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对印度佛教进行了系统的考察,探其宗本,明其流变,提出大乘三系的重要思想。
本书写作于1942年,是印顺法师研究印度佛教的第一部书,也是代表其思想的重要作品。作者后来所著《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说一切有部为主的论书与论师之研究》、《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等重要著作的关键性部分,在《印度之佛教》中都已有过具体而微的论述。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印度之佛教/印顺法师佛学著作系列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宗教 |
作者 | 释印顺 |
出版社 | 中华书局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本书对印度佛教进行了系统的考察,探其宗本,明其流变,提出大乘三系的重要思想。 本书写作于1942年,是印顺法师研究印度佛教的第一部书,也是代表其思想的重要作品。作者后来所著《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说一切有部为主的论书与论师之研究》、《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等重要著作的关键性部分,在《印度之佛教》中都已有过具体而微的论述。 作者简介 释印顺,印顺法师(1906—2005),当代著名高僧、百科全书式的佛学泰斗。1930年出家,追随太虚法师投身中国近现代佛教复兴运动,在当时便以学问精深享誉佛教界。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末赴台湾,创建了多所著名佛学院。 印顺法师博通三藏,造诣精深,一生讲学不辍,著述宏富,撰写、编纂作品四十余种,计八百万言,陆续结集为《妙云集》(24册)、《华雨集》(5册)等,其学术水准备受海内外佛教界、学术界推崇。1973年,日本大正大学因印顺法师《中国禅宗史》一书的创见而特别授予他文学博士学位。由于他在介绍和弘扬印度佛学方面的杰出成就,被誉为“玄奘以来第一人”。 目录 自序 第一章 印度佛教流变概观 第二章 释尊略传 第一节 出家前之释尊 第二节 出家 第三节 成正觉 第四节 转法轮 第五节 入涅槃 第三章 佛理要略 第一节 世间 第二节 世间之净化 第三节 世间之解脱 第四章 圣典之结集 第一节 王舍城之第一结集 第二节 毗舍离之第二结集 第三节 传说中之第三结集 第四节 法毗奈耶之初型 第五章 阿恕迦王与佛教 第一节 法阿育与黑阿育 第二节 阿恕迦王之政教 第三节 阿恕迦王时代之佛教 第六章 学派之分裂 第一节 二部、三系、四派 第二节 大众系末派之分裂 第三节 上座系末派之分裂 第四节 五部、十八部 第七章 阿毗达磨之发达 第一节 优波提舍、摩咀理迦与阿毗达磨 第二节 阿毗达磨之流派及发展 第三节 阿毗达磨之组织 第八章 学派思想泛论 第一节 思想分化之原因 第二节 圣德观 第三节 无我无常之世间 第四节 无我涅槃之出世 第九章 中印之法难 第一节 教难之概况及其由来 第二节 教难引起之后果 第十章 南北朝时代之佛教 第一节 王朝之变迁 第二节 西北印佛教之隆盛 第三节 佛化雕刻之发达 第十一章 大乘佛教导源 第一节 思想之根柢、启发与完成 第二节 大乘藏结集流布之谜 第三节 菩萨之伟大 第四节 大乘初兴 第十二章 性空大乘之传弘 第一节 龙树师资事略 第二节 性空论之前瞻 第三节 性空唯名论述要 第十三章 笈多王朝之佛教 第一节 王朝之盛衰与佛教 第二节 小乘学之余辉 第三节 因明之大成 第十四章 虚妄唯识论 第一节 无著师资事略 第二节 瑜伽师与禅者 第三节 唯心论成立之经过 第四节 虚妄唯识论述要 第五节 真常、一乘与唯心 第十五章 真常唯心论 第一节 思想之渊源及成立 第二节 真常唯心论述要 第三节 辨伪与释疑 第十六章 教难之严重 第一节 教难之严重 第二节 空有之争 第三节 性空者之复兴与分流 第四节 虚妄唯识者之分流 第五节 真常者之融合 第十七章 密教之兴与佛教之灭 第一节 秘密思想之滥觞 第二节 秘密教之传布 第三节 秘密教之特色 第四节 印度佛教之衰亡 第十八章 印度佛教之回顾 附录 印度佛教大事年表 重版后记 序言 ——编述之缘起、方针与 目的 佛教之末流,病莫急于“ 好大喜功”。好大则不切实际 ,偏激者夸诞,拟想者附会 ,美之曰“无往而不圆融”。 