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推荐 爱迪生时至今日仍是蜚声世界的科学家,他设计、制造、构建了世界上第一个白炽灯供电照明系统并为其提供动力。那是1882年9月的一个夜晚,随着他按下开关,如无数颗流光溢彩的珠宝闪耀的光芒照射着美国曼哈顿。 他为人类照亮黑夜,点亮创新之光。“我从12岁起就再也没听到鸟儿歌唱”,这位近乎失聪的天才发明了250种与声音相关的装置,除白炽灯泡外,还拥有263项照明技术专利,为1093项发明成功申请了专利。如果他为给医生使用的X射线荧光镜也申请专利,那么就会再增加一项。他还是哲学家、未来学家、化学家、植物学家、战时国防顾问、100多家公司的创始人,只有被年龄压倒时,他创新的车轮才会减速。 在这本书之前,爱迪生的女儿马德琳曾经抱怨:“我至今没有看到一部令人满意的完整刻画父亲的传记。人们总是过分强调他做过什么事,却很少有人知道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这本书由普利策奖、美国国家图书奖获奖传记作家埃德蒙·莫里斯基于托马斯·爱迪生国家历史公园中保存的约500万页原始文件,历经长达7年的阅读研究创作而成。他还得到爱迪生被托管的家庭文件的访问特权,包括爱迪生曾外孙所藏的家族档案,甚至还有多年来被尘封的爱迪生给第二位妻子的情书。这本书首次详细讲述了爱迪生84年的人生和成就,摒弃了认为爱迪生和尼古拉·特斯拉之间存在敌意的阴谋论,并提出了他们互相欣赏的依据。全书既描绘出爱迪生的经典形象,也展现了他较少为人所知的其他面孔。他不仅是专注、勤奋的天才发明家,也是宠爱妻子的丈夫、严厉的父亲、无情的老板、自诩有商业天赋却常常濒临破产的企业家、秉持进步主义理念的老共和党人。 作者简介 埃德蒙·莫里斯(Edmund Morris),普利策奖、美国国家图书奖获奖传记作家。他的第一本书《领袖的崛起:西奥多·罗斯福》获得了1980年的普利策奖和美国国家图书奖。《罗斯福王》于2001年获得《洛杉矶时报》传记图书奖。他是美国总统里根授权的传记作家,在里根任期内,莫里斯享有自由出入白宫的权利并撰写了畅销书《荷兰人:里根传》。他与同为传记作家的西尔维娅·朱克斯·莫里斯结婚52年。埃德蒙·莫里斯于2019年去世,这本《点亮黑夜——爱迪生传》是他生前的最后一部传记作品。 目录 译者序 序言 1931年 第一章 植物学 1920-1929年 第二章 国防 1910-1919年 第三章 化学 1900-1909年 第四章 磁学 1890-1899年 第五章 光 1880-1889年 第六章 声 1870-1879年 第七章 电报 1860-1869年 第八章 自然哲学 1847-1859年 终曲 1931年 致谢 图片来源 注释 序言 爱迪生,一个无人不知 的名字。小时候在妈妈做手 术时机智地用反光的镜子为 医生照明,经历成千上万次 失败后终于发明了白炽灯, 一生有上千项发明,“成功 就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 百分之一的天才”……这些 广为流传的故事塑造了爱迪 生的经典形象。 可能有些人还在互联网 上看到过“电流大战”的故事 ,说爱迪生不择手段地打压 了真正的天才特斯拉,这么 看来,为人类照亮黑夜的普 罗米修斯其实是一个卑鄙小 人?但对爱迪生的这种了解 全面、真实吗?事实上,爱 迪生的女儿马德琳曾经抱怨 :“我至今没有看到一部令 人满意的完整刻画父亲的传 记。人们总是过分强调他做 过什么事,却很少有人知道 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可喜的是,这样一本传 记终于问世了。