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印象梅陇/人文梅陇丛书
分类 生活休闲-旅游地图-地图
作者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本书为《人文梅陇丛书》之一。共为六个板块:历史印记、陇上人物、乡愁·乡音、人文情怀、春申语丝、梅陇时评、转型发展。记录了梅陇近十年来的变迁,生活,管理方法等,也有对梅陇地区的历史介绍,是一本了解梅陇,走近梅陇的专著。
作者简介
谢林殷,男,51岁。籍贯福建永泰。2005年起在梅陇镇工作,先后在梅陇镇党政办,政府办,党群办和梅陇镇社区党建服务中心工作,是一名基层党群工作者。
目录
岁月如歌(代序) 谢林殷
历史印记
梅陇的历史印记
当年梅家弄
朱行镇老街
曹家行兴衰
春申塘
翁板桥
敦义桥
南宋张珒墓
明代朱氏三世墓
处士梅松崖夫妇圹志
义井栏圈
旧时庙宇
老照片中的梅陇
梅陇的文化意象与城市气质 谢林殷
紫藤花开小梅
春华堂、南春华堂的历史沿革 小梅
品茶听书:老梅陇人的休闲时光 谢林殷
陇上人物
历史人物(详见《历史图志》) 张乃清
明代山西按察司副使 朱瑄
明代礼部尚书 朱恩
明代御使 曹闵
清代治水功臣 蒋恩
中国现代政治学奠基人 钱端升
革命烈士 殷益文
文坛“老妖”,梅陇之宝
——记“史学奇才”蒋星煜 刘辛培
奔向大爱刘辛培
我是“梅陇镇人”
——访著名画家潘鸿海 郭利民
动物小说大王沈石溪 王星云
“不可告人”的荣誉 原公浦
有难处,找白礼言 章正
种花女状元 章正
“穆桂英”今年90岁 孙珂
彩虹妈妈和“星星的孩子” 刘辛培
俞振飞夫人黄曼耘 蒋星煜
乡愁·乡音
流水席里流淌着的乡愁
——三天烧150桌年夜饭 黄勇娣
客堂间留住乡愁 彭玥
至诚至爱“姐弟”情 刘辛培
得翠园笑谈四十年 龙尚行
养乌骨鸡的那些事儿 沈健
锦江士林夜市记趣 龙尚青
我在梅陇人民公社当书记 沈贵宗
人文情怀
心底的那一抹星光
——追忆蒋星煜先生 杨建华
音乐与舞蹈的魅力
——一个老年观众的回忆 蒋星煜
春风何处来小梅
流光溢彩下的文艺之美 李逸 方丽娜
春申语丝
北优南拓双轮驱动
朝三暮四
绳短莫怨井深
放下与舍得
诗人的光环
培育城市精神
泥泞的路才能留下脚印
成长、成熟、成功
善用“马太效应”
保持黄金心态
建设“宜居、宜商、宜业”的梅陇
眼界决定境界
读书、读人、读物
建设生态健康长寿镇
三张名片
标准和标杆
梅陇时评
“闯”与“创”的责任担当
敬老,用真诚去充实它
“狼医生”的启示
以德修身,砥砺品质
文化的力量
走出“路径依赖”
内化于心,外化于形
为“三言”鼓掌
岁岁重阳,今又重阳
暴雨后的思考
弘扬慈善文化
从“送文化”到“种文化”
接通地气,依靠群众
“党建项目”有答卷
百姓“救护神”
“整改”开篇,“立制”见效
“行动自觉”更重要
青年者,梅陇之希望
凝聚梅陇“精气神”
选出“公认”好干部
部门健身、基层强身
“新常态”催生新动力
社区养老有新意
社会治理需要法治思维
发展“众创空间”
“书香梅陇”,踏实前行
创新为民,笃实为功
为“书香梅陇”点赞
可喜的“主动跨前一步”
业态转型,必由之路
鼓起“老鹰重生”的勇气
区域党建有新意
拆违之后
传承“红色精魂”
“情与法”的选择
认识“尊严教育”
读《馨远梅家弄》
业委会走进“互联网+”时代
阔步向前谋新篇
突破原有思维模式
社会治理,文化当先
破茧成蝶,思深方益远
保护“生命之源”
杏花林,梅陇一抹壮丽美景
党建文化,人文情怀
建设法治型政府
成于细,贵在精
青年干部,任重道远
出发点和落脚点
干在实处,走在前列
认真落实“大调研”
当好企业“服务员”
从“河长制”到“河长治”
“创全”,必作于细
法治化和专业化
春华秋实看梅陇
合唱的天空
不经风雨,怎见彩虹
“宜商宜业”有评判
善用“第三空间”
党建绘出同心圆
工匠精神抓落实
转型发展
梅陇:社会建设开新局,转型发展再出发
上海梅陇镇探索农村“互助式”养老模式,让老人不离乡土享受专业化养老服务 黄勇娣
梅陇镇众欣产业园区扬长避短,走出存量土地转型开发新出路
——以“再建一座城”的决心,让“城中园”绝地重生
站高一层,看远一步,踏石留痕为梅陇发展留下美好遐想
