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古代中国考古学(精)/张光直作品系列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考古文物
作者 (美)张光直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本书英文本由耶鲁大学出版社1963年初版,中译本所据的1986年第四版是该书最大的一次修订,焕然一新,由以前对中国文明起源的单线说转变为区系类型的多元理解。
从旧石器时代的遗存到中国北方地区、南方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发展,再到中国文明相互作用的范围和基础,以及夏商周三代和三代以外的文明的详细阐释,作者在理论和方法上确立起一个视野宏阔的中国古代考古学分析框架,并着意描述出不同文化的差异性及其朝着高度复杂化和等级化的社会发展的脉络,力图揭示中国古代文化相互作用演进的动态图景。
作者简介
张光直(1931-2001)华裔考古人类学家。祖籍台湾,自称“番薯人”。1950年代在台湾大学读人类学,师从李济。后负笈美国,哈佛大学人类学系研究生院毕业。曾任哈佛大学人类学系教授兼系主任、台湾中研院副院长。为美国科学院及美国文理科学院院士,台湾中研院院士。
张光直一生致力于中国考古学与考古学理论的研究和教学工作,他通过一系列有影响的专著和大量学术论文,把祖国古代文明的丰富考古材料介绍给世界。更倡导以世界性的眼光来研究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及其在世界文明史上的地位,力求通过中国文明进程和发展模式的建立,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社会科学理论的内涵做出原创性的贡献。
目录
中文版自序
卷首语
序言
一 传统的编史工作及文物的收藏
二 近现代考古学
第一章 旧石器时代的基础
一 更新世时期的中国
二 更新世早期的人类
三 更新世中期:直立人与旧石器时代早期
四 更新世晚期:智人与旧石器时代中晚期
五 早期智人和旧石器时代中期
六 晚期智人与旧石器时代晚期
第二章 早期的农人
一 全新世早期环境
二 旧石器时代末期文化
三 华北裴李岗及其相关文化
四 华南的早期绳纹陶文化
第三章 中国北方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发展
一 黄河中游的仰韶文化
二 山东和江苏的大汶口文化
三 辽河流域及东北南部的早期新石器时代文化
第四章 中国南方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发展
一 马家浜类型
二 崧泽类型
三 南京地区发现的与马家浜和崧泽类型并行的文化类型
四 杭州湾南的河姆渡文化
五 长江中游盆地的大溪文化和屈家岭文化
六 大坌坑及相关的东南沿海文化
七 西南
第五章 中国文明相互作用的范围与基础
一 山东龙山文化
二 良渚文化
三 黄河中下游的龙山文化
四 齐家文化
五 青龙泉三期文化
六 东南沿海地区文化
第六章 最早的文明:夏、商、周三代
一 文献资料上所载的以及传说中的早期历史
二 二里头文化及其对夏王朝的探讨
三 商文明的开端
四 周文明的开端
五 “三代”的兴起及其共同特征
第七章 “三代”以外的最早文明
一 公元前2000年代的山东和苏北
二 冀北和辽河流域的夏家店下层文化
三 甘肃的辛店、寺洼和沙井文化
四 长江下游的几何印纹陶文化
五 长江中游盆地文明的兴起
结语

译后记
中文版跋
序言
The Archaeology of
Ancient China这本书已由美
国耶鲁大学出版社先后出了
四版,四版的年代是1963
、1968、1977和1986年,
这本中译本是根据1986年
第四版翻译的。近四十年来
,中国考古学的进展很快,
新的材料层出不穷,一本根
据当年的材料所作的对中国
考古的综合研究,过不了几
年便被新材料赶了过去,便
需要作大幅度的修改。所以
这四个版本实际上可以说是
四本不同的书。第四版是
1985年底完成的,到今天
又快十年了。这十年来又出
了许多新发现,按说又该写
第五版了。但是我目前没有
写第五版的计划。一方面是
因为最近十年来考古期刊在
地方上不断出新,我一个人
已经没有办法将全国考古出
版材料收齐。另一方面也由
