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易经哲学精讲(精)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作者 高怀民
出版社 花山文艺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这是一本划时代的易学名著,其真知灼见与独步高论,使人神清目明。该书自问世以来,一直是研习《易经》和中国哲学的必读书,学《易》者、研习国学者或普通读者,读之如入宝山,必有所得。
作者简介
高怀民教授,著名易学家、国学家、哲学家,著有《易经哲学精讲》(《大易哲学论》)《易经哲学的人类文明之道》《大易思想》《先秦易学史》《两汉易学史》《宋元明易学史》《伟大的孕育》《中国先秦与希腊哲学之比较》等,为易学与中国哲学研究做出了有重要创见的工作。《易经哲学精讲》受到学界高度评价,被认为是易学领域的里程碑式著作,对于易学和中国传统哲学在现代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是研习《易经》和中国哲学的必读书。
目录
前言
第一节 道情酬唱
第二节 大易哲学源流
第三节 大易哲学体系概观
第四节 本书之旨趣
第一讲 四项基本认识
第一节 道
一、道为形上而遍在
二、道为一
三、道之自然流行义
四、道之变化生生义
第二节 象
一、伏羲氏八卦哲学
二、周文王的六十四卦哲学
三、一些重要卦图(表)
四、互体与半象
第三节 术
第四节 数
第二讲 太极——宇宙万物之奥府
第一节 两种含义与两条途径
一、太极之经由直觉体悟而证知
二、太极之经由理智思考而认知
第二节 一大流行作用
一、天下之动贞夫一
二、圆道周流
三、“易无体”及由此所涉诸问题之讨论
四、易简之义
第三节 一物一太极
一、广观物篇
二、深观物篇
第三讲 乾阳坤阴,化生万物
第一节 天地之大德曰生
一、生命之第一层次——乾道变化
二、生命之第二层次——坤道变化
三、生生之谓易
四、性善说之理论基础
第二节 乾坤之对立而统一
第三节 不均衡之大用
第四节 动与静
第四讲 首出庶物,建立人道
第一节 一条拾级上升的路
一、由思想形态的改变上看人的进步历程
二、由气质变化上看人的进步历程
第二节 天、地、人三才并立之义
一、大孝法天地
二、由小我到大我
三、建树起新的人生奋斗的目标
第三节 顺天与爱物
一、顺天而不逆天
二、爱物而不暴物
第五讲 人间易道之流行
第一节 乾、坤二卦及二用
一、乾卦六爻及用九
二、坤卦六爻及用六
第二节 吉、凶、悔、吝、无咎
第三节 论位
一、当位卦例
二、不当位卦例
三、承刚与乘刚卦例
第四节 论时
一、大矣哉十二卦
二、得时而吉卦例
三、失时而凶卦例
四、安于时变卦例
第五节 论应
一、得应而吉卦例
二、得应而不吉卦例
三、无应之应卦例
第六节 论中
一、中的活用——执中用权
二、中的大用——建中立极
第六讲 人性的觉醒,归根复命
第一节 道德人格的提出
第二节 存养
一、成性存存,道义之门
二、穷理,尽性,以至于命
第三节 法天地
第四节 善补过
第五节 知几
第六节 守谦
第七讲 德合天地,是谓大人
第一节 做君子
一、君子与小人
二、君子之道
第二节 由君子到大人
第三节 大人的为人——人上人而人中人
第四节 大人的职责——参赞天地之化育
第五节 大人的理想社会——大同世界
第八讲 道家易玄学思想体系
第一节 上行推极道始
一、“有”之建立
二、推“有”入“无”
三、推“有”“无”入“道”
四、“道法自然”
第二节 下行论宇宙万物之生成
一、“道生一”
二、“一生二”
三、“二生三,三生万物”
第九讲 后世道家易之宇宙万物生成说
第一节 《易纬》《列子》之说
第二节 太极图之思想
第十讲 道家易之主要精神
第一节 主观立场——“唯道是从”
一、“玄览”
二、“玄同”
三、“玄德”
第二节 应世态度——“无为而无不为”
一、治天下
二、化民
三、摄生
第三节 对人心的挽救——“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一、“圣”“智”之为害
