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兰园/曹文轩儿童文学奖获奖作品
分类 少儿童书-儿童文学-中国儿童文学
作者 邹凡凡
出版社 江苏凤凰少年儿童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本书是作家邹凡凡全新原创的长篇小说。
1994年,14岁的兰园外国语学校学生苏潜开始了她非同寻常的初三生活。对世界充满好奇的外教托马斯、勇往直前的好友何小满、桀骜不驯的校园摇滚乐队“邻星”、与妈妈蜗居门房的外来女孩青青……不同的生命个体、不同的人生际遇、不同的追梦之路,为苏潜打开了一扇扇看世界的窗户。在“卢府巷探秘行动”中,苏潜和朋友们打捞起南京老城区中一段被掩埋的历史,为古民居的保护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这部作品不仅具有校园小说的青春洋溢、热血激昂,更把少年的成长放置在广阔的时代背景中,是一部气象开阔的现实主义佳作。书中对古城南京风土人情的着力刻画、对世纪之交城市变革的敏锐捕捉、对中国少年心怀天下的热情讴歌,都让这部作品闪现着人文主义的熠熠光辉。
作者简介
邹凡凡,巴黎索邦大学博士,旅法作家,学者,少儿美学与通识教育专家,巴黎博物馆联盟艺术工作坊指导老师。其创作的以欧洲为背景的青春悬疑小说系列“秘密三部曲”被哈佛、剑桥、清华、麻省理工、巴黎综合理工等国内外著名高校学子诚挚推荐。人文科普系列“写给孩子的名人传”获冰心奖、江苏省优秀科普作品奖,入选“爱阅童书100”榜单。另著有文博主题少年冒险小说“奇域笔记”系列、青春小说《435女生宿舍》、留学笔记《二十岁的巴黎》、译作《左撇子改变世界》《小王子》《切·格瓦拉——卡斯特罗的回忆》。
目录
第一章 雪松、樱花、梧桐的路
第二章 没有兰花的兰外
第三章 托马斯的“间隔年”
第四章 托马斯的田野调查
第五章 悬铃街的楼上楼下
第六章 城南旧事
第七章 外语节的重头戏
第八章 夏天,何小满的摄像机
第九章 如时光般不老的故事
第十章 重回卢府巷
第十一章 寂静年
第十二章 卢府巷行动
第十三章 省赛之后
第十四章 卢府巷再行动
第十五章 出师表
第十六章 你会回来,大家都在
第十七章 布袋中的礼物
后记 小巷家乡世界
序言
为塑造一流的读者而写

我先不谈写作,而谈阅
读。因为,作家的写作常
常是由读者的阅读决定的

什么是“儿童阅读”?
是否可以这样定义:所
谓儿童阅读,应当是在专
家、老师以及有见地的家
长指导乃至监督之下的阅
读。因为少年儿童的认知
能力与审美能力正在形成
中,他们的认知能力与审
美能力不成熟,甚至不可
靠。
我们不能忘记一个常识
:我们是教育者,他们是
被教育者。我们在若干方
面——包括阅读在内,负有
审视、照料、管束、引导
和纠正的责任。这既是一
种现实,也是一种伦理。
当我们摆出一副保护神
、代言人的架势,完全不
加分辨地尊重他们包括阅
读在内的若干选择时,我
们怀疑过自己行为的正确
性吗?人的认知能力与审
美能力,是在后天的漫长
教化中逐步成熟的,不可
能一蹴而就。因为他们喜
欢,所以好,所以优秀,
这个逻辑关系可以成立吗

如何确认一些书籍是好
的、优秀的,大概要组织
一个陪审团。而这个陪审
团的组成肯定不能只有孩
子,还必须有专家、教育
工作者、家长等。只有这
个陪审团做出的判断才是
可靠的。
从读书中获得愉悦,甚
至以读书来消遣,是合理
的。对于一般的阅读大众
而言,大概没有必要要求
他们放下这些浅显的书去
亲近那些深奥的、费脑筋
的书。因为这个世界并不
需要有那么多过于深刻的
人。对于一般人而言,不
读坏书足矣。
我们所面对的是一个浅
阅读时代,这个事实无法
改变。
但一个具有深度的社会
、国家、民族,总得有一
些人丢下浅显的书去阅读
较为深奥的书。正是因为
有这样一个阅读群体的存
