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陈勇临证随笔录--漫步杏林六十载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出版社 华夏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陈勇临证随笔录:漫步杏林六十载》是中医名家陈勇医生六十余年行医路的医话、医案及自述,故事性、学术性、实用性兼具,既有他在漫漫行医路上的一段段真实故事,包含幼年生活、学医经历、扎根基层、临床诊治、退休后老骥伏枥创医堂等经历,又有传承“三脉岐黄”的中医学术思想、心得感悟,以及多年临床总结的八大系统辨证论治经验方、代表性验案、中医养生经验等。此外,收录了作者陈勇之父陈宝仁先生的行医手记,展示了老一辈中医人总结传承、不断探索的学术精神。
作者简介
陈勇,中医世家,北京中医医院主任医师,树德堂国医馆馆长。为当代中医泰斗、“治肝圣手”关幼波先生大弟子。京东健康中医院肝胆病中心带头人。从事中医临床、教学、科研工作六十余年。多次受邀作为《健康之路》《中华医药》《养生堂》《这里是北京》等栏目的特邀嘉宾,广受好评。
目录
上篇 传记篇
第一章 悠悠岁月话当年
一、奶奶捡回我一条命
二、无医无药的旧社会
三、我家有一棵大枣树
四、苦难的童年
第二章 三脉岐黄习医路
一、立志当医生
二、家父引我学中医
三、师父教我当“明”医
四、师父恩情重如山
五、师父是榜样,是楷模
六、岳父辅我上讲台
第三章 十年痴心志不改
一、下乡劳动到山村
二、因为我是医生
三、我当上了赤脚医生
四、回到了北京中医医院
五、从医路上勇向前
第四章 三次病险警后人
一、左耳致残的“中耳炎”
二、几乎丧命的“脑出血”
三、有惊无险的“脑梗死”
第五章 退而不休献余热
一、自由执业养身心
二、全科医生利病人
三、树德为怀谱新篇
第六章 漫步杏林六十载(1961年~2021年)
下篇 学术篇
第一章 主要学术观点
一、处理好“正邪”关系
二、辨证、辨病与对症相结合
三、重视“气血”辨证
四、善于抓“主症”
五、“化痰法”的运用
六、“培补脾土”是关键
七、“调理”是特点
八、谈用药如用兵
第二章 验方精选
一、养阴清肺止咳汤
二、宣肺化痰止嗽汤
三、清热解毒利咽汤
四、宣肺通窍汤
五、固金止血汤
六、健脾益气汤
七、补气养血汤
八、健脾止泻汤
九、理气止痛汤
十、和胃止呕汤
十一、舒肝止痛汤
十二、平肝和胃汤
十三、滋补肝肾汤
十四、补气利水消肿汤
十五、养血平肝汤
十六、益气养血稳心汤
十七、胸痹逐瘀汤
十八、养心安神汤
十九、养肝益肾明目汤
二十、清热利湿止淋汤
二十一、补肾强腰汤
二十二、暖宫逐瘀调经汤
二十三、健脾益气固冲汤
第三章 临证心悟拾萃
第一节 临证医案医话
一、高热腹泻案
二、术后高热案
三、宿食外感发热案
四、积聚案(肝硬化、脾切除并不孕症)
五、肝痈案(肝脓肿)
六、眩晕案
七、突发性耳聋案
八、治疗皮肤病之心得体会
九、丁香、郁金相伍为用的临床体会
第二节 弟子跟诊心得
一、黄疸临证的辨与变
二、血热妄行鼻出血,30年恩情难忘怀
三、30年求医路远,不放弃终有尽头
四、顽疾头痛40年,养血平肝痛可除
五、补中益气治痿痹,中医中药起神效
六、一朝惊吓成泄泻,十年求医不寻常
七、心梗急诊9支架,中西结合疗效佳
第四章 健康与养生
第一节 抖音科普送健康
一、经常反复感冒怎么办?
