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战安庆(精)
分类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中国军事
作者 周禄丰
出版社 岳麓书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安庆之战是清王朝和太平天国命运的转折点,本书选取安庆会战这样一个转折点,浓墨重彩地描写了这场大战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本书围绕湘军与太平天国会战安庆来布局谋篇,深入地解读了咸丰皇帝、曾国藩、胡林翼、李鸿章、左宗棠、等晚清军政名人在大变局中的选择与行动,堪称一部翔实的晚清军政史。同时它也是一部关于人情世故的博弈史,表面上写的是战争,实际上写的是背后各种人情世故和各种势力之间的博弈。
翻开本书,看曾国藩如何以一种拙诚的精神,诠释一个持续奋斗者的升级之路,一个敢于担当者的觉醒历程!
目录
序章
一、书生从戎
一 官场野蛮人
二 拆分“团练”
三 建军大分裂
四 不救“恩师”
五 誓师东征
六 收复湖北,金陵在望?
二、中年危机
一 前功尽弃
二 碰壁江西
三 毕金科之死
四 与皇帝的积怨
五 曾左绝交
三、湘军始末
一 事功本于学问
二 书生军团
三 编练“新军”
四 创办水师
四、后方建设
一 骆秉章经营湖南
二 胡林翼主持湖北
三 督抚“相和”
五、大盈若冲
一 愤怒中年的彻悟
二 曾国藩肖像素描
三 重新站在历史风口
六、打破僵局
一 三河惨败
二 多龙鲍虎
三 “败保”大将军
四 多隆阿新贵
五 小池驿大捷
七、变局悄至
一 英法突入
二 李秀成绝地求生
三 天意回转
四 左宗棠出山
八、安庆之围
一 置身绝地
二 “勤王”疑案
三 乱极时站得定
四 曾国藩的豪赌
五 日落安庆城
九、江苏危局
一 洋枪队的诞生
二 李鸿章崛起
三 死斗何桂清
结语 清朝人曾国藩
序言
咸丰二年七月廿五日
(1852年9月8日),赴
江西主持乡试的湖南湘乡
籍礼部侍郎曾国藩,在安
徽太和县接到母亲去世的
消息。他久居京师,与家
中母亲分别已有十二年,
原定乡试结束后回家探亲
,不料母亲已去世。江河
万里,慈母长绝,悲不可
遏的曾国藩在太和小池驿
痛哭一晚后,收拾行李到
九江雇船,走水路溯江而
上回家奔丧。船至黄州,
天上乌云密布,江面狂风
大作,渡船被顶头风吹得
团团打转,他狼狈地坐在
船里,仿佛被浓黑的乌云
掩埋。
十九世纪走过一半,
遥远的西方世界里蒸汽机
的声音轰鸣如雷。曾国藩
被困黄州的十一天里,在
遥远的欧洲,击败拿破仑
大帝的英国巨人威灵顿公
爵去世,法国人亨利·吉
法尔用蒸汽机把飞艇送上
了天空。这些宛如海客奇
谈的异域新闻,是他无从
得知也不去关心的。他的
船随着呼啸的热风在黑暗
里向前,不知开往何处,
风浪无边无尽。
水路踯躅十一日,曾
国藩不得已弃船登岸,走
陆路去武昌,抵达武昌方
知太平军西王萧朝贵兵围
长沙。长沙战事正酣,荆
楚一带反清力量云集响应
,赢粮景从,他只得经岳
阳绕道回家,历山河之险
阻,赏风雨之艰难,终于
在一月之后抵达湘乡县荷
塘镇白杨坪老屋。
换上白色麻布丧服,
