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推荐 马洛伊·山多尔的青年时代从德国开始。1919年,他离开考绍,就读于莱比锡新闻学院。在德国,他实现了自己的文学梦,与托马斯·曼和西奥多·阿多诺等知名作家一起成为《法兰克福日报》的专栏作家。此后,他游历欧洲,去往东亚,最终回到布达佩斯。十年间,他是旅人、作家和记者,以冷静理性之眼凝视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欧洲大陆,于繁华的表象窥见文明的黄昏时刻,揭示被美好掩映的颓然暗面:人文传统日渐式微、道德伦理分崩离析、精神家园不复存在。他更以灼热感性之笔、火烫真诚之心,追怀逝去的昨日世界,让文字成为时间与历史恒久的铭记,为身后的时代留下见证。 从远走异乡到返回故里,始于求索,终于颖悟,马洛伊历经漂泊流离的孤独与迷惘,青春放浪的不羁与浪漫,跨越阶级的友谊与爱恋,最终确认并担荷自己“匈牙利作家的使命”。他所讲述的,不仅是他个人的命运,也是欧洲一代知识分子的命运。 目录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后记 导语 描绘匈牙利民族的心灵幽境,见证欧洲市民阶层的兴衰起伏。 “欧洲市民阶层知识分子”的代表:作为所属欧洲“市民阶层”后一个荣耀时刻降生的人,马洛伊·山多尔与歌德、托马斯·曼一样,深度地探索市民阶层的精神愿景,讲述他们的心灵成长。 马洛伊一直恪守市民阶层的价值观,强调市民阶层知识分子所应承担的国家与社会使命,诠释出“责任”一词的全部重量。 后记 流亡的骨头(节选) 余泽民 1 我第一次看到并记住了马洛伊·山多尔(Márai Sá ndor)这个名字,是在2003年翻译匈牙利诺奖作家凯尔 泰斯的《船夫日记》时。凯尔泰斯不仅在日记中多次提 到马洛伊,将他与托马斯·曼相提并论,称他为“民族 精神的哺育者”,还抄录了好几段马洛伊的日记,比如 ,“谎言,还从来未能像它在最近三十年里这样地成为 创造历史的力量”;“上帝无处不在,在教堂里也可以 找到”;“新型的狂热崇拜,是陈腐的狂热崇拜”…… 句句犀利,睿智警世。 我开始买马洛伊的小说读,则是几年后的事。原因 很简单,我在给自己翻译的匈牙利作品写序言时,发现 我喜欢的作家们全都获得过“马洛伊·山多尔文学奖” ,包括凯尔泰斯·伊姆莱、艾斯特哈兹·彼得、克拉斯 诺霍尔卡伊·拉斯洛、纳道什·彼得、巴尔提斯·阿蒂 拉和德拉古曼·久尔吉。可以这么说,当代匈牙利作家 都是在马洛伊的精神羽翼下成长起来的,所以我觉得应 该读他的书。 我读的他的第一本小说是《反叛者》,描写了第一 次世界大战后一群对现实社会恐惧、迷惘的年轻人试图 远离成年人世界,真空地活在自己打造的世外桃源,结 果仍未能逃出成年人的阴谋。第二本是《草叶集》,是 一位朋友作为圣诞礼物送给我的,后来我又从另一位朋 友那里得到一张这本书的朗诵光盘。坦白地说,《草叶 集》里讲的生活道理并不适合所有人读;准确地说,只 适合有理想主义气质的精神贵族读,虽是半个世纪前写 的,却是超时空的,从侧面也证明了一个事实,什么主 义都可能过时或被修正,但理想主义始终如一。我接下 来读的是《烛烬》《一个市民的自白:考绍岁月》《一 个市民的自白:欧洲苍穹下》,这使我彻底成为马洛伊 的推崇者。也许,在拜物的时代,有人会觉得马洛伊的 精神世界距离我们有点遥远,跟我们的现实生活格格不 入,但至少我自己读来感觉贴心贴肺,字字抵心。