在,才使得一个社会、一
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阅读
保持在较高的水准上。
孩子正处于培养阅读趣
味之时期,所以,在保证
他们能够从阅读中获得快
乐的前提下,存在一个培
养他们高雅的阅读趣味的
问题。这会影响一个社会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未
来的阅读水准。如果我们
不在孩子中进行阅读的引
导,我们就不能指望有什
么高质量的阅读未来。
如果一部儿童文学作品
、一个儿童文学作家只属
于读者的童年,而这个读
者在长大成人之后就将其
忘却了,这样的作品、作
家当然不是一流的。一部
上乘的儿童文学作品、一
个一流的儿童文学作家,
是属于这个读者一生的。“
儿童文学”由“儿童”和“文学
”组成。在适当考虑它的阅
读对象之后,我们应当明
确:儿童文学是文学。如
果只有“儿童”没有“文学”,
这样的儿童文学只会停留
在读者的童年,根本无法
跟随这个读者一路前行。
如果一个初中生羞于谈论
他在小学时读的儿童文学
作品,如果一个成年人不
愿提及他的童年阅读史,
那么,那些所谓的儿童文
学一定不是上乘的。
一部儿童文学作品,若
能在一个人的晚年依然留
在他的记忆里,这部作品
一定是一部辉煌的著作。
一个儿童文学作家最大的
幸福就在于,一个当年的
读者在晚年时依然感激地
回忆起他的作品。这个境
界对我们而言也许非常遥
远,但应该是我们所追求
的。
对于怀着文学的梦想和
对高贵作品的追求而为儿
童写作的人而言,他们心
中永远都会是文学的春天

是为序。
写于2018年5月8日
导语
本书是曹文轩儿童文学奖获奖作品,讲述时代浪潮中的少年成长,世纪之交时的南京图景。作家以儿童为本位,深挖儿童心理,细致刻画人际关系,聚焦儿童的成长过程、儿童与自然世界的微妙关系、儿童幽微复杂的内心世界,展现出人性的坚韧和丰厚。作品文学性十足,抒情性饱满,具有鲜明透亮的现实品格和从容湿情的浪漫情怀,在写作题材,叙事手法等方面,都体现出一种别样的新意和特质。
后记
小巷家乡世界
书中的何小满说:“我一
向觉得南京是个特别有故
事、特别能打动人心的城
市……不知道会不会有一天
,我也能得到某种神秘的
启发。”
《兰园》这本书就是一
个与故乡别离良久的南京
作者受家乡的启发而写成
的。书中的人与事大多为
南京所独有:每年清明都
要唠叨从安全区避难回来
就再没找到过父母的老人
,下关码头轮船汽笛一响
便四十年没能见面的手足
,在曾经被欧洲画家画在
画上、被欧洲作家写在童
话里、最终毁于炮火的古
塔遗址地挖出龙纹图案瓦
当的小孩……更多的是点点
滴滴的日常,比如在全世
界最长、保存最完好的古
城垣上嬉戏奔跑,法国梧
桐的毛絮,鸡鸣寺的樱花
,下班斩半只盐水鸭提回
家,独具韵味的南京话……
所有这些,我闭上眼睛都
能看到与听到,它们是我
十八岁之前的全部生活,
而十八岁之前的岁月又奠
定了整个的我。
尤其是作为故事线索的
两处住所,包含着许多我
的个人经历:幼时我家就
住在民国时期建成的青砖
房子里。房子周围有个大
院子,院子里有桑树——比
苏潜家更早一些,老房子
老院子是在我五岁那年被
拆掉的。拆迁过渡的大半
年里,我们全家住在一条
烟火气十足的小巷,正是
在这里发生了造成我童年
阴影的盗猫事件。再往后
我们一家又搬回原址,住
进了新的七层楼,楼下有
过编辑部,也有过主业是
裁缝的门房……
后来有一年,早已长大
成人的我回到南京的家,
蓦然发现对面那座陈旧的
、曾经住了五六户人家的
小楼被挂上了“民国保护建
筑”的牌子,不禁在心里发
出与苏潜一式一样的感叹
:如果家里的老房子还在
该多好。
令人高兴的是,“保留城
市记忆”“保护城市遗产”的
行动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
不断增多,这也说明了人