二、反“朴”以镇“欲”
三、玄学的理想国
第四节 老子的三宝——“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一、“慈”
二、“俭”
三、“不敢为天下先”
第十一讲 由大易哲学的精神特质看它的时代价值
第一节 推重人道,示人类自救之途
第二节 不偏情理,立人类之道德规准
第三节 通贯心物,启人类之真知灼见
第四节 尊法天地,养人类之博大谦和
第五节 知常用变,明人类行事之则
结语
新版后记
序言
对于易学,我希望能够
做到两件事:一是写一部易
学史;二是写一本阐明易经
哲学思想及其体系的书。在
我看来,中国文化长久以来
的衰落,原因在于哲学思想
不振;而哲学思想不振,在
于为中国哲学思想主流的易
学未得发扬;易学何以不得
发扬?主要是缺少上面的两
种书籍。由于缺少一部易学
史,弄得伏、文、孔、老的
纯粹而精的哲学思想为后世
的算命、看风水等杂学所取
代,后先混淆,使人无法认
清这一大哲学流变的真面目
。由于缺少一部阐明易经哲
学思想及其体系的书,使国
人只认识一些支离破碎的哲
学思想,而不能拿出一整套
具体明确的理论,因而导致
面对着今日世界各国哲学之
林,中国文化遂不能弘扬光
大。由此生心,所以十余年
来,我的学术研究工作,指
向于完成上述两种书。关于
前者,已完成出版了先秦及
两汉易学史部分,以下尚待
继续;关于后者,就是现在
完成的这部《易经哲学精讲
》。
这些年来,一方面是年
龄的渐长,另一方面也是在
忧患中的体验,我觉得心智
增长了很多,也使我真正地
爱上了中国文化。在从前,
我觉得“中国文化”是一个广
泛难以把握的概念,后来才
逐渐认识到它具体实在的精
神,而近年来,我竟觉得它
的大势用落降在我身上,我
开始有了责任感、使命感。
这种感受十分强烈,与日俱
增,有时候,我似乎听到古
圣先哲们的叹息,那种“惧
道之沦丧”的叹息,直如发
出指令,要我依他们而行事

为此,我曾经花过心思
,当时是1971年到1974年
间,我在希腊留学,使我有
机会实地观察领会到西方文
化。我当时用心比较中西方
圣哲在许多共同哲学问题上
的见解,检讨分析中国哲学
思想之所以不同于西方之处
,综观当前世界人心之所企
求,那一段时间的用心使我
对中国文化有了极大进步的
领悟,我觉得自那时起我才
算真正开始认识到中国文化
的可贵,也真正认识到易经
哲学体系的伟大。这本《易
经哲学精讲》便是在这种新
领悟之下动笔,初稿开始于
1974年年初,半年之内粗
成,当时我住的地方是雅典

说到这里,读者应该知
道这本书于我的重要了,对
于这样一本书,我想要说的
话自然很多,它们都已写在
“前言”及“结语”中,因此,
不拟在这里多说。1974年
秋回国后,我任教于台湾地
区的“中国文化学院哲学系
及研究所”,又把这本书重
写了两遍,每一次都有极大
的改动,即令现在,仍感到
有些处应该再修补,然而内
心的使命感已不允许我在此
书上再多做逗留。我确已尽
了我的心力,将伏、文、孔
、老的哲学思想及其体系—
—自西汉以来丧失了的,重
新提出,展现在国人面前,
听取大家公道的评论。
而我,何敢怠慢?我必
须开始下一步的行程。
高怀民
精彩页
第一讲 四项基本认识
通常,当我们要到一个陌生地方去旅行时,总不忘“入境”之前先“问俗”,因为透过当地的习俗才易于了解其情况。现在,我们行将进入大易之国,自然也会想起这一件重要的事。大易哲学有它极为特殊的——大不同于其他哲学的“习俗”,不先弄清楚这些,实在无法了解它,是以在此第一讲的开始,我们必须先得做这一件认识习俗的事情。所要认识的事项有四:道、象、术与数。下面我们分别来说。
第一节 道
何谓“道”?说起来,“道”带给中国人的烦恼、妙趣和鼓舞,真算是这个神秘古国的神秘事之一——恍惚迷离,若有还无,不可捉摸,却又人人认真地将它作为终生追求的标的。我们大多知道东郭子向庄子问“道”的事:
东郭子问于庄子曰:“所谓道,恶乎在?”庄子曰:“无所不在。”东郭子曰:“期而后可。”庄子曰:“在蝼蚁。”曰:“何其下邪?”曰:“在稊稗。”曰:“何其愈下邪?”曰:“在瓦甓。”曰:“何其愈甚邪?”曰:“在屎溺。”东郭子不应。