2019年, 纽约著名出版机构兰登书屋 出版了《点亮黑夜——爱迪 生传》,作者是美国著名的 传记作家埃德蒙·莫里斯。 莫里斯的第一部传记《领袖 的崛起:西奥多·罗斯福》 (The Rise of Theodore Roosevelt,由新世纪出版 社于2015年引进出版)出 版于1979年,随即斩获 1980年的普利策奖和美国 国家图书奖。里根总统在读 了这部传记后对莫里斯大为 赏识,将他聘为总统的“御 用”传记作家,在里根任期 内,莫里斯享有自由出入白 宫的权利,其地位之非同凡 响,由此可见一斑。中国出 版界也早已对莫里斯的作品 极其关注,已经翻译出版过 他的多部著作,如《领袖的 崛起:西奥多·罗斯福》、 《荷兰人:里根传》 (Dutch: A Memoir of Ronald Reagan,由当代世 界出版社于2002年引进出 版)、《贝多芬传:扼住命 运咽喉的乐圣》 (Beethoven: The Universal Composer,由译 林出版社于2014年引进出 版)等。 遗憾的是,莫里斯于 2019年5月去世,《点亮黑 夜——爱迪生传》成为莫里 斯最新也是最后一部力作。 为完成这本书,莫里斯广征 博引。西奥兰治的托马斯· 爱迪生国家历史公园 (TENHP)是一座关于爱迪 生的文献宝库,这里珍藏着 约500万页的相关文件,莫 里斯在撰写这本书时直接利 用了TENHP的大量原始档案 资料作为依据。此外,他还 独辟蹊径,获得了常人更加 难以获取的隐秘史料,那就 是爱迪生曾外孙所藏的家族 档案,甚至还有多年来被尘 封的爱迪生给第二位妻子的 情书,这些私人档案均向莫 里斯敞开了大门。著书所引 用的二手论文著作更是不必 多说,十分丰富、广泛。莫 里斯下了如此功夫搜罗原始 文献和专著论文,为全面真 实地反映爱迪生的一生打下 了坚实的基础。 该书采用倒叙的方式, 以爱迪生每十年的主要工作 领域为纲,对这位伟人在植 物学、国防、电池、矿业、 电灯、留声机、电报机等领 域的努力均做了专业的叙述 ;各章中的小节不全受章名 学科所限,对爱迪生生活的 方方面面均有述及,举凡时 代背景,爱迪生的家庭生活 、政治立场、社会新闻,以 及他与下属、金融界、竞争 对手等的关系都自然地穿插 于书中。全书既描绘出爱迪 生的经典形象一—专注、勤 奋的天才发明家,也展现了 他较少为人所知的其他面孔 :宠爱妻子的丈夫、严厉的 父亲、无情的老板、自诩有 商业天赋却常常濒临破产的 企业家、秉持进步主义理念 的老共和党人……通过莫里 斯的妙笔,一个鲜活的爱迪 生呈现在读者面前。 此书问世之前,也许人 们对爱迪生都有着类似的刻 板印象:自学成才的天才、 精力旺盛的工作狂、不食人 间烟火的科学怪人。应当说 ,这种认识虽然不全面,但 与实际相差也不太远。在莫 里斯的书中,到处都可寻到 例证:爱迪生痴迷于工作, 常常忘了吃饭;他和他的“ 失眠小组”在实验室里不分 昼夜地工作,常常在午夜才 享用“午餐”;他的脑子里塞 满了技术问题,在英国议会 ,他对议员们激烈的争吵辩 论无动于衷,却思考起了大 楼的散热问题;他没有接受 过小学以上的教育,甚至小 学教育也不完整,却阅读各 学科的专业著作,追踪期刊 文献,并能学以致用,在声 学、电气、电化学技术等领 域都实现了划时代的突破… …凡此种种,不一而足。但 这就是爱迪生的全部吗?果 真如此,爱迪生就是一个受 到顶礼膜拜的神明、偶像, 而非一个立体的人了。除了 天才的一面,莫里斯也揭示 了爱迪生的其他面孔。 爱迪生是个“正常”的男 性,他两次和青春靓丽的女 学生陷入热恋之中,他对妻 子的爱在婚后也未变淡。第 一位妻子玛丽弥留之时,他 抛开工作奔往妻子身边,在 妻子逝后可能是生平唯一一 遭不能自已地流下了泪水。 