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当前,我国农户在人力资源配置、种植结构、经营规模、组织化等方面均在发生分化。 从耕地的规模经营上讲,单个农户的小规模经营仍是中国现阶段农村土地经营的主要特征,这种经营方式渐渐暴露出了规模效益差的问题。随着农业市场化及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家庭承包经营初期相对同质、匀质的家庭经营农户占主导的格局在向多类型经营主体并存的格局转变,种植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家庭农场迅速发展。 规模化经营、提升农业生产的组织化水平,可以提高粮食及农业生产效率,但不能任意改变农业生产的组织形态、人为地推动农业规模化生产。 本书着眼于农户经营分化,就中部粮食主产区农户营粮效率问题展开研究,并就农户营粮效率提升机制构建提出有针对性的方案。 作者简介 高明国,管理学博士,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农业经济系副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农村发展与管理、农业可持续发展、粮食安全与保障、转型农业与现代化。 先后在《农业现代化研究》《农村经济》《齐鲁学刊》《河南农业科学》《经济问题》等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20多篇;主持国家级课题2项,省部级、厅局级课题10余项;参编教材4部。 目录 摘要 1 引言 1.1 研究的依据 1.1.1 农户经营分化的过往路径 1.1.2 农户经营分化的时代性主题 1.2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2.1 研究的背景 1.2.2 研究的意义 1.3 文献综述及研究启示 1.3.1 文献综述 1.3.2 研究启示 1.4 研究思路、方法与框架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框架 1.5 研究创新与不足 1.5.1 主要创新点 1.5.2 研究的不足 参考文献 2 农户经营分化研究的理论基础 2.1 农户社会分化 2.1.1 农户的社会面向分化 2.1.2 农户的职业分化 2.1.3 农户收入分化推动下的社会分化 2.2 农户经营分化 2.2.1 农户经营行为分化 2.2.2 农户经营组织分化 2.2.3 农户经营分化的区域特征 2.2.4 农户经营的主体分化 2.3 农户经营分化的形式与表达 2.3.1 经营规模分化 2.3.2 经营结构分化 2.3.3 经营组织分化 2.4 农户经营的困境及分化环境 2.4.1 小农户经营的困境 2.4.2 小农户经营市场环境的变化 2.4.3 城市化进程与农业经营分化 2.5 农民经营分化的价值 2.5.1 不同经营规模的效率实现 2.5.2 农户经营自主权的确立与经营分化 2.5.3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成长 2.6 相关的概念界定 2.6.1 农户 2.6.2 农户经营 2.6.3 农户分化 2.6.4 农户经营分化 参考文献 3 农户经营分化研究的调查方案与实证基础 3.1 访谈法的调查方案 3.1.1 机构访谈与过程 3.1.2 入户调查过程 3.1.3 调查的农户 3.1.4 入户调查内容 3.1.5 调查问卷的有效性 3.1.6 调查的控制与数据处理 3.1.7 数据的分析及使用的工具 3.2 农户经营分化研究的实证基础 3.2.1 中部地区与中部粮食主产区 3.2.2 实证调研地点的选取 参考文献 4 中部地区农户经营分化 4.1 基于种植结构分化的分析 4.1.1 农户经营分化的分类依据与分类标准 4.1.2 农户种植结构的分化 4.2 农户的非农经营分化 4.2.1 农户非农分化的普遍性 4.2.2 非农选择上的农户经营类型 4.3 农户经营在规模上的分化 4.3.1 农户规模分化的分类标准 4.3.2 农户经营规模分化的分类 4.4 农户经营组织分化 4.4.1 农业经营主体法律地位与分类标准 4.4.2 中部地区农户经营组织分化 参考文献 5 农业生产、粮食经营的效率分析与测度 5.1 中国农业生产与粮食经营的时空趋异格局 5.1.1 中国农业生产与粮食经营的历史演进 5.1.2 中国农业生产与粮食经营的新要求 5.2 农业生产效率与粮食经营效率分析 5.2.1 农业生产效率 5.2.2 粮食生产效率 5.3 粮食经营效率的测度 5.3.1 测度的具体方法 5.3.2 分类效率与综合效率 5.3.3 粮食经营全要素生产率 参考文献 6 农户经营分化与营粮效率变化的实证分析 6.1 农户种植结构分化与营粮变动分析:以湖北省麻城市、河南省杞县为例 6.1.1 地市基本状况 6.1.2 地市农业、粮食生产结构及调整 6.1.3 农户经营结构的分化 6.1.4 农户种植结构分化与营粮效率的变化分析 6.2 农户非农分化与营粮变动分析:以江西省修水县为例 6.2.1 修水县“三农”问题的基本情况 6.2.2 修水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状况与变化 6.2.3 农户非农分化的基本状况 6.2.4 农户非农分化与营粮效率的变化分析 6.3 农户经营规模与营粮变动分析:以湖南省平江县为例 6.3.1 平江县“三农”问题的基本情况 6.3.2 平江县农地流转与农地规模状况变化 6.3.3 农户规模经营中的多元利益主体 6.3.4 农户经营规模分化与营粮效率的变化分析 6.4 农户经营的组织分化与营粮变动分析:以安徽省涡阳县为例 6.4.1 涡阳县“三农”问题的基本情况 6.4.2 涡阳县农业经营主体分化状况 6.4.3 不同类型的农业经营主体与组织 6.4.4 农户组织分化与营粮效率的变化分析 参考文献 7 借鉴国内外经验,构建农户粮食经营效率的提升机制 7.1 国内外相关经验借鉴 7.1.1 国内经验借鉴 7.1.2 国外经验借鉴 7.2 我国传统营粮效率提升的三大工具 7.2.1 传统营粮效率提升的三大工具 7.2.2 三大工具的使用空间及对农户经营分化的挑战 7.3 构建中部粮食主产区农户营粮效率提升机制 7.3.1 锚定机制 7.3.2 方向机制 7.3.3 动力机制 7.3.4 发力机制 7.3.5 合力机制 参考文献 8 对策与建议:科学引导农户经营分化,提升农户营粮效率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8.1 深化粮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确保主粮生产安全 8.1.1 永久性粮田,永久性保护 8.1.2 为粮农经营粮食的基本 序言 农户是农业生产的直接 生产单元,也是粮食生产经 营、消费的直接参与者与利 益相关主体。