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凡四训》寓理内涵深刻,结合儒、释、道三家思想和真、善、美中华文化,被赞为积德行善、改造命运的典范而广为印行,为各界人士传诵,流传足有几千万册。
本书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对原典进行解读、评点和阐发,详细介绍相关的背景知识,并结合历史典故,相互印证推演,以加深读者的理解,同时也增加了阅读的趣味性。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了凡四训(详解版)(精)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伦理学 |
作者 | (明)袁了凡 |
出版社 | 中国华侨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了凡四训》寓理内涵深刻,结合儒、释、道三家思想和真、善、美中华文化,被赞为积德行善、改造命运的典范而广为印行,为各界人士传诵,流传足有几千万册。 本书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对原典进行解读、评点和阐发,详细介绍相关的背景知识,并结合历史典故,相互印证推演,以加深读者的理解,同时也增加了阅读的趣味性。 作者简介 袁了凡(1533-1606),初名表,后改名黄,字庆远,又字坤仪、仪甫,初号学海,后改了凡,后人常以“了凡”称之。袁了凡是明朝重要思想家,是迄今所知第一位具名的善书作者。 目录 第一篇 立命之学 了凡先生弃举业学医 慈云寺中缘结命中贵人 高人推算皆灵验 一生命运已注定 暗自怀疑命运的安排 命数皆定无所求 山中静坐拜云谷禅师 静坐无妄念的缘由 所有定数皆变数 命由己作,福亦己求 了凡先生诉疑惑 云谷禅师答疑解惑指迷津 人生两件要事遭疑问 自我反思不应得功名 讲述无子缘由 人生福祸由心定 改变命运的方法 忘掉过去,从头开始 自己的命运自己做主 自作孽,不可活 要经常自我反省 了凡先生怎么样改变命运 命运可以改变 功过需记录 不会符篆鬼神笑 心无妄念才能安身立命 心无二念,世界就无差别 改变命运需要修身 心无杂念的念咒才能灵验 悟道改名 修炼历程 命运开始改变 改变还不够彻底 了凡生子 继续改变命运 行善作恶皆说明 万件善事其实很好做 只要是真心,就不必在意善事的多少 祸福都是自己求来的 对待人生的思维方法 了凡先生对儿子的期待 反省改过才能进步 天才也需要努力 总结 第二篇 改过之法 言行举止推测祸福 吉凶祸福有预兆 改错才能得福 要有羞耻心 一事无成的原因 要有敬畏之心 掩饰就是自欺欺人 要懂得悔改 不知悔改后果严重 要有勇猛的心 拥有三心,定能改过 从事情上改过 从道理上改过 从道理上戒怒 控制脾气 避免与人争辩 从心里面改正自己的过错 从心改过是最高明的方法 有能力就要选择最好的方法 改过之后的效果和反应 蘧伯玉改过 罪孽深重的表现 第三篇 积善之方 积善之家有余庆 杨荣家的福报 为囚犯下跪求情 杨自惩侧隐之心福荫后代 谢都事好生之德福后辈 林母好善 救人一命得福报 应尚书卖地救人 积德行善鬼神惊叹 老父行善,凤竹中举 屠勋调查冤狱 上奏减刑得批准 累举不第的包凭 维护公正,支家兴盛 行善的分类 真善与假善 善恶划分的标准 谨愿之士和狂狷之士 端正之善与扭曲之善 阳善与阴德 名声的好处与危害 子贡赎人不受金是非善 子路救人收牛是善 善心做恶事 恶心做善事 半善和满善 千金为半,二文为满 不要只考虑眼前 心中有善 善的大小 从困难处行善 随缘行善 与人为善 生存的方法 爱敬存心 成人之美 环境改变人生 劝人为善 劝人为善要注重方法 救人危急 兴建大利 舍财作福 护持正法 敬重尊长 恻隐之心 爱惜物命 总结 第四篇 谦德之效 满招损,谦受益 丁宾谦逊得高中 冯开之自谦得福报 赵裕峰改过后及第 谦虚沉稳能发达 张畏岩乡试不中致发怒 谦虚行善皆由心 努力改变得回报 举头三尺有神明 有志者事竞成 与民同乐和礼乐治国 序言 《了凡四训》的作者袁 了凡于明朝嘉靖十二年 (1533年)出生在嘉善县 魏塘镇,年轻时聪颖敏悟, 卓有异才,为万历初嘉兴府 三名家之一。