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吴越争霸(故事篇)》来自《史记》的《吴太伯世家》《越王勾践世家》《伍子胥列传》等篇,并且博采《左传》《国语》《越绝书》《吴越春秋》等文献,以全新的角度切入,深刻剖析吴亡越胜的深层原因,用镜头感的叙述,展现吴王夫差与越王勾践的巅峰对决。 吴越之间的恩怨情仇到底因何而起?吴越争霸是晋楚争霸的投射和镜像吗?吴王夫差亡国真的是因为酒色?越王勾践靠卧薪尝胆就能赢? 吴越争霸是大国争霸,上到战略,下到执行,胜利者一定是政治、军事、人才、经济、外交等综合策略的运用者。《吴越争霸(故事篇)》是快意恩仇的英雄故事,更是深谋远虑的灭国之争。不同的人在人生和事业的不同阶段,都可以在阅读吴越争霸故事中被赋能。 作者简介 王嗣敏,一介书生,幼读经史,尤喜《史记》,如蚕嗜叶,如蝶恋花。向以司马铁粉、子长异代知音自命。向来无常师,立足自学,以万事万物为师;从来无常法,不限门派,以儒墨道法相杂。 目录 吴越论剑 第一章 尽孝道高风亮节封吴国报李投桃 第二章 吴王僚福祸相依公子光暗藏杀机 第三章 伍子胥绝处逢生兄与弟相煎何急 第四章 伍子胥鞭尸三百吴阖庐阴沟翻船 第五章 越战败退守会稽欲求和别作良图 第六章 贿伯□投其所好吴夫差养虎遗患 第七章 心忐忑勾践入吴求活命卑躬屈膝 第八章 尝大便含垢忍辱被释放猛虎归山 第九章 立长志精卫填海下决下决心十年生聚 第十章 建水军协同作战行军法十年教训 第十一章 重外交广结盟友抓经济计然七策 第十二章 攻打齐战略北进心腹患置之不顾 第十三章 露败象穷兵黩武吴夫差本末倒置 第十四章 伍子胥掏心掏肺耍阴谋文种九术 第十五章 吴王昏自毁长城太子谏螳螂捕蝉 第十六章 贤子贡倾国有术巧设计鹬蚌相争 第十七章 黄池会强弩之末战机现一鼓作气 第十八章 蒙羞脸夫差自尽左传里伯□复活 第十九章 性油滑纵君之恶爱己身有才无德 第廿章 寡情义鸟尽弓藏知进退明哲保身 第廿一章 想救人兄弟情深疑被耍反戈一击 第廿二章 隐君子浮舟沧海陶朱公笑傲江湖 伍子胥传(故事篇) 第一章 楚平王寡廉鲜耻费无忌狼狈为奸 第二章 谋太子城门失火伍氏族惨成池鱼 第三章 兄弟俩同尽孝道朋友间各起誓言 第四章 太子建见利忘义郑定公瓮中捉鳖 第五章 过昭关一夜白头遇贵人瞒天过海 第六章 渔丈人两肋插刀浣纱女以死明志 第七章 伍子胥吴市吹箫刺王僚专诸献鱼 第八章 受重任子胥领政遭迫害伯□投吴 第九章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皆因费无忌 第十章 报父仇掘墓鞭尸哭秦廷包胥搬兵 第十一章 忠被谤冤沉海底空怀恨悬眼国门 第十二章 白公胜兵败自尽忍小耻方成大业 伍子胥传(评论篇) 第一章 伍子胥档案披露十连评得失复盘 第二章 忠不忠模棱两可孝不孝难画难描 第三章 目标同上下同欲社稷臣鞠躬尽瘁 第四章 差距大见钱眼开政见异鹰鸽斗法 第五章 孙武子走为上计伍子胥矢志不渝 第六章 名士志名士能识英雄心英雄可知 第七章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夫差 第八章 天作孽可原可恕自作孽血债血偿 第九章 真假相乱花迷眼鞭尸说扑朔迷离 第十章 壮士结局虽堪叹一生忠烈有天知 导语 《史记》为万事万物之集,有诸子百家之长。《细说史记三千年》系列图书,以学术为骨架,以故事为血肉,以战略为视野,以策划为神经,以细节为组织,与众位读者一起,共登《史记》艺术之巅峰,放眼史学世界之奇诡,领略人生壮阔之波澜。 《细说史记三千年(吴越争霸故事篇)》是该系列其中一册,分为“吴越论剑”“伍子胥传(故事篇)”“伍子胥传(评论篇)”三部分。 精彩页 要想讲清楚吴国的来源,就要从头讲起。黄帝有一个曾孙叫帝喾,是“五帝”中的第三位。目前可以确认的是,他有四位妻子,元妃(正妃)姜原(或“□”),生下的是后稷,也叫弃,是周朝始祖;次妃简狄,生下的契,是商朝始祖。