一个是热心讨教,一个则恍若意存戏谑,漫辞以应。我们也听说过唐宋以下的一些和尚,行住坐卧,参禅入迷,弄得如梦如醉,魂不守舍,忽然一天时至机圆,看到一片黄叶坠地,哈哈一笑,原来如此,悟“道”了。“道”便是这样作弄人,慕“道”者上穷碧落下黄泉求之不得,悟“道”者则意态自若,举手投足之间与“道”同在。
字典上言“道”字的初义是“所行道也”,原不过是平常的一个名词,就是“路”。但此字自被大易接进哲学园地后,身价百倍,一变而成为大易哲学的托命符。我们不能肯定说究竟什么时候“道”字开始进入易学,但从易学发展史上看,似乎应该是在殷末周初之际,那时候文王演易,用易学于筮,筮是占断吉凶的术,它所根据的原理原则,叫作“道”。故当时的易学分为“道”与“术”两大部分,庄子后来屡言之“道术”一名实由此来。“道”既为筮术的理则,而筮术又是为人断事决疑的,所以“道”也就成了支配人事的理则。及至后来,筮术寝衰,孔子与老子二人摒弃筮术,以纯粹哲学思想论易,“道”也就成了与现象界事物之相对待,《易经·系辞传》:“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即此哲学性之相对义。再往后,到了秦汉以下,修“道”之风大炽,“道”的主要意旨又表现在修行境界上。所以如果要细述“道”的含义演变,倒也是一条逶迤的长流。
但上面乃是依于“道”的名称而言,如就“道”的实质上讲则不能这样说,它乃是亘古长存的一大流行作用,成宇宙,生万物,无乎不在,所谓“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人在“道”中,以其优越的灵智,观察、推理、体省,认知“道”之作用之不虚,大易哲学之初创建,正由于伏羲氏见“道”之存在之故。因而,在大易哲学的四项基本认识条件中,“道”当然是首要,象、术、数三者,均为表现“道”而立;犹人之有精神与躯体,“道”是大易哲学的精神,是大易哲学的实质内容。虽是这样,正如古人已经昭示我们的,人站在为“道”所生的万物之一的立场,对于无所不在的“道”,是不能为它下一个简明而周全的定义的。今兹归纳“道”之多种含义为四方面,认识之于后。
一、道为形上而遍在
言“道”为形上而遍在,乃就其“存在”一方面立义(此言“存在”,系由“道”之功用上知)。《易经·系辞传》以“形而上”“形而下”明“道”与“器”之相对待,只提出了“形”字,并未论及此一字之含义,实则我们必得对此一关键字有清楚的认识,才能了解“道”为“形而上”的意义。“形而上”的“形”,乃包含以下三层含义:
(一)凡一切有形象、占有空间时间的物质。可察、可触、可分之粗物质固然是,不可察、不可触、不可分之细物质元素,也包括在内。
(二)理性思考活动中所产生的具体概念。具体概念虽非物质,却是有体有象,对于“道”而言,是滞碍的存在,故也落入“形”。
(三)心念所行之意识作用。粗言之,由思量寻求;细言之,自心念之稍动转。总之,一动心念,即落“形”域。
以上第一层含义,粗细物质非为“形而上”,已不必论。第二层含义,具体概念非为“形而上”,如孔子云“朝闻道,夕死可矣”,“死”与“生”是人由观察经验所得的两个概念,“闻道”之人不落入此两概念,不为此两概念所困,“死”或“生”已无关乎己,故“夕死可矣”。老子的“道可道,非常道”也是就概念之滞碍于心上说,言为心声,既属“可道”,必有概念形之于心,如此则落于概念之“形”之滞碍上,故非“常道”。第三层意义,谓心意识转动之间即非“形而上”,为更一进言,此一义因入于哲思精微处,故古人论之尤着力,例如孔子曾说:“毋意,毋必,毋固,毋我。”“意”“必”“固”“我”均为心意识作用,均属心行之滞碍,故孔子要除去之。庄子以比喻出之,更易使人明白,《庄子·达生》中说:“忘足,履之适也;忘要,带之适也;知忘是非,心之适也;不内变,不外从,事会之适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6:33: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