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木樨花下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李文萍 |
出版社 | 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木樨花下》是一部关于乡村平凡人物的散文作品集,其中有无私为教育事业奉献的国昌校长,有女子当自强的金娣,有逆来顺受的丁招秀……鲜活的人物,动人的故事,牵引出那一代人的艰难生活,揭示了现在幸福美好生活的来之不易。 作者简介 李文萍,毕业于南昌大学,新东方博文书苑教师。 从小生活在一个六百多年的古村落。童年的记忆,追溯到一段段的银色旅程上。辗转知道了身边一个个坚忍不拔、努力生活的形象,用笔记下那些人那些事,写下他们泥沤革屑、无人问津的故事。 目录 国昌校长 国义老师 火英嫂 荣华里 包里嫲嫲 罗英嫂 荷香嫂 金娣 高嫂 木媖 同福兄 刘老嫂 小王 丁招秀 五兄妹 艾嫂 香云公 莲香 菊的妹 根姺 元香婶 后记 序言 在《木樨花下》中大 部分作品完稿之后,我总 是有幸成为第一个读者。 作者常让我点评一二,可 我的学识尚且浅薄并不能 有效地帮助她,世人常说 人类的悲喜不能相通,但 在这些作品中我却时常能 够感同身受。新作不断地 发给我已有一年多了,严 格来说我并不算一个称职 的读者,因为时常会因事 而无法第一时间进行阅读 ,或者因为自身见解平平 而无法对作品提出有效的 改进建议,但每次读完文 字,我都深陷其中。 某一个时代终究会过 去,但总有一批人在那个 时代生活过。在时代无法 改变的情况下,是像凤娥 一样义无反顾纵身跃入命 运设下的沟壑激流,还是 像木媖一样老来思变在余 生为自己做主重生一次。 是像丁招秀那般逆来顺受 唯唯诺诺一生,还是像刘 老嫂开辟戏曲新潮成为乡 邻典范。相似背景下的不 同选择,人生轨迹竟能有 如此大的区别。一个人若 没有良善的品质,角色转 变时或许会成为不同的人 ,但绝不会变成更好的人 。度日无欢的老人总是要 兴风作浪制造乌云吗?之 前我也曾无法理解她们因 老化曾做过的恶,认为没 有坏心思是对这群自私自 利之人的莫大宽容之辞, 可是现在想想也确实没有 什么值得去深究争辩的了 ,既然无法苛责她们改变 ,不如接纳所有的存在让 它过去。 仿佛每一个村里总有 那么几个外乡人和一个喜 欢说话的“大嘴巴”,当我 第一次听说小王巷时我万 万没有想到它是这样的来 历,就像小王的人生经历 一样曲折而离奇,令人唏 嘘动容。人的一生总要有 什么作为寄托吧,在那“ 过咸”的时光里,在那贫 瘠的岁月中,仅存的希望 如果也要被抽丝剥茧般侵 蚀,那或许逝去是更好的 解脱吧。莲香的牙齿不知 道掉光了没有,多年来遭 受的毒打也不能改变平生 之所愿,新晋的导游角色 倒是符合她的个性,那裸 露的龅牙结合她特有的腔 调和表达方式,应该可以 给游客增添一丝笑意吧。 当一个人可以活在自己的 世界里而不影响他人,这 未尝不是一种幸福。 我也曾听到那些因受 老一辈重男轻女、男尊女 卑思想影响而发生的不幸 ,可是我不曾想过竟能恶 劣残酷到如此地步。当传 统成为共识,施暴者便可 心安理得享受性别带来的 优越感,对他人颐指气使 ;当思想深入人心,受害 者也可逆来顺受豁去一生 。世人总是会横加赋予他 们自身本不应有的禁锢, 以所谓的职责和传统为由 ,牵制一个人的一生。那 些活在旧历的人为何至死 都那么刚强坚毅呢,滔滔 斯世,一生曲折不过百年 ,临末了,发得和香云公 终究没能盼来他们固执的 守望,含恨离世。 是否旧社会的女性都 是短视而愚昧,毕生只能 以香火传承为己任,矢志 不渝。是否男尊女卑与生 俱来,万事称颂而无子之 患便可将其置于深渊浩劫 。六月的马苋菜生生不息 ,深扎贫瘠长于石缝也要 蓄势待发冲出岩层,不屈 命运的荣华里拼尽全力都 要活出自己的风采,未能 完成使命召唤弟弟的金娣 也凭借自己的独立能干在 妇幼保健院找到了自己的 新天地,弥补了自己的缺 憾。一辈子只认真做一件 事,只待在一个地方,这 是旧时代很多人的宿命。 