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英国式丑闻》是一部以历史真实事件为基础的非虚构小说,重现了1970年代英国著名自由党领袖杰里米·索普的同性恋丑闻案。杰里米·索普是英国近代政治历史上唯一一位因涉嫌谋杀站在被告席上的政客。小说的核心情节讲述了索普为掩盖同性恋丑闻而雇凶谋杀他的情人诺曼·斯科特,最终因事情败露而被告上法庭,不得不在盛年退出政坛。书中复盘了对索普的审判,这场审判被称为“世纪大审判”,不仅终结了索普的政治生命,同时也对未来英国的政治格局产生了极大影响。 作为一部真实犯罪类型的非虚构文学,《英国式丑闻》不仅向读者揭示了一位英国政坛风云人物的传奇,更从多个角度呈现英国政坛和政界的不同元素和镜像。书中还配有8幅真实人物照片,可令读者更真切地了解书中提到的一个个鲜活的历史人物原型。 2018年根据本书翻拍的BBC热门英剧由英国著名男星休·格兰特和本·卫肖主演,播出后引起广泛热议,最终获得第76届金球奖电视类最佳限定剧/电视电影提名,休·格兰特也凭借该剧获得第71届艾美奖和第25届美国演员工会奖最佳男演员提名。由于第一季口碑爆棚,《英国式丑闻》的第二季迷你剧已于2021年12月上档。 作者简介 约翰·普雷斯顿,著名英国记者、作家,曾是《星期日电讯报》的艺术编辑和电视评论人,现居伦敦。普雷斯顿的作品涉及非虚构和小说作品,其中小说主要有Ghosting(1996)、Ink(1999)、Kings of the Roundhouse(2006(以及被改编为电影,由拉尔夫·费因斯、凯瑞·穆里根主演、于2021年Netflix上档的《发掘》(The Dig)。2020年最新出版了非虚构作品《堕落:罗伯特·马克斯韦的秘密》(Fall: The Mystery of Robert Maxwel),获得2021年科斯塔传记奖,还入围了英国最具盛名的非虚构文学奖巴美列·捷福奖短名单。 目录 图注 第一部分 1.下议院的晚餐 2.一张明信片 3.厄丝的目光 4.小兔兔 5.贝塞尔前往都柏林 6.这个畜生 7.肮脏的议题 8.贝塞尔再变戏法 9.天伦之乐 10.两道誓言 11.风云突变 12.幸福时刻 13.射杀疯狗 第二部分 14.终极解决 15.劫数 16.重回暗黑 17.成为贵族的代价 18.雪上加霜 19.巨大沼泽 20.一起预料之外的死亡 21.一个小计划 22.分崩离析 23.被贝塞尔利用了 24.加拿大来客 25.沼泽里的谋杀 第三部分 26.“三个火枪手万岁!” 27.乱套了 28.该死的谎言 29.犹大 30.迈恩黑德的冰冷 31.舞台侧翼的候场 32.开场和新手 第四部分 33.撕成碎片 34.旷世大戏 35.坎特利的判决 36.尴尬的谢幕 尾声 致谢 译后记 导语 即便不关心政治,这部作品也值得一读。权力核心的性、谎言与谋杀阴谋,真实历史远比虚构小说更具有戏剧性。 作者以优雅的文笔,冷酷的文风,将杰里米·索普案层层抽丝剥茧:自由党领袖与俊美少年,两人纠缠一生的孽缘成为上个世纪下半叶英国政坛上最为人津津乐道的政治丑闻。 后记 英语中titbit一词意为“珍 闻”“花絮”。一部长篇小说 译竣,对于译者来说,主要 任务已算完成。译作以后的 命运,将由读者、评论家和 市场来定夺,本来无需译者 再置赘言。但在漫长的翻译 过程中,译者总会积攒一些 文本之外、值得与读者分享 的titbits。它们虽然对正文 情节和脉络不构成影响,但 却对读者了解原文时代背景 、深层结构以及文本背后的 文化颇有裨益。作为一部真 人真事政治小说,《英国式 丑闻》很像一个形状不规则 的多棱晶体,人们在不同的 方位可以观察到英国政坛和 政界不同的元素和镜像。所 以在这篇译后记里,译者不 揣浅陋,试举数例,聊作补 缀,以飨读者。 先来谈谈小说主人公索 普和他领导的自由党。杰里 米·索普于20世纪六七十年 代长期担任英国议会第三大 党自由党党首。自由党前身 是辉格党(Whig),与保 守党的前身托利党(Tory) 在19世纪英国政坛曾经长期 轮流执政。两党党首格莱斯 顿和迪斯雷利更是一对具有 “瑜亮情结”的政治俊才,分 别四次和两次出任帝国首相 ,共同撑起了英国历史上最 鼎盛的维多利亚时代。第一 次世界大战后,由于党内对 爱尔兰自治法案存在分歧, 自由党内部分裂。加上工党 崛起,自由党每况愈下,沦 为英国议会第三大党。