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中国有文化/南怀瑾讲述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作者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中国有文化/南怀瑾讲述》意在呈现南怀瑾先生对于中国文化总体脉络、特色和价值的概述。南怀瑾先生对于中国历史文化有很多独到的见解,特别是他亲身经历了中国社会从传统走向现代的几乎全部过程。
主要板块包括:传统文化的内涵,儒道释三家思想的发展脉络及其对中国的意义,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中国特有的社会、经济、历史、教育、政治理念,中西方文化的对比,以传统文化立场反思当代世界的经济、文化危机。
本书可以让你快速认识中国文化的发展脉络与核心价值,了解古今社会在组织方式、经济、教育、政治等方面的差异,进而获得对中国和世界发展大势的认知。
不仅告诉我们传统文化是什么,更重要的是告诉我们传统文化在今天对于我们有何价值;不仅是在讲述中国古代的文化,也是在对比古今中外的发展趋势。早在几十年前,南师就准确预言了我们今天正在面临的经济拐点、内外冲突、文化危机;当这些问题来临的时候,我们应该何去何从。
作者简介
南怀瑾先生(1918-2012),海内外享有盛誉的著名学者。出生于浙江温州书香世家,自小接受私塾传统教育,少年时期就已读遍诸子百家的各种经典。他精研儒、释、道,将中华文化各种思想融会贯通。1969年创立东西精华协会,旨在促进东、西文化精粹之交流。1980年在台湾创办老古文化事业有限公司。
南怀瑾先生在台讲学三十六年,旅美三年,居港十数年,2004年落脚上海。2006年,他定居于江苏太湖之滨的太湖大学堂,终其晚年在这里讲学、授课,培养下一代文化种子。
南怀瑾先生毕生讲学无数,著作丰富,著有《论语别裁》《孟子旁通》《原本大学微言》《老子他说》等近六十部作品,并曾译成多国语言。他用“经史合参”的方法,讲解儒释道三教名典,旁征博引,拈提古今,蕴意深邃,生动幽默,在普及中国传统文化方面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深受海内外各层次读者的喜爱,半世纪以来影响无数中外人士;而南怀瑾先生融会东西精华、重整文化断层的心愿,亦将永续传承下去。
目录
第一章 什么是中国文化
我只是中国文化的“白头宫女”
“汉学”的启示
“中国文化”是怎么讲起来的
文字是打开文化宝库的钥匙
人文是中国文化的重点
如何看待文化的“废兴存亡”
第二章 三家大脉络
三家店卖的是什么
儒家的历史脉络
道家的学问与影响
佛学与中国文化的因缘
第三章 理解中国文化的关键词
先认几个字
五经与中国文化的精神
易:生生不息
出世与入世:孔子为什么不归隐
十六字心传与道统
孝道:守身是前提,大孝于天下
横渠四句:知识分子的责任
第四章 为什么有家有国,却没有社会?
男女、五伦与社会
家:古代社会的基本结构
三从四德,并没有轻视女性的意思
积阴德与社会福利
丛林制度的特殊贡献
第五章 中国有没有“经济学”?
另外一种经济学
人民、土地、财货,怎么排序?
仁义经济学
经济可以解决一切问题吗?
司马迁的“金”句
第六章 穿透迷雾的历史眼
文化的中心是历史
因果观与历史哲学
唯时史观与理想国
司马迁的历史眼
第七章 政治有原则
为政不是政治,礼治不是法治
王道:以德服人
为政到底在人
政治大原则:正德,利用,厚生,惟和
十二字说尽所有政治理想
仁道的密宗
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
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
第八章 传统教育的启示
教育的目的是什么
没有私心的教育
诗教的修养
人才如何培养
人才如何选拔
第九章 东西方文化的对照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恃强凌弱不是人类文化
东西文化在时代中的趋向
当今世界的经济危机
当今世界的文化危机
序言
出版说明
南怀瑾先生一生致力于
传播中国传统文化,他的论
述涉及的学问领域之广,作
品的影响力之大,在当代都
是首屈一指的。南怀瑾先生
的作品,素来有深入浅出、
通俗易懂的特色,但是毕竟
体量宏富,万象森罗,已正
