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自19世纪亚述学兴起之后,对美索不达米亚文明长达百余年的研究,让西方人在经历知识和信仰的文化震动的同时,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文化起源,重新认识古希腊、希伯来文明与更早的美索不达米亚文明之间的渊源关系。 本书由牛津大学东方研究院考古学家斯蒂芬妮·达利和其他四位学者合作撰写,聚焦于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的对外传播与影响,按照时间顺序梳理了美索不达米亚与古希腊、波斯、希伯来、罗马等古代文明之间的交互关系,重点研究了两河流域的语言文字、政治和律法制度、社会习俗、艺术、天文学及其他科学对地中海沿岸世界和周边地区文明发展变化的影响,是一部内容极为丰富的古代文明史研究著作。 作者简介 斯蒂芬妮·达利,英国亚述学者、古代近东学者,牛津大学东方研究院亚述学施利托(Shillito)研究员和萨莫维尔学院荣誉资深研究员。她整理发表了诸多出土于伊拉克与叙利亚的楔形文字文献,因研究巴比伦空中花园而知名,提出空中花园位于尼尼微,建成于辛那赫里布统治时期。她在多篇学术论文中探讨了美索不达米亚文化的影响。 目录 缩写说明 年代表1-3 语言文字表 引言 斯蒂芬妮·达利 第一章 时机和机遇:波斯征服以前 斯蒂芬妮·达利 第二章 时机和机遇:波斯、希腊和帕提亚的霸主地位 斯蒂芬妮·达利 第三章 美索不达米亚对以色列和《圣经》的影响 斯蒂芬妮·达利 第四章 美索不达米亚与希腊世界的接触和影响:到波斯征服时 斯蒂芬妮·达利、A. T. 雷耶斯 第五章 美索不达米亚与希腊世界的接触和影响:波斯、亚历山大和罗马 斯蒂芬妮·达利、A. T. 雷耶斯 第六章 天文学和天象预兆方面的遗产 大卫·平格里 第七章 阿拉姆语资料中的巴比伦和尼尼微的遗产 艾莉森·萨尔维森 第八章 萨珊王朝时期和早期伊斯兰(约公元224—651年) 斯蒂芬妮·达利 第九章 重见天日与后世影响 亨里埃塔·麦考尔 译名对照及简释 序言 正是因为本书参与者 在合作时表现出的极大耐 心,才有了这部作品的面 世。编者意在使本书晓畅 统一,读者可以从头至尾 通读;为达此目的,编者 作出调整,消除重复内容 并提出建议,包括使用特 殊材料等,作者们对这些 干预格外宽容;编者对他 们不胜感激。 诸多人士为该书的问 世慷慨贡献了时间、评论 和知识。作者向以下人士 致谢:琼·韦尔博士和克 里斯托弗·达利博士,他 们阅读了大量书稿并提出 改进意见;约翰·戴博士 ,他帮助完成了第三章; 约翰·博德曼爵士、弗格 斯。米勒爵士、特雷弗· 布赖斯爵士和马丁·维斯 特爵士,这四位教授帮助 完成了第四章和第五章; 塞巴斯蒂安·布罗克博士 帮助完成了第二章和第七 章;海伦·怀特豪斯博士 和理查德·詹金斯帮助完 成了第九章;就具体观点 上的建议,感谢巴里·弗 勒德博士、杰里米·休斯 博士、彼得·金斯利博士 、埃莉诺·罗布森博士、 迈克尔·罗夫教授、圣约 翰·辛普森博士、埃米莉· 萨维奇-史密斯博士、朱 迪斯·奥尔佐维博士、格 扎·韦尔迈什教授、纳达 夫·那阿曼博士和大卫·霍 金斯教授。我们感谢马里 昂·考克斯所贡献的多幅 绘画;其他画作由斯蒂芬 妮·达利贡献;有几幅绘 画,包括地图,由他们合 作完成。我们深切感谢牛 津的几所图书馆及其馆员 提供的卓越便利和服务。 第四章和第五章的初稿由 雷耶斯博士完成,他收集 了古典时期和其他时期的 资料;然后,斯蒂芬妮· 达利续补了更多的美索不 达米亚资料,确定了终稿 。 给出的古典作家姓名 拼写主要依据保利-维索 瓦的《大保利古典学百科 全书》(斯图加特, 1894—1980)。除了常 用的《圣经》中的专名外 ,阿卡德语姓名的拼写依 照通行的音译。为了避免 因注释而篇幅过长,各章 的参考书目作了筛选后在 章末列出,但第四至六章 作了充分的扩展注释。书 中仍有的遗漏和不一致由 编者负责。 最后,编者感谢希拉 里·奥谢和牛津大学出版 社的策划,还要感谢希拉 里·奥谢自始至终的耐心 。 导语 传说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是从伊甸园中流出来的,它们冲刷出的两河流域被称为美索不达米亚。在这里,出现了最早的城市文明。 尼尼微和巴比伦遗迹在19世纪重现天日,亚述学兴起,考古学家发现从希腊、埃及到巴勒斯坦、中亚乃至印度,都曾是美索不达米亚文明脉络触及之处。 