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我把故乡送给你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娟子
出版社 古吴轩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这部散文集把消逝中的历史碎片连缀成摸得着的现实;捕捉散落在山脚海边、田间地头、街头巷尾、庭院作坊里的文化精灵,传承文化基因;咀嚼、回味窖藏在心之一角的小时光,带给人无尽的怀想。字里行间流淌着诗情画意。阅读此书,发现过往时光,窥探未来走向,唤醒人们对手艺的专注,对传承的笃定,对家乡的热爱,对自然的敬畏,对万物的悲悯。
作者简介
娟子,本名马永娟。国家二级作家,婚姻家庭咨询师。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江苏作家协会、散文学会会员,连云港市散文学会副会长。著有散文集《为自己点支烟》《如是藤花落》《旗袍女人》《林间物语》。
目录
藤花落痕
讲古讲古
遥想石棺
岩画上驶来的船
时光的痕迹
藤花落痕
一粒稻谷的诉说
东渡
今日孝犹传
花果山名片
千年的美丽
向海的目光
石棚山读石
遥看云龙涧
回望苏马湾
一树玉兰照眼明
独木成林
塔映波光
古道随想
波涛晒雪
渔家号子
唤醒一杯“猴乡红”
春满宿城云雾香
从一种酒香中醒来
面塑人生
打鼓爬墙头
手拿碟儿敲起来
醋意
波涛晒雪
纸上春秋
鱼梦见花开
石头会唱歌
锻造时光
脚上的老虎
葫芦开花
岸上的老船

海水味道
潮水响
点燃大海
海猫是只会飞的鸟
拾海
接潮
大海螺里住着我
蟹之味
大头沙光
西施舌
望潮
蚬过无鲜
推虾皮
海水味道
海蛎猫耳朵
虾皮点青浆
小鱼塌锅贴
马鲛鱼丸香满庄
蟹渣酱
糟泥螺
红了樱桃
红了樱桃
飞杏花
玩游戏
爆米花
听广播喇叭
看露天电影
赶会
吹糖人
扚针
摘山葩葩
采荠菜
捋槐花
去礼堂
收麦
吃流水席
导语
潮自山边起,风从海上来。在漫漫的时光里,连云港的这片山与海相搏相生相融,鸥鸟啼鸣,花果飘香。生活在其中的人们将的传说、民俗、地理人文,以图形、文字、口头的形式代代传递。这部散文集分为四个部分,即“藤花落痕”“波涛晒雪”“海水味道”和“红了樱桃”,讲述了连云港的前世今生和种种有趣的生活细节,读后可以令读者一窥连云港的美好。
精彩页
讲古讲古
大凡一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构成,山脉走势,水流方向,生存方式,精神能量,行为范式,格局开张……拂去历史的烟尘,探究其成因,即使身在其中,也难以找到真相。或许我们言之凿凿的结论,只是一厢情愿的猜想。比如,连云港这座依海而立、因海而移的城市,亿万年间数度海陆交替,发生沧海桑田的地质变迁,时光在这里埋藏了太多的秘密。潮自山边起,风从海上来。港口前有连岛作屏障,后有云台山作依托,海上船舶如青云出岫,往来不绝。海雾水汽山岚,变幻莫测,云蒸霞蔚,气象万千。这一片山与海交汇交融的地域,便被赋予了诗一样的名字:连云港。
云台山,是大自然恩赐连云港的地标。有了它,连云港人就有了一个不会迷失的家园。站在山巅,目光随那只翠鸟在波涛般起伏的峰峦间盘桓。那鸟嘴里鸣唱着的童谣乡音不改,留在山间,留在海边,留在人家屋檐,守着一片乡土的喜悦抑或忧伤:“讲古讲古,讲到板浦;板浦筛锣,讲到黄河;黄河打坝,讲到老大;老大挑水,讲到猴嘴;猴嘴拐弯,讲到海边;海边有山,讲到云山……”
