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射箭活动在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其由远古人类生产劳动和获取生活资料的技能,逐渐演变成为体育运动、娱乐方式和礼仪。研究射箭史,对于了解中国古人的社会生活、道德伦理、礼仪风范等皆具有重要意义。英国汉学家谢肃方(Stephen Selby)所著《中华射艺史话》,是中国射箭史的拓荒之作。该书将历史学、考古学、经学、物理学等学科形成交互作用网络,立体地呈现了中国射礼之原貌及影响。青年学者陈雨石和贠琰花费数载,将该书翻译成中文,嘉惠学林,功德无量。本译著的出版,必将推动中国射箭史研究的深入开展。 作者简介 贠琰,1985年生,河南许昌人,体育史博士,现供职于四川大学体育学院。长期从事射艺领域的课题研究,在CSSCI来源期刊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射艺领域论文10余篇,主持省部级课题1项,参与国家级、省部级课题5项。自2010年起致力于中华射艺的复兴实践,曾任亚洲知名传统射箭论坛“中华传统射艺研习会”版主,现为中国射箭协会传统弓分会理事,参与多场国际射艺比赛的策划工作。 目录 序 马明达 中译本自序 英文版自序 致谢 译者前言 卷一 绪论 卷二 传说中的神射手 卷三 射手的巫术 卷四 射礼 卷五 儒家的理想 卷六 弓、箭和靶 卷七 事实、小说或奇闻? 卷八 弩和其他类型的弓 卷九 中国的中世纪 卷十 融合中的中国 卷十一 矫枉过正——明代 卷十二 明清转型 卷十三 末日 卷十四 终卷 附录 成都最后的制弓人——武泳华访谈 参考文献 译后记 序言 1999年底,我从香港大 学出版社收到拙著《射书十 四卷》的首份样书。我仍记 得看到成书的那一刻我的兴 奋劲儿,这毕竟是我人生中 出版的第一本书,更别说出 版社还把它做得那么漂亮。 北京大学出版社即将印 行拙著的中译本(书名改为 《中华射艺史话》),我由 衷感到开心,并深感荣幸, 但同时亦觉不安。自2000 年以来,中华射艺的研究迅 速推进。中国学者们产出了 许多优秀成果,令我自愧不 如。另外,海外也有不少有 关中华射艺的精细研究,一 些相关的古文献亦被陆续译 介。 20年很长,尤其当你身 处中国这样一个发展迅速的 国家。20世纪90年代我开 始研究中华射艺时,尚未有 人关注这一课题,也仅有极 少数人在练习传统射艺—— 大部分是藏族和蒙古族,他 们还保留并复原了一些传统 技艺。在青海省,仅有的三 四名弓箭工匠正为当地的比 赛修理老弓;在北京,聚元 号第九代传人杨文通还在苦 心恢复他的家族产业——制 造满族风格的传统弓(清弓 )。那时的体育专家会说, 大多数人满足于关注衣食住 行,如果还有人对射箭抱有 些许兴趣,那也是聚焦于 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备战 。 20年后,中国得益于其 政府旨在消除绝对贫困的一 系列政策,使得大多数人有 闲暇来发展自己的业余爱好 ,例如传统射艺。人们对促 进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兴趣 也逐渐高涨,乃至现在中国 的一些中小学都开设了专为 少年儿童介绍射箭文化的课 程。20年前,我怎么也想不 到有一天我能每周在中国的 媒体上看到有关传统射艺竞 赛和展演的消息,同时我也 在海外看到各年龄段的人参 加中华射艺的兴趣团体。我 惊讶地发现海内外的许多手 工艺人都在复原传统中国弓 。看着一群身着古装的小学 生跳起周代风格的“弓箭舞” ,更令我感动落泪。 我此前对要不要修订《 射书十四卷》颇感纠结:一 方面,过去20年里出现了新 的知识;另一方面,我的原 书中还存在一些纰漏。但我 最终还是决定保持原样。尽 管书中有些错误,不过无伤 大雅。而且,我仍然认为原 版的《射书十四卷》与其他 后来的研究成果相比,有其 特别的地位和功用。这本书 是在顾煜《射书》(1637 )的精神基础上,对中国弓 箭进行的一次全景式文化鉴 赏。它更关注射艺在中国文 化中的位置,而非射箭的技 法。它涉及哲学、礼仪、文 学和历史等主题。虽然中国 的学者们产出了多方面的学 术成果,但我觉得其中一些 研究仍需进一步搜集民俗材 料,以及仔细校勘博物馆与 图书馆中收藏的史料。 我希望《射书十四卷》 中译本的面世可以鼓励更多 人参与到中华射艺的研究中 ,以使射艺能重归中华文化 的百宝箱,那是本就属于它 的地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