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一条大河波浪宽
分类
作者 王汉英
出版社 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本书以诗意的笔墨,开启了一次对长江文化和生态的抒写,分为五辑,共四十二篇,以优美饱满的笔触,关注长江流域生态与人文环境,记录、阐释有关长江中下游一带的思想文化、历史人物、文学艺术、民风民俗和人文景观。本书触探方苞的文化江南、刘大櫆的江南审美和姚鼐的长江文化意识,评析朱光潜的《谈美》,回望古诗中长江的风景,从汉剧中的“云梦泽”一路感知十六铺、小孤山、振风塔、上码头的文化底蕴,留念街头“磨剪子、抢菜刀”的回声,展示了长江文化和生态的丰厚与魅力,生动描绘了长江中下游的人们,在时光的洪流里,一派热气腾腾的生活画卷。
作者简介
王汉英,安徽枞阳人,从事编辑工作,著有诗集《人海》。散文作品常见于报刊,获过省市级文学奖。有部分作品收录于文学年选。
是一个稻田的热爱者、记录者。
目录
辑一
朝闻道,深秋的一声雁鸣——方苞的文化江南
岚光照游者衣袂:刘大櫆的江南审美
棹击中流天倒开——长江地理与姚鼐的三种文化意识
山鸣谷应——拉琴给你听
江南丘陵的春天里,丢下一粒籽,发了一棵芽
安徽的母语——黄宾虹的线条、郁达夫的舟、格非的招隐寺
路过呈坎
屯溪老街
辑二
追鱼——爱情是有尽头的
渔光曲——现代人的耳朵需要经典的回响
二度梅——真实和虚拟的分镜
锁麟囊——张火丁的薛湘灵有禅意
一棵古松的第三种形态——读朱光潜《谈美》
小提琴手——看《泰坦尼克号》
江南春色傍人来——读王旭烽的散文集《等花落下来》
天涯共一月:现代诗里的白银——记中国紫蓬山诗会
长江的丝绸——古诗里的风景
漫园记——文化空间的诗意回归
辑三
十六铺
小孤山
振风塔
铜陵的微笑
美丽的稻穗
君住长江头
渡 口
上码头
采啊采红菱
辑四
留声机
磨剪子——抢菜刀
江湾何年
我家就在岸上住
记住一棵桐花
玉兰
王家坝
江秀
把每一滴江水铺于眼前
爸爸在东湖路
老味道
辑五
青铜器
在田问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杉木窳庄的“风筝”
让一支箭飞
汤沟古镇
下枞阳
渡江路
薄枞阳而出
后记
序言
把铜做成水稻的样子
——《一条大河波浪宽》
序言
许春樵
大江边的王汉英提起笔
,她的视线里江水浩荡,江
风猎猎,白帆点点,岸边的
芦苇在她的笔下由青变黄,
“一网鱼虾一网粮”的黄梅调
从姹紫嫣红一直唱到大雪纷
飞。江边是王汉英散文的地
理背景,也是她散文的精神
故乡。
“不知江月照何人,但见
长江送流水”,“轻帆挂与白
云来,棹击中流天倒开”,
洋洋洒洒千百年,长江流淌
着水,也流淌着诗,大江边
的王汉英写诗,也以诗的眼
光观察和记录她生命中的风
土人情、田园风光、人文历
史。
诗意情怀,诗性叙事,
这是王汉英写作的基本姿势
,也是其极具个人化的文学
标签。
写作写的都是作家的“个
人自传”,这一判断足以成
立的理由是,作家在作品中
即使不写个人生活、个人经
历,但个人看待现实、历史
、情感的世界观、人生观、
价值观注定了要在字里行间
流露出来,这就像你打开一
瓶酒,看不到酒精,酒精在
无形空气中已暴露无遗。
文艺批评学中的“作家自
传”是指“精神自传”。
王汉英渗透进散文写作
中的精神指向究竟是什么,
读完这本集子,明确感受到
诗意的人生态度在诗性的文
学表达中闪耀出人性的光芒

王汉英在《青铜器》里