式出版的中文简体版作品超
过五十种,总字数近千万,
且以分门别类的专著为主,
因而对于一般读者来说,阅
读的门槛和压力还是有的。
我们策划这套书的目的
,是为广大读者提供一种更
轻松、关联性更强的阅读体
验,也希望有更多新的读者
通过这套书走近南怀瑾先生
,走近中国传统文化。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
们为每一本书设定了一个主
题。每个主题一方面对应着
南怀瑾先生作品中的一个重
要内容板块,另一方面对应
着与读者的关联性。每一本
书一般由几个章节构成,每
一章聚焦全书主题的一个方
面,由几篇文章构成。每篇
文章由标题引领一个相对完
整和独立的叙述,大部分文
章篇幅在三千字左右。每篇
文章素材的选择,遵循知识
性、趣味性和启发性三个原
则。我们力求让每一篇读起
来都是“散文”的体验,体量
轻小,易于阅读和归纳理解
,而篇章之间又组成更大的
叙述和主题,让读者有层层
渐进、步步深入的体会。
具体到这本《中国有文
化》,我们意在呈现南怀瑾
先生对于中国文化总体脉络
、特色和价值的概述。读者
如果想通过一本书来了解他
对中国文化的总体看法,现
有的著作是不容易办到的。
南怀瑾先生对于中国历史文
化有很多独到的见解,特别
是他亲身经历了中国社会从
传统走向现代的几乎全部过
程。他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完
成了对于传统文化的坚守和
传播,也完成了对于中国现
代化的反思。其实,这种反
思已经是一种关于人类文明
前途的关照。当我们看到他
在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发表
的对于当代经济、文化问题
的看法依然没有过时,就会
明白这种反思的深刻。
第一章《什么是中国文
化》。第一个重点是从名称
切入,告诉读者“中国文化”
这个名词讲起来的时代背景
,即东西方文化相遇、中国
开始现代化、传统文化面临
断层;第二个重点是告诉读
者在这个过程中,南怀瑾先
生如何选定了自己的初心和
志业,即接续和传播传统文
化。第二章《三家大脉络》
,概述中国思想史的主体儒
、道、释,阐述三家的历史
脉络、核心观点和影响。第
三章《理解中国文化的关键
词》,以重要概念为切入点
,讲述传统文化中的一些核
心价值观。第四章《为什么
有家有国,却没有社会》,
从古代社会的结构特征来揭
示传统的伦理价值和社会组
织方式。第五章《中国有没
有“经济学”》,把经济社会
中最重要的话题放在传统文
化的背景中来重新理解。第
六章《穿透迷雾的历史眼》
,介绍中国传统的历史哲学
,启发我们如何读历史,如
何理解包括当代史在内的历
史。第七章《政治有原则》
,介绍中国传统的政治哲学
、为政原则。第八章《传统
教育的启示》,对比、反思
中国古今的教育观。第九章
《东西方文化的对照》,通
过对比东西方文化的价值观
、发展趋势,反思当代人类
文明的危机。
南怀瑾先生讲述古代典
籍的一大特色就是经史合参
,这里的“史”不仅仅是过去
的历史,也包括他对当代的
观察和反思,而当代也是由
过去的历史累积而来的。这
样,在南怀瑾先生的讲述中
,古代典籍不再是遥远过时
的陈旧文句和了不相关的生
硬理论,而成为我们理解过
去、当下乃至未来的钥匙。
书名中的“文化”不等同
于今日人们口中“文化活动”
“文化界”的“文化”,也不仅
仅是指古代的“文史哲”遗产
。正如南怀瑾先生在书中所
说,中国传统的经济不等于
今日的经济,为政不等于今
日政治,古今的教育也已经
不是一回事,名词内涵差异
的背后,是一整套认知方法
和价值观的差异。在我们看
来,于当代人而言,理解这
些差异,就是理解中国传统
文化的一大关键。
本书所收的文章,有的
来自南怀瑾先生著作中的完
整篇章。如《儒家的历史脉
络》出自《廿一世纪初的前
言后语》一书中《感论中国
文化的儒家》;《家:古代
社会的基本结构》出自《原
本大学微言》一书中《中国
文化传统的“家”》,我们只
在原文基础上进行了精简、
重分段落、重拟标题等。有
的文章是从多部作品中摘选
、衔接而成,如《男女、五
伦与社会》一文,为了说明
传统伦理学的基础,分别从
《论语别裁》《易经杂说》
《中国文化泛言》《列子臆
说》等书中选择了相关段落
,为了上下衔接,个别语句
的顺序、措辞有调整。每一
篇文章之后,注明了所选素
材的出处。
此书能够出版,承蒙南
怀瑾先生嫡孙暨法定继承人
温州南品仁先生与南怀瑾文
教基金会的信任与支持,特
此致谢!
