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从本质上说,惊恐障碍是身体给你的一种提示——你曾经或正在经受过度的压力;你因为对自己太苛刻、要求太高而不堪重负;过去所经受的身体、心理创伤正侵蚀着你的健康,让你的身心失去了平衡。 惊恐障碍并非生理疾病,而是心理问题,它通过这些强烈的症状,试图让你正视自己的情绪问题,正视你对自己身心健康的忽视。 本书两位作者有近20年的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经验,数百例成功的惊恐障碍治疗案例。他们将从生理、心理多个维度带你正确认识惊恐障碍,让你了解与惊恐障碍的有关的情绪想法、生活方式等,为你提供多种简单易行且有效的方法,如自我探索、改变自我对话、自我放松、呼吸冥想等,缓解你的惊恐障碍,指导你制订属于自己的心理自助计划,同时学会更好地利用社会支持,做出积极改变。此外,本书还介绍了一些治疗方法,让有需要的读者更好地与咨询师合作,更好地完成治疗。 与惊恐障碍“相处”的过程中,你可以获得内心的安静,更好地适应环境,情绪更稳定,可以更温柔地接纳自己,拥抱更好的生活。 作者简介 顾亚亮,国内知名心理专家,副主任医师,精神分析心理治疗师、催眠治疗师,河南省第三人民医院临床心理科主任,河南中医药大学临床心理学专业授课教授,全职从事临床心理治疗、心理咨询二十多年,有丰富的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心理分析经验,长期接受国内外优质专业培训,翼有超过20000个小时的临床心理咨询与治疗经验,团体治疗经验4000个小时,举办数百场心理健康讲座,受众人群数十万人次。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会员,中国抗癌协会会员,国际心理治疗家(WCP)会员,中美精神分析联盟(CAPA)成员,河南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精神卫生委员会常委,河南省心理咨询师会理事。 目录 前言 第一部分 惊恐障碍与“心”有关 第1章 是惊恐障碍,不是心脏病 那些“心慌”的故事 惊恐障碍:身体与心理的相遇 我正在经历的是惊恐障碍吗 与惊恐障碍相关的那些问题 第2章 惊恐障碍是心身的提醒 惊恐障碍是一种适应性反应 大脑、身体与惊恐障碍 失衡的心灵世界 那些与惊恐障碍有关的想法 与惊恐障碍有关的生活方式 第二部分 拥抱希望:从惊恐障碍的巨浪中脱险 第3章 做出你的选择:为自助做准备 相信惊恐障碍是可治的 敞开心扉并拥抱独特的自我 评估惊恐障碍问题来源 第4章 “我”的新生 发现真“我” 改变自我对话 承认和接纳内心的阴影 缓解惊恐障碍症状的五种行为 管理你的情绪 自我放松的五种方式 请你帮助我 制订属于你的心理自助计划 第三部分 和医生合作,应对治疗中的问题 第5章 选择适合你的医生 如何获得有效的专业治疗 和你的心理专家合作 第6章 惊恐障碍的治疗 惊恐障碍的心理治疗 惊恐障碍的其他治疗方式 结束语 序言 20多年前只有极少数的 人了解心理疾病,当时我写 了一篇关于心理问题引发胃 痉挛的文章,那是我第一次 向报社投稿,竟“有幸”被报 社副主编质疑文章内容的科 学性。如今关于抑郁症、焦 虑症的图书、科普文章越来 越多,抑郁症、焦虑症等心 理疾病已经广为人知,很少 有人质疑抑郁症、焦虑症的 存在了。 然而仍有一些心理疾病 尽管发病率较高,却鲜为人 知,甚至还会被误诊为躯体 疾病。另外,公众很难看到 与这些心理疾病相关的科普 作品,对它们的了解更无从 谈起。其中惊恐障碍被忽视 、误诊、误治的情况尤为突 出。 惊恐障碍:一种伪装成 躯体疾病的心理疾病 如果你在医院急诊科遇 到一名主诉为心慌、胸闷、 气短、四肢无力,好像濒临 死亡的患者,恐怕只会想到 他突发心脏病,很难想到他 是一名身体健康的心理疾病 患者。 