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当前学界一部基于现存新安医籍文献和其他有确切记载新安医籍文献编成的提要性目录学类工具书。
本书全面系统准确地反映新安医派古籍文献的最新存世状况和在全国各地藏书机构的收藏分布情况。
本书采用分类编年体例,自然地体现新安医派的学术发展源流和传承轨迹。
本书充分吸纳近年来新安医籍文献学术研究成果,以保证著录内容的权威性和创新性。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新安医籍提要 |
分类 | |
作者 | |
出版社 |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本书是当前学界一部基于现存新安医籍文献和其他有确切记载新安医籍文献编成的提要性目录学类工具书。 本书全面系统准确地反映新安医派古籍文献的最新存世状况和在全国各地藏书机构的收藏分布情况。 本书采用分类编年体例,自然地体现新安医派的学术发展源流和传承轨迹。 本书充分吸纳近年来新安医籍文献学术研究成果,以保证著录内容的权威性和创新性。 目录 第一篇 现存文献 第一章 医经与基础理论类文献 《运气易览》(汪机;1519) 《重集读素问抄》(滑寿撰,汪机注;1519) 《黄帝素问抄》(滑寿撰,汪机注;1519) 《医旨绪余》(孙一奎撰,孙泰来、孙朋来订;1573) 《黄帝内经素问节文注释》(黄俅;1586) 《黄帝内经素问吴注》(吴崑;1594) 《医经理解》(程知;1653) 《医津一筏》(江之兰;1662) 《内经博议》(罗美;1675) 《内经挈领增删集注》(罗美;1675) 《素问灵枢类纂约注》(汪昂;1689) 《医宗领要》(李之材;1689) 《素问灵枢韵读》(江有浩;1779) 《持素篇》(俞正燮;1833) 《黄帝内经素问校义》(胡澍;1872) 《人身谱》(王润基;1906) 《素问纠略》(杨慎;1911) 《广注素灵类纂约注》(汪昂注,江忍庵增注;1921) 《内经读本》(王一仁;1936) 《难经读本》(王一仁;1936) 《景岳全书发挥》(叶桂;清代) 《运气图解提要》(方成培;清代) 《医学正义》(郑承湘;清代) 《医学先难》(汤诚礼;清代) 《内经选读》(王润基;清末民国) 第二章 伤寒金匮温病类文献 《伤寒类证便览》(陆彦功辑,张政鸿补;1499) 《伤寒选录》(汪机;1536) 《伤寒论条辨》(方有执;1582) 《伤寒秘要》(陈长卿撰,董玹订,胡正心补;1631) 《张卿子伤寒论》(张遂辰;1644) 《伤寒经注》(程知;1669) 《伤寒论后条辨》(程应旄撰,王仲坚辑;1670) 《读伤寒论赘余》(程应旄;1670) 《金匮要略直解》(程林;1673) 《伤寒秘解》(程应旄;1675) 《伤寒蕴要方脉药性汇全》(吴家震;1694) 《医宗承启》(吴人驹;1702) 《伤寒论条辨续注》(方有执撰,郑重光注;1705) 《温疫论补注》(吴有性撰,郑重光注:1707) 《伤寒论证辨》(郑重光;1711) 《孝慈备览伤寒编》。(汪纯粹;1734) 《伤寒心悟》(汪纯粹;1734) 《伤寒辟误真经》(汪文誉;1737) 《伤寒医验》(卢云乘;1738) 《订正伤寒论注》(吴谦;1742) 《伤寒心法要诀》(吴谦;1742) 《温疫明辨》(戴天章 撰,郑康宸编;1750) 《温热论》(叶桂述,顾景文编;1777) 《伤寒三说辨》(汪必昌;1816) 《仲景伤寒论注解》(方有执撰,北园主人订;1819) 《叶天士温热论》(叶桂撰,章 楠释;1825) …… 第二篇 佚失文献 主要参考文献 书名索引 著者索引 序言 中医药学源远流长, 在其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 中,涌现出大批著名医家 ,他们在学术上各领风骚 ,形成了众多的医学流派 。不同流派的争鸣与渗透 、交流与融合,促进了中 医药学术不断进步和临床 疗效的持续提高。各家中 医学术流派薪火相承,后 浪推前浪,铸就了中医药 学发展史上一道道靓丽的 风景线。 九州方隅,风物万千 ,心得各有见长,传习日 久,渐成众多地域医学流 派。地域医学流派是对某 一特定地域医家学术特征 的整体概括,凸显了中医 药学辨证论治的原则性、 多样性和灵活性。“天下 明医出新安”,安徽自古 物宝文华、人杰地灵,是 历史上名医辈出的地方, “南新安、北华佗”的原生 态传统医学文化独具特色 和优势。