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手艺(渐行渐远的江南老行当修订版)/雅活
分类
作者 王向阳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本书记录了60多种行将成为历史的老手艺、老行当,用简朴的语言描写了曾经游走在乡土中国大地上的老手艺老行当人的酸甜苦辣、生老病死,将正在渐渐消逝的传统生活方式呈现在我们面前。全书从个人记忆切入,通过大量、扎实的实地访谈、田野调查,重现老手艺的彼时彼景。知名漫画家邓辉华为本书绘制的漫画插图,寥寥数笔,生动传神。此外,修订版在初版基础上进行了较大的修饰润色,每种行当都补充了民谣、民谚等传统文化的内容,并增加了凝练手艺精髓或点破行当辛酸的竹枝词。
作者简介
王向阳,一九六八年生于江南的一个千年古镇——浙江浦江郑宅的一户木匠世家。一九八六年游学杭州大学,一九九三年获文学硕士学位,一直供职于传媒界,任主任记者。酷爱古典诗词、传统戏曲和乡土散文,现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浙江省散文学会理事。著有散文集《戏剧的钟摆》《六零后记忆》《最喜小儿无赖》《梨园趣闻录》《乡愁中国》等。
目录
匠作
铁匠
打小铁
白铁匠
铜匠
镴匠
银匠
石匠
泥水匠
砌灶头
瓦匠
烧茶壶砂罐
木匠
箍桶匠
解匠
花匠
篾匠
打笠帽
漆匠
画匠
弹匠
染匠
裁缝
棕匠
打秤匠
加工
烧炭
烧石灰
打扇
腌火腿
烧烧酒
索面
做豆腐
捞豆腐皮
打白糖
爆米花
服务
补缸
修钢笔
杀猪
杀牛
阉猪
牵公猪
牙郎
剃头
接生
做媒
牙医
巫婆神汉
看相
算命
看风水
文娱
写对
刻印
錾字
说大书
说小锣书
琴锣说唱
唱新闻
杂耍
其他
鸡毛兑糖
卖小鸡
贩树
饲蜂
撑排
挑脚
后记
再版后记
序言
回溯故乡的小路
这些年,当我回到故乡
,在田间小径行走,四面鸟
儿啁啾,野草蓬勃,然而村
坊却难掩寂寞。记忆里乡村
的生活场景,那些摇着拨浪
鼓走村串巷的人,那些携带
刨子、锯子、斧头、墨斗的
木匠,那些在秋天水稻收割
前缝补竹簟的篾匠,那些在
农闲时节的晒场上声情并茂
哼唱道情和说书的人,那些
过年前挥舞剃刀忙得不可开
交的剃头匠,都不知道哪儿
去了。村道上空空荡荡,半
天不见一个人影。
中国的乡村,正经历三
千年未有之巨变。时代发展
的列车滚滚向前,所有人都
在拼命向前奔跑,许多事物
被抛在了身后。传统中国里
的人情与手工,以及由此产
生的缓慢而诗意的生活方式
,如同渐渐漫漶的风景,越
来越远,直至消逝不见。
每一个曾在村坊里行走
的手艺人,都成了“非遗”。
王向阳先生和我一样,
从乡村路上走出来,走进了
城市。他出生于二十世纪六
十年代,经历了反复折腾的
七十年代,亲历了改革开放
的八十年代,走进了高速发
展的九十年代和新世纪。可
以说,他完整地目睹和见证
了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
他是两栖人,一脚踩在中国
最基层的乡村浙江浦江郑宅
,另一脚踩在日新月异的都
市杭州,他身心徘徊,两地
游走,更能体会社会变革潮
流之中,城乡之间的差异与
人潮的流转。此外,他是读
书人,是知识分子,又是资