中华人民共和 国成立以来,特别是实行家 庭承包经营以来,农户的经 营制度空间、政策环境及要 素交换关系处在不停的变化 中,对农户的经营分化产生 了巨大的影响。大集体时代 ,在强制性制度背景下,农 户务农只能在政策性、社会 性的安排下固化,经营分化 难以进行;农村家庭承包经 营初期,农户经营在小农经 济的自致性演化下快速分化 ,但是受制于近20年的土地 细分的循环往复,农户经营 分化总体来说是在简单小商 品经营的路径下演进的。20 世纪90年代以来,在社会主 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及农地 细分中止等市场制度、农地 制度背景下,农业市场化进 程加速发展,极大地推动了 农户经营分化。21世纪以来 ,农业税的取消、社会主义 新农村建设的开展、土地“ 三权分置”、农业供给侧结 构性改革的推进、乡村振兴 战略的实施,使得农户经营 在农业种植结构、农与非农 、规模、组织等方面开始呈 现分化加速的趋势。农户的 经营分化对粮食生产行为及 选择、粮食经营效率(也称 营粮效率)影响巨大。因此 ,在农户经营结构多样、农 户非农倾向加重、规模分化 异动、组织分化多元的情况 下,科学引导农户经营分化 ,设计营粮效率的提升机制 ,提升农户营粮效率,确保 各个层面的粮食安全,具有 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一、研究内容 (一)农业生产、粮食 经营分化的演化进程 农业生产、粮食经营在 70多年的发展进程中所体现 的制度、形式、战略和内涵 体现着农户分化,也是农户 分化的动因。在农业生产组 织制度演进的推动下,粮食 经营特征由单一方式逐步转 变为专业化、多样化、非农 化等多元主体方式,专业化 、组织化程度大幅提高,农 户经营方式也从单纯的种养 经营、粮食为纲逐渐发展为 覆盖第一、第二、第三产业 的经营方式。农业生产制度 从原有的以大集体为主导, 转变为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 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 制,土地得以发挥其固有的 核心作用,粮食产量大幅增 长。粮食流通制度的改革适 应了市场化的要求,实现了 政府与市场在粮食储备上的 均衡。国家对绿色农业的扶 持使得农产品质量及农业生 态环境得到了改善。 从农户组织演进上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 国农业先后经历了家庭个体 组织形式和互助合作的集体 制组织形式。农村家庭承包 经营之后,农户家庭构成了 基本的经营单元。在新的历 史时期,各类新型农业组织 在农户家庭经营单元的根基 上一步步发展,一方面构建 起现代农业产业经营体系, 另一方面快速推进了农业市 场化进程,成为破除城乡二 元经济体制的组织基础。 从战略演进看,我国的 粮食经营方式发生了巨大的 改变,集约度、组织化程度 大幅提升,粮食经营从“劳 动密集型、生产工具落后、 手工劳动,以求温饱为主要 目标的低水平粗放式”的生 产力水平及“以农为主,兼 顾副业”的混业经营方式, 转向“劳动和资本并举、机 械化、部分农业服务外包” 的生产力水平及“以追求小 康生活为主要目标的集约式 、农业与非农产业并举”的 混业经营方式。21世纪以来 ,市场逐渐对粮食产品进行 了全面调控,粮食从本质到 外部特征都融入市场经济中 ,国家力量对粮食因素的干 预也越来越强,粮食对国家 的政治、社会安全带来的影 响使得粮食治理成为一个粮 食人口大国的社会治理的组 成部分。粮食逐渐变成一种 产业化物资,融合城乡、惠 及工农的全国性粮食市场网 络形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 立以来,一直致力于处理好 农村与城市、农业与工业、 粮食产品与经济作物的关系 ,将发展农业摆在基础性位 置。改革开放伊始,我国进 行的农村改革,确立了农业 的根本性地位。党的十九大 以后,乡村振兴战略更被确 立为我国的一项重要战略, 确立了农业在我国的重要地 位。 (二)中部地区粮食生 产在全国的地位演化 中华人民共和国自成立 以来,粮食产量呈现在波动 中稳步增长的趋势。从中华 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老百 姓吃不饱到如今的全面建成 小康社会,社会的不断发展 也从粮食产量的不断增长中 体现出来。全国粮食播种面 积始终维持在18亿亩以上。 粮食主产区逐渐从南方向北 方转移,河南、黑龙江、山 东、安徽、内蒙古的粮食产 量增长迅速。在中国经济重 心逐渐南移的同时,中国粮 食生产的重心却在逐渐北移 。2000-2020年,15个北方 省份粮食产量占全国总产量 的比例,从45.65%攀升至 59.22%。北粮南运,已然 成了当下粮食产销格局的典 型特征。2020年,全国粮 食总产量为66949万吨,同 比增加565万吨,增长了0.9 个百分点。北方省份在粮食 生产方面占据主力地位。 2020年,粮食产量10强省 中,北方省份占据6席,其 中黑龙江、河南、山东为前 三名,3省的粮食总产量占 全国粮食总产量的比例接近 3成。其中,黑龙江以7541 万吨的粮食产量领跑全国, 这一产量约为广东同期产量 的6倍。由此看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