云山,一个乡村的名字,我出生的地方。之前叫五羊湖。再之前叫沃壤山,千百年来安静地蛰伏在云台山下。一条自大山深处流出的山涧穿村而过,跳下山岗,流过草坡,日夜不息,滋润着童年的日子。涧边的坡上是三三两两石墙红瓦的人家。我家有三间堂屋、两间西屋的小院就坐落在山涧边。院里有一棵老槐树,我的爷爷坐在树下,取下别在腰上的旱烟袋,一边搲一锅他自己种的老烟叶沫点上,一边讲古。那“古”真的很古远,古远到与中华文明源头的神话传说相关。这里是《山海经》中“汤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的汤谷,还是《尚书》中尧帝派羲仲来祭祀太阳的地方。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那和这片土地相关的“古”,在爷爷使人身临其境的讲述中,在我的眼前幻化成一幅幅画面:炼石补天的女娲像是月饼盒上印的仙女,衣袂飘飘;羽山击鲧的试剑石火星四溅,鲧的鲜血喷涌成泉;还有那只叫精卫的鸟,衔石在翻腾的浪花之上飞翔,引领群鸟飞翔、填海——不只是一种行为,更是一种信念,让希望成为可能,一切成为可能;还有孔子登山望海,秦皇东巡立石,以及徐福东渡的船队、李世民征辽的战鼓、康熙皇帝亲题的“遥镇洪流”等等。那“古”穿越千万年,从爷爷的烟袋锅里袅袅飘出。我趴在爷爷的膝头,大黄狗趴在我的脚边,时不时跃身冲到小园边篱笆墙上紫色的豌豆花前,去扑一下豌豆花上采蜜的蜜蜂。爷爷歇口气在板凳腿上磕烟灰的空隙,天上一片小小的云也停在树梢歇歇脚,布谷鸟的叫声和着山涧潺潺的水声就传了过来。我的小小的脑袋里,便种下了有关家园和先祖的记忆。
沿时间的河流上溯到洪荒年代,这里一片汪洋。也许是由于两亿年前东部地壳的“造山运动”,也许是由于哪一次海底火山爆发,形成了云台山地形地貌的大框架。云台山也称郁洲、瀛洲、苍梧,由锦屏山、前云台山、中云台山、后云台山和鹰游山等互不连续的断块山组成。200多座曼延的单面山峰由东南向西北、由平缓到陡峭,如同大海的波涛层层叠叠推进,直上云霄。“幽深秀特,冠长云气”“山峰陡峭,呈台阶状”,而有了云台之称。随着地壳的上升或下沉,海水不可阻拦地涌上来或退下去,沙滩或成平原和岛屿,或又一次被浸润和涨满潮水,与海洋交替出现。时而是陆地群山,时而是海中群岛。秦汉以前,云台山被海水包围,成为海上三山。锦屏山前沿,波翻浪卷,惊涛裂岸。后来黄河南徙夺淮入海,到这里慢下了脚步。大量沉积的泥沙,成了黏合剂,先是在1711年让前云台山与大陆相连,到了1855年,中云台山、后云台山也相继与大陆连成一体。时光在这里埋入无尽的宝物,“极山海之观,尽林泉之胜”。山,丹崖怪石,削壁奇峰。层峦叠翠,古木参天。仙桃常结果,修竹每留云。银杏、葛藤、灵芝等野生植物千余种,猕猴、獐、狐等动物数百种。海,潮涌银山,波翻雪浪。鸥鸟翔集,鱼戏虾跃。梭子蟹、对虾、花蚬、沙光鱼,上百种海产。人们捕鱼、打雁,摘桃、挖蛤,种稻、晒盐,向这片山海求取衣食,山海以它的精华滋养生活其中的人们。人们在尽享山野之获、鱼盐之利的同时,也饱尝劳作的辛苦和自然灾害的威胁,对这一片神奇的山海生出了不朽的敬畏。人们崇拜太阳,崇拜石,崇拜鸟,崇拜土地,崇拜一切未知的能力,由此佛教、道教日渐兴起并繁盛。自东汉到明清,道教宫观、佛教寺院几百座,遍布云台境内,仅海州古城就有“九庙十八庵”的情景,宿城的法起寺、悟道庵也是香客不断,这里渐渐成为苏北、鲁南的佛教中心。四方信众从陆路、水路争相前来,并为之形成了特有的“磕头路”“烧香河”。一些宽宽窄窄的小径,让人们绕过崖壁、密林、涧沟,从一座山抵达另一座山的寺院;一些大大小小的船,载着人们心中的祈愿,从此岸靠近彼岸。云台山赢得了“东海第一胜境”“华夏三神山”“七十一福地”之誉。
P2-5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2:35: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