深媒体人,心中自有一份道
义,肩上更有一份担当。面
对社会的巨大变革,他看在
眼里,记在心上,这份道义
与担当,让他拿起手中的笔
,记录下那一幕幕渐渐消逝
的图景。
那些生活图景,不仅是
王向阳自己的生活,过去的
记忆,更是一页页历史,一
种种文化。王向阳对故土的
深情,对文化的打捞,不是
怀旧,而是传承;不是为过
去,而是为未来。
少年时,我们都在逃离
,拼命朝前赶;中年后,我
们开始回归,开始关注内心
。王向阳年过不惑之后,身
边的亲友一个个出国移民,
他却想回家了,回到精神的
故乡与物质的故乡。这些年
,王向阳先后写了《六零后
记忆》《最喜小儿无赖》《
乡愁中国》等好几本书,可
以说,他的写作,是为自己
铺一条回乡的道路。
王向阳的语言平实无华
,甚至有些拙朴,读他的文
字,如与乡野山邻饮酒对谈
,散落的人物与旧事,经他
一一拾掇起来,乡间的泥土
气息、俚俗气息,就从文字
里弥漫出来,沉实而内敛,
让人读了安稳踏实。在这本
书里,王向阳写着一个个匠
人的故事。这些年里,书写
匠人的图书、影像作品也很
多,有的着眼于呈现匠人令
人赞叹的技艺,有的注重挖
掘其执着坚韧的匠心,有的
则致力于搭建传统匠人与现
代商业之间的桥梁,而王向
阳这一本,则是在书写匠人
本身——他们的生活,他们
的命运,他们的光阴与苦乐
,他们的到来与走失。
我的朋友草白,写过一
篇文章《劳动者不知所终》
,她在文中说:“在我还小
的时候,那些真正的劳动者
——他们是走村串户的货郎
,炸爆米花的外省男人,弹
棉花的驼背,以及做衣服的
,收长头发的,阉猪的——
过着动荡或半动荡的生活,
在大地上奔走,以不同的方
式养活自己及家人,艰辛却
充满尊严。”
是的,他们是一个个人
物,他们有着自己的喜怒哀
乐。他们是瓦匠、棕匠、钉
秤匠,他们是烧烧酒的、烧
炭的、做豆腐的,他们是一
个个为生计奔波的小人物,
一个个面容模糊的普通人。
那时候没有“非遗”,他们只
是自己生活的缔造者。他们
行走在崎岖泥泞的乡间小路
上,风雨兼程,且歌且行,
为自己也为别人,在身后留
下一行浅浅的足迹。
现在,王向阳循着这些
浅浅的足迹回溯故乡。他的
内心踏实又丰富。他拨开纷
乱的人潮,穿过寂然的荒野
,走上那条宁静又温暖的小
路。
是为序。
周华诚
二〇一六年立夏,杭州
导语
“叮叮当——叮叮当——”如今街头偶尔还会回响着卖丁丁糖的声音,大家应该都吃过丁丁糖、麦芽糖,但大概没有几个人知道这糖是怎么做出来的。读了《手艺》才晓得,原来丁丁糖是挂在钩子上一遍一遍打出来的,小时候几毛钱一块的丁丁糖需要手艺人打上数百遍才成型。书中作者为我们呈现了逐渐退出人们视野的老手艺老行当,那些细节的描摹、故事的讲述、“打工人”的辛酸,唤醒了我们沉睡的记忆以及对传统精神家园的向往。老手艺老行当正在凋零,但这些手艺行当其实并没有完全消失,它们只是需要被看见、被关注、被传承、被续写。
后记
今日恰逢廿四节气的雨
水,正是春雨如酥、万物萌
动的季节。古人说:“天一
生水。春始属木,然生木者
必水也,故立春后继之雨水
。且东风既解冻,则散而为
雨矣。”在这春风骀荡的日
子,我静坐桌前,浮想联翩
,思绪不知不觉地飘向故乡
,回到童年。
我生在江南水乡的一户
木匠人家。家乡有句俗话,
“学会一门手艺,抵过三石
田地”,手艺人凭技术和力
气吃饭,虽不能做财主,也
不致饿肚皮,日子总比种田