二、胸痛是心脏病吗?该怎么治?
三、贫血和血虚一样吗?常吃大枣、阿胶、枸杞子有用吗?
四、滋肾养肝话枸杞
五、老打嗝儿对身体有何影响?
六、牙痛不手术,不拔牙,还有什么好办法吗?
七、何为五更泻?
八、经常头晕是什么病?
九、中医舌诊
十、脾胃虚弱有何表现?中医如何调治?
十一、脾胃不好易生痰
十二、乙肝的中医治疗及患者注意事项
十三、口中异味很尴尬,这个茶饮可试用
十四、心情郁闷,肝郁气滞,疏解心情很重要
十五、备孕的女性,月经要最佳
十六、大便干燥排不出,“增水行舟”可疗疾
十七、中医除了看面色,还可以通过声音和气味判断是否健康
十八、脂肪肝和“三高”是因为体内有“痰”
十九、熬夜会“伤心”,身体出现这些症状要注意
二十、经常生气怎么办?
第二节 追梦百岁话养生
一、人生三步当珍惜
二、养生五要需铭记
三、八字真经利身心
四、健康饮食生活美
五、四季养生各不同
附录 中医临床蹄涔集
第一卷 脉学
论脉
临证特殊脉
十二经脉及诸脉候
第二卷 杂抄
伤寒
经期腹痛
治温提要及温病与瘟疫之辨
湿邪刍议
说癍
中风证治
第三卷 (原)上册
浅谈感冒问题
浅谈舌的诊断
脉学扼要
经脉辨证
浅谈厥逆症治
第四卷 历节风专论
历节风(风湿性关节炎)的病理和治验
口诀
浅谈阴阳之说
浅谈五脏之说
浅谈阴阳虚证分析
浅谈五脏六腑、气血、阴阳、虚实证的鉴别
再谈阴阳
浅谈风、寒、暑、湿、燥、火六邪致病的特点
略谈中医中药治病之真谛
论湿
论血
第五卷 论中风
中风辨证和论治
中风治法
一、概论
二、病后治疗
三、半身不遂之预防
四、临证医案
序言
前不久,肝病泰斗关幼
波大弟子陈勇老大夫给我发
来消息,说他的新书《陈勇
临证随笔录:漫步杏林六十
载》即将出版。得悉此消息
,心情颇为激动,不仅为陈
勇老大夫耄耋之年著书立说
而兴奋,更为中医事业有此
幸事而拍案击节。
说起我与陈勇老大夫之
间的中医渊源,可谓同宗同
源。他不仅是我的同门师兄
,更是我的先生。为什么这
么讲呢?1981~1986年,
我就读于山东中医学院(现
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医系,
1986年获得医学学士学位
,同年考入北京市中医研究
所,攻读国家级名老中医关
幼波教授中医内科学肝病专
业研究生。如果按照中医师
承传统,陈老作为关幼波先
生的开山大弟子,我理应尊
称他为大师兄。但因为他早
入师门,年高德劭,更在我
入师门之时,经常替关老师
授课传讲,在学习、工作等
方面给予我诸多的鼓励、支
持和提点。所以在我和许多
同门心中,不但视他为老兄
长,更视他如老师一般。因
此,我在私下便尊称他为先
生。有了这段师出同门、亦
师亦兄的关系,我与陈勇先
生在中医学术道路上走得更
近,聊得更多,想得更远。
令我记忆犹新的是,陈
勇先生时常向我谈起他当年
拜师关老的情景,并为自己
有幸拜在明师之下而感恩一
生,陈老说:“没有师父关
幼波,就没有我今天的一切
。”这种对师恩的感怀令我
深受感动。陈勇先生心无旁
骛,精于岐黄,几十年临床
实践中救治了数不清的顽固
性肝病及内科疑难杂症患者
,是关氏中医学术杰出的传
承者,堪称一流的临床名家
