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从思想史的视角切入,探讨西方文明和儒家文明中协商思想的源头和资源。全书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探讨西方文明中协商民主的思想源头。第二部分探讨中国儒家思想中的协商传统。第三部分将民主和协商民主观念置于中西方对话的背景中来加以考察。
本书的特色是直面民主在21世纪所面临的挑战,心系中国协商民主长远发展的根基,并将这种忧思转化为潜沉的学术探讨,从文化传统中寻找民主进一步深化的思想资源。这一研究不仅有助于破除民主问题上的西方中心论,而且可以为中国协商民主的发展奠定更为坚实的基础。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文明互鉴与民主想象的更新(中西协商思想探源) |
分类 |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政治理论 |
作者 | 谈火生 |
出版社 | 清华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本书从思想史的视角切入,探讨西方文明和儒家文明中协商思想的源头和资源。全书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探讨西方文明中协商民主的思想源头。第二部分探讨中国儒家思想中的协商传统。第三部分将民主和协商民主观念置于中西方对话的背景中来加以考察。 本书的特色是直面民主在21世纪所面临的挑战,心系中国协商民主长远发展的根基,并将这种忧思转化为潜沉的学术探讨,从文化传统中寻找民主进一步深化的思想资源。这一研究不仅有助于破除民主问题上的西方中心论,而且可以为中国协商民主的发展奠定更为坚实的基础。 作者简介 谈火生,湖北鄂州人,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政治学系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政治思想史、民主理论、当代中国政治。已出版的著作包括:《民主审议与政治合法性》(2007)、《协商民主的技术》(合著,2014)、《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合著,2016)、《协商治理的当代发展》(2018)。 目录 第一编 西方共和主义传统与民主想象的转换 第一章 亚里士多德的“宴会之喻”是民主的认识论证明? 第一节 哪个“多数”?公民政体 vs 民主政体 第二节 参与何事?政治决策 vs 控制官员 第三节 deliberation:个体慎思 vs 集体讨论 第四节 结语:民主理论的演变与亚里士多德的命运 第二章 从神圣到世俗:人民主权观念的诞生 第一节 人民主权观念的中世纪渊源 第二节 人民主权观念的世俗化 第三章 卢梭的“共同意志”概念:协商民主的现代源头 第一节 共同意志:一个概念史的考察 第二节 共同意志:generality 还是 universality? 第三节 如何发现共同意志? 第四节 结语:共同意志概念与协商民主理论 第四章 卢梭的双层民主模型 第一节 民主制与选举式贵族制:孰优孰劣? 第二节 “主权是不能被代表的” 第三节 卢梭:直接民主制的理论先驱 第四节 卢梭民主思想的制度设计 第五节 结语 第五章 公民教育:卢梭美德共和国的微观基础 第一节 成熟公民的形象 第二节 家庭教育:腐败社会的公民教育 第三节 公共教育:理想城邦的公民教育 第四节 结论:家庭教育和公共教育的统一 第六章 历史范例:卢梭笔下的塞尔维乌斯改革和百人团大会 第一节 塞尔维乌斯改革、百人团大会与人民主权 第二节 减缓等级投票制的危害与共同意志的实现 第三节 德性:塞尔维乌斯体制有效运作的基础 第四节 结语 第二编 中国传统经典阐释:作为协商民主的思想资源 第七章 兑(□(特殊符号)):《周易》中的协商思想及其启示 第一节 “说”vs“悦”:兑之本义辨析 第二节 对话:协商的原则与方法 第三节 “说之大”:协商的功能与作用 第四节 《兑》卦对当代协商民主建设的启示 第八章 《周易程氏传》中的君臣共治 第一节 圣君贤臣:君臣协力与君臣之分 第二节 庸君贤臣:得君行道与士大夫的政治主动性 第三节 圣君明臣:上巽于君、下顺贤才 第四节 弱主常臣:止君之恶与下顺贤才 第五节 程颐君臣共治思想的基本特征 第九章 家国殊途与家国同构:中西政治思想中的家国观比较 第一节 基本预设:家国殊途与家国同构 第二节 政体设计:异彩纷呈与囿于一隅 第三节 政治伦理:友爱与忠孝一体 第四节 结论:安“家”以兴“邦” 第三编 理论旅行与中国民主思想的生发 第十章 “民主”一词在近代中国的再生 第一节 古汉语语境中的“民”与“主” 第二节 “民之主”与“民做主” 第三节 民主与民权 第四节 “人民做主”与“公民自主” 第五节 结语 第十一章 当代中国的协商民主:理论嵌入与实践发展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中国化:理论输入的策略选择 第三节 嵌入式发展:寻找理论楔入实践的切入点 第四节 结语 参考文献 序言 文明互鉴打开民主的想 象空间 历史视野在民主研究中 并不新鲜。