泄露了天机,她不喜欢远古
青铜器“凛寒,权威,不温
暖”的沉重;她“喜欢‘轻’,
比如轻音乐,轻抒情,‘轻’
的东西,拿得起,放得下。
不影响吃饭,不影响正业”
。这不是视觉选择,也不是
感觉嗜好,这是人生态度的
选择,是生活立场的定位。
“轻”是心灵世界的轻松、自
由、率真、随性的精神体验
,而不是物质世界的分量大
小和数量多寡。
这本书中的王汉英是唱
着戏文、听着音乐、闻着芬
芳长大的,她的散文没有抱
怨,没有苦难,没有伤感,
更没有愤怒与敌意的文字干
扰和影响到她欣赏《追鱼》
《渔光曲》的心情。当年米
卢调教中国男足时,说“态
度决定一切”,你有什么样
的态度,就有什么样的生活
,王阳明的“心外无事,心
外无物,心外无理”说的也
是这个意思。王汉英笔下贫
穷的年代,尴尬的处境,挫
折的人生,被她整合出了月
白风清、春和景明的诗意来
,十五岁的王汉英在《十六
铺》差点遭遇拐卖,那个令
人心惊肉跳的经历居然写得
平静而温暖,那么多素不相
识的“上海佬”保护了懵懂而
无助的少女,于是“人人都
说上海话难懂,我觉得格外
适合我的耳朵”,“我一开口
说话,上海就是另外一个地
方;我不说话的时候,我跟
上海是一体的。”精准的感
觉描写直击人心。《二度梅
》里的“杨镲”是一个被流言
搅碎了的乡村女艺人,王汉
英却写出了女艺人在压抑和
嫉妒的疼痛中“以野火的姿
态燃烧”,作家以宽容的态
度,以仁爱之心,为人性开
脱和辩护。《追鱼》中书生
张珍和真假“牡丹”的悲情故
事,王汉英没有进行道德裁
决,而是醉心于“人鱼恋”的
浪漫和传奇,当神话照亮另
一出丹姑娘现实悲剧后,最
后落笔于敢爱敢恨的精神旨
归中“换一个自由自在身”,
走向“另一番圆满”,“真是
慈悲”是王汉英内心深处隐
秘的理想主义生命意识。
如果你以诗意的情怀去
抒写生活,生活就是一首诗

《江湾何年》《磨剪子
——抢菜刀》《留声机》等
篇章的乡村记忆里,平静得
近乎贫瘠的乡村弥漫着田园
的诗意和豁达乐观的生活气
息与生命光辉。《江湾何年
》是一首唯美主义的田园牧
歌,也像一幅浓妆淡抹的水
墨丹青,“天边的残月即将
完全融入云层里,乳白色的
薄雾从江面向江滩乱石堆飘
去,蔓延至石堆后浩荡的芦
苇,使这些植物变得湿漉漉
的。一两条因搁浅而枯槁的
小船散落在芦苇的附近,船
板上沾着雾气水珠,几株杂
草从船舱的缝隙里开出白色
小花。再向前一步,雾气就
触到密密匝匝的杨树林了。
雾气尚未涌到杨树林,江湾
村的鸡叫了,光线越来越亮
,幽蓝色的天空向淡青色过
渡。”汉字的偏旁部首,在
王汉英的艺术想象中,全都
幻化成笔墨纸砚,先作画,
后成诗。
如果说《江湾何年》是
一幅水墨画,《磨剪子——
抢菜刀》《老味道》就是两
幅民俗风情画,如同天津杨
柳青年画,亦如陕北剪纸,
土味、韵味、滋味彼此渲染
,相互成就,是今生的记忆
,是来世的乡愁。“要跑到
一个没人的地方,隔几分钟
,便剥开糖纸,先吮吸一下
,再小小的咬上一口——真
甜。那甜啊,一直甜到现在
。”王汉英在老旧的时光里
,打捞出新鲜的声音,在有
限的生活空间里,还原出无
限的童年乐趣。王汉英的生
活辞典里没有收入“黄连”这
一词条,这不是无意疏忽,
而是有意放弃。
王汉英散文很是迷恋戏
和音乐,还有音乐的节奏与
调性。音乐是诗性形而下的
打开,《渔光曲》《锁麟囊
》《山鸣谷应》等将戏曲、
音乐以及节奏细腻描摹,描
出的是艺术趣味,是人生感
悟,是情感体验,听着戏,
唱着曲,哼着歌,像音乐一
样地活着,人生就被谱写成
了美妙动人的旋律。“山鸣”
是大山在歌唱,“谷应”主部
