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你怎么了(一位神经科医生的30年诊疗手记)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作者 (爱尔兰)尼尔·图布里迪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还是一名医学生时,尼尔·图布里迪慢慢爱上了神经学。弄清楚大脑和神经系统信号的关联就像是一项充满挑战的侦探工作,得到的答案可能会改变我们的人生。
在书中,作者讲述了自己多年浸淫神经学领域所经历的趣事及人生感悟,给读者分享了那些或辛酸、或富有戏剧性、或匪夷所思的病例:
每天早上出门散步的厨师,突然失去了四个小时的记忆;
相信左手是自己的“守护天使”的青年画家;
独居老人在卧室中看到了开直升机的圣诞老人;
准新娘因一件穿不上的婚纱过度减肥而导致无法行走;
一个打嗝三十年,却对生活毫无影响的人;
一位女患者接到绝症诊断,却说这是今生发生在自己身上最好的事,因为人生得到救赎;
性格随和、年富力强的足球运动员因感觉自己受到迫害而变得暴躁,总是与人发生冲突;
一位木匠下车时绊了一跤,结果被诊断为严重的神经系统疾病;
……
图布里迪用简单而富有启发性的语言解释了多发性硬化、运动神经元病和帕金森病等众所周知的疾病,并将我们带进检查室,和他一起陪同患者在充满挑战的道路上接受这些诊断。
此外,他还坦率地剖白了自己的从医生涯:作为一个医生的儿子,他为何要从医;他如何为患者诊断;面对噩耗时,他如何将坏消息告诉自己的患者;作为一名医生,自己的人生受到哪些影响,有了怎样的改变。
在这本发人深省、扣人心弦、令人感动的作品中,你将会以一种全新的方式认识人类的大脑,并从不同的角度审视人生、死亡以及自己的生活。
作者简介
尼尔·图布里迪(Niall Tubridy),爱尔兰家喻户晓的神经医学家。1991年获得了爱尔兰皇家外科医学院的医学学位。他曾在都柏林、伦敦、巴黎和墨尔本的医院工作过。自2004年以来,他在都柏林的圣文森特大学医学院担任神经学专家顾问,同时是都柏林大学的临床医学教授。
目录
1 入行第一课:请尊重你的病人
2 短暂性全面性遗忘:灵魂在那一刻出窍
3 性交头疼:“健将”是如何倒下的
4 幻视:巴伦小区里来了圣诞老人
5 与病人初次见面:我问诊的第一步
6 共情的能力:问诊是个技术活儿
7 追溯病源:神经内科的诊断流程
8 医学传承:我的祖父与父亲
9 “守护天使”:是神经问题,还是心理问题?
10 17岁为什么决心学医:我与父亲的二三事
11 多发性硬化:一千个人有一千种临床表现
12 打标签:确诊后的百态人生
13 偏头痛:让医生头疼的,可不止头疼本身
14 颅内高压:自己才是身体最大的责任人,而非医生
15 颅内低压:病人需要好医生,医生更需要好病人 
16 医者不自医
17 重症肌无力:我根本没有喝酒!
18 肌无力:不幸中的万幸
19 吉兰—巴雷综合征:身病易治,心病难医
20 打嗝:并非那么简单
21 医生的一生:回忆父亲的过往
22 眩晕症:小疾病带来的剧变
23 性格剧变:都是肿瘤惹的祸
24 最后的告别:我们该如何面对神经系统绝症
25 神经内科医生的一天
26 医生如侦探:认真倾听病人的故事
27 盲目减肥的恶果:穿婚纱的代价
28 “谷歌医生”:网络诊断靠谱吗?
29 从医生涯的烦恼:您认识“那位”吗?
30 帕金森病:从病人的实际情况中寻找治疗方案
31 生病挽救了我的生活
32 新世纪的医患关系:医生也只是普通人
33 痴呆:被偷走的记忆
34 最好的告别:我们应该不计代价地抢救吗?