万历十四年( 1586年)中进士,万历十 六年(1588年)授宝坻知 县,颇有政绩,被誉为“宝 坻自金代建县800多年来最 受人称道的好县令”。万历 二十年(1592年),倭寇 进犯朝鲜,升任兵部职方司 主事,不久调任援朝军营赞 划,谋划平壤大捷,一举扭 转战局。后罢归乡里,著书 立说,担任《嘉善县志》主 笔,1606年夏去世,享年 74岁。天启元年(1621年 )追叙袁了凡东征之功,赠 尚宝司少卿。清乾隆二年( 1737年)入祀魏塘书院“六 贤祠”。 了凡先生家里并不富有 ,可是却非常喜欢布施,家 居生活俭朴,每天诵经持咒 ,参禅打坐,修习止观。不 管公私事务再忙,早晚定课 从不间断。在这当中,了凡 先生写下四篇短文,当时命 名为《戒子文》,用来训诫 他儿子袁天启,就是后来广 行于世的《了凡四训》这本 书。 在《了凡四训》里,袁 了凡以其毕生的学问与修养 ,融通儒道佛三家思想,用 自己的亲身经历,结合大量 真实生动的事例,告诫世人 不要被“命”字束缚手脚,要 自强不息,改造命运。他在 早期验证了命数的准确性, 后来进一步通晓了命数的由 来,知道人们可以掌握自己 的未来,改变自己的命运— —光是知命安命是消极的、 无益的,而自强不息改造命 运的“立命之学”则是积极的 、有益的。 《了凡四训》虽然文章 篇幅短小,但是寓理内涵深 刻,兼融儒释道三家思想和 真善美中华文化,所以数百 年历久不衰,为各界人士欣 然传诵,被誉为“东方第一 励志奇书”,尤其被佛教界 称赞为积德行善、改造命运 的典范而广为印行,流传足 有几千万册。曾国藩对《了 凡四训》最为推崇,读后改 号涤生,“涤者,取涤其旧 染之污也;生者,取袁了凡 之言:‘从前种种,譬如昨 日死;从后种种,譬如今日 生也。’”并将其列为子侄必 读的第一本人生智慧之书。 时至今日,《了凡四训》仍 然是脍炙人口、滋育身心的 杰作。香港中华道德学会赞 美袁了凡以“改造命运的精 神,创造自己的幸福,以及 社会、国家,乃至全人类的 光明前途”,称此书是创造 幸福的宝典。袁了凡及其《 了凡四训》对提高人们的道 德素质、改造社会产生了重 大影响。在宗教界,在日、 韩、美、澳以及东南亚等地 ,袁了凡享有极高的声誉, 目前有几十个专门的研究机 构。 作为一本劝善书,《了 凡四训》在民间被广泛传阅 。考虑到此书流通的广泛性 ,我们在评注此书时,为了 便于大家的理解,将本书分 为原文、注释、译文、解读 四部分,并且彼此照应,语 言力求做到通俗易懂。段落 的划分,我们遵循既要便于 解读又要照顾文意叙述完整 的原则,突出文章的层次感 。本书的注释和解读力求详 尽,并做到有根有据。因为 原文涉及很多传统文化名词 概念,不易于读者的阅读和 理解,所以我们在解读的过 程中,尽量将相关的背景知 识作一简明扼要的介绍,同 时尽量照顾到文章的原意, 对原文予以评点和阐发,并 结合历史典故,相互印证推 演,这样可以加深理解,同 时也能增加阅读的趣味性。 导语 至善至美的中国智慧,改造自我的伟大学问。 《了凡四训》是种德立命、修身治世的书籍。全文分四个部分,作者袁了凡以其毕生的学问与修养,融通儒道佛三家思想,用自己的亲身经历,结合大量真实生动的事例,告诫世人不要被“命”字束缚手脚,要自强不息,改造命运。 精彩页 了凡先生弃举业学医 【原文】 余童年丧父,老母命弃举业①学医,谓可以养生②,可以济人③,且习一艺④以成名,尔父夙心⑤也。 【注释】 ①举业:指应科举考试,明清时专指八股文,这里指学业。 ②养生:养活生命,这里意为养活家人。 ③济人:救济别人。 ④艺:技艺,技能。 ⑤夙心:这里意为早年的心愿。夙:早,素有的,旧有的。 