音乐的和声,
导语
《一条大河波浪宽》的宝贵在于,这本集子无时无刻无休无止地在打捞、在缝补、在捕捉,无论是从史料堆里爬梳线索,从父亲母亲的记忆里拼出版图,还是从田间地头、浩渺江波采集鲜活片段,书中“全感官”式的地理人文书写,化作写给故乡的一封封绵长情书,读者也随着文字里江水的波动、流淌、澎湃,体味一座江边小城的烟火气息。本书始终以一簇簇温暖而不炽烈的情感贯通,让人顺着字里行间的细浪,打量着岁月冲刷的痕迹。
后记
一本书的容量是承载不
了浩荡长江的亿万分之一。
只是说,我想借一本书的容
量来描述一滴水的重量和温
度。为什么非得要写一本这
样的书?起先我以为是为了
计划好的文学创作,后来我
否定了……并没有。就是非
常想写。非常。
这几乎是一个心理暗示
,必须要有一次告白,对故
乡的,对自己的。
故乡的形象,在我的记
忆版图上,就是一条浩浩荡
荡的长江。故乡并不遥远,
它一直在我的身后奔流。然
而,我却很少与人谈起它。
是的,很少。那些牙牙学语
的声调,那些蒹葭苍苍的往
事,那些箫声鼓乐的乡村情
节,那些酸辛和热辣的生活
,以及正在经历的变化……
我并不爱陷入回忆之中,回
忆并不比事实更靠得住。
童年时,一滴挂在棉桃
上晶莹欲滴的露珠,也许要
比走五里地去上学的路程,
更让我印象深刻。
回忆要么让人牵肠挂肚
,要么就是耿耿于怀,或许
基于这些经验,我觉得自己
特别像一条鱼,记忆也只有
几秒。
可真是这样吗?即使是
一条小得不能再小的小鱼,
她也许会在某天游过长江大
桥时,面对水天一色、江流
千古的浩渺烟波,突然想喊
出一嗓子——你在哪里啊?
妈妈。
基因里携带着江水的因
子,无论走多远,无论我如
何地想绕过回忆,这些因子
总会固执地在一个深夜,幻
化成故乡一个个久远而模糊
的人物,站到我面前,顽强
地告诉我,我是长江的女儿
,我的第一声“姆妈”,是永
远的母语。
《一条大河波浪宽》这
本书的缘起,应该就是这样
的吧。虽然收录了以前的一
些文稿,主要内容前后花了
三个月写完,那三个月里,
我几乎夜夜枕着长江人眠,
一篇一篇累积而成。
完成文本的整理时,这
本书的线索突然亮了——原
来我执着于写这本书的念头
,得到了自我解释。我仿佛
看到一条小鱼缓缓游出江湾
,顺流,逆流——逆流,顺
流……是的,除了《一条大
河波浪宽》,这是我母亲最
爱唱的一首歌,没有更适合
的书名了。先前我拟了不下
七八个书名,经过出版社三
四轮的淘洗,只有这个备选
的“一条大河波浪宽”一锤定
音。这是命定的书名,我欣
然领命。
《一条大河波浪宽》是
我潜在的告白——小鱼和长
江的关系,就是我和母亲的
关系。对我而言,故乡就是
母亲,母亲就是故乡。
只有书写,母亲才不会
真的随着时间而消失于无形
。只有书写,母语才不会随
地理变化而改变音调。
我出版的第一本书叫《
人海》,这本叫《一条大河
波浪宽》,奇怪得很,这两
个名字莫名有点关联,都有
辽阔的水,并不是故意设计
的。在《人海》里,我是粒
微不足道的沙砾;在《一条
大河波浪宽》里,我是条微
不足道的小鱼。
也许有人翻开它们,会
看到一条小鱼儿,携带一滴
长江水,正奋力游荡在人海
。如此奋力,其实只是想让
生命更加结实起来,这一点
精神世界的感悟,是母亲河
的馈赠和滋养,谢谢打开书
页的你们。
另外,特别要感谢许春
樵主席和许呖老师为这本书
写的序言,感谢这份沉甸甸
的鼓励。
还要感谢安徽金誉材料
股份有限公司对本书出版的
友情支持。
2022年8月6日
精彩页
朝闻道,深秋的一声雁鸣——方苞的文化江南