曾国藩到灵柩前哭祭母亲
。离家十余载,功名半纸
,风雪千山,母子二人阴
阳两隔,纵然养气多年,
又如之奈何?安葬母亲后
,他又到祖父曾玉屏坟头
祭拜。曾氏祖上以务农为
业,在曾国藩以前还没有
人中过举人。论身份,人
称星冈公的曾玉屏只是个
乡下豪强,论气魄,他却
又是草莽中的豪杰,曾国
藩的为人处世受他影响极
深。
曾玉屏早年是个轻浮
浅薄的乡村浪子,壮年后
幡然悔悟,成了德高望重
的乡村首领。他虽是乡农
,却十分有威仪,有“雄
伟非常之概”,湘乡人说
尽管曾国藩兄弟做了高官
,但无论是外表的威严还
是办事的方略,都比不上
他们的祖父。如果有功名
在身,或者晚生四十年赶
上天下大乱,这个湮没在
太平岁月里的老农或许也
是个建功立业的豪杰。曾
玉屏为人处世颇有特点:
刚强倔强,不屈不挠;胼
手胝足,脚踏实地;每逢
大事先做规划,立下规矩
后能持之以恒。
日复一日,潜移默化
,曾国藩几乎全盘继承了
祖父的性格,这让他成了
一名博学、方正的大儒,
以超乎常人的坚韧意志建
功立业。而这种乡村首领
特有的倔强、霸蛮和单纯
,也让他在官场碰得头破
血流。
祭祖之后数日,湘乡
士绅接踵而来,请曾国藩
出山主持大局,领导本县
团练,抵抗太平军的袭扰
。他却以丧服在身,着孝
服不当入公门为由婉拒了

他是研究天理人欲的
道学家,主业是务虚的朱
子学,闲暇时兼治考据和
古文。在京师做了十几年
清要之官,未经过基层业
务的历练,久居京师的他
不了解民情,不知道眼下
民怨沸腾,朝廷如坐火山
之上。数年前,同乡举人
江忠源对曾国藩说天下大
乱在即,曾氏还当作是狂
生之见。在他眼里,十年
前的鸦片战争不过是晚明
倭寇袭扰的重演,近来的
地方民变亦不过为寻常小
民作乱,天下本太平无事
,又何苦庸人自扰。
清代地方官为了粉饰
太平,对本地的民变总是
设法遮掩、隐瞒,中央政
府并不清楚下情。太平天
国兴起广西,清廷将其当
作天地会起义的支流,即
便洪秀全已在永安建制称
王,他们也不十分看重,
连太平天国主事者是谁都
不清楚。太平军在广西攻
打桂林多日不克,在全州
蓑衣渡被江忠源的几百乡
勇打得几乎全军覆没,连
西王萧朝贵都在几天前于
长沙天心阁中炮身亡。曾
国藩自然把他们当作乾隆
以来常见的小股会党作乱
,以为至多骚扰地方几个
月就消停了。
“拙诚”是曾国藩一生
安身立命之本,虽说拙能
胜巧,但他比果决练达的
聪明人“见机”总要迟上几
分。他说,太平军不过就
是寻常土匪,白杨坪地势
偏僻,不在交通要冲,曾
家子弟和附近乡农又骁勇
好斗,我辈居家稳若泰山
,无须惊恐。①此时的曾
国藩,虽有成为名臣的资
质,见识比之寻常官僚却
并无高明之处,既昧于世
界新知,又不明了敌之实
情。他虽知晓清王朝官僚
系统的朽化和社会矛盾的
尖锐,却并未料到天崩地
裂的变局来得如此之快。
……
曾国藩最初并不认为
太平军能够对朝廷统治乃
至传统礼法社会产生严重
威胁。他不赞成仅仅为了
对抗“区区”太平军,就大
动干戈地实施全国总动员
。在他丁忧赋闲的数月问
,太平军围困长沙不克,
被迫撤退后经岳阳向武昌
而去,湖南形势大有好转
,这似乎更印证了曾国藩
的看法。若不以镇压太平
军为目的,让曾国藩出来
恢复湖南的社会秩序,以
期河清海晏,他又觉得困
难重重。曾国藩对清朝的
吏治非常熟悉,在他看来