地的农民活泛一些。在我童
年时代,大伯伯、二伯伯和
爹爹都是老木匠,四位堂兄
还是新木匠,一门两代七木
匠。说来惭愧,作为木匠的
儿子,我连最基本的劈、刨
、凿等活都没干过,只跟爹
爹锯过木板。我从小目睹木
匠的酸甜苦辣,对所有的乡
村工匠都有一种与生俱来的
感情。“龙生龙,凤生凤,
老鼠生来会打洞”,假如不
是后来考上大学,我很可能
成为家里的第八个木匠。
从一九六八年到一九八
六年,我在家乡整整生活了
十八年。其时恰逢改革开放
前后,政治、经济、社会等
方面发生急剧的变化,可谓
一日千里,天翻地覆。作为
一个时代的亲历者,我有幸
见证了从传统到现代、从短
缺到富足、从乡村到都市的
时代变迁,一滴水见大海,
自有典型的样本意义。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
当我开始记事的时候,家乡
还是一个半自给自足的传统
乡村,除了拖拉机、抽水机
和碾米机外,很少有现代工
业文明的影子。与老百姓的
衣食住行密切相关的生活用
品,除了少数由供销社凭票
供应,如酱油、食盐、糕点
、糖果、火柴、煤油、肥皂
、洋布等,多数是依靠各行
各业的乡村工匠加工生产。
譬如采石头的石匠,造房子
的泥水匠,做家具的木匠,
箍木桶的箍桶匠,锯木板的
解匠,雕图案的花匠,做油
漆的漆匠,编竹器的篾匠,
打铁器的铁匠,铸铜器的铜
匠,打壶瓶的镴匠,打喷壶
的白铁匠,打金银的银匠,
弹棉絮的弹匠,染布匹的染
匠,做砖瓦的瓦匠,编蓑衣
的棕匠……不一而足,应有
尽有。
这些乡村工匠平日里走
家串户,上门服务,既满足
了老百姓的生活需求,也满
足了小孩子的求知欲望。每
当他们来到村里,小孩子便
尾随左右,东瞧瞧西看看,
兴味盎然,自始至终不愿离
开半步。每当他们干完活离
开村坊的时候,我的心里总
有一种怅然若失的感觉。
年过不惑,客居他乡,
思乡与怀旧情绪一日浓似一
日,化为水样的乡愁,常常
魂牵梦绕。这时候,我童年
时代镌刻在脑海里的乡村工
匠的印象,时时闪回,形诸
笔端,化为文字,写成《篾
匠》《箍桶匠》《剃头匠》
等十来篇文章,收入散文集
《六零后记忆》。意犹未尽
,后又写了《木匠》《錾字
》《修钢笔》等十多篇文章
,收入散文集《乡愁中国》

驱使我提笔专门写这本
《手艺:渐行渐远的江南老
行当》的,除了浓得化不开
的乡愁,还有一种抢救乡土
文化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早
在二〇一一年,我看到钟德
来老师写的一篇文章《走在
草根文史的抢救路上》,他
说得知热心乡土文化的江东
放先生正在搜集整理家乡各
行各业的行话,正想去拜访
老篾匠木牛师傅,不料老人
家前一天驾鹤西去,因此发
出一声长叹:“我们来迟了
!”让我感同身受。记得二
〇一三年正月初二,我采访
了唱道情的盲艺人郑生兴,
当年五月他就走了;不久,
我采访了郑宅工艺厂的老厂
长郑修牛,次年他就走了;
此后,我采访了接生婆郑仙
钗,次年她也走了。今年正
月初二,当我想跟一位七十
九岁的老棕匠联系时,才知
他几天前已走了。天有不测
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尤其
是那些已经风烛残年的老手
艺人,随时都有油尽灯枯的
可能,悄悄地把一肚皮的人