写在最后
致谢
序言
各位读者:
您在这本书中看到的是
本人多年从事神经学临床工
作的切身体会。其中内容虽
皆取材自真实案例,但在写
作过程中多有改动。书中有
关患者以及本人同行的故事
,也均在实际经历的基础上
进行了调整、改写。部分案
例实为诸多事迹拼合而成,
并且对于涉及患者个人隐私
的内容,本人在细节处都已
经做了删改、隐晦等处理。
假使您曾经接受过本人的诊
疗,并且发现某段案例与您
的个人经历相仿,也无须担
心该案例系特指您一人——
一切雷同,纯属巧合。
导语
《爱尔兰时报》《柳叶刀》《星期日泰晤士报》盛赞推荐,爱尔兰畅销书。爱尔兰家喻户晓的神经科医生写给每个人的生命之书,在不安与迷茫中找到生命中的爱与希望。
稀奇古怪的疾病、啼笑皆非的医生、彷徨不安的病人,30年行医生涯,看人、看病,看尽人生百态,也看到了生命中的爱与希望。
帕金森病、痴呆症、渐冻症、运动神经元病,这些医学名词,其实离我们很近,关于神经、大脑、疾病、康复、诊疗、心态,你不得不知的那些事儿,在书中可以找到答案。
后记
选择神经学这条路最大
的一个好处,就是每天都能
发现一点关于人脑以及大脑
疾病的新知识。每周我都会
去放射科的研讨会,次次都
能从病人脑部的片子看到之
前从未见过的东西,或者从
某位同事的解读中收获全新
的角度。至于脑部扫描的方
法、临床治疗的手段,只要
一个人乐于发现,就能不断
地学到新知识。
不过从另一个方面讲,
如此持续地吸收新知,加上
每年面对成千上万的病例,
到头来也会认识到自己的局
限,觉得自己了解的东西还
是太少太少了。不错,对于
哪个病在哪个阶段会表现出
什么样的征兆,我大致都有
一个概念。但每次我刚开始
觉得自己掌握诊疗的诀窍了
,又会冒出来一种新的现象
、新的病症。而且至今我依
然会碰上以前从未见过的罕
见病例,遇见完全在我经验
之外的事物,那么我在之前
一周、一个月甚至几年的经
验就统统不管用了。遇到这
种情况,你就得扪心自问:
“这种现象是不是我以前遇
上了,只不过没看出来?”
所以在我们这一行做的
年岁越久,就越会意识到自
己年轻时的狂妄,接着就会
把自己的姿态放得很低。这
不是说我现在是两眼一抹黑
地在做事——至少我相信自
己干了这么多年,还是有自
己的一套的——但是在庞大
的未知面前,自己有几斤几
两,真的只有在这一行做了
二十多年以后才会逐渐意识
到。现在我常常觉得,对于
人类的大脑,恐怕我们永远
也没法彻底了解。这也就是
为什么神经学发展了这么多
年,依然对很多人有那么大
的吸引力。
医学生出来工作以后,
面临的必定是科目越分越细
,研究越钻越深。光是跟上
自己研究领域的最新进展就
已经让很多人感到吃力,更
别提自己科目之外的领域了
。所以一名病人在初步咨询
过后被分配给某个科室,难
免就要接受来自这个领域的
审视以及进一步的诊疗。换
言之,外科医生干的就是做
手术,所以把你分配给外科
医生,他多半只会考虑给你
动一个什么手术。在我们神
经内科也流传着一个类似的
笑话:
一名病人去神经内科看
病,能看出来什么?什么都
看不出来!(不过各位既然
读到了这里,应该不至于对
这句话完全赞同吧?)
