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书山行旅(精)/光启文库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罗卫东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本书是著名经济学家罗卫东教授的学术随笔集。书中所收录的文章,有作者对大学的思考,对学术经典的解读,还有作者治学、从教几十年里读、编、校、译书的过程中所感、所思、所想,凝聚着一位热爱阅读的学者多年的读书思索和学术心路历程,全部文章都离不开一个主题词——书。可以说,本书就是他行旅书山的游记。
作者简介
罗卫东,浙江大学哲学博士、浙江大学经济学院教授,现任浙江大学城市学院校长、浙江大学人文高等研究院院长。主要研究领域为发展经济学、经济思想史和经济伦理学等。代表作《情感秩序美德:亚当·斯密的伦理学世界》获教育部第五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二等奖。主编《人文社会科学基础文献选读》丛书,策划主持《启蒙运动经典译丛·苏格兰系列》《启蒙运动研究译丛》等。
目录

竺可桢为什么伟大?
大学的建筑该是啥样
怎样选大学?
关于文科繁荣和发展的六点思考
为什么要读经典?
读书“六心”
好社会何以可能:《道德情操论》导读
从《道德情操论》的汉译谈谈研究型翻译
国民财富还是国家财富:《国富论》导读
“人”之品格:《学术与政治》解读
经济学入门必读的篇文献
人类的启蒙永无止境
启蒙运动的多副面孔
亚当·斯密的启蒙困境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苏格兰渊源
市场经济成长的“理想类型”:读希克斯的《经济史理论》
激情还是利益:阿尔伯特·赫希曼《激情与利益》读后
历史主义经济学远去的背影:《经济增长理论史:从大卫·休谟至今》序
自然法观念与现代经济学的起源
奥地利学派VS洛桑学派:西方经济学内部的世纪对垒
经济科学能做实验吗?
雄狮的光荣与梦想:马歇尔教授的成功和失败
天才与时势:读斯基德尔斯基《凯恩斯传》有感
斯密经济学的当代传人:罗纳德·科斯
科学与爬树:一本有趣又有益的科学家自传
文德昭示何可期:刍议《中国文化通识:人性与现代性》
野百合的春天:《奶酪与蛆虫》读后感
神保町的书店
学术心路三十年(1978—2008)
序言
我是1978级的大学生,
入大学读书至今已经整整44
年了,本科一毕业就留在系
里做老师,迄今也已经教了
40年的书。
过去的这些岁月,所做
的事,无非就是读书、教书
、编书、写书、译书、荐书
、评书、教人读书、帮人校
书、逛书店买书、上网买书
……我打交道最多的是书,
我最大的快乐来自读书,我
最热爱的也是书!
我是一个没有什么专业
意识的人,好奇心和求知欲
都十分强烈。在读书这件事
情上,我可以算得上是贪得
无厌之徒,简直没有什么书
是我不感兴趣的。公务再忙
,随身的双肩包里都会有几
本轮换着读的书。几十年来
我一直在组织各种形式的读
书会,在家里,在学院里,
带着本科生和研究生们读书
。这些读书会选择的,自然
不是那些消闲性趣味性的大
众读物,而是非集中时间和
精力,非扎堆互相监督,非
彼此研讨便不能坚持读下去
的“硬书”。要问这些读书活
动,是否给大家带来智识上
的增益和感觉上的快乐,我
不能代替学生作答,不过,
门下的经典读书会已经每周
一次连续进行了20多年,这
应该能说明一些问题。
读书是一件乐事,书中
的风景,无论是科学的、思
想的、艺术的,都是我快乐
的主要源泉。独乐乐不如众
乐乐,这种快乐,不论是感
性的还是反思得来的,我都
想传递给他人。
从教40年里,前20年,
年轻,还无知无畏,系里排
课有求必应,开过的课,加
在一起有十多种,五花八门
,从“资本论”这种纯理论的
,到“计划经济学”这类应用
性很强的都有,大概算得上
是系里首屈一指的万金油老