喜功则不择手段,淫猥也可 ,卑劣也可,美之曰“无事而 非方便”。圆融方便,昔尝深 信不疑,且以此为佛教独得 之秘也。七七军兴,避难来 巴之缙云山。间与师友谈, 辄深感于中国佛教之信者众 ,而卒无以纾国族之急,圣 教之危,吾人殆有所未尽乎 !乃稍稍反而责诸己。 民国二十七年冬,梁漱溟 氏来山,自述其学佛中止之 机曰“此时、此地、此人”。 吾闻而思之,深觉不特梁氏 之为然,宋明理学之出佛归 儒,亦未尝不缘此一念也。 佛教之遍十方界,尽未来际 ,度一切有情,心量广大, 非不善也。然不假以本末先 后之辨,任重致远之行,而 竞为“三生取办”、“一生圆证 ”、“即身成佛”之谈,事大而 急功,无惑乎佛教之言高而 行卑也!吾心疑甚,殊不安 。时治唯识学,探其源于《 阿含经》,读得“诸佛皆出人 间,终不在天上成佛也”句, 有所入。释尊之为教,有十 方世界而详此土,立三世而 重现在,志度一切有情而特 以人类为本。释尊之本教, 初不与末流之圆融者同,动 言十方世界,一切有情也, 吾为之喜极而泪。 二十九年,游黔之筑垣, 张力群氏时相过从。时太虚 大师访问海南佛教国,以评 王公度之“印度信佛而亡”, 主“印度以不信佛而亡”,与 海南之同情王氏者辩。张氏 闻之,举以相商曰:“为印度 信佛而亡之说者,昧于孔雀 王朝之崇佛而强,固不可。 然谓印度以不信佛而亡,疑 亦有所未尽。夫印度佛教之 流行,历千六百年,时不为 不久;遍及五印,信者不为 不众,而末流所趋,何以日 见衰竭?其或印度佛教之兴 ,有其可兴之道;佛教之衰 灭,末流伪杂有以致之乎?” 余不知所以应,姑答以“容考 之”。释慧松归自海南,道出 筑垣,与之作三日谈。慧师 于“无往不圆融”、“无事非方 便”,攻难甚苦。盖病其流风 之杂滥,梵佛一体而失佛教 之真也。 自尔以来,为学之方针日 定,深信佛教于长期之发展 中,必有以流变而失真者。 探其宗本,明其流变,抉择 而洗炼之,愿自治印度佛教 始。察思想之所自来,动机 之所出,于身心国家实益之 所在,不为华饰之辩论所蒙 ,愿本此意以治印度之佛教 。 治印度佛教不易,取材于 透译之经论,古德之传记, 支离破碎甚,苦无严明条贯 之体系足资依循。察印度佛 教之流变,自其事理之特征 ,约为五阶而束之为三时。 三时之证有四: 一、经典之暗示:声闻藏 不判教。性空大乘经判小、 大二教,以空为究竟说。真 常与唯心之大乘经判三教: 初则详无常、实有之声闻行 ;次则说性空、幻有之菩萨 行;后则说真常、妙有(不 空)之如来行,以空为不了 义。昔以一切经为佛说,则 三者为如来说教之次第;今 以历史印证之,则印度佛教 发展之遗痕也。 二、察学者之从违:凡信 声闻藏者,或有不信大乘经 为佛说;信大乘经者,必信 声闻藏。信声闻及大乘性空 经者,多有拒斥“真常论”与“ 唯心论”;信“真常唯心论”者 ,必以空为佛说。此以后承 于前故必信;前者不详后, 见后说之有异于前,故或破 之。 三、符古德之判教:印华 古德之约理以判教者,并与 此三期之次第合。尝为《三 期佛教与判教》一文,揭之 于《海潮音》(见二十二卷 十二期)。 四、合传译之次第:“经” 则自汉迄东晋之末,以《般 若》、《法华》(以《法华 》为真常论,隋智者牵合于 《涅槃》而后盛说之。前此 之宋慧观、梁法云辈,不闻 此说)、《十地》、《净名 》、《首楞严三昧经》等为 盛,并性空之经也。东晋末 ,觉贤译《如来藏经》;北 凉昙无谶译《涅槃》、《金 光明》、《大集》;刘宋求 那跋陀罗译《楞伽》、《深 密》、《法鼓》、《胜?经 》,真常与唯心之经,东来 乃日多。以言“论”,西晋竺 法护创译龙树之性空论。北 魏、宋、齐、梁间乃有弥勒 、无著、坚慧等真常与唯心 论。传说之《大乘起信论》 ,则谓出于陈真谛之译。 印度之佛教,初则无常论 盛行,中则性空论,后乃有 真常论盛行,参证史迹有如 此,不可以意为出入也。印 度佛教之仅存者,多断片, 支离破碎甚,吾人实无如之 何。欲为印度佛教史之叙述 ,惟有积此支离破碎之片断 ,以进窥错综复杂之流变。 离此,实无适当之途径可循 。 印度佛教发展之全貌,时 贤虽或有异说,而实大体从 同。即此以探其宗本,自流 变以批判其臧否,则以佛教 者行解之庞杂,势必纷呶不 已。海南佛教者,以声闻行 为究竟;藏卫来者,以“无上 瑜伽”为特高。中国佛教之传 统学者,以“真常论”为根基 (“三论”、“天台”融真常于 性空,“唯识”则隐常于真常 。“贤”、“禅”、“密”为彻底之 真常者。“净”则随学者所学 而出入之)。兹不暇辩诘, 请直述研求之所见:“佛教乃 内本释尊之特见,外冶印度 文明以创立者。”故流变之印 度佛教,有反释尊之特见者 ,辟之可也。非适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