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文明守夜人(关于当代诗歌艺术的随笔集) |
分类 | |
作者 | 草树 |
出版社 | 北岳文艺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文明守夜人》是诗人草树撰写的一部关于当代诗歌艺术的随笔集,作者以现代性诗歌美学标准,选取了多多、昌耀、于坚、杨键、韩东、吕德安、陈先发、张枣等个人性特征突出且有持续性、在当代专业诗人的心目中认可度高的经典化诗人和莫非、毛焰等风格独特的诗人,发掘出学院派没有论及的他们的诗学深度和最新转变,这部作品深度剖析十位典型诗人,是当代中国诗歌批评不可多得的独特样本,对确认当代诗的价值和厘清新诗的困惑,有重大意义。 作者简介 草树,本名唐举梁,1964年12月生于湖南。1985年毕业于湘潭大学。2012年获第20届柔刚诗歌奖提名奖,2013年《精馏塔》获首届国际华文诗歌奖,《太监考》获首届当代新现实主义诗歌奖。2019年获第五届栗山诗会年度批评家奖。著有诗集《勺子塘》《马王堆的重构》《长寿碑》《淤泥之子》等。现为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兼职教授。 目录 痴呆山上的眺望:细读多多 语言的花样滑冰:论张枣 围绕昌耀一首诗——细读《雪、土伯特女人与她的男人及三个孩子之歌》 谈于坚诗歌写作的四个主要向度——以《尚义街六号》为例 旗手之旗的卷缩与舒展:论韩东 长明灯的悲伤摇曳:论杨键 木讷是寂静的表情:论吕德安 冲淡和嶙峋之间:论陈先发 自然之子——论莫非的植物诗学 平静的沸点:毛焰的诗与画 序言 很小的时候,我记不清 是爷爷一辈哪一个老人去 世,黄昏时分。个身着长 袍的道士在田野边挥舞着 水袖。死者的缟铺、衣服 和纸钱,构成一堆熊熊大 火。从道士手里洒出来的 米粒,在火焰中滋滋作响 ,散发着香味,把布料发 出的臭味稍稍遮掩了。那 个道士抬起手肘,藏起眼 睛,看阴阳——据说他能 在衣袖里看见来到火堆边 争食的鬼魂。我只看见黑 暗中的火焰格外耀眼。当 那位道士正要转身离去的 时候,大伯笑嘻嘻地迎上 来,十分谦恭地请求他讲 一讲阴阳。他神秘兮兮, 和大伯走到一间没人的屋 里说。之后就传出,有一 个中年男子满身是血,挥 之不去,阴阳先生让村里 人出门要特别注意安全。 大约过了一个礼拜,邻村 一个中年男子出车祸的死 讯传来了。 我不知道那位道士是否 真能看见灵魂的真相:是 偶然的巧合,还是真是先 知的预言?道士嘴里的念 念有词,首先是召唤天地 菩萨,其次是往昔家神, 一个简朴的祭奠仪式,神 灵悉数到场,天地神人的 四边形暂时建立起来了。 那些跟着他鞠躬作揖的孝 子们,也从利益的争夺、 权力的游戏和秘密的算计 中,暂时游离出来。平素 高昂的额头上,若隐若现 地出现了“敬畏”一词,心里 除了悲痛,还有一缕泉水 淌过。 道士招魂,像诗人作诗 ,其态度之庄严也如同语 言学家之于方言,方志学 家之于地方,帝国之于领 地——如德里克。沃尔科 特所言。无数的声音在记 忆中沉落了,像羽毛飘散 沉入大地,诗人的写作, 如道士挥动长袖,是要让 那扑地的羽毛再次轻飘起 来。美剧《权力的游戏》 中那个布兰.斯塔克知道 ,夜王最终会找上他。他 坐在古老的鱼梁木下,任 凭远处在进行史无前例的 人鬼大战。夜王来了。夜 王冲他来,因为他是人类 的先知、记忆,他能够看 见往昔和当下的真相,杀 死他,意味着杀死了人类 的记忆,而人类失去记忆 ,就真正彻底消亡了。诗 人是记忆的捍卫者。对于 一个诗人的爱护,与其像 赎罪的乔伊那样舍命保护 布兰,或像艾丽娅那样经 受无名者(noone)的残酷 训练以人间绝技杀死夜王 ,不如“以一个声音”追上诗 人的“目力所及”。