,清王朝的官僚系统暮气
极深,京官退缩、琐屑,
地方官敷衍、颟顸,上下
一齐朽坏,若镇之以静,
勉强维持局面尚可,如果
要大展拳脚,势必劳心劳
力而无所成。就算自己奋
不顾身,带着少数有志之
士大刀阔斧地去开创局面
,也很可能遭到官僚系统
反噬而头破血
导语
完整呈现曾国藩应对中年危机的曲折历程,细节还原湘军与太平军惊心动魄的征战史。
严格遵循史料,杜绝戏说,注释详细,句句有来头。大量利用书信、奏折、谕旨、笔记等史料,注释详尽,于细微之处,令人极为信服地分析历史人物和事件,于细微之处,点明历史真相。
本书语言通俗流畅,情节层层递进,环环相扣,更符合当下潮流和阅读口味,比小说更好读。
后记
清朝人曾国藩
咸丰十一年八月初一
,即公元1861年9月5日
,拂晓时分太阳已经升起
,月亮尚未落下,此乃日
月同辉之兆。人们惊奇地
发现.不但日月在天合璧
,金、木、水、火、土五
大行星也在天空连成了一
线。按照中国传统说法,
日月同辉,五星连珠,此
乃三辰之瑞,是国家将要
大兴的吉兆。古书上说五
星出东方,大利中国,恰
好在同一天,曾国荃的湘
军攻克了安庆。
安庆既克,陈玉成覆
灭在即,太平天国的末日
已经不远,人们纷纷向曾
国藩道贺,以为大清中兴
就在今朝。身为一个颇具
实证精神的学者,曾国藩
不一定相信五星连珠这种
谶纬迷信,但他也常为“
天命”的神秘莫测而感到
困扰。幕僚赵烈文在当天
的日记中写下“国家卜年
已及二百,夫岂中兴之兆
邪”后,突然笔锋一转,
写了一句奠名其妙的话,
“瞻仰昊天,一喜一惧”。
赵烈文有何恐惧?“五
星连珠利中国”,却不一
定利清朝。他和曾国藩这
对师生,虽然对清朝极尽
忠诚,却并不以为死气沉
沉、民穷财尽的清王朝还
有其“天命”,还有统治合
法性。攻破安庆之后三年
,曾国藩在同治三年七月
初一日(1864年8月2日
)的日记里记录曾国荃大
破敌军一事,评论说“以
是知人力可夺造化之权,
凡事不得尽诿诸气数也”
。从字面看,他在强调人
的努力可以胜过“气数”;
但从另一角度看,他认为
曾国荃的胜利是人力胜过
了造化,等于承认“气数”
本不在清朝一边,他们兄
弟二人只是“以人胜天”而
已。
此次安庆之战,杀孽
甚重,不但城中多饿死,
城外也宛如地狱。曾国藩
的属下陈舫仙对他说,湘
军哨探从安庆侦察到湖北
香口,经行之处,田地大
多荒芜,乱草几乎有人那
么高。闯进农户,发现家
家都有人饿死,由于无人
收尸,死去的人有的舌头
吐出来数寸,有的嘴里还
含着草根。哨探走了上百
里,没有敌军,也没有百
姓,都一起饿死了,到处
都是荒凉之景,到处都是
腐败的尸臭。曾国藩听完
后感慨说:“盖大乱之世
,凋丧如此,真耳不忍闻
也。”
汉唐以来罕见之“杰贼
”陈玉成被消灭了,但清
王朝的出路又在何方?安
庆之战,曾国藩经受重重
考验,以常人难以企及的
毅力熬到了胜利的到来,
他的行和知逐渐合一,他
的学问修养已达传统文化
所能企及的巅峰,但眼前
的乱局,已超过了他的智
识范围。他的挚友胡林翼
已在安庆城破不久后离世
,据说胡林翼去世前曾言
,洋人扰乱中国,此事已
非他所能知。老友魂归道
山,背负千钧的曾国藩还
要在尘世嚣嚣中苦苦寻求
出路。他在安庆极目四望
,清朝百业凋敝,纲纪废
弛;祖先疏浚的运河,昔
日四通八达而今湮塞难行
;先民建造的城郭,昔日