。由此我想到,关氏的学术
思想作为独树一帜治疗肝病
的中医学术理念之一,理应
得到发扬与传承,而一个学
术思想从诞生、发展壮大到
枝繁叶茂、代代相传,必须
通过不断地摸索、总结、实
践,博学之,慎思之,笃行
之,使其一代代传承有序,
造福病患。从这个意义来讲
,《陈勇临证随笔录》的出
版可谓恰逢其时。作为打开
中华传统文化宝库的钥匙,
中医理应受到全社会层面的
广泛重视与关注。中医人为
探索学术思想笔耕不辍、著
书立说,不断总结前辈的思
想精华,本身就是中医事业
臻于成熟、走向未来的标志
。因此,《陈勇临证随笔录
》的出版,在中医学术传承
、发展等方面做出了有益的
推动与促进,更应引起中医
人关于中医如何继承发展的
深度思考。
最后,衷心祝贺《陈勇
临证随笔录》付梓出版,再
次向关氏明医陈勇先生表示
祝贺,愿陈勇先生福寿康健
、松鹤延年,为关氏中医事
业后继有人,老骥伏枥,再
谱新篇。
2022年9月14日
导语
本书分上篇(传记篇)和下篇(学术篇)两部分,上篇为先生生平小传,下篇汇集了先生的学术理念及宝贵的临床验案、验方。另外,还附录了先生珍藏多年的他老父亲,也就是我的师祖陈宝仁老前辈的遗著——《中医临床题涔集》。本书的学术部分凝聚了先生从医六十余载的经验总结和学术精华,内容夯实,毫无保留。书中所录皆是经过数十年打磨的临证验方,对症用之,屡见奇效,希望能对业界同仁有所助益,对中医的传承与发展略尽绵薄之力。
精彩页
第一章
悠悠岁月话当年
岁月悠悠,白驹过隙。六十年从医路,何其短暂,何其漫漫。我常常回忆起自己的童年,那些不堪回首却又不得不追忆的往事,因为,那是我习医之路的开端。我从苦难的童年走来,艰辛的岁月让我深切懂得民生疾苦,同时也锻造了我坚韧的意志品质。
这一章讲述了我习医之前童年的坎坷经历。我出生的地方,是河北省三河县(市)一个贫苦农村,那里不是缺医少药,而是根本无医无药。我目睹了老百姓苦难的生活,有病不能医治,只能等死(我家就死了好几口)!我在爷爷奶奶、父母的抚育下,幸运地活了下来,我经历了“吃人”的旧社会,童年的苦难经历,让我埋下了立志学医的种子,也为我今后走上中医之路打下了基础。
一、奶奶捡回我一条命
一九三七年八月三十(阴历七月二十五),我出生在河北省三河县(现三河市)一个名叫“老辛庄”的小村子里。母亲十九岁结婚,二十岁多一点生下了我。那个年代大多都是包办婚姻,母亲在家做姑娘时也是娇生惯养的,来到一个陌生的家庭,不习惯,思念家,想自己的母亲,整天吃不好,睡不着,身体渐渐衰弱下来。我出生后因奶水少,不够吃,又没有任何可替代的婴儿食品,导致营养不良,身体越来越差,骨瘦如柴。一天夜里,母亲伸手一摸我,不出气儿了,年轻的母亲以为我已经死了。那时父亲在县里读师范,我家住的是一明两暗的大北房,母亲住在自己的小西屋,爷爷、奶奶带着比我大两岁的姑姑住在面积较大的东屋。当时母亲非常害怕,这深更半夜的,要是死在屋里咋办?刚进门的新媳妇不敢惊动对面东屋的公婆,就把我用小被包好,轻轻地放到院子里,扣上一个筐,还在上面压了一块砖头,怕被野狗叼走。回到屋里,母亲落下了眼泪,毕竟是自己身上掉下来的肉啊!怎么舍得!