诗人张枣 在《春秋来信》中写道— — ……而你的声音追上我 的目力所及:“我,就是你 呀!……” 以声音追上诗人的目力 所及,是以一种感官和语 言同步抵达诗歌的发生现 场和诗学视野,而不是将 诗放在一个意义的模型里 铸造意义的模特——那模 特不论有多么美,她的命 运就是禁锢,永远站立在 橱窗的灯光里,而不能得 到“声音”的触摸,从而产生 更微妙的内心共振。张枣 在《春秋来信》中描述了 一种获得高山流水般知音 的喜悦:“那儿,鹤,闪现 了一下。你的信/立在室中 央一柱阳光中理着羽毛— —/是的,无需特赦。”我不 知道诗人臧棣的来信谈了 什么,谈论了诗当是大概 率事件。一个诗人在这样 的时刻获得的内心自由和 喜悦,是难以言表的。 我从来不敢以批评家自 居,充其量是一个诗歌的 同行,当然我也不太喜欢 那些学院批评家的阐释模 型:他们把诗歌作品作为 一个意义的化合物,试图 从不同的“模型”中分解更多 的意义分子。我期望能够 进入诗人的写作现场,并 与诗人在诗歌发生学层面 ,探讨声音的秘密:它是 如何在一瞬间获得形象, 像黑暗的丛林飞出萤火虫 ,并将夜色点缀。 这是一个民族复兴的伟 大时代。城市化运动轰轰 烈烈,不断改变着天际线 ,现代化的铁路网布满国 家的南北东西,巨型挖掘 机的轰隆声、振动棒的嗡 嗡声和娱乐频道的廉价笑 声,充斥着耳鼓。满地语 言的碎片。几年前站在阳 台上,可以看见橘洲焰火 ,现在被万达的高楼遮挡 了。漫步明清风的湘春路 ,谈起一个电影曾经以此 作为外景地,言语间的骄 傲,只剩下牌楼上三个秀 美的绿字。一片废墟之后 ,高楼如雨后春笋般耸立 。楼道里人们对面相逢不 相识,“邻居”一词,已经失 去它的本义,也尚未获得 新的命名。入夜时分亮起 的万家灯火,不过是照亮 各自一块小小的属地,远 看壮观无比,实际上是各 自分立的“他在”,人与人并 不能相互映照,到处都是 陌生人,谁能拥有一个真 实的此在?即便家神,也 找不到进门的路径。一个 人死去了,夜晚悄悄送去 殡仪馆。楼下摆满了婚车 ,却并不知道是谁家在办 喜事。一个传统的中国正 在逝去,而城市的人们懵 然不觉,各自像一只陀螺 旋转在一个小圈子里—— 这个圈子随着年龄的增长 和利益链的剥离,变得越 来越小。记忆如同废墟, 而当下隔断过去,人孤立 在大地上,从未如此孤独 。诗人是这个时代的语言 碎片的拼贴者,是文明的 守夜人。当代诗人,越来 越像道士或巫师,:甚至 更无用,然而正因为无用 ,诗人像打坐的僧侣,耳 朵得以清空,为真实的声 音,预留了频道。倾听或 拼贴,使记忆和当下得以 黏合,黏稠的胶水如同一 种无所欲求的爱,这份爱 ,致力于修复一只被打碎 的传统的花瓶,固执如后 院的碎玻璃,依然在言说 ——如诗人多多在《依旧 是》所言。 本书试图以文本细读 导语 草树对复杂多变的当代汉诗写作现场,既保持了敏锐的触觉,又展现了天才的洞察力。他将一个诗人持续二十余年高强度创作累积的巨大激情,与他具有某种旁观姿态的评论家理性融为一炉。毫无疑问,由他以深度剖析十位典型诗人而形成的这本新著,是当代中国诗歌批评不可多得的独特样本。 书评(媒体评论) 文艺创作的繁荣总是离 不开批评的在场,二者相互 激励、激发。草树作为一 个诗人,对当代诗歌现场 有着深入的体察和敏锐的 判断,本书显示了他的艺术 视野的独特和见识的不凡 。 ——李少君(诗人,《诗 刊》主编) 评论是一种判断力。不 知好歹的读者往往迷信评 判,以私人品位为公器,评论 于是成为某种公器。这种 公器性往往被私用。观代 主义对此的纠正是中立化, 但是词是有立场、品位的 。中国当代诗歌评论总是 给我人微言轻、不得要领 、夸张草率、投桃报李、 党同伐异的印象,小器也,不 可认真。草树是个另类, 天真、诚恳、严肃、懂诗, 他并不忌讳公开自己的立 场和品位,他超越了诗歌评 论普遍的肤浅自私。