坚致巨丽而今坍塌朽坏,
一派荒凉崩决之景。曾走
出了自己的中年危机,而
他效忠的清王朝的危机,
似乎还看不到尽头。
咸丰十一年(1861)
九月,湘军在安庆的厘金
局扣押了不肯交税的洋人
两名,一名叫郭思屏,一
名叫伟里斯。曾国藩对通
事(翻译)说,我这里还
在等总理衙门和各国商议
的结果,若结果是外国民
船不用交税,就算现在交
了我将来也必定退还税款
;但如果总理衙门通知外
国商船也应完税,即使现
在你们跑掉了,将来我也
必定要你们补交。十天后
,英国的军舰就开到了安
庆,一名英国军官向曾国
藩送上了他们司令的书信
,信中以严厉的口气对曾
国藩说,有英国商船在安
庆受到了你们的骚扰,特
此通知,让尔等速速将人
、船放还。曾国藩无可奈
何,只得将英国商船放回
。他在当晚的日记中写道
。四更才睡着,五更就醒
了,心中焦虑洋人纵横中
国,无法抵御,所以烦恼

又过了月余,他托人
从广东购买的两架望远镜
到了,颇有求知欲望的曾
国藩欣喜地试用了一整天
。他又在日记里写道,用
望远镜看半里之外的人、
物就如同在庭院里一般,
这东西的技巧果然精巧绝
伦。铜铁、树木之类死物
,一经洋人琢磨成器具,
居然变得如此精彩夺目。
——他在努力地了解自己
未来将要面对的敌人。
“师夷长技以制夷”的
思想,早在多年前就由曾
国藩的湖南老乡魏源提出
,可惜此后一直未有朝廷
大员组织学习西方技术。
曾国藩既已萌生“师夷长
技”的念头,就开始多方
罗致人才,在安庆组建“
安庆内军械所”,开始仿
造西洋兵器。按正常思路
,既然要师夷长技,自然
要大量聘用西洋工程师,
安庆内军械所却纯用中国
人,不请洋工匠。
在曾国藩看来,近代
科技并不一定只有西洋人
才能掌控,只要掌握了其
思维方式、研究方法,中
国人也能自己琢磨出来。
自鸦片战争后风气渐开,
中国也有了一些懂得近代
科学的学者如徐寿、华蘅
芳、李善兰。他把这些人
才招致麾下,给予他们大
力支持。希望能开创出独
立自主的兵工科技。曾国
藩强调独立自主,主要是
不想受制于洋人。
徐寿到了曾国藩军中
,曾国藩日日与他交谈,
了解蒸汽机的原理.并询
问能否在不雇佣洋人的情
况下制造出轮船。得到肯
定的答复后,他就拨下巨
款,支持自造
精彩页
一 官场野蛮人
楚乃蛮夷,自古远离中原王化。虽然秦朝时中央政府就在湖南设立郡县,实施了中央集权的管辖,但长期以来,朝廷流官政令只能通行几座大城及周边地带。蛮荒的荆楚大地上,山民们过着自由而放纵的生活。直到宋明之际,在中央政府支持下,地方官大力推动已编户的百姓向蛮荒之地移民,进而把政令推向更辽阔的地方,却叉引发了移民和土著的械斗。这种特殊情况,使得湖南农民远比他省更加蛮勇好斗,更加封闭保守。
历代官僚、士绅对民变的镇压都是凶恶的,而清代经八股文选拔出来的举人、进士们,却是士绅阶层里最无能的。这些十数年寒窗苦读的书生,走上仕途前大部分都是书呆子.信奉“君子远庖厨”的他们连家禽都没有亲手杀过,大多是见不得血的儒生。指挥手下屠杀民众这种事情,超越了他们的执行力和心理承受能力。除了少数天生残暴者或久经斗争考验的酷吏,这些书生没有杀人的胆量。遇到民变,他们只能掩耳不闻,或者隐瞒、拖延.想办法把事情遮掩过去。按府县官僚的潜规则,如果人犯是江洋大盗.肯定会被抓起来处刑。若人犯被指控谋逆造反,地方官就会设法大事化小,甚至反将举报人抓起来打板子。广西秀才王作新状告洪秀全、冯云山等蓄谋造反,知府顾元凯却怪罪王作新,说他大言欺人、挑唆矛盾,后吓得王秀才离家逃亡。 清朝中叶后人口快速增长,至道光年间,官府登记的人口已达四亿余。土地开垦和农业产量的提高跟不上人口的增长,加上严重的土地兼并,大批无地农民只得沦为流民甚至乞丐,过着一种江湖放荡的生活。海量的“流民”与自清初以来就一直存在的反清会党相结合,大大加剧统治的危机。