如果你或你的家人出现 了这些疑似心脏病的症状, 你多半也只会想到自己或家 人罹患心脏病。要是再加上 嘴部、四肢发麻,你也许会 想到自己或家人可能还患有 中风等神经系统疾病。若医 生此时告诉你“你/你的家人 没有病”或“你/你的家人有 焦虑症”,你一定会想“我/ 我的家人得了一种连医生也 弄不明白的病”或者“这个医 生在胡说八道”。在多次求 医无果后,你/你的家人还 会因自认为“得了一种无法 被诊断和治疗的疾病”而焦 虑不安。有的患者甚至会担 心自己突然发病、得不到及 时救治而要求最亲近的人全 天候陪同,最终将自己和家 人拖入生活停滞的泥沼。 如果你是一名医生/护士 ,当遇到一些患者因心脏、 呼吸系统的不适感频繁就医 ,却几乎无法在他们身上找 到引发症状的生理因素,对 症治疗无效或者见效后症状 再次出现时,你可能会因为 无法更有效地帮助患者而感 到疑惑、不安、内疚。有时 你也许想推荐患者去看心理 医生,却因为和患者一样对 他所患的疾病不甚了了而没 有足够的理由说服他,只能 眼睁睁地看着患者继续无效 就医。 如果你是一名心理医生 、心理治疗师、心理咨询师 或社会工作师,遇到这些既 有焦虑恐惧又有身体症状的 患者,你可能会担心自己的 能力不足以帮到他们,想推 荐给医生,又担心自己给了 患者错误的建议,影响患者 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 当我还是一名年轻的住 院医师和初出茅庐的临床心 理学的学习者时,也曾有这 些困惑。因此,当一位同事 在没有其他心理医生可供选 择的情况下,让我去看一名 两个月里三次被抬进急诊室 的患者时,我感到十分惶惑 不安。这名患者发病时最高 心率可达到180次/分钟,血 压最高可达到 220/120mmHg,同时还有 偶发室性早搏。给他看病的 几位心内科的医生意见不一 致,有的认为他没有病,有 的认为他患有高血压伴不典 型的冠心病,有的则认为他 仅患有重度高血压。 我当然不会盲目相信自 己有足够的能力做出准确判 断,而是带着患者病历跑遍 了心血管内外科、呼吸科、 耳鼻喉科、神经内外科等临 床科室,认真向前辈医学专 家求教,最终确定这名患者 确实没有患上任何躯体疾病 。然后我又拿着患者病历反 复向我熟悉的多位国内外心 理专家求证,终于确认我遇 到了一名惊恐障碍患者。这 名患者的心率升高、血压升 高等都是惊恐障碍的症状, 而非某种躯体疾病导致的。 接下来,在各位心理专家的 指导和帮助下,我带着初生 牛犊不怕虎的精神,综合运 用多种心理治疗方法,和患 者一起走到光明的彼岸,这 成为顺理成章的事。 从那时起,我便对惊恐 障碍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着 意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学 习,并在实践中运用相关知 识与技能。只是关注惊恐障 碍越多,我越是感到遗憾— 绝大多数惊恐障碍患者在诊 疗的过程中走了太多的弯路 ,以至于生命中最好的年华 都被惊恐障碍荒废掉了。这 些弯路有时是医患双方不能 识别惊恐障碍,有时是医生 过于强调药物治疗,有时是 心理师过于强调心理治疗… … 国内外相关研究均认为 多数惊恐障碍患者从首次发 病到有效治疗之间,会用10 年甚至更长的时间辗转于各 种医疗机构的心血管科、呼 吸科、急诊科、神经科、耳 鼻喉科、临床心理科等临床 医学各科及各种心理咨询机 构,得到形形色色的诊断, 接受各种各样效果寥寥的治 疗。能在第一次就诊时就获 得长期疗效的患者简直寥若 晨星。 我的一名患者孔先生, 他的治疗之路就整整走了15 年。在获得有效治疗之前, 他走遍了市内、本省省会, 甚至北京、上海、广州、香 港、东京、新加坡、纽约等 国内外城市的各大医院,花 费了几十万元的诊疗费用。 