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道德概念的形成与发展是和谐社会建构的重要指标。儒家文化的内在道德和价值取向潜移默化地指导个体的道德认知和行为。道德概念净脏隐喻是儒家文化遗留下来的、适应本土文化和社会价值、有着重要优势的心理映射能力。探究植根于儒家文化土壤中的中国群体道德概念净脏隐喻将成为研究的热点。 本书以概念隐喻理论和具身认知理论为指导,探讨中国本土文化背景下道德概念净脏隐喻的心理现实性、偏向性、情境依赖性以及对道德决策的影响,并阐明实施干预后个体道德概念洁净隐喻的动态改变。本书研究成果将为道德概念净脏隐喻在中国文化群体中的普适性和差异性奠定基础,也为在中国本土文化背景下实施道德教育干预与和谐社会建构提供参考依据。 本书主要对高校及科研机构心理学、教育学领域的科研工作者和本科生、研究生,以及中小学教师、家长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目录 前言 第一篇 道德概念净脏隐喻的理论基础 第一章 概念隐喻 第一节 隐喻的内涵与发展 第二节 概念隐喻理论 第三节 概念隐喻的形成机制 第四节 概念隐喻的特性 第二章 道德概念隐喻 第一节 道德概念隐喻概述 第二节 道德概念隐喻的维度 第三节 道德概念隐喻的研究范式 第三章 道德概念净脏隐喻 第一节 道德概念净脏隐喻及其源域 第二节 道德概念净脏隐喻对道德判断的影响 第三节 道德概念净脏隐喻对消费决策的影响 第四节 道德概念洁净隐喻的干预 第二篇 道德概念净脏隐喻的心理特性 第四章 道德概念净脏隐喻的心理现实性 第一节 道德概念环境净脏隐喻的心理现实性 第二节 道德概念自身净脏隐喻的心理现实性 第三节 不同身体部位道德概念净脏隐喻的心理现实性 第四节 综合讨论 第五章 道德概念净脏隐喻的双向性与偏向性 第一节 道德概念环境净脏隐喻的双向性 第二节 道德概念自身净脏隐喻的双向性 第三节 道德概念净脏隐喻的偏向性 第四节 综合讨论 第六章 道德概念净脏隐喻的情境性 第一节 道德概念自身净脏隐喻的社会公益情境性 第二节 道德概念自身净脏隐喻的社会损害情境性 第三节 综合讨论 第三篇 道德概念净脏隐喻对行为判断与决策的影响 第七章 道德概念净脏隐喻对道德判断的影响 第一节 道德概念环境净脏隐喻对道德判断的影响 第二节 道德概念自身净脏隐喻对道德判断的影响 第三节 综合讨论 第八章 道德概念自身净脏隐喻对消费决策的影响 第一节 回忆启动下道德概念自身净脏隐喻对消费决策的影响 第二节 行为启动下道德概念自身净脏隐喻对消费决策的影响 第三节 道德概念自身净脏隐喻对消费决策的影响:惩罚的净化作用 第四节 道德概念自身净脏隐喻对消费决策的影响:嘴部和手部证据 第五节 综合讨论 第四篇 道德概念洁净隐喻的教育干预 第九章 道德概念洁净隐喻的团体辅导 第一节 道德概念环境洁净隐喻的团体心理干预 第二节 道德概念自身洁净隐喻的团体心理辅导 第三节 综合讨论 第十章 道德概念洁净隐喻的内隐干预 第一节 道德概念环境洁净隐喻内隐干预 第二节 道德概念自身洁净隐喻内隐干预 第三节 综合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道德与不道德词汇(节选) 附录2 环境洁净与环境肮脏图片 附录3 自身洁净和肮脏启动句子 附录4 嘴部洁净和肮脏句子 附录5 手部洁净和肮脏句子 附录6 环境洁净与环境肮脏句子 附录7 洁净与肮脏毛巾材料 附录8 社会公益情境句及其评定结果 附录9 社会损害情境句及其评定结果 附录10 道德故事材料(节选) 附录11 消费产品材料(节选) 附录12 有/无惩罚不道德故事材料 附录13 《中学生道德行为问卷》(节选) 附录14 《中学生卫生习惯问卷》(节选) 附录15 《亲社会倾向测量问卷》(节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