但懦弱的地方官遇到蛮勇的民众,会有什么办法呢?曾国藩认为,洪秀全能弄出偌大声势,就在于这几十年懦弱的地方官过于骄纵,应办不办之案太多,当杀不杀之人太多,乱民失去了对朝廷法度的敬畏。个个都敢杀官造反。若要民众不再造反作乱,依传统治术有两种办法:一是行王道,使民有恒产,百姓安居乐业,自然不想造反;二是行霸道,大开杀戒,使民战栗,不敢造反,只能做“安安饿殍”。曾国藩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恢复秩序,又没有足够的钱粮来安抚民众,那就只好治乱世用重典,以杀立威。
曾国藩当然知道“乱自上作”的道理,但君君臣臣的纲常礼教已深入灵魂.他可以冒着杀头的风险劝谏皇帝,可以披肝沥胆地感化同僚,却不会同情起义的民众。既决心以杀止乱,他就立即大开杀戒。曾国藩行文各处地方官,告诉他们办案要从快从重,当杀就杀,不必拘泥朝廷的司法程序。他知道出身科举的文宫多数懦弱无能,不敢杀人,就踢开地方政府另设立一个机构——“审案局”,用自己的心腹抓捕判决疑犯,不经地方官,不走程序,稍加审讯就定案杀头。
即便如此,他仍觉得单只省城有一个审案局杀人效率太低,司道府县官员又颟顸无能,干脆开放杀人权给地方士绅和宗族首领。这些地方首领经常处理乡里冲突,杀伐决断远过文官,正是曾国藩手中最锋利的屠刀。他和团练头目与宗族家长约定,允许他们捆拿审讯妄图作乱之人,“轻则治以家刑,重则置之死地”。
审案局成立四个月,被处决者一百零四人,鞭挞致死者二人,枷死狱中者三十一人,加上各县就地处死的会党,曾国藩在数月间杀了二百多人。审案局所处决者,一半是会党头目,另一半按曾国藩的说法是“奸胥、蠹役、讼师、光棍”,前者是他心中的“乱民”,后者是他心中激起民变的“乱因”,杀前者克定祸乱,杀后者根治叛乱。他在烟尘滚滚中大步向前,身后是一地鲜血和“曾剃头”的骂名。
讲求天理道德的士大夫,变成杀人的屠夫,对此曾国藩自我辩解说“书生好杀,时势使然耳”,他的同乡胡林翼也说这是用霹雳手段,显菩萨心肠。曾、胡以为只有快杀多杀,瞬间在湖南形成恐怖氛围。才能震慑住心怀不轨之人,使民众不敢叛乱。若能以杀止乱消泯兵祸,得救之人要比所杀之人多。他引用《左传》里的话,说这是“火烈民畏”,“夫火烈,民望而畏之,故鲜死焉。水懦弱,民狎而玩之,则多死焉,故宽难”。
后人论及这段历史,痛恨曾国藩的将他骂为屠夫、刽子手,残暴犹过秦、隋之酷吏;崇拜曾国藩的则为其辩解,说他是以良除莠、惩暴安民,所杀之人都是该死的暴民、匪徒,他的严酷是必要的、及时的。
P9-11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12:1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