师。后20年,每学年给本科
生主讲的课程集中到了两门
:“发展经济学”和“经济思
想史”,偶尔会根据需要讲
一讲“经济学基本文献选读”
和“经济学主要流派”。备这
些课,最要紧的是读书,不
仅要读得多,还要读得精。
历年以来,边读边想,
结合自己的学科和专业,大
概写了有百来篇长短不一的
文章。其中有随性而写的,
也有应约而写的。这些文字
篇幅差异较大,长的有几万
字,短的不过一两千字,体
裁、文风也不尽相同,有轻
松些的,也有较为严肃的。
我从中选择了自认为还有点
意思的近30篇,按“家族类
似”的旨趣,归置在六个模
块中,于是有了这本“不三
不四”的小集子。
第一个模块,主要是我
对大学的一些思考。这些思
考都来自自己长期在大学教
书和做行政事务的经历,一
鳞半爪,没有系统性,有感
而发,随性而写。新意和创
建谈不太上,个人认识而已

第二个模块,是关于学
术经典的阅读。其中有我对
于经典阅读重要性的认识以
及对于翻译和阅读经典著作
的一些实际建议,还包括了
我对《道德情操论》《国富
论》《学术与政治》这三部
重要经典的导读和解读。
第三个模块,是几篇关
于苏格兰启蒙运动这个长期
以来我阅读写作的主题的习
作。
第四个模块,是我个人
从事经济思想史教学与研究
的几十年里,读、译、校书
的过程中所写的一些文章,
以书评和序言为主,也有一
些关于历史上的经济学家的
议论。
第五个模块,是越出了
我的本行,对几种其他领域
的书籍的评论。
第六个模块,是一篇访
谈,主题是我的学术心路历
程。
全部六个模块的近30篇
文章,都离不开一个主题词
——书。差不多全部都是关
于书的文章,这是一本讲书
的集子。
即便是一个丑娃,也总
想给它起个体面点的名字,
绞尽脑汁,自我否定了好几
次,换来换去都不满意。困
顿之际,无意间看到书房里
挂的那张北宋范宽名作《溪
山行旅图》高仿画轴,环顾
写字台四周堆积如山的书,
脑袋里突然就跳出来一个名
字——书山行旅。
是的,这本书就是我行
旅书山的游记。
导语
本书是著名经济学家罗卫东教授的学术随笔集,分为六个部分,近三十篇文章。本书全部文章,都离不开一个主题词——“书”。差不多全部都是关于“书”的文章,也就是说,这是一本讲书的集子。作者从范宽名作《溪山行旅图》得灵感,将此书命名为《书山行旅》。
本书收录文章,包括作者对大学的思考,对学术经典的解读,还有读书札记,等等,内容丰富,凝聚着一位经济学人几十年的读书心得和治学感喟,语言平易,值得细读。
本书既有对艰深的学术经典的精确解读,也有作者平日读书的随思,有深度,也有温度,从这些文章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一位热爱阅读、学术功力深厚的经济学家的阅读心迹,也能循着他的脚步,走入经济思想史和启蒙运动研究的大门。
后记
这本书得以问世,首先
得感谢陈恒兄,承蒙错爱,
将拙稿收入他主编的《光启
文库》丛书。感谢鲍静静女
士,她最先与我联系,帮助
安排出版的具体事宜。
这些文章写作的时间跨
度长达几十年,体裁、文字
风格都不太一致,如今以相
对统一的面目呈现给读者,
很多人对此贡献了宝贵的力
量。
周小薇编辑十分敬业,
编校仔细,让书稿品质有了
显著提升。尤其是,我在收
到她已经校对好的文稿后,
又做了较大幅度的篇目调整
,给她的编校增加了新的、
很大的工作量,对此,她未
有半句怨言,令我十分感动

我的学生王长刚、张正
萍、何樟勇、吴红列、范良
聪、程晨、沈宣宇等都以不
同的方式为本书出了力,其
中长刚发挥他曾经在出版社
工作过的专业优势,在正萍
、宣宇的配合下仔细选择文
章篇目,进行文字初订。对
诸位的支持和帮助,我要致
以诚挚的感谢!
商务印书馆是我心目中
最好的出版社。我拥有的书
中,来自商务印书馆的比重
冠绝群社;更重要的是,在
我个人的智识成长中,商务
的书起着特殊的不可替代的
作用,因此,一直心怀感恩

拙作在商务印书馆出版
,意味着我不只是它忠诚的
读者,也终于成为它的作者
,何其有幸!
