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雨花英烈近亲属口述史/雨花英烈史料丛书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
出版社 | 南京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长期以来,南京雨花台烈士陵园始终致力于挖掘雨花英烈精神内涵、弘扬雨花台红色文化。2016年,雨花台启动“世纪追寻家国史,擎旗自有后来人”雨花英烈亲属口述史征集活动,对雨花英烈史料进行抢救性补充完善,旨在深度挖掘雨花英烈更多感人事迹及其后代在传承精神、继承家风等方面的故事,进一步弘扬雨花英烈精神,教育和引导当代人。本书以该征集活动的成果为基础,彰显打动人心的英烈精神,是新时代红色基因教育的鲜活资料与生动素材。 目录 以身言传的教育启蒙:“做一个有用的人” ——曾见成回忆奶奶陈君起烈士 英烈的精神与日月同辉,与天地共存 ——孙以智回忆伯父孙津川烈士 押赴刑场途中,仍宣传革命真理 ——黄锦树回忆叔父黄祥宾烈士 “为了最崇高的理想,我们是舍得付出代价的” ——恽梅回忆爷爷恽代英烈士 母亲怀念了父亲一辈子 ——杜早力回忆父亲李耘生烈士 为革命近家门而不入 ——朱兴礼回忆父亲朱务平烈士 她是我们心中的一盏明灯 ——时钟曼回忆丁香烈士 父亲坚持真理的精神指引我前进 ——刘纪原回忆父亲陈原道烈士 传承英烈精神,而不是躺在功劳簿上 ——王行回忆父亲吴振鹏烈士 节俭和廉洁是他留给我的最大财富 ——施琦生回忆父亲施混烈士 “粉身碎骨向光明” ——李钊回忆父亲李得钊烈士 “革命者的青春才是美好的” ——郭常根回忆姑妈郭纲琳烈士 把最后一颗子弹留给自己 ——袁振威回忆父亲袁国平烈士 难忘的回忆 ——周民回忆父亲周子昆烈士 宁愿忍受贫困,也不动摇革命信仰 ——康青星、赵勤轩回忆父亲朱克靖烈士 临刑前写诗痛斥敌人 ——高安莉回忆父亲高波烈士 一首革命歌曲,他用生命谱写 ——徐彩平回忆舅舅赵良璋烈士 “始终会像信笺一样的洁白” ——任春嘉回忆父亲任天石烈士 被捕后咬断舌头,不吐露一个字 ——刘跃跃回忆晋夫烈士 与战友“重逢”在雨花台 ——秦华礼回忆战友晋夫烈士 冒死策反国民党高级将领 ——王守誉回忆父亲王清瀚烈士 痛别未婚妻,牺牲在黎明前夕 ——周小梅回忆成贻宾烈士 后记 序言 口述历史,是一种特殊的历史记录方式,它通过口述 者个性的语言、独特的视角和对历史的细节描述,还原历 史情境,营造出真切的现场感,继而从更细腻的视角来还 原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各个侧面,成为对宏大历史叙事 的重要补充,实现历史与现实的有机融合。口述历史为我 们呈现出个体与社会命运的纵横交错,照亮历史深处的幽 微图景。 回望20世纪轰轰烈烈的革命岁月,雨花英烈穷其一生 ,在追寻国家和民族光明前景的道路上孜孜以求,他们本 着为崇高理想和人民福祉的谆谆初心,义无反顾,一往无 前,给后继者留下坚实的脚印和坚毅的背影。每位英烈的 背后,都遥遥系挂着家族一门的倚闾之望和殷切思念。动 荡不安的年代里,异地分隔的亲人们在音讯缥缈的时空藩 篱中苦苦等待,有的甚至连烈士牺牲都无法获悉。在滚滚 历史洪流中,这些奋进与守望间的离合交织,谱写出一首 首悲辛动人的家国史诗。 雨花英烈近亲属用饱含深情的口吻,讲述着他们记忆 中的英烈,无论是亲身经历还是耳闻目染,都蕴含着炽热 的温度和沉甸甸的分量。他们中大部分是雨花英烈至亲至 爱的家人,仅有个别篇章出自与烈士并肩战斗、风雨同舟 的战友,往事重提,历历在目。这是一次绵长记忆深处的 寻根之旅,雨花英烈近亲属带领我们一起走进革命先辈的 精神世界,洞悉那些微小与浩瀚的历史曲折,去感悟他们 的生命轨迹和奋斗历程。 《雨花英烈近亲属口述史》一书收录了23位雨花英烈 近亲属的口述实录,构成了一部生动的教材。