改革开放之风悄然改变着 我们,但也有一批人被遗 忘,她们因循守旧以家族 为己任,以瘦小的身躯扛 起一生风雨,生命本如画 卷,随卷而开,随示而闭 ,彼时乡村之妇人,大抵 殊途同归,根姺、高嫂、 艾嫂等人的经历让人不忍 卒读,她们奉献一生,把 自己活成了供养他人的牛 粪。我曾看过大磨和小磨 的照片,真是不得不让人 感叹基因的神奇,原来两 个不相投的人连他们的子 女也要从相貌上将其区分 开来,满腹经纶的庆才叔 一辈子都生活在火英嫂的 庇护和关照中,却因为他 的发迹仿佛连他之前的两 袖清风绝世独立都变得高 尚起来,自诩的牛粪和无 缺的花瓶也并不是那么恰 如其分吧。大概正直严谨 就是村里那些少数知识分 子的标签,可是在女儿小 芳出嫁时我也看到了小元 不能自已时流露的真性情 ,在家国观念指引下劝诫 孙女慎重考虑韩国之行的 循循教导。其他像以剃头 为业却因时代变迁导致无 人问津的同福兄,勤恳踏 实以农事为乐却因脚伤而 无法下田的秋元,身不由 己委身倒插门的财元等人 ,都不同程度地被赋予了 时代的烙印,活在了人们 的记忆当中。 木樨花下那个站在树 下的姑娘,用一支笔把那 一代人的前世今生艰难岁 月化为铅字,记录下他们 “过咸”的时光。当我问到 作者为何以此为书名,有 何寓意时,她这样说道: “只是希望做一个微小的 记录者,把那一代人的经 历,如石激水面般,让人 看到一点痕迹,即使终究 要归于久久的沉寂。” 这不是为多数人写的 作品,因为对于大多未在 乡村生活过的人来说,这 些故事是无法产生共鸣的 未知世界。在我高中时, 我也和我的同学讲述过我 年少时村中发生过的奇闻 趣事,可是从他好奇惊讶 的表情中我发觉并不是每 个人的成长都是相似且能 感同身受的,一瞬间我竟 然有了知音难寻的沮丧失 落之感。为了更贴近事实 ,作者曾向村中掌事的华 明爷爷了解村中世事,遍 访左邻右 导语 《木樨花下》是一部具有人文主义情怀的散文作品集,作者用细腻的笔触刻画了多位来自她家乡乡村的平凡人物,记录下他们的平凡生活与命运,展现了时代变迁下乡村接轨城市,生活方式与价值观念发生的变化,亦抒发了作者对现今美好生活的珍惜与向往。 后记 是我在写他们,还是 他们在改写我? “遥指杏花村”的牧童 ,附了我的身上,而这一 次我不单单是给路人遥指 一个方向,还能穿针引线 把这一片山河岁月、时空 人物、村田农舍、江河大 道说个明白。 感谢本书的图片供应 者,摄影爱好家熊盛文先 生。我们之间有个五年之 约,他和太太每年中秋节 前都进村,拍摄节前村里 老人们为一家团圆筹备的 忙碌身影,节日当天阖家 赏月的欢欣,以及节后人 群散去村里又只剩下老人 的孤寂。十分有幸,有缘 成为他们的乡导,我给他 带路,他领着我走访,去 记住那些人,那些事。 书名《木樨花下》, 灵感来源于他拍摄的一张 我坐在老屋桂花树下看书 的照片。 于是那个在树下彷徨 的姑娘,想用一支笔把那 一代人的前世今生艰难岁 月化为铅字。疫情第一年 被困在村子的那段日子, 执笔的念头跃跃欲试,现 实生活的我晨起沿路漫步 ,夜间仰望星空对月沉思 。 感谢书里给我述说故 事的爷爷奶奶,当我告诉 他们,我要把他们的事情 记录下来,编织成册,他 们既欣喜又羞涩,常常会 说:“我们这样乡下老人 家的事,还有人会愿意看 啊。”我为了给他们增长 信心,说:你们的故事经 过时间的沉淀,都会变成 后人从中追寻岁月痕迹的 黄金。他们不大听得懂, 我便再补充道:老一辈的 故事都是宝,我们都要听 噢。 而我只是希望做一个 微小的记录者,把那一代 人的经历,如石激水面般 ,让人看到一点痕迹,即 使终究要归于久久的沉寂 。 完稿于二〇二二年四 月 精彩页 国昌校长 ——敲铃的人 翻旧如新的希望小学悬挂着锈迹斑斑的铜铃,曾一度敲响几代人学习时启蒙的警钟。教学楼整体的面貌都已焕然一新,内室的桌椅设备也与时俱进,只剩下二楼悬挂在教师办公室门口生锈的铜铃和那个银发鹤龄的守楼人还承载着旧时的痕迹。 三层楼十几间教室的希望小学,已经沉寂了好久,现如今存在的意义好似只是给游人一个坐标,提供拍照。改革开放后,城镇化高速发展,乡村学校随着人口的外迁,慢慢变得人去楼空。学校坐落于红石广场的中央,早先是村里公社储存粮食的地方,后来就腾出了一间给孩子上课用,国昌校长是这里的第一个老师,也成了这里最后的守护者。