【译文】 我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母亲让我放弃学业学习医术。她说,学医不仅可以养活自己和家人,还可以救济别人。医术学得精湛,还可以凭借一身高超的医术成为名医,这是你父亲早年的心愿。 【解读】 袁了凡是明朝重要的思想家,本名袁黄,字庆远,又字坤仪、仪甫,号学海,后改号为了凡,后人便以“了凡”来称呼他。 每个人在小的时候都有梦想,了凡先生也是一样的,他的梦想就是读书、参加科举考试、求取功名、走上仕途。但是,现实是残酷的,了凡先生很小的时候,他的父亲就去世了。父亲的去世,让了凡的生活发生了改变。 了凡先生的父亲去世之后,他只能和母亲相依为命,这样他们的生活就没有了保障。因此,母亲命令了凡放弃参加科举考试的梦想,改行去学医。在了凡先生的母亲看来,让了凡先生去学医有三个好处。 第一,养生。这里所说的养生和我们现在所说的养生很不一样。我们现在所说的养生,是指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一种医事活动,主要作用其实是保健。而在本文段中,了凡先生的母亲所说的养生其实是指养家糊口。这一点很好理解,无论在什么时候,吃饭都是人们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了凡先生的父亲去世之后,他们家的生活陷入了困境。作为家里唯一的男人,了凡先生自然要负担起赚钱养家的责任,而学医恰恰是一个能够赚钱的好方法。 相对学医而言,去参加科举考试不仅不能赚钱,反而要往里面搭钱。读书用的笔墨纸砚要花钱,进京或去外地考试的路费、食宿费也要花钱,这些花费对于生活已经陷人困境的了凡先生的家可谓是雪上加霜。为了能够继续生活下去,为了养家糊口,了凡先生的母亲不得不命令他放弃科举去学医。 第二,济人。济人,就是帮助别人。人的一生中,都难免遇到伤病。一个人有了伤病,最需要的就是医生的帮助。“悬壶济世”就是这个道理,把别人的伤病治好,还病人一个健康的身体,这就是医生济世的途径。 或许有人会说,考中科举当上朝廷的官员之后不是一样可以帮助别人吗?没错,当官之后确实可以帮助别人,而且能够帮助的人比医生能帮助的要多。古人云:“不为良相,必为良医”,意思就是说如果做不了宰相,就去做医生。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医生和宰相都是救人的,医生在医院,宰相在政府部门,都是为了“济人”。 但是,想要考中科举走入仕途,比学医成为一名医生要难很多。明朝的科举制度层次结构森严,选拔制度非常严格。读书人要经过多年的刻苦读书,通过层层筛选,从平民到童生,从童生到举人,再考取进士,最终高中状元,获得入仕资格。但成功者可谓万里挑一,无数读书人为之耗尽一生心血,皓首穷经也难圆其仕进之梦。相比较而言,学医是养家糊口最有效的途径。 第三,学医是了凡父亲的夙心。也就是说,让了凡先生学医是他父亲的愿望。了凡先生的父亲其实就是一名医生,他自然希望自己的儿子能够子承父业,将自己的家学医术传扬下去。现在了凡先生的父亲去世了,那么他的愿望就成为了遗愿。作为儿子去完成父亲的遗愿,那是再好不过的。如果了凡能够成为名医,可以救治更多的人,他就会声名远扬。天下传,人人夸,自然就是光宗耀祖了。 了凡先生听从母亲的安排,打算去学医。一方面是因为母亲说得很有道理,另一方面也体现了了凡的孝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孝道”分为三个方面:养父母之身,养父母之心,养父母之志。意思是:要照顾父母的身体,顺从父母的心愿,完成父母的志向。了凡的母亲让他去学医,说这是他父亲的心愿,了凡先生答应并且去做,这便是做到了孝顺三个方面中最为重要的一个方面。能够养父母之志,便可称为大孝之人。百善孝为先,了凡先生的孝顺和善良,也为他后来的奇遇埋下了伏笔。 P3-4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