们这方面的意识在不断地
增强。从明孝陵的成功申
遗,到江宁织造博物馆、
城墙博物馆、科举博物馆
等的建成,到一批批“历史
建筑保护名录”的公布,再
到包括浦口火车站、颐和
路、第二机床厂、老门东
、老门西在内的历史文化
街区的修复、改建、再利
用或向公众开放……实在不
胜枚举。对了,描述卢府
巷内圈清代建筑时,我参
考的是中国大城市中现存
规模最大、形制最完整的
古民居建筑甘熙故居(同
时也是南京的民俗博物馆
),它的确经历过一番被
岁月掩埋、又被重新发现
的过程。
还有一类“记忆”与“遗产”
,住不进也摸不着,却塑
造了南京人甚至所有中国
人的精神:一方面,它是
民间的方言、童谣、习俗
、工艺;另一方面,则是
《文心雕龙》《千字文》
《诗品》《昭明文选》《
本草纲目》《永乐大典》
这样与南京有密切关系的
著作,是李白、刘禹锡、
韦庄写南京的诗,李煜、
李清照、辛弃疾写南京的
词,是王羲之的字,唐寅
、郑板桥的画,是袁枚的
菜谱,是汤显祖、孔尚任
的戏剧,也是吴承恩、曹
雪芹、吴敬梓、鲁迅、巴
金的小说——因为这些不朽
的文字,南京成为中国第
一座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评定的“世界文学之都”。虽
不能与经典相提并论,但
《兰园》也是这份文字记
忆中很诚挚的一小块。
《兰园》的故事一部分
写的是家,另一部分是学
校。这本书同样写给我深
爱的母校———南京外国语
学校。它确实距离兰园不
远,用前后鼻音不分的南
京话读起来也确实就是兰
外。毕业这么久,想起在
南外度过的六年,我仍然
觉得温暖、受到鼓励。我
也记得那场盘点中国内地
流行音乐时无法绕过的“光
荣与梦想”音乐会,那时获
取流行歌手们信息的主要
方式是电台,我也的确经
常缩在被子里听歌,也经
常打入热线参与答题。
当然还有互联网,1994
年是中国的“互联网元年”,
中国被国际上正式承认为
有互联网的国家。此后一
年,互联网骨干网开始在
全国连接——二十多年过去
,互联网已经完全“改变了
世界与我们的生活”。
甚至,1994年是公认的
国内、国际电影的辉煌之
年,是“影史上无法超越的
1994”……
城市的记忆虽然如同秦
淮河水一般绵延不绝,但
《兰园》的记忆不是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的记忆,
也不是曹雪芹“都云作者痴
,谁解其中味”的记忆,它
是属于那个时代的独一无
二的记忆——我想写出那个
时代的少年,以及那个时
代与过去、与现在的关联

在写那个时代的时候,
我的目光会特别投射在女
孩子们的身上,从曾经的
女孩(奶奶、菲菲奶奶、
妈妈、姑姑),到现在的
女孩(苏潜、小满、程乐
、欣婷、青青)。岁月如
梭,当后者也已成长为前
者,时代是否善待了她们
,是否给予了她们同等的
实现梦想的机会——女性拥
有改变家乡、改变世界的
强大力量,但首先要给她
们做自己、往前走的机会
。对此我们仍需努力。
当然啦,时代虽然独一
无二,人类的情感却是相
通的。十四岁的热血、向
往、无奈、惆怅并非那个
时代所特有,我毫不怀疑
今天的读者能够与书中人
物进行深层次的沟通,产
生心灵的共鸣。
最后我想说,从那时到
现在,南京已经又国际
书评(媒体评论)
《兰园》写出了少年的
生活和心理,尤其是20世
纪90年代少年前卫的校园
生活和家庭生活,在代际
描写中把代沟写得非常生
动。它是一部成功的成长
小说,非常活泼和明亮,
有幽默感,富于生活趣味
和青春气息。作品中有关
于南京这座历史名城的知
识,有助于小读者形成对
城市文化的认知。
——曹文轩儿童文学奖
评委会
精彩页