追求第二位妻子米娜时,他 也一度置工作于不顾,沉溺 于对未来夫妻生活的构想中 。婚后多年,身在矿山时, 他也不忘给妻子寄去一封又 一封情书。即便忙于实验, 只要米娜来了,他就会耐心 地陪着妻子,直到她回家。 对子女来说,爱迪生则 显得有些难以亲近、高不可 攀,作为父亲,他是迟钝的 。尽管经济困难,但他绝不 会耽误给远在欧洲的女儿支 付医疗费。为了治疗儿子的 酗酒,他宁愿花重金将儿子 托付在疗养院中。但是他 导语 权威的爱迪生的传记:基于爱迪生国家历史公园中保存的约500万页原始文件,长达7年的潜心研究,普利策奖、美国国家图书奖获奖传记作家绝笔之作。 拥有263项照明技术专利,为1093项发明申请了专利,100多家公司的创始人,揭开爱迪生的创造力密码。 《时代周刊》和《出版人周刊》年度最佳图书。中国科学院科普专项资助图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学史教授倾情翻译。 爱因斯坦、福特等一众名人的偶像,中国科学院院士高福、作家止庵、编剧史航、峰瑞资本李丰、考研政治徐涛、远读重洋孙思远推荐阅读。 书评(媒体评论) 人类通过学习前行,通 过创新突破,通过突破进步 。是何情何境衬托起这位富 有创造力的举世奇才?斐然 的成就背后是焚膏继晷之坚 持,也是研精覃思之热爱。 执着,甚至是“固执”成就了 爱迪生。科学所具有的变革 性和创新潜力是空前的,但 是我们谨小慎微,受限于“ 卡脖子”‘卡脑子的问题。我 们所处的时代与爱迪生之时 代有许多相似之处,都充满 不确定性,爱迪生的执着坚 守正是我们最需要的,在不 确定的世界坚持自己的确定 性,创新创造永恒。 ——高福 中国科学院院 士 基于约500万页原始文件 ,得到家族文件的访问特权 ,从原书近200页的注释中 可以看出,作者莫里斯为他 最后的这部传记倾注了多少 心血。所写均有出处,我想 这是读者对传记作品基本的 信任感。这本传记也打破了 公众对爱迪生的刻板印象, 在他身上,可以看到人性的 复杂,看到人类创造力的不 可思议。正是因为他不知疲 倦的创造力,我们得以在光 亮中享受有声电影带来的愉 悦。 ——徐涛 研途教育联合 创始人、政治经济学博士、 考研政治“黄皮书”系列主编 ,著有《历史的面孔》《历 史的面孔2》 有一种人,如果你想寻 找他的纪念碑,就请环顾你 的周围。爱迪生就是这样的 人。他一生拥有1093项专 利,还开办了100多家初创 公司,然而只接受过小学教 育。爱迪生把光明带到了我 们身边,而作者把爱迪生带 到了我们眼前。对于“谁是 爱迪生”这个问题,也许没 有比这本书更好的答案了。 ——汪冰 北京大学精神 卫生学博士、书评人 为了还原一个真实的爱 迪生,普利策奖得主埃德蒙 ·莫里斯翻阅了大量的公开 和非公开资料,他抽丝剥茧 ,精细入微地为我们描绘了 一个鲜活的、有血有肉的爱 迪生——的确,爱迪生有着 近乎超人的精力、永不枯竭 的创造力,但也缺乏足够的 商业头脑,同时因为太过于 专注工作,对两任妻子和六 个孩子多有照顾不周。但正 是这些真实的人生记录,才 能真正还原爱迪生跌宕起伏 的一生,才是对这个照亮和 启迪了世界的男人的有力致 敬。 ——孙思远 远读重洋创 始人 精彩页 爱迪生在73岁担任美国海军顾问委员会主席时,正试图去理解一种与牛顿理论体系完全不同的新知识体系。这个新体系的思想对于年迈的爱迪生来说过于抽象,理解起来并不容易。他曾写道:“我的悲伤在技术科学领域。”他需要用双手触碰、感受物体,看到灯丝的光芒,闻到碳酸的味道,几乎失聪却仍要尽力听到音乐的“分子震荡”。 他在自己的实验室里应用了法拉第电磁感应和欧姆的电流、电压、电阻关系这些他所理解的定律。