到了 索普执掌自由党时,英国政 坛处于政治强人真空期,丘 吉尔、艾德礼等老一辈政治 家已经谢幕,以撒切尔夫人 为代表的新一代领袖还没登 上舞台。索普为人潇洒,口 才出众,在政治上主打“亲 民”和“青年”两条路线。他 积极投入选战,热情和选民 联络,还鼓励青年自由党人 创办“社区政治”模式,在居 民区创办基层组织,举办研 讨会。在索普的领导下,自 由党先后多次在议会补缺选 举中获胜。1974年2月的大 选中,自由党更是一鼓作气 推出517名候选人,结果获 得600多万张选票,在议会 获得14个议席。 但英国自1918年选举法 颁布以来,长期实行“简单 多数当选”的选举制度。即 在同一个选区里,无论候选 人总数多少,只有唯一得票 最多者才能当选议会议员。 这种制度对索普所在的自由 党是不公平的,因为保守党 和工党通过多年的经验积累 和苦心经营,已经拥有和发 展了较为完善的组织系统, 并获得大量“保险选区”。因 此,保守党和工党只会选择 在它们实力较为接近的选区 中进行角逐。而自由党支持 者较少,长期缺少活动经费 ,力量分散,没有“保险选 区”。大选时,它能在全国 获得几十万甚至几百万张选 票,但议会所得席位却寥寥 无几。自由党每得一个席位 ,就必须比两大党多几倍的 选票。如果英国和欧洲大陆 国家一样,实行“按比例代 表制”,自由党在议会的席 位将会成十倍地增加。索普 深谙这种选举制度的弊端, 积极谋求选举制度改革,并 在社会造成一定舆论影响力 。可以说,如果没有这场性 丑闻引发的谋杀未遂案,索 普在英国政坛会享有更长久 的政治生命,也会带领自由 党更有作为,甚至重新执政 。如果那样的话,上世纪80 年代的世界政坛都有可能重 新改写。 《英国式丑闻》核心情 节是索普为了掩盖自己同性 恋丑闻而策划谋杀同性恋人 ,最终因事情败露被告上法 庭,不得不在盛年退出政坛 。作者在推进小说情节过程 中,动用大量篇幅对同性恋 去罪化在英国议会中的立法 过程进行了梳理和描绘,引 用了大量议会辩论和演讲的 片段。作者之所以能如此详 实地掌握第一手资料,要得 益于长久以来保存完整的英 国议会论辩实录。议会论辩 实录在英语中有个专门的单 词叫Hansard。Hansard原 本是一个家族姓氏。 Hansard家族早在18世纪就 专门负责为英国议会提供印 刷出版服务。由于英国公众 对议会所讨论的公共政治议 题十分关注,所以Hansard 雇佣速写抄录员在议会旁听 并记录,还于1760年出版 了第一部《议会论辩实录》 。大文豪狄更斯早年踏入文 坛前,就曾做过议会实录抄 写员的工作。议会一开始对 这种实录的出版不抱欢迎态 度,认为是对其特权的侵犯 ,但以约翰逊博士为代表的 社会贤达人士却对这种出版 持支持态度。后来双方经过 妥协,决定对议会论辩的报 道正规化,下议院与上议院 分别于1909年和1920年各 任命一批永久性编制人员从 事报道工作,并且定期出版 了官方报告。在小说中,当 索普的党内好友,同为议员 的贝塞尔由于个人经济原因 放弃竞选连任下届议员,索 普为表彰贝塞尔在议会里的 工作和公共服务,赠送他两 卷真皮装帧的《议会论辩实 录》作为送别礼,里面专门 记录着贝塞尔在议员任期内 的500多次发言和即兴讲话 。 索普的性丑闻在当年的 英国政坛前后延续发酵十数 年,在这其中作为自由党党 首的他和本党党鞭的关系也 经历了微妙的互动和变化。 在英国政党政治中,“党鞭” 制度由来已久。在英国古代 狩猎活动中,主要使用成群 的猎狗追击猎物,但并不是 所有猎狗都能紧跟目标。为 了保证追击目标明确、富于 效率,就需要有人在猎狗后 面手持鞭子不停抽打,使那 些跑偏的猎狗回到队列,这 个手拿皮鞭的 书评(媒体评论) 普雷斯顿以朴实的文风 ,津津有味地讲述了这个错 综复杂的故事——拙劣的刺 杀,小丑般的警察,老奸巨 猾的内政大臣,还有烂醉如 泥的法官。 ——尼可拉斯·莎士比亚 (英国作家) 精彩页 1 下议院的晚餐 1965年2月的一天晚上,一名男子走进英国议会下议院的餐厅。此人喜欢穿马海毛西装,脸上皱纹多得出奇,长相隐约有点像亨弗莱·鲍嘉①。他就是彼得·贝塞尔,自由党议员,所在选区是康沃尔郡的博德明。贝塞尔当选议员仅仅六个月,对这个地方还有点心存敬畏。他在下议院没什么熟人,所以习惯了独自进餐。但今天晚上他听到身后传来一个声音,询问能否一道用餐。 