友和故事未能在书中
一一提及,不免心下惴惴,
多有歉意。然往事历历,仍
感怀心间。
王绣
2022年1月8日
精彩页
记忆的碎片,遥远而清晰
人无形的收藏就是记忆。岁月永不回头,但我们可以回望生活。对一个人来说,八十年时间太过遥远,许多记忆已被岁月的风雨销蚀成碎片,但有些记忆如刀刻斧凿般让人永生难忘。
姐姐王绣,小名叫“小丫”,是家中唯一的女孩,也是我们兄弟姐妹中最有个性的。
记得姐姐小时候就爱画小人,特别是画小美人,比如手扶头上水罐行走的印度美女,还有世界著名童话中的一些小美女。姐姐把她们画在一张张硬纸卡上,每天她作业的桌子上堆满了这样的小画片。当时流行一本书《越南南方的来信》,里面的插图都被她临摹过。在那个“学好数理化,走遍全天下都不怕”的年代,家长都注重孩子学好文化课,但我姐却不爱数理化,偏科偏得厉害,妈妈让我监督她(我俩在同一个年级),帮她补习数学。可每次我给她留下作业回来检查时,她总是作业没做完却画了许多小人,有好几次气得我到妈妈那去告状。现在回想起来,也许姐姐正是在这些画中为自己埋下了热爱美术的种子,后来它开了花,并结出了硕果。这也应了杜威的一句话:“兴趣,是才能可靠的征兆。”
念初中时,姐姐在哈尔滨第十七中学。由于她爱画画,参加了学校的板报组,是组里最活跃的成员,也是骨干。那时,一个学校的板报是学校的门面,办得好就是学校的名片。十七中的板报是全市中学里办得最好的,是十七中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学校也重视,其他学校来参观的人不断,姐姐也因此成了学校的“人物”。十七中板报的文字内容不归姐姐管,但每期的报头、美术字、设计版式、插图等任务,都由姐姐负责。姐姐大概也是出于对这项工作的热爱,办得非常上心。每期都有新点子、新花样,总让人耳目一新。每次更新的黑板报前,总是挤满老师和学生,他们边议论边赞赏,姐姐有时也挤在其中,听听赞美的话,用她的话说,那种成就感像甜甜的蜜一样溢满心中。周末板报需要更新,星期六放学后和星期天姐姐就会特别忙。有一次,她放学很晚还没有回家,当时没有电话,妈妈让我去学校查问,原来她们组里有个成员生病没来,她就一个人干了俩人的活,一直干到很晚才回家。
大学阶段,姐姐在哈尔滨师范学院(现哈尔滨师范大学)艺术系学习。上学期间,我姐曾一人完成了黑龙江省博物馆门前的《毛主席挥手我前进》的大幅画像。那画像大小是我姐身高的四五倍,需要在建筑工人搭建的脚手架上左右上下来回走动作画,而且当时没多少人敢画毛主席的画像,怕画不好会“吃罪”。可就是这样,我姐人小却自信满满,再加上胆大能吃苦,敢画大画,愣是给完成了。这让我当弟弟的也着实自豪。每当我和哈工大的同学走过这画像时,我都骄傲地和他们说:“这是我姐姐画的。”
也许女孩和男孩有先天的不同,会照顾人。我哥和我贪玩,除了学习根本不管家事。当时我妈是市优秀班主任,多年被评为市劳动模范和省、市先进教育工作者,大部分时间和精力用在事业上。姐姐见父母忙,就主动帮助妈妈干家务,除了洗洗涮涮打扫卫生,她怕我们挨饿,很小的时候就学会了做饭,成了妈妈的好帮手。妈妈称她是能干的“小丫”。
记得有一次,妈妈很晚还没回家。姐姐干完家务活,把饭又热了一下,然后约我和哥哥到学校给妈妈送饭。我们到了学校收发室,门卫通知了我妈妈。妈妈见我们三个都来了,还以为发生了什么事呢。结果一听姐姐说“妈,给你送饭来了”,高兴地拍着我姐的头说:“小丫真乖,谢谢你啦。”
P12-13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3 0:5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