我每逢闲下来就会反思
,作为医生我们到底能做什
么。首先,我们肯定想要搭
救那些病情直接危及生命的
病人,如果成功了,皆大欢
喜——不过也就高兴那么一
阵。然后,我们会想帮助那
些患病但暂时没有生命危险
的病人恢复健康,如果成功
了,也是一件乐事。然而有
时候,患者表面上的症状消
退了,他们的生活质量却由
于患病的经历变得大不如前
,我们医生又会感到无能为
力。对于刚刚出院,想要让
生活重新步入正轨的病人,
我们能做的只有那么一点。
彻底康复的过程是很漫长的
,其中需要病人自己、朋友
和家人的帮助,以及心态上
的调整。我们可以为病人提
供理疗、让他们去康养中心
、做心理咨询,但是毕竟医
院里的任务那样繁重,送走
前一名病人,接下来可能就
要迎来一名病得更重的,让
我们很难有多余的精力去做
后续跟进。这时候我们不得
已要放前一名病人走,人家
可能还没准备好或者不愿意
。这么说来,难道仅仅把病
人的身体治好就算成功了吗
?你问我,我也答不上来。
当初我在坐下来写这本
书的时候,原本并不准备提
及我父亲的事。然而随着我
的写作和思考慢慢深入,我
越发觉察到自己受他的影响
有多么深,或许因为我总算
到了懂事的年纪吧。想当年
我还是一个初出茅庐的医学
生,他那样耐心地支持着我
,我对此无比感激。现在我
不敢说自己已经拥有他那样
的肚量了,但总归受到了一
点感化,至少懂得要待人和
善些、倾听得耐心些,但愿
我的病人也能因此受益吧。
所以一直以来,我都没有放
弃继续修炼自己待人接物的
本领。
……
我们每个人都是血肉之
躯,总会有垮下来的一天。
如果今天你仍然健健康康地
活着,我则奉劝各位要怀着
感激之情欢欣地活下去。当
然也别做得太过火了,毕竟
我们当中的大多数人也不可
能立马就把工作辞了,跑去
波光粼粼的大海边挥霍余生
的积蓄。我见过许多“今朝
有酒今朝醉”的人,但他们
在豁出去享乐的同时,往往
也在为了这种日子是否因某
种疾病而终结发愁。
我们也会面对那些状况
确实不那么乐观的患者。人
一旦得上了诸如多发性硬化
或者帕金森病这类对神经造
成不可逆损伤的疾病,那么
无论是医生还是患者都不能
够百分之百判定病情未来的
走向。我们能够告诉人家关
于这种病的一些统计数据,
但是眼下的病人属于哪种情
况,谁也说不清楚——到底
是比平均情况严重呢,还是
比平均情况轻微?很多人会
觉得与其这样不明不白的,
还不如痛痛快快地结束了好
;也有些人拖着一身解释不
清的毛病,也不知道以后是
否会发展成绝症或者失能,
居然也就一如既往地过了下
去。
人的神经系统出了问题
,影响到的不只是患者本人
的肢体行动能力,同时还影
响患者的心理健康,乃至家
人、伴侣、孩子及周围其他
人的生活。看到由于患
书评(媒体评论)
图布里迪将心比心、一
丝不苟的态度使他成为神经
医学领域让人信服的领路人

——《爱尔兰时报》
这本书充满人性的色彩

——《柳叶刀》
奥利弗·萨克斯期待他在
神经学领域造就的传奇可以
让我们的心灵与身体不期而
遇,而图布里迪的关注点更
加大众化,他的作品让读者
更深刻地认识到疾病到底给
人类带来了怎样的伤害。
——《星期日泰晤士报》
太吸引人了……这本书充
满了有趣的人物画像。
——《星期日商业邮报》
我哥哥写的这本关于爱
尔兰医学界趣事的书实在太
出色了,至少我是这样认为
的。这本书的内容确实很引
人入胜,我真的为他感到骄
傲。
——瑞安·图布里迪 爱尔
兰知名主持人
精彩页
有些第一次你是忘不了的,比方说向另一个人宣判她生命中剧变的到来。那年我28岁,面前的病人仅仅小我3岁。珍妮在一次出门慢跑途中感到左腿瘫软,于是去她的全科医生处就诊。医生将她送到了当地医院急诊科,随即又把她转移到了伦敦一所大型医院的神经内科,也正是我当时实习的地方。不巧我的导师——当时的神经内科主任医师被派遣到别处,于是我便临时上阵。在一名护士的搀扶下,珍妮走进了检查室。此时她的双腿非常无力,即便有人扶着也走得相当不稳。