抓好“三支队伍”换届“少走弯路”
走访更要走心用心写好民生答卷杨建华
建立社区微信“Yi”平台探索社区党建引领下
的社区治理创新
建强一张“红色网络”,提升“两新”党建实效
后记
序言
岁月如歌
谢林殷
在人的一生中,总有一些岁月是无法忘却的,它不会
因为时光的流转和变换而消逝,只会随着时间的叠加和沉
淀而更加厚重,正如一曲长歌永远回荡在我们的心扉。
春去春来、花落花开,没有人能够摆脱时间的法则和
自然的定律。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用敬畏之心、感恩之心
铭记这段岁月,回报这片土地。从而立至不惑,不经意间
已知天命。蓦然回首,多少人被岁月改变了容颜、多少人
被风霜染白了黑发,只有风雨无阻,只有初心不改。
时间是无私的,只要你行走,就会留下脚印;时间又
是公正的,如果你晚点,就会错过美丽的邂逅。感谢时间
的馈赠,让我们在踏歌前行中,领略岁月的静美,饱览沿
途的风景,聆听时代的脉搏,感受追梦的力量,记住身边
的感动。
感谢一路有您同行,让我们感悟团结的力量,体验友
谊的真谛,共享成功的喜悦,诠释奋斗的精彩。
曾记否?北优南拓*、一路一带*,梅家弄*里数风流;
曾记否?固本强基、振兴乡村,曹家桥*畔留乡愁;曾
记否?推进改革、勇于创新,春申塘*上立潮头;
曾记否?培育人文,构建和谐,追求卓越争上游;
曾记否?嘘寒问暖、倾听民声,牢记宗旨解民忧……
时间是一位雕刻大师,他的鬼斧神工不但为我们开辟
了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而且正在为我们开启一个崭新的
时代。这是一个每个人都有机会造梦、追梦、圆梦的时代
。我们庆幸我们是这个时代的经历者、实践者、见证者。
在全新的时空节点中,我们要善于从历史的角度、现实的
维度和时间的刻度中找准前行的目标;要勇于在国家命运
、民族命运、个人命运的内在逻辑中找准人生的坐标。
岁月不会静止,历史不会不通往现在。当我们静下心
来,在此起彼伏的脚步声中找寻过去、现在和未来之间的
联系,我们可以发现:改革、创新永远都是时代的最强音
。我们还可以发现:坚守、创造与再出发才是人生的意义
所在。也许,在岁月的长河中,我们只不过是那几朵毫不
起眼的浪花,但我们依然很骄傲,因为我们都是岁月的歌
者。
*注
北优南拓:“北优南拓、双轮驱动”是梅陇发展的中
长期战略。
一路一带:指虹梅南路高架和梅陇外环生态重大工程

梅家弄、曹家桥:今日梅陇由原梅陇镇和曹行镇合并
而成。梅陇旧名梅家弄,曹行镇原名曹家桥。
春申塘:梅陇的母亲河之一。
导语
《人文梅陇丛书》的写作者和被写作者都是生活和居住在这片热土的梅陇人。他们以书会友、以文会友、以学会友,形成了一支既有老年人又有年轻人的新闻志愿者和阅读爱好者队伍,尽己所能地将梅陇文化传播给30万梅陇人,留住梅陇的乡音、乡情和乡愁……
《印象梅陇》为该丛书之一,记载了近年来发生在梅陇的重要事件,多方位地展示了梅陇人的精神风貌与人文关怀。
后记
本书试图以当代视角,在传承历史的基础上,记录下
梅陇近年来,特别是近10年来的变迁。之所以把10年作为
一个时间刻度,是因为这10年是梅陇在新的发展理念指引
下润步前行的10年。
这10年是梅陇党员干部队伍思想发生根本性转变的10
年,“功成不必在我”和“功成必定有我”成为大家的广
泛共识。同时,思维方式的改变、工作方法的创新,为梅
陇转型发展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也成为攻坚克难的法
宝;这10年是梅陇人文建设跨越性发展的10年。社会主义
核心价值观深人人心,“人文、灿烂、卓越、和谐”的城
市精神被不断塑造;这10年是梅陇城市功能实现结构性提
升的10年,随着“一路一带一线一廊”重大工程的推进,
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天更蓝、水更清、城更美、人更好
”的“宜居、宜商、宜业”新梅陇已呼之欲出。
一个人走得再远,也离不开文化的根,更不能忘记历
史的启示。我们要从历史的变化之中领悟亘古不变的规律
,并以史为鉴。