方苞学问大。连康熙帝都惜其才不舍得杀他,说了一句“方苞学问,天下莫不闻”。皇帝有生死主宰权,因为学问大不杀读书人,方苞成就了康熙统治汉民族的一个文化符号。
马背上的帝王有野心,再有野心毕竟是草原文化。而汉文化是江河文化,面对江河,康熙帝杀戴名世而赦方苞,草原人深谙江河的疏浚,不仅编出了《康熙字典》,而且成就了诸多伟业。其中,桐城派有“揭橥”这个词。
“橥”这个字很奇怪,木头上架一头猪。
枞阳黄镇图书馆在介绍地方文化名人方苞的简介里,有“揭橥”这个词,介绍方苞是“桐城派旗帜的揭橥者”。“揭橥”这个词我第一次读到,不识这个字,更不理解。
请教诸多学者,再到《康熙字典》查明:“橥者,祭品之血也。”
方苞“揭橥”桐城派大旗,即说方苞是桐城派的创始人。桐城派三祖指方苞、刘大櫆、姚鼐,方苞开创了桐城派先河。
这样一讲解,读者就知道方苞的文化地位。但为什么桐城派的开创者方苞,有的说是桐城人,有的说是枞阳人。讲解者又费一番口舌,桐城枞阳1953年才分县,方苞的老家在枞阳,过去都属老桐城。
桐城枞阳两地为争桐城派三祖籍贯,多年争论不休,成为一种“文化现象”。
这现象有点像兄弟之间的争吵,吵归吵,争归争,无伤大雅,桐城派属于历史,方苞属于历史,文化精神在血脉里。桐城人枞阳人都有这种血脉。但两地的血脉又有点区别,枞阳地理临江,枞阳人格精神有江河属性;桐城地理内陆,人格精神厚朴尚儒,内敛性更强。
在方苞家族的迁徙路线中,方苞父亲的前几辈居住枞阳义津高庄,这高庄靠桐城近,方言都是西乡腔(即现在的桐城腔),及至方苞父亲方仲舒迁枞阳江边黄华里,后来在枞阳莲花湖周边买田置地,方仲舒耕牧于黄华里,才正式融入枞阳的江河地理。也就是说,方苞一族从父亲方仲舒开始,完成了从内陆桐城到沿江枞阳的地理迁徙,改变了家庭的命运,也使方苞的人格结构面向长江。
因地理迁徙,对方苞成长影响较大的人,就是居住在黄华里附近的钱澄之。方苞在《跋先君子遗诗》里记:
先君子自成童,即弃时文之学,而好言诗。少时耕牧枞阳黄华,有《江上初集》;既而迁于六合,有《棠村集》;康熙甲寅还金陵旧居,有《爱庐集》;庚午后有《渐律草》;辛巳后有《卦初草》:计三千首有奇。先君子弱冠,即与宗老涂山、邑人钱饮光、黄冈杜于皇游。
方苞在《田间先生墓表》中还生动地记述了他小时候与钱澄之的交往:
先生姓钱氏,讳澄之,字饮光,苞大父行也。苞未冠,先君子携持应试于皖,反,过枞阳,宿家仆草舍中。晨光始通,先生扶杖叩门而入。先君子惊,问曰:“闻君二子皆吾辈人,欲一观所祈向,恐交臂而失之耳!”先君子呼余出拜,先生答拜,先君子跪而相支柱,为不宁者久之。
在方苞的记述中,父亲迁居江苏六合后,文化上与家乡诸老的来往从未间断,而与钱澄之交往最密切。
方仲舒与钱澄之的交往,地理上往来于枞阳到南京之际,文化上直接熏陶浸润了方苞的人格形成,为后来的方苞庙堂文化奠定了基础。有意思的是,这种特殊的长江地理,钱澄之在《北山楼记》里作了概述:
枞阳,汉初属庐江郡,汉县大,今不知其治所在。及武帝南巡,自寻阳浮江射蛟,江中舳舻千里,薄枞阳而出,作《盛唐枞阳之歌》。
在钱澄之的这段描述中,窥视到方苞文化人格的形成环境,是其父地理上的迁徙和老桐城特殊的人文环境,特别是枞阳诸老的文化影响,直接培养了方苞的文化眼界。
方苞字“灵皋”,号“望溪”。这“望溪”就是方苞的文化源流。也是方苞“文以载道”的文化之路。
P3-5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3/31 13:0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