面对忧心忡忡的珍妮,我也同样感到惶恐。在叙述病史的过程中,她提到家中有男性长辈患有多发性硬化。这是一条危险信号,因为考虑到她的症状和特征(年轻、白人、女性),同样罹患多发性硬化的可能性很大。她无意中又提及几年前突发过视线模糊,症状持续了好几周,当时并未引起她的重视。我做了一些常规的神经系统检查。她的膝跳反射过大——这是一个不良征兆。当我抚摸她的脚底时,她的大脚趾向上翘起——又是一个不良征兆。健康的成年人感到脚底被抚摸时,大脚趾应向下蜷曲。神经系统一旦受损,则会回归婴儿时期的状态,使大脚趾做上翘动作。因此一看见珍妮的大脚趾向上翘,我就知道她的神经系统已经严重受损了。
几周之后,我拿到了她的磁共振检查结果。果不其然,她的脑部影像显示出了多发性硬化的所有特征。虽然仅仅是在确证已有强烈预感的事情,但这样的结论依然无异于晴天霹雳……
听到诊断后她跟我说:“我记得我的叔叔从来没有下过轮椅。”然后她泣不成声。
我说并不是所有多发性硬化患者的病情都会恶化到必须依赖轮椅的程度。她问我能否保证她日后可以不用轮椅,我只好回答我不能保证。
那个年代网络搜索仍未普及,病人要对神经方面的病症有什么认识,往往靠的是向熟人打听。这也意味着,能够为人所知的病例多半是社会曝光度较高、情况较为极端的。对于珍妮而言,那些信息自然而然就来自她的叔叔。她并不了解那些生活较为正常、病情没有恶化的多发性硬化患者的事例,她也无从认识到。其实她本人患病后的生活质量还是有相当大可能会好过她的亲人的,尽管我只是做乐观的估计,无法给她一个肯定的答复。我能够做的仅限于帮助她认识自身的病症,向她解释我们在当时那个阶段有限的几项治疗方案,并且尽可能地给予鼓励。
珍妮的遭遇引起了我的特别兴趣——可以说,遇见她是我人生中的一个里程碑。医生对于经由个人之手做出的第一次诊断往往怀有异样的热情,我也不例外。虽然这样讲有些古板了,但是从业之初的医学工作者靠什么投入救死扶伤的工作?靠的都是对职业的满腔热忱。这点跟其他行业是一个道理,毕竟寒窗苦读多年,终于迎来了在现实中发光发热的机会。自己做出了什么重大诊断,按捺不住要跟朋友讲,等不及从初次尝试治病救人开始,一步步积累经验,感觉自己总算有了神经学家的样子。
我花了好几年时间才弄清楚我想成为什么样的医生。在解剖学实验室解剖大脑确实有些可怕,所以基本上我一开始就把外科手术排除在我的职业选择之外了。我也很喜欢心脏病学,还考虑过要当一名老年病学专家。然后就在学习医学的第四年,我们被分配到了医院病房。刚开始心里是七上八下的。我们跟前后无数批新上岗的医学生一样,成天在病房走廊没头没脑地兜兜转转,唯恐挡了别人的道。到了查房的时候,我们光跟在后头不作声,眼巴巴地看着正式医生在前面怎样询问和检查病人。要是哪位导师愿意花点时间给我们讲讲课,肯定会获得我们的喜爱。到了后来我们还发现,那些对我们要求最严格的导师往往也在专业上投入了最多的热情,也必然被我们一直深深感念。
我最早参加的岗位轮转之一就是跟着神经病学团队。团队带头人是两位业已知名的专家。他们往医生队伍里一站,从气势上就比其他人高出一头——至少从我这一介后辈的角度来看是如此。他们的临床直觉灵敏得骇人,诊断一位病人只需要几分钟,看似简直不费吹灰之力。再复杂的诊断到了他们手里也好像不过是小儿科。这其中肯定不乏自负的成分,但是在浮夸的作风背后确实是他们面对工作的有条不紊、波澜不惊。
所以我从一开始就爱上了神经学。我爱上了问诊和检查阶段中的逻辑分明。我尤其敬佩神经学家细致入微地聆听病人话音的每次起伏,就连最细小的动作也逃不过他们的法眼。他们就像专业的电工,可以找到布线或灯泡有故障的确切区域。我还喜欢他们对不寻常病例的讨论,以及他们就一个又一个临床症状争论不休。看着这一切,即使隔着一群同时围观学习的护士和初级医生,也令人忘乎所以。
此外,我也目睹了许许多多的病人,见证了他们以各自的方式接受噩耗的降临和命运的无常,以及病人的亲属如何陪伴他们度过一个个或忧或喜的时刻——这一切无不使我更加谦卑。我感到再没有什么能比关怀脑部患疾的人更加重要了。在我的眼中,这样的关怀就是照见和深入每一位病患内心的绝佳途径。
我出于终极关怀的原因为神经学所吸引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9 14:1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