公社化运动结束后,不再需要集体的粮仓了,这个地方就成了专门办学的学校。起初学校只有一个年级,年龄差不多的孩子放在一个班,国昌老师念过私塾,学问高,且算术、语文、吹拉弹唱都能教,虽然只有一个老师,却丝毫不影响课程的丰富程度。到了农忙的时候,鸟要起早觅食,人要抢着收割,农村更没有闲人,来上学的孩子也会被国昌老师带出去上农作实践课。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后,家家户户都分到了田地,能自己安排、有计划地去耕作。中年人成了农耕的主力军,老人可以留在家里忙忙家务平整菜园,孩子为了有出路都会去学堂念书,在那个年代考上了大学就有稳定的公粮吃了。 起初,国昌老师教孩子都是为了拉扯孩子长大一些,但当他们手脚有劲了就要投入到土地上去施展,几乎没有人想通过知识去探索命运的触角。教室的玻璃有破损的地方,常常让学生们感受到有风叩户,有雨打窗,竟无形中为学生们的课堂增添了些许诗意。每次打雷时,临窗的学生就要往里挪,怕雷通过笔触霹在人身上。国昌老师的普通话不太标准,那个时候也没有大力地提倡,他在课堂上都是用方言授课,用方言念诗踩着韵脚,还会有摇头晃脑的节奏感。有时他让学生们念,他坐在讲台前拉着二胡,为大家配着乐,本流淌于高山流水的意境之中,常常因为他一边拉着曲子一边卖力地用脚打着拍子,使人心绪游离。 国昌老师教算术是从让学生打算盘开始的。早先的人没有计算机,小数都是靠心算,大一点数目就要借助算盘,会打算盘也是一门手艺,生产队里的会计没有别的本领,单单算盘打得好,就有了吃饭的本领。国昌老师把加减乘除的法则都融入算盘里,课堂上举的例子也多是实操,算算家里豆子的收成、谷物的净重量、芝麻的出油率等,孩子们学到的东西都能立马运用到生活里。父辈不通乐理,但只要入过国昌老师的学,都能开得了喉,唱得几首美声,有兴致的人还能拉得一两首二胡曲。国昌老师学过乐律,也许是自己讲不通或者觉得理论知识灌输不了农村的夜莺,于是常常单刀直入,一个学期就教一首歌或者手把手授一首曲子,学生只管老师教啥就学啥,一句跟着一句唱,拉二胡一个姿势跟着一个姿势模仿,读书不求甚解,可就是学到几首歌、拉一两首曲子都够一代人一辈子自娱自乐了。 “文革”结束后,高考恢复,读书与考试紧密地捆绑在一起,学校开始有了一定的规模,从农村的论资排辈上,国昌老师当了第一任校长。从原来的一个班,分成了三个年级三个班,孩子们能在村里从一年级念到三年级,学校请了几个村里读过书的人留下来当“赤脚老师”,学生的课程内容慢慢开始从教材书本启蒙,学习语文、数学、体育等教育部指定科目。国昌校长念不好普通话,就把教主课的任务给了稍稍年轻的老师,自己教些音体美等副课,这样他也不用迂回于某个班,而是每个年级的每个孩子他都要去授课,音乐、体操、国画他都教得很投入。随着国家对乡村教育的支持力度加大,孩子们对于受教育的需求更加渴切,从原来的三个年级扩展到了五个年级,基本上可以让孩子在村里完成小学教育。学校发展到顶峰时期,曾有过两百多名学生,镇里也派了好多师范专业的老师来乡村支教。国昌校长很少过问孩子们的成绩,他更加看重文艺生活。而支教老师把提高学生的文化分数当成自己的教学成绩,当成将来评职称和调到县市里去的筹码。国昌校长是本土者,没有想过离开,一辈子待在一个地方,做一件事。 花开在枝头,朵朵璀璨,萎了的没有结成果,再好的花,也都会让人遗忘曾盛开的美好。城里好点的中学都要通过考试成绩选拔,在村里念书的孩子虽有一段天真无邪的童年时光,却增添不了分数的色彩。年轻的老师给国昌校长提议,要延长孩子们学习的时间,增加课外的辅导材料,国昌校长都拒绝了,他固执地守着自己的教育法则:学习是为了让孩子们体悟学习的快乐,将来无论从事什么工作都能有思想有情趣地生活。当城里的学校不断征订各种教辅图书时,国昌校长用自己的工资给学校置办了一台木质的电子琴,还在学校旁的泥巴地里开辟了一个足球场。内卷化从娃娃抓起,上不了好的中学,继而录取名牌大学的概率下降,好似接下去是找不到好的工作,从而会有一个不太圆满的人生。大人们就用着这样的观念臆想着,一窝蜂似的要让孩子早早地接受“高等”教育。在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