生故事带走。
与其坐而论道,不如起
而行之。二〇一六年,我在
离家三十年之际,趁着双休
日,暂离都市,回归那片生
我养我的土地,面对面地采
访六十余种老行当的手艺人
,记录整理他们的人生故事
,充实丰富我的童年记忆。
在采访过程中,虽然时时都
有“我们来迟了,,的感觉
,不过仍然收获了许多精彩
的故事,结为《手艺:渐行
渐远的江南老行当》一书,
差堪自慰。
新书付梓在即,一切翻
篇归零,我的心里只剩下两
个字——感恩。一路走来,
风风雨雨,好在总有许多志
同道合的亲朋好友相伴左右
,时时鼓励、鞭策和帮助我
,让我感到暖意融融,吾道
不孤。
感谢周华诚老师。是他
把《手艺:渐行渐远的江南
老行当》一书列入精心策划
的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雅
活书系”,并在百忙之中拨
冗为我撰写序言,为本书增
色。
感谢邓辉华老师。是他
见缝插针,给每一篇文章画
了精彩的漫画,使得全书图
文并茂,形象直观,看起来
令人赏心悦目。
感谢黄贞祥老师。是他
友情提供一系列散发着泥土
芬芳的乡土散文,作为本书
的素材,《棕匠》《烧炭》
《腌火腿》《爆米花》《挑
脚》等文都取材于他发表在
报刊上的佳作。
感谢家乡的父老乡亲。
是他们帮我提供线索,联系
匠人,一同采访,补充素材
,审
书评(媒体评论)
手艺一道,蕴涵着文明
的累积和嬗递,它们在物品
上所留下的痕迹,反过来又
为手艺塑造了不灭的形象。
因此,手艺背后,虽然隐藏
着苦楚、规矩和窘迫,但真
正值得称道的,还是王向阳
心中浓得化不开的乡愁。
——潘江涛
岁岁年年,手艺人游走
于乡村,像火把一样,温暖
并照亮着一个又一个村庄。
他们是村庄流动的血脉,打
造着乡村的卑微与神圣,粗
陋和质朴。
——陈利生
精彩页
铁匠
扛轿生涯剧可怜,
终年冰炭两重天。
穷人世上有三苦,
火里难求血汗钱。
有道是“打铜打铁走四方,府府县县不离(永)康”。小时候,过了秋收季节,金华永康的铁匠就像候鸟一样准时来到我村,在台门口搭起简易的铁匠铺,传来“叮叮当当”的打铁声。
铁匠先用砖头和泥巴砌好两边高、中间低的火炉,添加木炭,点火烧旺,塞进硬邦邦的黑铁块,过一会儿,取出软塌塌的红铁块。为了使木炭高温耐烧,铁匠费尽心思:在附近的泥地里挖一个不大不小的土坑,灌满池水,倒进红壤,搅成泥浆,再倒木炭,继续搅拌,直至木炭吸饱泥浆,才用大铁丝笊篱捞出来,装进槽箩,搁在炉边,随时添用。
说起打铁这一行,俗称扛轿生活,师徒之间配合默契。师傅寿手用铁钳把炭炉里烧得橘红的铁块夹出来,搁在铁砧,不断翻动。右手的小铁锤在砧翼上轻轻一点,引导徒弟抡起大锤,趁热打铁,同时用自己的小铁锤敲打关键部位。在铁匠的手中,素来坚硬的铁块变得无比柔软,随意拉长、锤扁、打尖,在“叮叮当当”的声音中打成各种铁器,有生产用的犁耙、锄头、镰刀,也有生活用的菜刀、刨刀、剪刀。俗话说“长木匠,短铁匠”,木匠锯料留有余地,长了可以锯短,短了没法接续;可铁匠打铁不同,短了可以延展,长了反而难办。
师徒对打,可两人,也可三人。第一个徒弟学了两年变熟手,还有一年就要出师,师傅必须再带一个生手徒弟,三人对打。不然,第一个熟手徒弟出师后,第二个生手徒弟样样不会,生活(方言,活儿)难做。过了一年,第一个徒弟出师,第二个徒弟入门,从生手变成熟手,就成两人对打。再过一年,带第三个生手徒弟,又形成三人对打。
