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本手册详细介绍了保护性耕作技术模式、病虫草害防治、农机配套体系及典型示范合作社的做法,期望对保护性耕作技术的研究、示范、推广及服务起到推动作用。 目录 前言 第1章 绪言 第2章 保护性耕作研究进展 2.1 粮食安全问题 2.2 土壤的保护和利用 2.3 保护性耕作研究进展 第3章 保护性耕作条件下玉米增产技术 3.1 品种的选择 3.2 肥料的选择 3.3 生长期的管理 第4章 保护性耕作技术模式 4.1 玉米秸秆全量覆盖均匀行技术模式 4.2 秸秆集行全量覆盖宽窄行技术模式 4.3 秸秆集行全量覆盖二比空技术模式 4.4 玉米秸秆覆盖原垄垄作技术模式 4.5 玉米秸秆覆盖条带浅旋耕作技术模式 4.6 保护性耕作技术效果 第5章 保护性耕作病虫草害防治 5.1 常见病害发生特点及防治方法 5.2 常见虫害发生特点及防治方法 5.3 常见草害发生特点及防治方法 5.4 保护性耕作病虫草害综合防控技术 第6章 保护性耕作机械化技术 6.1 保护性耕作机械化技术模式 6.2 保护性耕作配套机具简介(部分机具) 第7章 保护性耕作示范推广体系 7.1 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的工作导向 7.2 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的方法 7.3 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的培训 7.4 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的指导 7.5 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的基地建设 7.6 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的宣传信息 7.7 保护性耕作推广的技术要求与指引规范 7.8 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应用的工作月历 7.9 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基地的作用与实效 第8章 保护性耕作推广应用典型案例 8.1 黑土平原区 8.2 风沙干旱盐碱区 8.3 北部平原区 8.4 低山丘陵区 序言 秸秆移走或焚烧,然后 通过旋耕、翻耕进行整地, 历来被认为是保证苗齐、苗 匀、苗壮的关键。旋耕、翻 耕可以掩埋杂草,疏松土壤 ,雨水可以入渗并被作物利 用。通过掩埋作物残茬,可 阻断作物病虫害的生活史。 然而,随着耕作频率和 深度的增加,负效应也逐渐 显现。旋耕、翻耕破坏土壤 结构,加大土壤风蚀、水蚀 风险。频繁的耕翻,使土壤 更多地接触空气,促进土壤 有机质的分解,导致土壤有 机质含量迅速下降,土壤退 化,结构变差,导致黑土地 变薄、变瘦、变硬。同时, 生物多样性被破坏,土壤健 康受到威胁。另外,旋耕、 翻耕需要大马力拖拉机,田 间作业环节多,人工、燃油 消耗成本增加。 美国20世纪30年代经历 了持续几年的“沙尘暴”,使 人们意识到过度耕作的破坏 性影响,并开始探索减少风 蚀和水蚀的措施。美国20世 纪60年代开始逐渐采纳免耕 耕作制度,为未来保护性耕 作的实施莫定了基础。我国 免耕技术始于20世纪90年 代,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保 护性耕作面积超过了900万 公顷。2020年农业农村部 、财政部联合发文,实施《 东北黑土地保护性耕作行动 计划(2020-2025年)》, 将保护性耕作上升为国家战 略。通过多年实施保护性耕 作,在农业、环境、经济和 社会方面都产生了显著的影 响。农作物受干旱影响降低 、作物产量提高、生产成本 降低、土壤风蚀、水蚀得到 了有效通制,土壤水分入渗 增加、土体蓄水能力增强, 农民收益增加,对保护性耕 作认可度提高,土壤生物多 样性增加,土壤健康状况得 到改善。 东北地区从2007年开始 探索秸秆覆盖的保护性耕作 技术,经过十余年的探索, 形成了完善的保护性耕作技 术模式、农机配套体系及示 范推广体系,主要进步表现 在:首先是耕作制度的变革 ,从翻耕、旋耕转变为免少 耕,从没有秸秆覆盖发展到 适量的秸秆覆盖及作物覆盖 ,从连作转变为适当的轮作 都是耕作制度的进步。其次 ,构建了适合东北地区的保 护性耕作技术模式和农机配 套体系,实现了农机、农艺 融合,适应我国土地经营规 模分散、农业机械相对落后 的农业生产现状。 研究与实践表明,保护 性耕作技术是保护黑土地的 有效技术手段,因此,需要 大力示范推广,本手册详细 介绍了保护性耕作技术模式 、病虫草害防治、农机配套 体系及典型示范合作社的做 法,期望对保护性耕作技术 的研究、示范、推广及服务 起到推动作用。 编者解宏图 2022年9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