在编撰本书的过程中,刘辛培老师热心指导并及时为
我释疑解惑,张乃清老师的《梅开陇上——梅陇镇历史文
化图志》,为本书提供了丰富的史料,灵岩先生的篆刻为
本书增添了艺术气息,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谢林殷
2019年4月25日
精彩页
梅陇的历史印记
当年梅家弄
梅陇老镇,原名梅家弄。
相传,明成化年间,有梅姓人氏自安徽宣城经商到此,后入赘褚家弄褚姓人家,婚后生两子,渐人丁兴旺,扩建新房,遂形成弄堂屋群,因梅姓人丁胜过褚姓,人们改口称之为梅家弄。
清嘉庆年间,商市日盛,梅家弄市远近闻名。可是,在上海地区,当时有三个出名的梅家弄。南市老城厢有东、西两个梅家弄,而且同属上海县。异地同名,常造成麻烦,尤其是邮政信函差错颇多。1931年,当地绅士拟将梅家弄改称“梅龙”(取龙与弄谐音),可又觉得与乾隆皇帝下江南时所到的“梅龙镇”相混,就商定用“陇”字,既有别于他人又具田园特色。1933年上海市政府发布通告,梅家弄改名梅陇镇成为定论。
20世纪90年代,镇政府迁离老镇后,房地产开发迅猛,镇貌巨变。同时,行政区划有变,东部地区划归徐汇区。
朱行镇老街
朱行镇老街,北临淀浦河,南傍老春申港。宋代已有民宅,明代朱瑄家族世居,俗称朱家巷。清乾隆年间称镇,嘉庆时称市,同治年间老春申港疏浚,附近店铺移此,市面更盛。“巷”、“行”音谐,遂称朱行镇。民国十七年(1928)市、县分治,以混堂桥为界,镇分治于上海市和上海县、松江县。东西向老街,长约200米,宽仅二三米。1949年有商店45家,其中茶馆8家、油酱店7家,烟什和豆腐店各4家、饭店3家。轧花厂4家。老街有一株300岁树龄古紫藤。后朱梅公路越镇而过,分为东、西两部分。
朱行地区曾经是海派红木家具的制作_中心之一。20世纪50年代,上海市政府将原来市内及城隍庙老城厢的红木艺术家具工厂逐一迁到梅陇镇境内虹梅南路与莘朱路交叉的朱行老街,此处就成为了上海有名的红木家具制作集散地,许多家具出口到美国、日本、新加坡等地。其中,最为著名的便是1965年迁至朱行地区的“上海艺术品雕刻四厂”,其产品全部外销,为海派红木家具出,口赢得了声誉。
曹家行兴衰
明代时,当地有御使曹闵宅第,建石桥,名曹家桥。后有丁姓艺人定居于此,见曹氏渐衰,购其房产,繁衍子孙。清初遂成集市,嘉庆年间称曹家行市。聚落沿马屯港呈东西向矩形分布,后形成东、西、中三条街市,呈工字形。因棉纺织业衰落和抗战烽火,至1940年前后,商市难兴。1949年,有52家商店,从业人员90人,其中南什货店10家、理发店7家、茶馆5家、豆腐店4家、鲜咸肉庄4家。1949年后,为曹行乡政府所在地。
春申塘
《上海县水利志》所载:春申塘,又名莘村塘。传说为战国时期春申君开浚,故称春申塘。春申塘为黄浦江重要支流之一。西起北竹港,向东穿越北横泾进入徐汇区,在华泾和关港之间入黄浦江,闵行区境内长8公里,途经梅陇镇,是贯穿淀南水利大控制片的骨干河道。
自春申塘开浚以来,各朝政府均十分重视河道整治。《上海县县志》及《闵行区区志》记载:公元1292年,上海县建立,属松江府,设治所于华亭海市舶司属。《上海县水利志》记载,白天启元年,春申塘曾进行过11次记录在册的大规模整治。明代13次,清代4次,民国2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2次……纵观历史,春申塘是一部流动的史书,记录和传承了中国劳动人民对地方水利设施进行建设、维护的丰富经验和智慧。
整治后的春申塘有效提高了周边地区的防汛排水能力,改善了水质、水环境,成为集防汛、排涝、航运、休闲、生态于一体的多功能景观河道。
翁板桥
翁板桥是古桥名,也曾是本地集镇名。位于集心村,今上海春城。这里曾经成为上海县与松江县临界地,抗日战争时期成为通往上海市区的交通要道,一度繁荣成市,沿桥侧有商店30余家,居民百余户,时称“翁板桥赛莘庄”。抗战胜利后,市面衰落。
跨春申塘的石桥桥身现仍完好。
P3-9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10:26: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