本书汇集了顶尖考古学家和相关学者的研究成果,用简练、准确的行文,生动的线描图,极为丰富的史料,系统呈现了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相当完整的影响史。 书评(媒体评论) 《美索不达米亚的遗 产》运用文学、艺术、宗 教和科学等诸多方面的丰 富史料,探究了以色列、 希腊、罗马、帕提亚、萨 珊以及印度等各种文化对 美索不达米亚遗产的继承 。 ——《奥德赛考古学 》(Archaeology Odyssey) 《美索不达米亚的遗 产》的问世给我们带来了 惊喜。达利教授和她的同 事给我们提供了十分详细 而清楚的证据,来证明美 索不达米亚与其邻近地区 的文化互动。 ——《古代史通报》 (Ancient History Bulletin ) 精彩页 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冲积形成的地带叫美索不达米亚平原。这里崛起了世界上很早的一种文明,砖结构城市和文字是其区别性标志,这些城市的古称即使今天在世界各地仍可以听到:迦勒底的乌尔、巴比伦和尼尼微。对最早生活在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南部的苏美尔人来说,乌鲁克(《圣经》中的以力)是古代君主统治的中心,也是早期叙事文学的中心。对取代苏美尔人的巴比伦人来说,巴比伦是世界的中心。对亚述人来说,阿淑尔(Ashur)是他们最古老的首都,尼尼微是他们最光荣的皇家住地,哈兰(Harran)是他们最后的皇室中心。所有这些民族都用几百个楔形符号在黏土上书写文字,起初用苏美尔语,后来用阿卡德语,现在我们把巴比伦人和亚述人的书面语言叫阿卡德语。 这些民族与其他早期文明有什么关系?这个问题在20世纪前后曾被以几种不同方式回答过,但有些答案与其他答案相抵触。随着更确凿证据的发现,一些不成熟的结论被取代了;各种宗教团体、政治团体和文化团体势均力敌地赞成或反对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的影响。 古代近东研究在学术上取得了巨大的进展,但挑战依然存在。本书要迎接这个挑战,因为现在有了更多的证据,且比以前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把不同类型的证据,例如不同时代不同地点的年代证据、文本证据和考古证据结合起来,可以解决大量的证据问题。 19世纪,西欧的探险家重新发现了尼尼微和巴比伦的遗迹,开始了断断续续的发掘。研究巴比伦文化和亚述文化的亚述学就源于这些早期的发掘。最早揭示并研究美索不达米亚文明残留遗迹的先驱清楚地认识到了它对世界其他地区的影响,虽然这种认识还比较笼统。“东方之光”和“文明的摇篮”这两个引人瞩目的称号令欧洲和美国的有识之士激动不已。他们认为,如此之高的文化成就,比古希腊的成就早这么多年,必定有城市文明和文字文明的基础。 但是,还有一些不同的看法。埃及好像与美索不达米亚几乎在同一时期发展出城市文化和文字文化。不过,没有科学的纪年法,在埃及还是美索不达米亚哪一个夺得先声的问题上很难得出定论。印度在印度河谷建立了多个城市,有自己的梵语文学,也认为自己应夺得先声。这些争论很难评说,不仅因为考古遗迹的比较纪年法还处在萌芽状态,还因为只能从后来的遗存中猜测文字所记录的古代事物。最终,印度和中国的文化起源时间得以推断,在这两个国家,城市和文字的发展似乎晚于近东。 研究古代美索不达米亚文化的学者享有很大的优势:美索不达米亚的文字是铭刻在黏土上的,这种材料不会像其他书写材料那样腐坏消失。不过,黏土表面易被水损坏,不耐敲打,而且黏土上的文字极为复杂,只有经过不懈的努力才能慢慢地正确理解重要文本。 自文艺复兴以来,我们对文化演变的知识基础不曾动摇,直到亚述学提出这个新挑战。过去人们设想,我们的文化起源于这两个早期文明:以雅典为主要基础的古希腊文化和《圣经》中以耶路撒冷为中心的犹太一基督教传统。这个文化进程始于大约公元前8世纪。虽然人们推测古典时代晚期的一些秘文和神谕文字中体现了迦勒底人的智慧,但是多数学者认为,它们是罗马帝国时代创造的新作品,只不过看上去好像古老得多。 诚然,在更早的时候,古埃及人就有刻在尼罗河谷陵墓上和神庙里的象形文字;而且不可否认的是,他们在建筑和雕塑上的惊人成就在光亮的石头上仍然清晰可见。 P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