罗卫东
2022年3月
精彩页
竺可桢为什么伟大?
如果没有竺可桢校长这样一面的镜子,我们也许以为自己已经做得很不错了。竺校长提出的那些办学理念,我们似乎不仅能够理解,而且也都能够做得到:会想办法延揽名师、会关心学生、会向政府争取资源……该做的也都做了,但人们似乎都不怎么买账,还是张口闭口竺校长好。
记得是2010年3月14日,我代表学校去上海参加浙江大学校友会上海分会纪念竺校长诞辰120周年的座谈会暨史料捐赠会。为了方便那些病休的老校友,会议地点就选在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两院院士陈吉余、戴立信、潘镜芙、干福熹放弃双休日的休息,赶到这里。他们都是老耋老人,体弱多病,其中倪式如校友是两个儿子陪着坐轮椅来的。听着他们对往事的叙述,很多年轻人都不由得热泪盈眶。其实,作为普通的学生,人们记住竺校长的,除了那些载入史册的丰功伟绩,更多的是竺可桢长校的国立浙江大学为他们的一生带来的变化。
我们的大学,其存在的根本理由是培养高水平的人才,为民族、为国家、为社会、为世界培养具有高尚情怀和卓越能力的人才。在贵州遵义办学时期的浙江大学,被世世代代铭记的不是当时有多少科研经费、有多少篇论文、有多少奖励,而是在艰苦卓绝的办学环境里,大家同心同德、千方百计改善办学条件,不遗余力维护大学的尊严,给学生提供最好的教育。以竺可桢为代表的学校领导为此做出了巨大的个人牺牲。
这些老校友的发言,不论是像陈吉余、戴立信这样在科学上取得卓越成就的院士,还是杨竹亭、阿章这样在其他岗位上奉献一生的老校友,谈得最多的是,在那样恶劣的环境下,竺校长居然请来了那么多载入中国科学史、文化史和教育史的名家;他到处争取经费,倾学校之力建设实验室和图书馆,给他们提供了当时所能有的最好教育,为学生一生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西迁时期的浙大提供给学生的,不仅是名师的学识,还有名师追求真理、不计利害、求实奉献的高尚情操。老校友们热爱浙大、热爱竺校长的全部理由,一句话,就是浙大给他们提供的精神动力和知识动力让他们受益终生。
“教授是大学的灵魂,一个大学学风的优劣,全视教授人选为转移。”
“一个学校实施教育的要素,最重要的不外乎教授的人选,图书仪器等设备和校舍建筑。这三者之中,教授人才的充实,最为重要。”
这是竺校长最精辟的论述。今日大学的问题,并不是办学的物质条件问题,而是竺校长反复重申的师资素质的问题。我们今天讨论师资水平的时候,最大的问题是忘记了,在造就和培养人才方面,教师应该具有何种素质。我们常常更多关注引进人才的科研表现,承担过多少项目,有多少论文,获过多少奖励,等等。而竺可桢时代的浙大所关心的是教师能够给学生带来什么:他的学术水平是否足够胜任教学?他的精神境界是否合平教育的要求?这是两条最高的标准,是关于教师素质的质的规定性。其他诸如是“土鳖”还是海归,在行内名气大小都不是主要的。
竺校长看重的教授,几乎都具备了这两个方面的素质,一是有真才实学,二是有不计利害追求真理的品质,对科学有信仰,不是急功近利、蝇营狗苟之辈。典型的如束星北先生。当时的浙大有多少这样的教授,不求名不求利,沉浸在追求真理的事业之中,以自己对科学的极大热诚感染和引领着学生的人生追求和知识趣味!
竺校长的伟大之处在于,他身处云遮雾障的复杂情境以及山穷水尽的恶劣条件下,仍然恪守培养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这一大学的根本职责,为此殚精竭虑,东奔西走,争取一切必要的支持,甚至为此忍气吞声、委曲求全。也正因如此,才得以吸引一大批志同道合的学者来到遵义,来到湄潭,在战火纷飞、颠沛流离的环境中,创造了浙大历史上的辉煌。
P3-5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3 4:35: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