北京磨铁文化集团股份
有限公司
南怀瑾系列作品编辑部
导语
南怀瑾先生法定继承人独家授权,南怀瑾文教基金会官方认证,纪念南师逝世十周年特别推出。
基于南师作品全新策划、汇编而成,每本书帮当下读者解决一个重要问题。按照单篇+章节方式,重新架构完整的体系;每篇文章约三千字,体量轻小,观点明确,易于理解;从海量素材里反复筛选打磨,确保好读易懂、有趣有料;保留南师博学通达、生动幽默的口语化讲述特色。所以,这不仅是一套原汁原味的南怀瑾作品,也是一套更好读、更精彩、更实用的南怀瑾作品。
南师以接续中国传统文化为志业,躬身践行七十年;以经史合参的方式讲授各家典籍,不限教派门户,纵横古今中外,深入浅出,生动幽默,深受海内外广大读者的喜爱。作品畅销三四十年,已成为一种文化现象。
书评(媒体评论)
南师数十年来,一直主
张道是天下的公道,最好要
把道理、学问讲得深入浅出
,最好连没有文化的人都能
听懂。因而,他的著述大多
深入浅出,洋溢着“道不远
人”的亲和力与说服力,没
有酸涩死板的学究气,而且
旁征博引,兼涉古今中外,
浸透着极为丰富的人生阅历
与经验,因此广泛被士农工
学商各界、各阶层、从十几
岁到九十几岁各年龄段的读
者所喜爱。
——周瑞金(《人民日报
》前副总编辑)
在历史洪流的十字路口
,南师以一己之力,在民间
为文化重建奋战了七十年,
对国民的影响、启发是巨大
的。他启发了无数国人重新
尊重自己的历史文化,重
建文化自信,并积极探
索如何汲取古今中外历史文
化的精华,继往开来。
——朱清时(中国科学院
院士,科学家,教育家)
南师打通了庙堂和江湖
,让普通大众对传统文化有
了亲切感。
——余世存(学者 作家
精彩页
我只是中国文化的“白头宫女”
我是老年人,而且我这个老年人,生活在中国历史上一个大变化的一百年里,大家是不会懂的。像我这一生,出生时距离推翻清朝没有几年,接着是五四运动,然后是北伐,世道都在变乱,童年在天下大乱的苦难当中度过。刚刚成长又亲历第二次世界大战,日本侵略中国,全体老百姓都生活在灾难中。接着八年抗战,说是八年,前后加上一共有十几年,那真是家破人亡,这个国家支离破碎。刚刚结束抗战,我们国家内部的党派意识有纷争,又发生内战。此后我几十年避世远行,漂流在外,这样一搞,我一生的时光就没有了,报销了。所以我说我这九十多年是生于忧患,死于忧患,没有一天安定过。
诸位不同呀,从出生到现在最多也不超过六十岁,大部分三十多岁,生长在一个社会安定的时代。我常常说,不要忘记哦,因为诸位不大懂历史,我们从小关注历史,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从来没有像这二三十年这样生活安定,你们的运气最好。
我跟诸位生长的时代不同,所以看法有差别,思想有差别,教育有差别,文化也有差别。这个时代的差别,一个老头子希望大家要认识自己的文化,又要与西方科技文化相结合,才能了解如何能得到修养。有修养要干什么?四个字,“安身立命”,身心能平安,看通一切,看明白一切,安身立命。
……
我们中国文化断层了,这个断层是从五四运动开始的。中国文化到五四运动拦腰砍了一刀,到“文化大革命”再遇一劫。我们几千年的文化遭此重创,是我们全体中国人对不起自己的国家民族,对不起自己的老祖宗,所以我几十年都在为接上文化断层而努力。当年我从峨眉山闭关下来的时候,也考虑自己以后走哪一条路?怎么办?什么路线才能尽我人生的责任?当时只想到郑板桥的一句话:“倒不如蓬门僻巷,教几个小小的蒙童。”就是说,回到乡下,找些小学生,教教书,了此一生。
但是我也经常跟同学们讲,我这个人运气不好,这八九十年一百年之间,像国家民族的命运一样“生于忧患,死于忧患”。从十几岁起想做一个普通人,碰到时代的变迁,我说自己经历了六个朝代。前面经过北洋军阀的混乱,接着是北伐的阶段,天下乱了,这个历史你们都知道。那个时候的青年都对救国家、救民族非常热忱,大家都想出来,宁愿牺牲性命也要救这个国家。这个热忱你们不能想象,因为你们没有经过这样的时代,没有处于这个社会环境。
所以年轻的时候学军事,带兵打天下,就碰到了日本人发动侵略战争,抗战八年,我在大后方待了十年。紧接着是两党之争。孔子说“贤者避世”,有学问、有道德的人,避开这个世间社会;“其次避地”,差一点的没有办法就找地方躲开。但是溜到哪里去呢?又不愿意到外国去,最后考虑还是到台湾,毕竟还是中国。这一住,就住了三十六年。两个阶段,寿命已经去了五六十年了。然后发现台湾也有变动,又要避开了。因为没有地方避,所以到美国去,在国外漂泊流浪,在我感觉是流浪。一般人认为到外国多好!在欧美转了一圈发现还是不行,所以避世也非常难。
而且人的因缘也很奇怪,就像辛稼轩的两句词——“此身忘世浑容易”,一个人丢掉了社会世界尽管很容易,“使世相忘却自难”,要社会、国家、朋友们忘记了自己,反而做不到。
“文化大革命”那个时期,我在台湾,有一天夜里写了两首诗:
忧患千千结,山河寸寸心。
谋身与谋国,谁识此时情。P1-3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3 0:46: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