尤其是源自古徽 州的新安医派,以其鲜明 的地域特色、厚重的传统 底蕴、突出的学术成就、 深远的历史影响,在我国 地域医学流派中独树一帜 。作为徽文化五大要素之 一的新安医派,儒医辈出 、世医不绝,文献宏富、 名著林立,创新发明、学 说纷呈,特色鲜明、影响 深远,传承至今、经久不 衰,是公认的综合性地域 医学流派的典型代表。 传统在本质上是一种 历史的积淀。富有生命力 的传统文化,从来都不只 是久远的历史,而是一种 具有超越时空的思想力量 。中医药理论上以道御术 ,实践中以术弘道,其学 术理论与实践经验主要通 过医籍文献这一载体得以 传承延续。因此,我们必 须重视中医药文献的整理 研究和价值挖掘,借用前 人的功力来启发我们的智 慧。1949年以来,学术 界一直十分重视新安医籍 文献的整理与研究,以安 徽学者群体为核心,联合 国内其他地区学者,针对 新安医籍文献开展了一系 列卓有成效的研究工作, 在文献校注整理、医家医 籍考证、名家学术思想研 究等领域,取得了众多代 表性成果,一批重要的新 安医籍文献得以整理出版 ,为传承发展新安医派学 术、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作 出重要贡献。然而,通过 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编 著一部既具有目录学功能 ,又具有学术史价值的《 新安医籍提要》,以指示 要籍,提要钩玄,以便当 代学者更好、更全面地了 解、使用和学习新安医籍 文献的工作却一直阙如。 为此,自2015年,在安 徽省教育厅的大力支持下 ,安徽中医药大学组建了 攻关团队,通过“安徽省 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 究重大项目”的资助,开 始了《新安医籍提要》的 整理、研究与编撰工作。 《新安医籍提要》从 项目立项至编辑成书,前 后共历时6年。本书是当 前学界第一部基于现存新 安医籍文献和其他有确切 记载新安医籍文献编成的 提要性目录学类工具书, 也是迄今收载新安医籍文 献最多最全的工具书。全 书共收录1949年以前有 据可查的新安医籍文献 998种,其中现存文献 562种,佚失文献436种 。现存文献中,医经与基 础理论类文献25种、伤寒 金匮温病类文献46种、诊 法类文献27种、本草类文 献25种、方书类文献91 种、针灸推拿类文献14种 、临证综合与内科类文献 51种、外伤科类文献27 种、妇科类文献28种、儿 科类文献45种、五官科类 文献31种、养生类文献9 种、医案医论医话类文献 104种、医史传记类文献 3种、合刊与汇编类文献 36种。佚失文献中,南北 朝时期3种、唐代7种、宋 代10种、元代7种、明代 91种、清代313种、民国 5种。 为了使本书的用途更 加广泛和实用,编写组采 取了以下编撰思路:首先 ,以新安医籍文献为依据 ,充分尊重原著思想,系 统总结,合理凝练,客观 评论,以简明易懂、务实 致用为首务;其次,提要 内容既能指示要籍,阐释 新安医籍学术精粹和成就 ,又能提要钩玄,从总体 层面对新安医籍学术思想 加以归纳提炼,使读者易 于领悟和学习。同时,在 如上编撰思路指导下,着 重开展了以下几方面的重 点工作:一是在广泛调研 的基础上,力求全面系统 准确地反映新安医派古籍 文献的最新存世状况和在 全国各地藏书机构的收藏 分布情况;二是辨析修订 既往著录不当甚至错误的 新安医派古籍文献信息; 三是采用分类编年体例, 自然地体现新安医派的学 术发展源流和传承轨迹, 保持和提高书目的学术价 值;四是充分吸纳近年来 新安医籍文献学术研究成 果,以保证著录内容的权 威性和创新性。 科学家牛顿说过:“如 果说我比别人看得更远些 ,那是因为我站在了巨人 的肩上。”中医文献学家 钱超尘先生更是明确指出 :“中医文献研究永远给 医学研究提供不朽的平台 。”文献研究是中医药传 承创新的根本和基础。新 安医派沉潜日久,抢救发 掘工作任重道远,我们应 当继承新安医派重文献的 传统,继续加强文献的搜 集、整理、出版工作。因 此,衷心期望通过本书的 编撰和出版,能够更有效 地保护并展示广泛认同、 可供交流、原汁原味的新 安医派珍贵文献,同时对 弘扬新安医派学术精华、 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有所 裨益。 本书的编撰和出版得 到各新安医籍文献藏存单 位和个人及中国中医药出 版社的鼎力相助和支持, 在此谨致衷心感谢。同时 ,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