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信仰(马克思主义的道与社会主义的理)
分类
作者 董振华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下载
简介
内容简介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具有真理力量?社会主义究竟是什么?共产党人的生命意义在哪里?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是什么关系?作者作为中央党校主讲教授,长期从事领导干部班的教学工作,针对学员困惑的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坚持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结合中国共产党百年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经验、理论创新和实践成就,以“信仰”为题,在深刻理解和系统回答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什么是共产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等基本问题的基础上,从坚定不移的崇高信仰、人民至上的价值立场、共同富裕的公平正义、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唯物史观的历史自觉、守正创新的科学理论、独立自主的自信自强、自我革命的政治品格、永不懈怠的斗争精神、胸怀天下的人类情怀十个方面,深刻阐释了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的理论、人民的理论、实践的理论和开放的理论,所具有的真理力量、道义力量、实践力量和创新力量,让读者不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让坚定信仰扎根于真理基础,让真理实践指向崇高信仰。该书对于党员干部深刻把握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丰富内涵、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信念,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作者简介

董振华,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哲学教研部副主任、博士生导师,全国应用哲学研究会会长,中国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中央国家机关党的十九大精神宣讲团成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哲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承担《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哲学基础研究》《科学发展观历史地位、精神实质、实践要求与改革攻坚研究》《科学发展观与当代中国整体文明建设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路径及发展趋势研究》等国家社科基金重大课题的研究工作,在《求是》《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哲学研究》等报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00多篇,多篇被《新华文摘》全文转载,在人民出版社出版《创新实践论》《治国理政思想方法十讲》等专著10多部。

目录

第一章  坚定不移的崇高信仰
 

一、理想信念是精神的“钙”
 

二、共同理想保证伟大事业
 

三、远大理想激励不懈奋斗
 

四、共同信念凝聚民族力量
 

五、通过理论武装坚定信仰 

第二章  人民至上的价值立场
 

一、人民至上蕴含着共产党人的信仰
 

二、坚持人民至上的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
 

三、人民至上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担当
 

四、紧紧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 

第三章  共同富裕的公平正义
 

一、共同富裕是社会公平正义价值的现实诉求
 

二、资本逻辑文明形态是社会异化的总根源
 

三、共产主义是扬弃异化的现实历史运动
 

四、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五、实现共同富裕是一种历史实践辩证法 

第四章  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一、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确立和发展
 

二、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理论逻辑和科学内涵   

三、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实现路径和现实要求 

第五章  唯物史观的历史自觉
 

一、掌握历史规律,坚信“两个必然”,坚定理想信念
 

二、借鉴历史经验,汲取历史智慧,做到知古鉴今
 

三、坚持历史观点,认识历史现象,评价历史人物
 

四、明确历史前提,立足历史方位,擘画历史宏图
 

五、坚持群众观点,依靠人民群众,创造历史伟业
 

六、提高历史意识,增强历史自觉,担当历史使命
 

七、把握历史大势,顺应历史潮流,抓住历史机遇
 

八、着眼世界历史,关切人类命运,推动共建共享 

第六章  守正创新的科学理论
 

一、归根结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经验
 

四、用发展的马克思主义引领实践 

第七章  独立自主的自信自强
 

一、坚持独立自主,不盲从迷信任何教条和既有经验
 

二、坚守“根”和“魂”,确保正确方向
 

三、坚持守正创新,绝不封闭僵化 

第八章  自我革命的政治品格
 

一、中国共产党自我革命的伟大意义
 

二、中国共产党自我革命的历史经验
 

三、中国共产党推进自我革命的现实路径 

第九章  永不懈怠的斗争精神
 

一、斗争精神是马克思主义者的基本精神底色
 

二、伟大斗争是我们党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
 

三、伟大斗争是实现伟大梦想的必由之路
 

四、新时代的伟大斗争具有许多新的内容
 

五、坚持斗争精神,推进新时代伟大斗争 

第十章  胸怀天下的人类情怀
 

一、胸怀天下的伟大政党
 

二、以世界眼光去认识政治形势
 

三、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四、实行互利共赢的对外开放战略
 

五、关切人类共同命运的共享发展 

余论  大道之行,天下为公 

后记

序言

马克思主义的“道”与社会主义的“理”
   