马洛 伊一生记录、描写、崇尚并践行的人格,颇像中世纪的 骑士,用凯尔泰斯的话说是“一种将自身与所有理想息 息相牵系的人格”。 十年前,译林出版社与我联系,请我推荐几部马洛 伊的作品,我自然推荐了自己喜欢的几本,并揽下了《 一个市民的自白:考绍岁月》《一个市民的自白:欧洲 苍穹下》《烛烬》《一个市民的自白:我本想沉默》的 翻译工作,而《伪装成独白的爱情》《草叶集》《反叛 者》则分别由郭晓晶、赵静和舒荪乐三位好友担纲翻译 。译林引进的这几本书中,《烛烬》和《伪装成独白的 爱情》,台湾地区曾出过繁体中文版,但是从意大利语 转译的,有不少误译、漏译和猜译之处,马洛伊的语言 风格也打了折扣,不免有些遗憾。当然这不是译者 的过失,是“转译”本身造成的。所以,值得向读 者强调的是,译林推出的这套马洛伊作品,全部是从匈 牙利语直译的,单从这个角度讲也最贴近原著,即使读 过繁体中文版的读者也不妨再读一遍我们的译本,肯定 会有新的感受。 2 马洛伊·山多尔是20世纪匈牙利文坛举足轻重的小 说家、诗人和剧作家,也是20世纪历史的记录者、省思 者和孤独的斗士。马洛伊一生追求自由、公义,坚持独 立、高尚的精神人格,他经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 次世界大战和冷战的风风雨雨,从来不与任何政治力量 为伍,我行我素,直言不讳,从来不怕当少数者,哪怕 流亡也不妥协。纵观百年历史,无论对匈牙利政治、文 化、精神生活中的哪个派别来说,马洛伊都是一块让人 难啃却又不能不啃的硬骨头,由于他的文学造诣,即便 那些敌视他的人,也照样会读他的书。无论是他的作品 ,还是他的人格,对匈牙利现当代的精神生活都影响深 远。 1900年4月11日,马洛伊出生在匈牙利王国北部的 考绍市(Kassa),那时候还是奥匈帝国时期。考绍市 坐落在霍尔纳德河畔,柯伊索雪山脚下,最早的文献记 录见于13世纪初,在匈牙利历史上多次扮演过重要角色 。马洛伊的家族原姓“格罗施密德”(Grosschmid), 是当地一个历史悠久、受人尊重的名门望族,家族中出 过许多位著名的法学家。18世纪末,由于这个家族的社 会威望,国王赐给了他们两个贵族称谓——“马洛伊” (Márai)和“拉德瓦尼”(Ládványi)。 马洛伊在《一个市民的自白:考绍岁月》中这样描 述自己的家庭:“我走在亡人中间,必须小声说话。亡 人当中,有几位对我来说已经死了,其他人则活在我的 言行举止和头脑里,无论我抽烟、做爱,还是品尝某种 食物,都受到他们的操控。他们人数众多。一个人待在 人群里,很长时间都自觉孤独;有一天,他来到亡人中 间,感受到他们随时随地、善解人意的在场。他们不打 搅任何人。我长到很大,才开始跟我母亲的家族保持亲 戚关系,终于有一天,我谈论起他们,听到他们的声音 ;当我向他们举杯致意,我清楚地看到他们的举止。‘ 个性’,是人们从亡人那里获得的一种相当有限、很少 能够自行添加的遗产。那些我从未见过面的人,他们还 活着,他 书评(媒体评论) 只要我还能写下一个字,我就会见证: 见证曾有过这样一个时代,生活过这样几代人 ,他们蔑视本能,高唱理性的凯歌,他们相信精神 的抵御力能够遏制芸芸众生的死亡欲望。 ——马洛伊·山多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