习近平总书 记强调: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对我们共产党人来说 ,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每当烈士亲属和我们 一起重温这些伟大历史的时候,心中就会增加许多正能量 ,精神上和灵魂上都受到洗礼。烈士亲属们从各个角度讲 述了英烈工作、学习、生活的故事,将英烈们立体式地呈 现在我们眼前。从烈士亲属们的口述历史中,我们感受到 了每一位雨花英烈走上革命道路时的决心与勇气,在革命 低潮时的坚守与担当,以及面对牺牲时的从容与镇定。《 雨花英烈近亲属口述史》集中体现了烈士亲属对英烈的无 限缅怀和铭记,以及对当今传承雨花英烈精神寄予的厚望 。读懂读透这段历史,用好用活这些资源,我们才能真正 地感悟“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 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 什么出发”。 导语 本书通过选编李耘生烈士之女杜早力、何宝珍烈士之女刘爱琴、施滉烈士之女施琦生、李得钊烈士之子李钊等人的口述史采集文本,从英烈亲属的视角出发,呈现对烈士个体的详实回忆,还原更加真实可感的英烈形象,彰显打动人心的英烈精神,是新时代红色基因教育的鲜活资料与生动素材。 后记 2016年起,雨花台烈士陵园管理局启动“红色文化看 传承世纪追寻家国史——雨花英烈近亲属口述史征集”活 动,组建专门的征集队伍,奔赴全国近20个省份,深入探 寻雨花英烈鲜为人知的事迹。此次活动是对红色资源的一 次抢救性征集,也是对雨花英烈史料的一次重要补充完善 ,旨在深度挖掘雨花台烈士更多感人事迹及其后代在传承 精神、继承家风等方面的故事,进一步弘扬雨花英烈精神 ,教育和引导当代人。《雨花英烈近亲属口述史》一书正 是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汇编成果,它以文字的形式为后人留 下一份珍贵的红色记忆。 此次口述史征集活动得到了雨 花英烈亲属及相关知情人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中共南京市 委党史工作办公室徐彦等同志认真审读了书稿,在此向他 们致以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本书收录的文章根据雨 花英烈近亲属口述内容整理而成,我们未对文本作大幅度 改动,以尽量保留口述者表述内容的原汁原味,呈现朴实 原始的口述风貌。 由于水平有限,本书不当之处,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编者 精彩页 ◎您奶奶作为一名革命女性,其恋爱与婚姻历程也有着典型的时代特征。您能介绍下她和您爷爷曾科进的相关故事吗? 奶奶和爷爷是自由恋爱。奶奶的父亲给她介绍了一个当地财主家的儿子,奶奶不愿意这门亲事就跑到上海去读书。奶奶的父亲在当地比较有威望和身份,因为已经跟男方谈好,彩礼也收了,结果女儿跑出去不结婚,觉得自己很没面子,就登报跟我奶奶脱离父女关系。奶奶毕业时,她父亲也没有原谅她,她回不了家乡。奶奶有一个要好的同学说: “那你跟我一起去南京吧,我们家在那,好歹还可以互相照应。"奶奶想了想,觉得也可以,她们就一起去了南京。在南京,奶奶在学校当老师,经常到这位同学的家里去串门。爷爷是同学的哥哥,对自己婚姻也不满意,奶奶经常去,两个人慢慢熟悉以后,发展成自由恋爱。他们有共同之处,奶奶是父母包办婚姻,爷爷也是。他被指腹为婚,结果女方是个哑巴,有点痴呆,爷爷天性比较懦弱,他虽不满意这门婚事,但是家里已定,他不敢反对,忍气吞声就接受了。