问话者是自由党另一位议员杰里米·索普。索普虽然比贝塞尔小8岁,但却从1959年起就当选议员。他今年36岁,是党内后起之秀,被公认为下一任党首的最佳人选。虽然党内一些大佬觉得索普有点鲁莽毛糙,但他对选民富有吸引力这一点毋庸置疑。索普性格外向热情,面容虽然没什么血色,却不失帅气,反而令他徒增无穷魅力,在北德文郡选区大受欢迎。 北德文郡以连绵的沼泽和幽深的峡谷著称,本来也算是个风景如画的地方,但此地居民收入微薄,所从事的不是农耕就是渔业。索普和他选区的选民毫无共同之处。他是不折不扣的老伊顿,对衣着服饰品味独到,喜欢穿绒领开士米大衣。更古怪的是,他还喜欢戴一顶棕色圆顶高帽,不过这些丝毫没有影响他迅速征服此地的选民。(亨弗莱·鲍嘉(1899—1957),美国著名影星,以饰演《卡萨布兰卡》男主角里克闻名于世。) 索普既具有领袖气质,又能体恤民情。他还有个神奇的本领,能记住许多选民的名字,让人觉得他们的问题总是令他牵肠挂肚。他总爱张开双臂,面露灿烂笑容,兴冲冲地奔向他的潜在选民,仿佛与他们的会面将会帮他实现最疯狂的梦想。如此魅力实在是很少有人能阻挡。甚至当索普取笑当地人西部乡村口音时(从少年时起索普就是个出色的模仿者),这些选民也不以为意,依旧喜爱他。 在1959年的选举中,索普只以多出对手362票的优势险胜。但到了1964年,他的当选优势就扩大到5136票。作为对他胜选的奖励,最近索普被推选为自由党英联邦事务官方发言人。索普和贝塞尔第一次见面,是十年前在托基的补选中。当时贝塞尔代表自由党参选,却失利了。虽然二人并不熟,但贝塞尔始终确信,他们关系非同一般。从外表看,他们身高相仿,皆是黑发,面容都瘦削沉郁。在政见上,两人也经常不谋而合。但最令贝塞尔称奇的是,两人性格惊人地相似:我们都固执任性,爱得罪人,自高自大,感情用事到不可救药的程度。 除此之外,两人还有另一个相同点,而且这一点将马上凸显出来,即两人都堪称投机家,虽然各自投机的方式不一样。贝塞尔16岁就辍学,去公理会当一名平信徒传道士,后来在佩恩顿的德文镇开了一家小裁缝店,并投身自由党的政治活动中。贝塞尔加入自由党,部分原因是出于政治理念,但更主要的原因是想为他本已放浪形骸的风月场生活再增加一点刺激。 贝塞尔看上去不像那种传统的登徒子。他曾经把自己的脸比作棋盘石路面,而他那一身马海毛西装,只要一靠近电灯,就令他浑身闪着微光。不过这些和他沙哑粗重的嗓音比起来就统统不算什么了。这个嗓音使他说起话来活像个爱德华时代通俗剧里的好色之徒。贝塞尔确实很有女人缘。在结发妻子死后没多久(她是死于肺结核),他就再婚了。他和第二个妻子葆琳娜育有一儿一女。结婚生子并没有使他在拈花惹草上有所收敛。不过贝塞尔私生活上的寻欢作乐,和他在生意场上的折腾相比,无疑是小巫见大巫。这些年来,他设想众多发财的计划,包括销售投币式热饮机,开一家全英连锁汽车旅馆。但这些计划无一给他带来财富,大多数都是有始无终,让他欠下一屁股债。 根据贝塞尔的叙述,他和索普后来在餐厅自由党议员专区的一张长桌旁坐下。那天整个餐厅几乎空无一人,不用担心附近有人偷听他们的谈话。议员餐厅不是一个适合传播小道消息的场所。这儿的一切,无论是花格木质天花板,挂在门上的皇室徽章,还是墙上那些庄重的维多利亚式肖像画,都营造出一种肃穆的氛围。两人的交谈一开始也和周围的环境一样,聊的都是常规话题,关于本党尤其是党首乔·格里蒙德。格里蒙德在过去八年间领导自由党,为自由党的复兴立下汗马功劳。在1964年的大选中,自由党获得三百多万张选票,和上次大选相比大涨超过百分之五。 哈罗德·威尔逊领导的工党最终赢得1964年的大选。威尔逊面色苍白乏味,一口约克郡口音平淡无奇,言谈举止不像是个具有强烈抱负的政治家。偏偏他还宣称英国已经站在新时代的门槛,新时代要终结经济特权,消除贫困。不仅如此,“英国还要怀着民族使命感,重新成为世界的领头羊。” 可惜这种流俗的乌托邦愿景遥不可及。工党在议会只有四个议席的领先优势,再加上经济不断沉沦,想要保住执政地位,面临着持续不断的挑战。幸运的是,对手保守党新选出的领袖爱德华·希思也没什么魅力,对选民毫无吸引力。作为议会的第三大党,自由党议员就成了理想的坐收渔利者,可以收获对前两大党都感到失望选民的选票。自由党内部甚至有人确信,他们有希望五十多年来第一次赢得大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