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本书是一部文学评论集,收录了作者近年来评述青海当代文学作家作品的30余篇评论,分为三辑,作者力图在中国西部地域文学的广阔视域中,以典型个案为例,细致分析、纵深探索青海文学过去所创造的辉煌成就,并希图通过对典型个案的分析与探索,为当下青海文学在新时代的背景下指出努力的目标、方向。 作者简介 刘晓林,生于上世纪60年代。祖籍陕西灞桥。教师,评论家。现供职于青海师范大学。 目录 辑一 风向 每一种风都有他的方向——21世纪的青海诗歌风景 飞翔在高地的想象与抒情——西宁新生代诗群创作简论 抵达人类光明的入口——吉狄马加诗歌散论 哀伤、抗议与祝祷——长诗《我,雪豹……》读后 族群的记忆与信仰的颂祷——撒玛尔罕诗歌散论 地之子的纯情与深情——杨廷成诗歌阅读印象 《红豆·黄花·紫丁香》:时间中的自审与俯视 边走边唱——刘鹏《云端上的青海》序 疼痛与抚摸——马敬芳诗集《众神的群山》读后 面向星空的独语——《高地星空》和《风向》读后 在平凡的生活中,保持飞翔的姿态——刘大伟诗集《低翔》序 诗意的返乡——居沙诗集《封存:瑞雪之印》序 辑二 世情 逆旅中的隐态写作与自我拯救——余易木小说创作论 含着泪水与微笑守望河湟——井石小说创作简论 “世情书”、地域故事与草根情怀——陈元魁“风流河湟”系列小说散论 真实的幻象与幻象的真实——才旦小说创作散论 最好的风景永远在期待中——海桀其人其作印象 《大河汤汤》:不像小说的小说 在想象的狂欢中重构秩序——《昆仑秘史:时间地轴》读后 《巴别塔尖》:疏离与逃亡 “花儿”的河床里碎金流淌——《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序 天籁般的写作——万玛才旦小说管窥 正在经历的隔膜与孤独——小说《来者不善》简评 钩沉掩映在历史深处的记忆——《折花战刀》读后 荒原并未沉默,不止于叹息——《往西是当佥山》“布哈河》读后 草原深处的月光与忧伤——秋加才仁小说简评 寻找与完善“人”自身的寓言——《王的奴》片论 荒原的温度——彭康小说集《香气缭绕》序 想象历史的方法——《金玉斗》读后 辑三 棱镜 《青海美文选》:青海散文写作的切片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彩虹印象》系列丛书简评 不仅仅是个人记忆——读《漂泊人生》 乡村图志背后的挣扎与悲怆——《远逝的村庄》读后 刺破帷幕、直陈生命的痛感——序郭守先《士人脉象》 家园情怀的多样式表述——李永新《白草台文丛》读后 流年光影中的泥土和村庄——茹孝宏散文阅读印象 承载记忆的可能——关于山地纪录片的断想 大小叙述之中的青海故事——《多彩家园》与《脑山》观后 欣喜,然后耕耘自己的园地 青海新文学:植根高大陆流水不争先——答《西海都市报》记者郭建强问 后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