他还娶陈锋氏之女,生下放勋,也就是尧(“五帝”中的第四位),另有□訾氏,生的是□。按照《帝王世纪》的记载,帝挚的母亲排行最末,但是帝挚年龄最长,因此得以登上帝位,并封异母弟放勋为唐侯(唐,古国名,在今山西翼城西)。帝挚在位九年,没有取得明显的政绩,唐侯放勋却做得风生水起,经济快速增长,GDP数据抢眼,软文化做得也不错,诸侯归之,帝挚也服气,于是率领群臣去唐地朝拜他,并且禅让帝位。唐侯知道自己获得了民意代表的心,于是接受了帝位,改封挚于高辛,他自己则成为鼎鼎大名的尧。 博学的读者可以参看本系列丛书之《霸主之路》,里面世系传承介绍得比较清晰。要谈周朝的早期发展史,就要先谈谈后稷。相传后稷并不是通过父精母血而生育的,而是帝喾正妃姜原偶然踩到了巨人的脚印上怀孕而生,她以为不祥,一度将他遗弃,可后稷能够获得上天护佑:把他抛在小巷里,经过的牛马都避开他,不去践踏;把他抛到树林里,恰好赶上树林里人多;把他抛在水渠的冰块上,一群飞鸟却用翅膀覆盖和衬垫着他。姜原认为他很神奇,加上担心犯了遗弃婴儿罪,并且母性最终也战胜了恐惧,就又把他抱了回来,抚育成人。因为此前曾经抛弃过他,所以取名为“弃”。 就像《史记·孔子世家》中记载孔子小时候和儿童游戏时就常常摆设祭器、学做祭祀礼仪动作一样,弃很小的时候就喜欢栽麻、种豆,而且试验田上的麻、豆长得非常丰茂。等弃成人之后,他对土地和农业问题更加上心,而且注重调查研究和经验总结,善于做土壤化验,观察土地的特点,因地制宜,该种什么谷物就种什么谷物,这就属于掌握了规律,事半功倍。因此,弃就是“远古时代的袁隆平”,民众都学习他,以他为榜样。弃的同父兄弟尧此时是最高领导,而弃有德有才,是农业领域的头号专家,于是尧顺理成章地提拔弃当农师。他应是在舜当政时,被封于邰,号“后稷”,独立为姓,为姬姓。 从后稷开始,历经不□、鞠、公刘、庆节、皇仆、差弗、毁喻(另作毁渝、毁榆)、公非、高□、亚国、公叔祖类,到古公□父,共十二代。 简述周朝建国前的发展史,是为了对吴国的源头有更清晰的认知。 言归正传。 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黄帝有一支子孙,传到一个叫古公宣父的人那里,那人后来被称为“周太王”,是周朝的奠基人。他有三个儿子:老大吴太伯[吴国始祖,即吴王阖闾的祖先。昊王阖庐,还有一个写法是吴王阖闾。在本书中统一为吴王阖庐。在出土的青铜器铭文中,一般称吴国为句吴。越王勾践,在一些典籍和资料中称为“越王句践”,在本书中统一为“越王勾践”,或“勾践”]、老二仲雍、少子季历。季历之子即声名远播的周文王。由此可见,吴国与周朝颇有渊源。 周太王想立季历为继承人,因为季历贤明,更重要的是,季历的儿子姬昌仁德慈孝。周太王立储的想法是高瞻远瞩的,考虑到了三代以后的事,但问题是季历上面有两个哥哥,这让周太王处于两难的境地。若立季历,他怕其他两个儿子怪自己偏心眼,心怀不满,这样就会留下隐患;若立吴太伯或仲雍,他们的后代比不上姬昌贤明,这样自己心有不甘。 吴太伯和仲雍揣摩到了父亲的心思,二人应该比较有孝心,就一起逃到长江中下游地区。在当时,“长三角”偏远荒凉,那里的人愚昧落后,吴太伯和仲雍两人人乡随俗,在身上刺了纹身,剪短了头发,表示无意于王位来避让季历。季历果然被立为王,这就是王季。他的儿子姬昌顺理成章地继承了王位,成了周文王。 吴太伯逃到荆越地区后,自称勾吴。当地百姓认为他义薄云天,因而归附他的有一千多家。 周武王取得天下之后,分封宗族及功臣,建立诸侯国。饮水思源,他知道自己之所以有今天,是因为祖父的大哥与二哥谦让,于是寻找他们的后代。 吴太伯去世后,因为无子,其弟仲雍继位。仲雍死后,其子孙季简、叔达、周章相继登基。周章与周武王同时代,被周朝封为吴国的君主,统治区域大致是以现在苏州为中心的领地。此篇是《史记》之《吴太伯世家》《越王勾践世家》的合传。P3-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