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我们共产党人必须坚守的精神家园,也是我们从革命到建设再到改革一路走来取得胜利的巨大力量源泉。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在当代中国就集中体现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信。马克思主义的“道”,在当代中国就体现为社会主义的“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这是贯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灵魂。
  

一、信仰是对价值的最高追问
   

整个人类活动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认识世界,另一类是改造世界。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这两种活动不可能完全分开,即认识和实践不能割裂,两者往往是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认识世界不是目的,认识世界的目的归根结底在于改造世界,而有效改造世界必须以正确认识世界作为前提。在改造世界的时候,三个认识问题搞得越清楚越好:是、所以是、应当是。“是”和“
所以是”是对此岸世界即经验世界的认识,“应当是”是对彼岸世界即超验世界的认识。这就是通常说的两个判断,一个是事实判断,另一个是价值判断。事实判断回答的是“是”或“不是”,即是非问题;价值判断回答的是“该”或“不该”,即利弊问题。事实判断服从唯物论的原则,同主观意愿没有关系,不以人的喜怒哀乐为转移,不管喜欢不喜欢、愿意不愿意、高兴不高兴都不能改变事实。问题在于,我们的认识是否符合事实,也就是真与假。

1941年5月19日,毛泽东在延安高级干部会议上作《改造我们的学习》的报告,对“实事求是”作了科学阐释:“‘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我们要从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区内外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其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即找出周围事变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①实事求是,就是要找到“是”和“所以是”,作出事实判断。如果说事实判断服从客观标准和外在尺度,那么价值判断则服从主观标准和内在尺度。每个人对同一个事实会作出不同的价值判断,因为每个人具有不同的价值观所决定的判断标准。这个分析的意义何在?事实判断对应的世界是实然世界,即实际是什么样子;价值判断对应的是应然世界,即应该是什么样子。我们的认识居于两端:一个是实然世界,就是我们所说的现实;另一个是应然世界,就是我们期望的理想。二者不可能完全重叠,否则就无所谓理想或现实;但二者也不能完全割裂,二者总会联系在一起。所有的理想都是基于一定的现实,
并且是对现实的超越;所有的现实都会孕育一定的理想。

但是,如何将二者连接起来呢?两个世界的连接需要桥梁和中介,即改造世界。通过改造世界,对实然世界进行否定,使其成为我们所期望的应然世界,这个理想就变成现实。从这个现实出发,再产生新的理想,通过新的实践再解决新的理想和现实的矛盾。整个人类活动,无非就是从现实到理想,通过实践不断超越的过程

价值判断对应的是应然世界,服从的理性就是价值理性。与价值理性相对应的概念是工具理性。我们对价值和意义的追问服从价值理性,而实现价值的手段和途径则服从工具理性。什么是理性?理性就是经过批判、反思、证明,甚至经过检验,在合理性的基础上进行选择、决定和行动。在现实中,我们经常会听到一种表达:工具理性泛滥,价值理性
缺失。这句话的表面意思像是说工具理性是不好的,应该摒弃;价值理性是好的,应该坚守。然而,事实并非如此。两者无所谓好也无所谓坏,而是一个都不能少,二者必须统一。所有的工具理性必须服从和服务于价值理性,而所有的价值理性必须以一定的工具理性作为载体和手段,缺一不可。如果工具理性离开了价值理性,就会迷失方向,失去意义;
如果价值理性失去了工具理性,只能是空想,因为没有实现的手段。也就是说,既要有合理的想法,又要有有效的办法。但是现实生活中,二者往往会被割裂、对立,甚至颠倒。举例来说,现在流行的暴走,其目的是健身,但在走路的过程中,人们往往会把走路本身当作目的,为了追求多走路甚至损害了健康。有的时候,我们可能付出了很大的精力做一件事情,但是最后会发现这个事情没有意义、不该做。正如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批判的国民经济学家那样,他们将本来需要论证的问题当作了前提。做任何事情之前,我们都需要进行决定,这个决定是认识
行为。决定就是选择,在多种可能性中进行选择,而选择就是舍得。两害相权取其轻,两利相权取其重,这个选择必须根据一定价值理性进行判断。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7 8:1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