但是现在,爱迪生学习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可能只能尽可能地减缓他自己的粒子的熵增(根据开尔文勋爵的热力学第二定律,这是所有系统的命运)。近期的日食说服了他,同时也说服了被他嘲笑为“自以为是兄弟会”的学院派科学家们,广义相对论是有根据的,尽管该理论不能表明他在1878年所做的日全食观测与他随后完善的白炽灯发明之间有任何关联。 爱迪生阅读罗伯特·劳森翻译的广义相对论的原始文本,第11页后的内容就难倒了他。他在手稿的页边空白处潦草地写道:“爱因斯坦和其他所有数学家一样,向外行解释问题时连个大概都讲不清楚。”他转而求助于一篇对此进行解释说明的文章—乔治斯·德博特扎特的《爱因斯坦相对论:概览问题本质》,并在笔记本上潦草地写下了31页要点。 万有引力是终极粒子通过固定的物质聚集体时的速度迟滞造成的。终极粒子充满整个空间,向各个方向前进…… 此前40年,他至少可以根据自己的观察想象到灯泡中加热的碳丝向周围空间发射出热电子而“蒸发”,这是一种后来被称为“爱迪生效应”的现象。这可能是他在电化学领域寻找“新力量”的最大努力了。当时他的同行对他的发现不屑一顾,但后来他知道,即使没有被认可,他也比海因里希·赫兹早8年发现了无线电波。 无线电波不能通过空间,但能通过与终极粒子结合的物质……如果这是真的,那么所有物质都是由同样的材料构成的。 爱迪生曾嘲讽一位科幻小说作家的观点,说他自己身体的原子可以和一朵玫瑰的原子进行交换。爱迪生指出,爱因斯坦设想宇宙中拥有共同轴的粒子会聚成坚固的“环”,而其他粒子则保持空灵状态①,因此就有了太阳系的“原始环”和行星际的虚无。 我们现在有一种物质,它是具有极性的,能够产生我们所说的磁和电。 当然,宗教信徒们会断言,把粒子聚集在一起的是上帝的意志。和爱因斯坦一样,爱迪生愿意相信一种由恒星的秩序和美丽表现出来的“至高无上的智慧”,也不愿为这种智慧贴标签,“我不能把这种东西想象成一种精神”。他在形而上学领域所能接受的极限,是把人类的亚细胞粒子想象成“无限小的个体,个体本身就是生命的一个单位”。 这些单位以小队(或者以我更偏爱的说法——集群)为单位工作,而且……会永生。可以这么说,当我们“与世长辞”的时候,这些成群的单位就像一群蜜蜂前往其他地方,以其他形式或在其他环境中继续发挥作用。如果组成一个人的记忆的生命单位在个体死后还能聚合在一起,那么这些记忆集群是否有可能在肉体消亡后保留我们所说的个性? 因此,爱迪生在一个多世纪前就预见到了集群智能和DNA(脱氧核糖核酸)遗传理论,他放弃了理解相对论,转而继续研究他更钟情的有形宇宙。 曲奇饼大包 在爱迪生看来,新的十年里,他的第一个任务是让自己的鲜明个性重新在托马斯·阿尔瓦·爱迪生股份有限公司显现。战争期间,他迫于形势,疏于打理这个业务杂乱无序的庞大工业集团。公司的经营因此比之前好得多,他却选择视而不见。之前他在公司运营留声机和唱片生产、电影制作、水泥研磨、蓄电池开发、实验室研究等多项业务,但他过于强势,以至于高管们根本无法对他产生任何影响。 爱迪生不爱听劝,他身上既闪耀着魅力,又带着专横。在他年轻时,他的魅力占上风,但此时他已是一个七旬老人,几乎完全失聪,性情变得很暴躁,不再友善。在过去的半个世纪,他的友善曾让成千上万的人乐意为他工作,视他为偶像。很久之前,他的嘴角总是展现着若隐若现的笑意,好像随时都准备放声大笑。艺术家理查德·奥特考特还记得爱迪生在1889年的辉煌,当时,“男孩儿们”为“老头儿”庆生,送了他一台金银相间的留声机。“他的微笑使整栋楼的气氛变得令人愉悦……只要我活着,我就会永远记得那天弥漫在实验室里的欢乐氛围。” P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