于第四版所建立起来的理论
构架在今天看来还没有作基
本上修改的必要。把第四版
作基础,再把十年来出土的
新材料择其重要的在适当的
位置上插入,这本书还可以
使用一段时期。在这篇序里
面,我便想试试看将一些新
材料稍作介绍,看能不能将
这本中译本所代表的时代向
前推进一些。
说到这本书的中译本,
这本书为什么一直是用英文
写的,为什么到今天才有中
文版,这些问题都反映了当
代中国考古学的一些特征。
从1949年到80年代的初期
,中国大陆的考古学者与国
外考古界几乎没有接触,西
方考古界在这几十年中在理
论、方法、技术各方面重要
的发明与发展,对中国考古
学的影响可说是非常微小的
。这些年中新发现的资料越
来越多,可是对它们的研究
和解释的方法,仍然停留在
三四十年代的阶段,以用年
代学(基于地层学和类型学
)和古史分期(基于马恩的
唯物史观)作框架来排比材
料为主要的作业目标。在
1962年出版的《新中国的
考古收获》(北京:文物出
版社)一书,综合建国十年
来的考古新发现,便是一个
很好的例子。用这种方法作
出来的文章和报告,在史前
史和古史的发展变迁的程序
和动力上,很少有新颖的见
解,但在材料的提供上,是
比较客观的。所以这三十多
年中的考古期刊与报告,提
供了大量的客观史料,这是
中国考古界在政治挂帅的困
境之下所作的积极贡献。
60年代的初期,我在美
国哈佛大学人类学系博士班
毕业,写了一篇叫做
Prehistoric Settlements in
China: A Study in
Archaeological Method and
Theory(1960)的博士论
文。这篇论文所采取的基本
方法论是50年代在美国盛行
的所谓聚落形态的研究法(
the settlement patterns
approach),这种研究法
把考古遗址当做聚落看,将
聚落当做社群看。用这种方
法来整理考古资料,主要的
目的是将“物”在概念上转化
成“人”。所以考古学的“资
料”就转化成人类学的“现象
”。以人类学的现象作研究
的基本材料,我们便可以直
接地分析文化差异与变迁的
程序和因果关系。我在这篇
论文里,便除了将考古材料
分类排比以外,同时讨论了
文化差异变迁的程序与因果
关系。次年我便采用了论文
的结论作为基本的框架将到
1961年前后所有的中国考
古资料作了一番整理,在
1963年出版了The
Archaeology of Ancient
China的第一版。这本书既
是用西方的观点整理中国资
料的一种尝试,它便成为全
世界各区域考古学研究的一
个环节,所以它也就一向是
全世界各区域考古学的基本
参考书之一,也便是它一直
用英文写作的原因。从第一
版到第四版,这本书经历了
很大的变化,变化的原因,
基本上就是一个:那不断陆
续出土的新资料,迫使我们
随时检讨我们的解释理论,
随时迫使我们将它修改、完
善。例如第一版的解释框架
是中国历史上传统的中原核
心说。可是到了第四版,由
于中原以外区域资料的大幅
增加和这些区域很多文化被
碳素十四定年特早,我们很
自然地改用了区域多元性的
新诠释。
……
但最令人惊奇的商代地
方文明的重要新发现,却在
长江流域。第一个遗址是四
川广汉的三星堆。这个遗址
有城墙,有大量的房屋基址
,有墓葬,有石器工场,但
最为人所注意的发现,是
1986年秋所发现的两座大
型“祭祀坑”,出土文物近千
件,包括青铜礼器,可能是
象征王权的金杖,还有许多
大大小小的青铜面具和人像
,人像与面具有纵目的、有
眼球突出的,形态峻岐,是
过去中国青铜时代遗址里从
来没有见过的。此外,还有
数十枚象牙,一棵悬着枝叶
鸟兽的铜树和玉器。这批青
铜器中的若干彝器和纹饰与
中原的商器很是相似,但面
具、人像、神树等物件,在
中国这是首见。学者称这遗
址所代表的文化为蜀或先蜀
;它与邻接的文明之间的关
系,还要做进一步的研究(
见《考古学报》1987,2;《
文物》1987,10;1989,5;
《四川文物》1988,4)。
另外一个长江流域的重
要发现,是江西新淦大洋洲
的一座殷墓。这里面有随葬
品一千九百余件,包括青铜
器四百八十余件、玉器一千
余件,还有陶器(《文物》
1991,10)。这里青铜器
的器形和纹饰,与中原的有
同有异;很重要的一个异点
,是它的五十三件青铜农具
,包括犁、臿、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3 3:5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