所以当他遇到我奶奶,知道她是因为反抗父母包办婚姻自己跑出来,就挺佩服她,而且对她很有好感。奶奶知道爷爷有一段不幸的婚姻,而且责任不在于他,也比较同情他。可能基于这一点,两个人就比较能够谈得拢,最终两个人结婚了。 但是毕竟爷爷跟奶奶不一样,他性格比较懦弱,没有反抗精神。开始双方可能还可以,但是时间长了,互相了解以后才发觉合不到一起。再一个原因是奶奶的婆婆,她不是爷爷的亲生母亲,是续的后妈。她在家里比较霸道,而且也不太讲理。当时妇女像奶奶这样在外面工作的情况很少,她对我奶奶看不惯。她觉得我奶奶既然结了婚,曾家又不是养不起你,你为什么还要到外面去工作,觉得是件很丢人的事情。但奶奶不这样想,她觉得女人应自立,不能依赖家里。而且这个婆婆比较封建,总是按照以前的老规矩来要求儿媳妇,奶奶的性格不愿受她的约束,不按照她的要求去做,所以矛盾越来越大。到后来发展到奶奶有个女儿四岁那年冬天得了伤寒,这个婆婆因为对我奶奶有怨恨,就借机把小孩扔到院子里,孩子冻死了。当时孩子生病,奶奶看病情严重,让爷爷去请大夫。她守着孩子好几天,没睡好也没吃好,身体也虚弱,这时她的婆婆就找家里其他亲戚把孩子抱到院子里,奶奶抢不过那些人,一着急就晕过去了。等到她醒来,到院子去找孩子,孩子已经冻死了。奶奶非常气愤,觉得自己连女儿都保护不了,那时我父亲正好两岁,她还要到外面去教书,万一哪天儿子在家又出事该怎么办,已经失去了女儿,不能再失去儿子,她考虑与大家庭分道扬镳。奶奶的观点和看法跟当时那个大家庭老一辈传下来的说道和观念格格不入。奶奶在家里很压抑,家里没有人帮助她,而且她的同学嫁到北京去了。爷爷在家里态度模棱两可,一方面是这个大家庭,一方面是自己的妻子。妻子是一个有先进思想又很激进的人,他在这个家庭受的是传统礼教,家里的规矩不能随意破,也觉得妻子是在跟整个大家庭对抗,两个人是越来越说不到一起了。这样,奶奶就觉得她在这个家没法待下去,所以想自己单过。那时,一个女人带着孩子离开大家庭单过是从来没有过的事情,所有曾家的亲戚都来劝她、反对她,甚至街坊邻里都来说她。但奶奶非常坚决,毅然决然带着我父亲(曾鼎乾)、我爷爷跟丫鬟生的两个女儿(曾谦、曾丽)离开了曾家。 ◎她当时带着三个孩子一起离开曾家,搬去了哪里? 开始的时候住在张府园,后来搬到了居安里20号。奶奶比较重视对我父亲的教育,从小要求比较严,希望他好好读书,将来长大了能做一个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人。那时,奶奶一个人靠当老师教书来养活自己和三个孩子是很苦、很难的,但她说再难也要让孩子读书。如果家里有钱,孩子就到学校去读书;如果开学交不起学费,奶奶就在家自己教三个孩子学习。后来父亲考到东南大学附属小学读书,奶奶比较注重他在学校里的表现,经常到学校去找老师了解情况,于是跟东南大学等离得比较近的学校学生有了接触。可能因为跟青年学生接触得比较多,加上奶奶本身就对自己的包办婚姻不满意,到了婆婆家又是这样一种情况,她觉得妇女受到的压迫特别重,没有自由和人身权利,希望改变这种状况。她跟那些学生交往后,有了自己一些新的认识和想法,后来就参加了共产党。据父亲说,我们家搬到居安里20号,那个地方一是离学校近,再者就是比较偏,来往人不太多,开展活动不会引起人们的注意,后来党组织就把居安里20号作为一个秘密联络点。 ◎您奶奶带着孩子一起居住在这个联络点,是不是也来过著名的革命人士?您父亲参与过革命工作吗? 对。父亲记得萧楚女、恽代英同志都来过。那时父亲还小,他管这些同志都叫先生。他说恽先生人长得比较清秀,戴着眼镜,斯斯文文的;萧先生个子比较高一点,脸上有点麻子,都挺和蔼的;还有严绍彭(严希纯)和南京市的一些同志,经常到家里来。他说有一个大胡子先生,不记得叫什么名字,教他语文;严先生每次来,教他数学,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