这时,对面东屋的奶奶一直没睡,听到动静儿,知道有事儿,起身来到院里移开筐,一摸我还有点气儿,就把我抱到自己屋里。那时候,奶奶刚生完我一个小叔叔,可孩子没几天就死了,奶奶还正在月子里。回到屋,奶奶把我紧紧地搂在怀中,给我喂奶,我狼吞虎咽地吸吮着奶奶那甘甜的乳汁,我活了。“这孩子是饿的呀”,事后奶奶说道。母亲有些内疚,奶奶没有过多埋怨她。婆媳俩关系非常好,互敬互爱,一辈子没红过脸。我长大后,身体还算壮实,我的父母,爷爷,奶奶,还有老太爷,姑姑,全家都疼爱我,我成了奶奶的掌上明珠。在重男轻女的旧社会,我更显得弥足珍贵,那真是“千顷地一棵苗”。他们生怕有一天失掉我这个全家未来的希望。父亲给我起了个学名(大名)叫陈庸,意思是让我做一个“与世无争”的平常人。爷爷又给我起了个乳名,叫“存”,意思是存活,存住,存下来,不会早早死掉。还不放心,母亲还在灶坑前烧了一个小布人儿,我看着,不明白啥意思,母亲说,长大了你就知道了。后来才听奶奶讲:“这叫烧替身。”就是这小布人儿替你先死了。就这样仍旧不放心,又给我认了两个干妈,一个是道边的马莲堆,是一种长条状的草,叶子非常结实,包粽子时常用它来捆绑,让我像它一样结结实实地成长;另一个是当时村长的老伴,他家儿女齐全,家人认为我要是成为她的干儿子,肯定好养活。
到了上小学的时候,我常依偎在母亲身边让她给我讲小时候的那些事儿。每次母亲都动情地讲给我听,并嘱咐道:“别忘了,你是吃你奶奶的奶长大的,今后一定要好好念书,挣了钱先孝敬爷爷奶奶。”我点头答应道:“妈,我记住了。等我挣钱了,一定买许多他们最爱吃的点心——京八件。”(因为农村没有像样的点心,奶奶觉得最好吃的是北京的糕点。奶奶晚年时非常知足地说道:“这辈子没白活,好点心没少吃。”)
二、无医无药的旧社会
解放前的广大农村,不是缺医少药,而是根本没医没药。农村有三婆,女人生孩子找接生婆,也叫老娘婆;有病了找巫婆,也叫跳大神儿的;想娶媳妇要找媒婆。那个时代,农村女人生孩子如过鬼门关,接生很不卫生,消毒观念极差。因生孩子而死的产妇不在少数,叫“月子病”,婴儿成活率更低。妇幼保健没人管,要幼儿营养食品匮乏,如何喂养也没人问。孩子多死于惊风、肠胃病、外感病,遇到瘟疫流行,死的就更多了。野外有专埋死孩子的地方,叫“乱葬岗”,有的胳膊腿儿露在外面,小时候我曾亲眼见过,好吓人啊!
母亲说,她一共生了八个孩子,活下来的只有我和两个妹妹,死了五个,记得我后面的一个弟弟死于蛔虫病,蛔虫多得从口鼻往外爬。据母亲说,几个孩子都没活过一周岁。奶奶一共生了十二个孩子,只活了父亲和姑姑俩人,其余十个都没活下来。父亲后面的一个叔叔十六岁时游泳淹死了。最后一个小叔叔比我小两岁,叫陈宝义,我常哄他玩儿,得肾病死了,当时我哭了好几天。母亲生我那年,全村共出生了九个孩子,一个女孩,八个男孩。其中有一叫“锁头”的男孩被狗咬伤后,得狂犬病死了,剩下我们这“八头牛”(属牛)。这在当时成了全村的一件大事,从来没有过这么高的存活率。全村人奔走相告,高兴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12:05: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