中外医生的诊断五花八门, 包括冠心病、高血压、心脏 神经官能症、焦虑症、抑郁 症……医生们使用了包括治 疗冠心病、高血压、抑郁症 、焦虑症的各种中西药物和 物理治疗,却没有一位医生 能够让他彻底摆脱令他不安 的症状。对疾病发作的强烈 恐惧和身体的不适感让他始 终因担心自己得了无法被诊 断的怪病而恐慌。他的脑海 中一直萦绕着“为什么偏偏 是我”“为什么 导语 快节奏的生活给人们带来了较大的压力,由此产生的焦虑感增加了人们患上惊恐障碍的风险。然而,惊恐障碍尚未为大众所熟知。本书不仅详细介绍了惊恐障碍,还提供了简单易行的自助方法,以帮助惊恐障碍患者摆脱身体和心理上的不适,更温柔地接纳自己,让患者及其家人重获充满活力的生活。 后记 亲爱的读者,我想在本 书的结尾再强调一下,使用 本书请注意以下几点: 1)如果你是一名惊恐障 碍患者,那么惊恐障碍对你 而言是一种身体善意的提醒 。它提醒此时的你正被自己 的思维模式、生活习惯、情 绪管理等问题所困扰。 2)每位惊恐障碍患者内 心都充满了深深的焦虑。其 中蕴含着巨大的能量。因为 焦虑是人类的进化优势和生 存的必备条件,它的存在能 在你生命历程中的每一个重 要时刻为你护航。所以从现 在开始,你要试着不再拒绝 焦虑,学会将其转化为动力 。 3)过度“完美主义”才是 惊恐障碍急性发作的核心原 因。接纳自己患病的事实, 也接纳自己的不完美,从自 己的脆弱、敏感、内向、强 迫、依赖,他人的忽视、宠 溺,以及环境的不完美中发 现美好,从被自己回避、隐 藏和遗忘的阴影及焦虑和压 力中汲取创造力和生命力。 4)远离惊恐障碍需要的 是行动而不仅仅是思考,你 要为自己制订一个系统的自 助计划或者和心理专家合作 制订一个有效的治疗计划, 并且根据自己的特质灵活地 使用认知、行为、释梦、冥 想、放松、正念等技术让自 己远离惊恐障碍。 5)他人的帮助、支持和 鼓励可以使你更快远离惊恐 障碍。在成长的路上,你可 以请求你的家人、朋友,以 及心理咨询师、医生等专业 人士为你提供力所能及的帮 助。 6)如果自助不足以让你 摆脱惊恐障碍,那么和心理 专家合作是最好的选择。多 数心理专家会选择以认知行 为疗法为框架的整合式心理 疗法。 7)本书摈弃了很多自助 书一味积极、轻松的风格, 以认知行为疗法的理论和方 法为基础,整合多种实用的 心理治疗技术,帮助每一名 读者从消极中寻找积极,从 黑暗中寻找光明。希望本书 能帮助你学会温柔地对待自 己,让自己内心获得安宁, 成为比患病之前更完整的“ 我”,彻底远离惊恐障碍。 最后,我要感谢每一位 愿意分享自己成长故事的来 访者,是他们的慷慨让这本 书更实用和精彩。也要感谢 参与本书策划、编辑的华章 心理诸位编辑,是她们在过 去的一年多时间里反复和我 及我的团队就本书的书名、 结构、内容取舍、文字等方 面进行磋商,才使这本迟到 已久的图书得以面世。 精彩页 第1章 是惊恐障碍,不是心脏病 惊恐障碍是一种以躯体症状为主,情绪症状较少,甚至没有情绪症状的心理疾病。患者各种生理检查都正常或者基本正常,却时不时出现突然且强烈的心慌、气短、胸闷、焦躁不安等症状,有的患者还会在没有发病时因为极端担心再次发作而回避某些场所。 那些“心慌”的故事 故事一:充满阳光的职场新人 23岁的焦先生是一名刚刚大学毕业的职场新人,他阳光开朗、活力十足,平时工作积极向上。因为他工作业绩非常突出,领导还有意把他培养为部门负责人。 除了性格上的优势,焦先生在生活习惯上也不像一些同事那样晚上不睡、早上不起,他平时挺爱运动,虽然有点爱吃垃圾食品,不过经常性的有氧运动让他的身材保持得还挺好,并“自诩”为健康达人。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健康、阳光的小伙子在6月的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乘地铁上班的路上,突然感到身体极度不适。他感觉七上八下的,非常焦灼,地铁好像再也到不了站一样。同时,他的心脏怦怦直跳,好像脖子被勒住一样透不过气,胸口也像压了一块大石头一样又闷又痛。