早在1960年代 ,巴林顿·摩尔就通过对英 、美、德、日、中、俄、印 等国的比较研究,考察了从 专制向民主过渡的特定社会 政治条件。在其后的近半个 世纪中,学界涌现了大量关 于民主历史的研究著作,这 些著作所描绘的经典历史图 景是:民主起源于雅典,在 中世纪走向沉寂;中世纪晚 期随着城市共和国的兴起而 复活,并在现代的三场革命 中脱胎换骨,由古典的直接 民主走向现代的代议制民主 ;伴随着西方殖民活动,民 主与炮舰一起被传播到了全 世界。 近年来,这一经典历史 图景逐渐被打破。这要得益 于民主研究的一个新动向— —对民主的历史本身进行“ 民主化”。它既不是着眼于 对作为民主模板的雅典历史 的深入发掘,也不是着眼于 对欧洲民主化或第三波民主 化历史进程的系统梳理,而 是试图超越西方中心论的民 主叙事,以更开阔的视野来 反思民主发展的历程。它将 目光扩展到全球,广泛探索 各大文明不同历史时期的非 西方民主实践,从比较政治 理论的视角,重新反思民主 的基本性质及其未来前景。 这一研究视角的出现, 原因有三。首先,西方自由 民主本身表现不佳。近年来 ,各种关于民主危机的论调 不绝于耳。西方国家的周期 性民调显示,公民们对政党 政治、腐败现象和经济的极 度不平等深感不满。以近期 美国弗吉尼亚大学无党派政 治中心发布的民调为例,被 调查者中80%以上的人都认 为“对方政党的官员对美国 民主构成‘清晰而现实的威 胁’”;45%的人认为“不管 谁成为美国总统,撇开国会 和法院采取必要行动,结果 会更好”。人民对其政治体 制的不信任当然不限于美国 ,几乎所有被称为民主的政 治秩序都被制度失调、日益 增长的社会不平等和公众理 想幻灭等问题所困扰。皮尤 研究中心2019年发布的一 项针对27个国家的调查显示 ,51%的受访者对民主的运 行方式表示不满意。这也是 近年来西方各国民粹主义抬 头的重要原因,而民粹主义 的兴起被视为对民主的一记 重击。尤为严重的是,在多 种力量的综合作用下,民主 的精神与实质被逼到了悬崖 的边缘。 其次,战后欧美各国民 主推广工作的糟糕记录。几 十年的民主推广 (Democracy Promotion) 工作,不仅没有给发展中国 家带来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 稳定,反而给很多国家带来 了巨大的灾难。尤其是 2011年所谓的“阿拉伯之春” 以来,社会政治的动荡和严 重的人道主义灾难让西方的 民主推广工作名誉扫地。 2021年,美国从阿富汗撤 军更是演变成了一场大溃败 ,连美国驻阿富汗美军前指 挥官军事顾问杰克·米奇利 都不得不承认:“我们在过 去20年中对阿富汗政府做的 ,相当于摧毁了它,并且没 有建立起一个运行良好的政 府机构。”纽约大学法学院 教授斯蒂芬·霍姆斯 (Stephen Holmes)和保 加利亚“自由主义问题研究 中心”主任伊凡·克拉斯捷夫 (Ivan Krastev)提出了一 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为什么 在世界美国化的过程中,美 国自己成了最大的输家?他 们给出的答案是,美国的民 主输出和被输出国对美国民 主的照搬照抄败坏了民主的 声誉。经过30年的实践,照 搬美国的东欧国家对美国充 满了怨恨,从一开始对自由 民主充满幻想到今天跌入失 望的深渊。 最后,非西方大国的崛 起迫使西方学术界不得不正 视非西方民主体制的正面价 值。当中国等非西方国家强 劲崛起之时,西方国家的光 环也慢慢褪色。曾几何时, 在一些非西方国家人民的心 中,美国就像一座山巅之城 ,闪耀着耀眼的光芒,自由 民主制度被认为是人类历史 上最有利于和平与繁荣的政 体形式,以至于福山禁不住 发出了“历史终结”的感叹。 1990年代,那些从威权政 体转型而来的国家都将自由 民主视为其终点。但这种情 况己然不再。大多数国家在 转型过程中都驶向了灰色地 带。这些混合政体不是对西 方模式的暂时偏离,而是构 成了与众不同的政体类型。 从一开始就坚定地走自己的 路的中国变得越来越自信, 并对其他发展中国家越来越 有吸引力。越来越多的国家 意识到,本国的民主改革之 路没有必要对西方亦步亦趋 ,完全可以像中国一样,根 据各自的条件走出一条属于 自己的道路。这些新的情况 迫使西方学界正视非西方国 家的政治经验,并反思自身 民主制度的不足。 在新的全球视角下,学 界对民主的历史进行了重新 发掘,其中,有几个发现是 发人深思的。 …… 第三部分,将民主和协 商民主观念置于中西方对话 的背景中来加以考察。毋庸 讳言,民主思想来源于西方 。无论是19世纪末到20世 纪初民主理论的输入,还是 21世纪初协商民主理论在中 国的兴起,都是中西文明对 话的结果。正是在文明间对 话的过程中,中国古代典籍 中“民主”一词被赋予了新的 意义,并逐渐与英文 的“democracy”建立了固定 的联系;中共政治传统中的 “政治协商”被激活,中国历 史上的廷议、谏诤等政治实 践逐渐引起政治学界的关注 ,并可能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