大度 而有深度和穿透力,与当 代新诗已具的重量相称。 ——于坚(诗人,鲁迅文 学奖获得者) 草树对复杂多变的当代 汉诗写作现场,既保持了敏 锐的触觉,又展现了天才的 洞察力。他将一个诗人持 续二十余年高强度创作累 积的巨大激情,与他具有某 种旁观姿态的评论家理性 融为一炉。毫无疑问,由他 以深度剖析十位典型诗人 而形成的这本新著,是当 代中国诗歌批评不可多得 的独特样本。 ——陈先发(诗人,鲁迅 文学奖获得者) 在一个罕有批评家的国 度,草树的出现代表着某种 希望。 ——杨健(诗人,画家, 华语传媒文学大奖获得者) 精彩页 痴呆山上的眺望:细读多多 多多一般被指认为朦胧诗的代表诗人之一,尽管他本人多次否认。他也不认为有什么“白洋淀诗群”,“那都是后人加上去的”,2013年他在河南郏县对我说。多多,本名粟世征,1951年出生于北京,1969年到白洋淀插队,后来调到《农民日报》工作。1972年开始写诗,1982年开始发表作品。1989年出国,旅居荷兰十五年,曾任伦敦大学汉语教师,加拿大纽克大学、荷兰莱顿大学驻校作家,曾多次参加世界各大诗歌节,在英国、美国、德国、意大利、瑞典等十几个国家的大学举办过讲座和朗诵。2004年回国后被聘为海南大学人文传播学院教授。多多著有诗集《行礼:诗38首》《里程:多多诗选1973—1988》《多多诗选》《多多四十年诗选》等,2005年获得第三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2004年度诗人奖。 在20世纪70年代,多多是中国为数不多的杰出的现代诗歌探索者之一,其代表作《玛格丽和我的旅行》《手艺》《致太阳》等,早已成为汉语诗歌的宝贵财富。在旅居欧洲的十几年间,他不懈创作,获得国内诗歌界的普遍赞誉。多多被公认为当代中国最优秀的抒情诗人之一,曾获得纽斯塔特国际文学奖等重要文学奖项。 多多的写作,有着极其鲜明的个人性特征,从1972年开始写诗,他的发声就与众不同。在那个普遍倾向于“为时代代言”的时代,他似乎是一个诗“不针对什么”也“不反对什么”的“特例”,而致力于恢复汉语的听觉。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朦胧诗在当代诗歌史上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以北岛、舒婷、杨炼、芒克等诗人为代表,开启了一个诗歌时代。多多在那个时代也许声名不那么响亮,但是他的写作显示出的诗歌技艺的精湛、洞察力的明晰和语言的锐利,日益受到诗歌界的公认。 从痴呆山上眺望,多多历时半个世纪的写作,形成了旖旎的语言风光,择其峰岭,可以勾勒出一条不凡的语言路径。当然,路途两旁的多多式城堡、四合院或村庄,或许更有魅力,我们不难从这一条路径的张望中获得。 《蜜周》写于1972年,是多多的早期名作之一。一般认为,这是一首爱情诗,没有像舒婷的《致橡树》(写于1977年)那样广为流传,却潜藏着比后者更为精湛的诗艺。后者是宣泄式的、意象化的,凌霄花、鸟儿、泉源、木棉等,是典型的象征主义的对应物,以“否定”成就“是”,诗的内核是观念性的,是宏大高蹈的抒情。当然,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这也是引领风气的写作。而多多这一首诗显然是个人化的,发生于日常又超越日常,当然也不乏那个特定时代的投影。 我们不妨认为《蜜周》戏仿了《圣经·创世纪》,或许在年轻叛逆的诗人多多心里,爱情到来本就是人的一次“创世纪”,是人生开天辟地的大事。 P1-2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