焦先生那时以为自己就要死了,使劲扯开自己的衣领,试图让自己感到好受一点。地铁上刚刚短短的几分钟,似乎有一生那么漫长,地铁在下一个车站停下来,焦先生就冲出了车厢,这些突如其来的症状居然立刻消失了。 焦先生认为是地铁里的人太多了,造成自己呼吸不畅,之后改乘公交车。随着时间的推移,焦先生渐渐遗忘了地铁上发生的事情,不知不觉恢复了活力,继续做健康达人、职场精英。 可是,半年后的一天,因为下雪,公交车里的人就像沙丁鱼一样挤在一起,焦先生的症状再次出现。从那时起,焦先生就再也不能乘坐任何公共交通工具,甚至乘坐出租车都会让他心脏不舒服。这让他感到有点不安。 于是,焦先生趁着单位体检,在某省级医院体检中心做了全身检查。然而,生化检查、心电图、CT等显示的生理指标都很正常。在体检护士的指导下,焦先生又先后去了心血管科、呼吸科、神经科、消化科、耳鼻喉科做相关检查,仍没有找到什么问题。这让焦先生心头压上了一朵名为“我是不是得了一种奇怪的不治之症”的乌云。 故事二:人到中年的压力与困惑 国庆休假,年届不惑的程女士一个人在沙发上看小说时突然感到一阵心悸袭来,心脏好像要从嘴里跳出来似的,瞬间大汗淋漓。她的脑海中瞬间充满了“我是不是要死了”之类的想法。对死亡的恐惧完全吞没了她,让她几乎什么也做不了,她甚至无法大声呼救。幸好她的丈夫及时听到了她颤抖着用微弱气息发出的模糊声音,意识到她的健康可能出了问题,遂紧急拨打了120电话。在20分钟后,急救车将程女士送进了医院。检查发现程女士除了心率为120次/分钟外,其他一切都恢复了正常。 医生给程女士的诊断是窦性心动过速,只给她开了美托洛尔和谷维素,就让她回家休息了。谁知仅仅过了10天,程女士在超市购物时,胸部疼痛再一次毫无征兆地袭来,她瞬间就感到天旋地转、大汗淋漓,颓然地滑倒在墙角。幸好超市理货员帮她拨打了120急救电话。 从发病到进入急诊室的30分钟,程女士觉得就像一个世纪那么漫长,恐惧再次如海啸般袭来。程女士脑海中全是“我这是怎么了”“我是不是要死了”“我的孩子怎么办”之类的念头。强烈的恐惧让她感到自己的肉体和灵魂都分离了。程女士很快被心内科收治入院。医生为她做了24小时心电监护、超声心动图、血常规、血沉、放射性核素显像、心肌酶学、心电图运动试验等一系列检查,甚至在程女士的强烈要求下还为她做了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除了刚入院时心率过快和血压偏高之外,程女士的身体状况没有其他异常。 在此后一个月里,程女士的“心脏病”又发作了三次,每次发作都毫无征兆。她的家人却因为医生说她没有“病”而指责她“矫情”。加上患病之后,程女士不敢去超市,不敢独自搭乘电梯,不敢去任何陌生的地方,更无法乘坐高铁、飞机等密闭交通工具,每次发作即使是在寒风凛冽、狂风暴雨的半夜,她也要跑到室外,这使她无法正常工作、学习,也无法享受生活。 故事三:成熟稳重的成功人士 刚过而立之年的张先生是一家中型企业的管理者,平时工作异常繁忙,他经常工作到深夜。一天晚上,他在单位加班到午夜12点多的时候,突然感到呼吸困难、心慌、胸闷、出汗、战栗,他以为自己马上就要死了,立刻让下属拨打120急救电话紧急就医。 到医院后不久,张先生感觉好了不少,但还是在急诊输了液。之后,张先生就总怀疑自己得了严重的心脏病,先是找了当地最有名的心血管医生,得到的结论是他根本没有病。这个结论让张先生大为光火,他认为医生不仅水平不行,还不负责任。 然后,张先生又到省会的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找到心血管内科老主任,得到的诊断是心脏神经官能症。他还是不死心,又想办法找了号称北京最好的几位心脏专家,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先后住了三次院,做了几十次检查,最后被一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