三人对打,师傅在正面,熟手徒弟在对面,生手徒弟在侧面。等到铁快要打完的紧要关头,由师傅和熟手徒弟再捶打几下,生手徒弟去拉风箱。第一块铁打好后,马上夹出第二块铁来,又形成三人合打。打了一阵,剩下两人打,生手又去拉风箱了……
俗话说,好钢用在刀刃上。将烧红的刀具粗坯搁上铁砧,在刀口处錾出一条小沟,加进钢,再烧红、锻打,如此反复,钢和铁相互混合,水乳交融。将打好的刀具浸入冷水,使其坚硬,俗称淬火:先把刀具锋口慢慢浸入水中,发出“嗤嗤”的声音,再把整个刀具急速浸入水里。有的铁匠在淬火时,先让刀具沾一下黄泥浆,再放在炭炉里煅烧,使其颜色发青,具有寒光。
江南流传着一首赞扬打铁手艺的民谣:“打铁老司(方言,老师傅)本领好,生铁落炉打成刀。会打火钳和铰剪,打起铁链牢又牢。锄头耙锄并耜锄,会打斧头和柴刀。剃头刀儿打巧妙,能打猎枪名誉高。打起铁钩挂物件,凿刨锤铲并铁镣。造起铁犁和铁耙,打起铁器技术高。”里面详细列举了铁匠打造的各种铁器。还有一个打铁的谜语更加传神:“东风遇西风,云长遇关公。团鱼咬甲鱼,丈夫打老公。”风箱拉来推去,都是风,故称“东风遇西风”;通红的炉火煅烧通红的铁,都是红,故称“云长遇关公”;用铁钳把铁夹住,都是铁,故称“团鱼(甲鱼的别称)咬甲鱼”;放在铁砧上,用铁锤打铁器,都是铁,故称“丈夫打老公”。
家乡至今流传着一句谚语:“世上有三苦,撑船打铁磨豆腐。”打铁这行是火里求财,铁锤一响,火星飞溅,不长眼睛,溅在薄薄的衣裤上,烧出密密麻麻的小洞,堪称家常便饭;溅在裸露的皮肤上,轻微受伤,那是小菜一碟;烧得火红的铁器不慎滑落,砸在脚上,烫伤起泡,也是时有耳闻。
有一年,金华永康的铁匠师徒对打,师傅钳的火红铁块不慎从铁砧上滑落,砸在徒弟的脚背上,顿时烫伤起泡。受伤的徒弟一不治疗,二不休息,依然坚持劳作,脚背烂得惨不忍睹。村里有位好心人送他一支红霉素药膏,涂在创口,再用旧布包好,过了个把礼拜,竟然痊愈了。
打铁是冰火两重天。夏天酷热,汗流浃背,冬天也不好过,寒风飕飕。尤其是早晨,师傅还在呼呼大睡,徒弟就要早早起床,和湿泥巴,修补变形的火炉,刺骨冰冷;还要蘸水磨刀,冰冷刺骨。
铁匠生活重,吃得差,住得也差。他们常年自带铜罐和大米,在炭炉里煮饭,向农家讨点咸菜。住的不是族中的祠堂,就是村里的堂楼。有一次,有个铁匠住在一个祠堂里,边上摆着很多族人预做的空棺材,晚上吓得汗毛直竖,久久无法入睡。
在一穷二白的年代,学打铁苦归苦,但可以混个肚皮,还能赚点血汗钱,也算农家子弟的一条出路。一九五八年,郑宅公社东明村十九岁的郑定淳为生计所迫,到白马铁业社学打铁。
参加生产队劳动,就算十分工,辛苦一天,所得不到六角钱,而打铁可挣一元三角钱。当时,白马铁业社推行师徒制,徒弟每月劳动所得除了六元工资外,其余全归师傅。如果两人一组,伙计(已经出师的徒弟)和师傅四六分成;再加一个徒弟,成为三人一组,扣除徒弟每月六元工资,其余所得伙计和师傅也是四六分成。每组每年在铁业社做满一个月,其余时间走家串户,上门打铁,每月向铁业社上缴十六元管理费。当时,政府制订了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19:1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