呼呼的风声里,苏潜觉得自己像是要飞起来,一头扎进空中那朵半明半暗、形状很像马里奥蘑菇的云朵里。进入鼓楼的大圆盘,街口扁药盒形状的电信大楼上边,狭长的电子屏照例用黑底绿字显示着今天的日期和天气:“1994年11月17日,星期四,晴转多云,夜间有雨,最高温度17摄氏度……”逆时针绕过四分之三的圆盘,骑到绿色的邮局,出圆盘进入北京东路之后,是一段长达千米、中途没有红绿灯的大下坡。在语文课上学到“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时,没有见过黄河的苏潜脑海中浮现出的就是这个大下坡。
坡道路面宽阔,两侧植有高大挺拔、仪态庄严的雪松,夏天里蝉声之大,像是要把耳朵撕出个小口子。雪松之后,短短一段路上种着樱花树,每年三月中旬苏潜快要过生日时,它们就氤氲地开放,所以苏潜在心里给它们起了个昵称叫“生日树”。不过等花儿凋落之后,那细瘦的枝干便未免有些平淡无奇了。再往前便是法国梧桐。法国梧桐在苏潜看来是非常多愁善感的树种,不仅四五月间以漫天毛絮来倾诉心情,现在更是落叶落得铺天盖地,每片叶子都像一句话语。环卫工人把落叶扫到一边,苏潜总是故意往叶子堆里骑,让车轮发出刺啦刺啦的声音。
早晨柔和的阳光模糊了树木们的边缘,还没到最拥挤的时刻,但北京东路上的自行车队伍已经颇为壮观。哪怕赶着上班、心情不算太好的叔叔阿姨,经过这一泻千里的大下坡,嘴角都会不由自主往上扬,像回到了小时候。苏潜会把这支自行车队伍想象成非洲草原上奔腾的斑马群,或者宽阔的河面上争先恐后的船只,骑车人的衣服像帆被风儿吹鼓——那风现在只是微凉如薄荷糖,再过一个月就会像刀子一样割在脸上。骑自行车的人们像在进行一场无声的竞赛,没有人按铃铛,甚至能听到雪松顶偶尔的鸟鸣。苏潜每天上学都会加入这场竞赛,虽然中途免不了左右微调方向以避开其他自行车,但总体还是沿直线行进。她的最好纪录是直到坡底的红绿灯都不捏刹车,那可太爽啦!
右手边,雪松背后,有个小小窄窄的街心公园,有老人家早早就在那儿伸胳膊伸腿锻炼身体,见自行车队伍不间断地穿梭而过,他们既有过来人的矜持又带着点儿羡慕。晨练完了,他们就在石头桌子上摊开棋盘下象棋,南京味儿十足的“哎象要被吃得唠”“你则个马又蹩腿赖”此起彼伏,站着围观的比坐着下棋的更激动。周末,街心公园会化身为神奇的书画市场,跟晒被子一样,横七竖八拉起绳子,绳子上夹着长长的卷轴,上面画着竹子、菊花或者胡子眉毛一把抓的钟馗,还有些纸上写满龙飞凤舞的毛笔字,苏潜也不知道到底写得好不好。摊主大多也是些老人家,有些还带着鸟笼子,收音机一开,二郎腿一跷,给人自得其乐、愿者上钩的观感。
同样愿者上钩的还有不时出现的算命先生。他们轻装上阵,一张小板凳和摊在面前的一张纸就是全部行头。与童话中不同,他们面前既不放水晶球也没有纷飞的纸牌,只是在纸上画上两只手,或者一张脸,或者八卦符号,然后气定神闲地坐着就好了。有一次,苏潜发现其中一人手里还捧着本线装书在看,不过当他抬起头来,眼珠滴溜溜转,看起来道行就没那么深了,难怪他隔壁的另一个算命先生即便坐在树荫下,也总是戴着墨镜。虽然知道这些都是迷信,但苏潜每次骑车经过时都忍不住扭头去看——毕竟,谁不想知道未来的事呢?每次只要她一扭头,算命先生就会像复读机一般瓮声瓮气地问:“小妹妹要看相吗?”
苏潜略带歉意地冲算命先生笑一笑,蹬两下自行车,加速离开。不得不说,单从外表看,苏潜的长相挺有欺骗性的:一双大眼睛乌黑发亮,梳着个马尾辫,露出光溜溜的额头,小小的一张脸肉嘟嘟的。每逢冬天,她不仅手脚会长冻疮,连脸上也逃不过,跟个烂苹果似的,脸也就看上去更肉了——总之看上去一副机灵样,像故事里的捣蛋鬼。可事实上,初中头两年的成绩报告单上,苏潜每学期的评语里都会出现“守纪律”“懂礼貌”“性格温和”“谦让”之类的字样。
去年,学校受新加坡国际大专辩论赛启发,从高中到初中,每个班都在依样画葫芦组织辩论比赛。初二(2)班的班会课也搞了几次。
P3-5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4 3:24: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