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我的天地国亲师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李零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本书是一部怀人忆旧集,汇集了李零近三十年所写的怀念亲友、师长,以及记述自己人生经历的文章。父亲、母亲、岳父,张政烺、俞伟超、高明、张光直……书中所记述的亲友、师长,对李零影响深远。本书带有显著的自传色彩,是一部散点透视般的回忆随笔集。
作者简介
李零,1948年生,祖籍山西武乡。北京大学教授。主要从事考古、古文字和古文献的研究。
主要著作:《简帛古书与学术源流》、《长沙子弹库战国楚帛书研究》、《郭店楚简校读记》、《上博楚简三篇校读记》、《<孙子>十三篇综合研究》、《兵以诈立:我读<孙子>》、《丧家狗:我读<论语>》、《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周易>的自然哲学》、《去圣乃得真孔子:<论语>纵横谈》、《人往低处走:<老子>天下第一》、《唯一的规则:<孙子>的斗争哲学》、《中国方术正考》、《中国方术续考》、《人山与出塞》、《铄古铸今:考古发现和复古艺术》、《李零自选集》、《放虎归山》、《花间一壶酒》、《何枝可依:待兔轩读书记》、《兰台万卷:读<汉书·艺文志>》、《待兔轩文存·读史卷》、《小字白劳:李零自序集》、《鸟儿歌唱:二十世纪猛回头》。
目录
写在前面
自序
第一辑
读《少年先锋》
大山中的妇女解放
母也天只(短札三则)
黄泉路上蝶纷飞
——怀念我敬爱的傅懋先生
天地悠悠(上)
天地悠悠(下)
第二辑
三位贵人——程德清、侯大谦、常任侠
我的老师梦
赶紧读书——读《张政烺文史论集》
成人一愿,胜造七级浮屠——我的老师和我的老师梦
第三辑
写在前面的话(《四海为家》)
我心中的张光直先生
第四辑
最后的电话
第一推动力——怀念俞伟超老师(摘录)
持诚以恒,终无愧悔——从高明老师的书读到和想到的
《高明先生九秩华诞庆寿论文集》献辞
我认识的李学勤先生
第五辑
维铮先生二三事
纪念齐思和先生——写给齐思和先生诞辰一百一十一周年纪念会暨欧洲史博士生论坛
上海有个陈建敏
留住时光,与你同在
给食指——PPT :为郭路生七十周岁生日
纪念吉德炜教授
悼念魏立德
附篇
何以解忧,唯有读书——李零先生谈求学之路与为学之道
有病不求药,无聊才读书
序言
写在前面
杂文的特点是“杂”,不
用板着面孔用学术讲话,我
喜欢。
古之所谓“杂”有双重含
义:一是兼收并蓄,什么都
包括,如《吕览》之“杂”;
二是无法归类,内篇不收,
外篇不入,最后剩下的话,
如《庄子》分内、外、杂篇
之“杂”。前者不以学科、门
派、家法划界,后者是“多
余的话”。
我的杂文写于不同时期
,随作随辍,难免杂乱无章
,但编成集子,还是要分分
类。
我写杂文,大约始于上
世纪80年代,最初用笔名(
吴欣)。我写过一篇小文,
《服丧未尽的余哀》,刊于
《东方纪事》1989年1期。
谁来约稿,我已记不清。当
时,没人知道我是谁,使用
笔名,就更没法知道。杂志
介绍作者,说我是“理论家”
,真逗——“理论家”就是无
法归类的家!
从那个时代起,我拉拉
杂杂写过不少文章,前后编
过四个集子:
1.《放虎归山》,辽宁
教育出版社,1996年8月。
2008年,山西人民出版社
出过此书的增订本,所谓“
增订”,主要是加了“近作十
篇”。
2.《花间一壶酒》,同
心出版社,2005年。2010
年和2013年,山西人民出
版社再版,先出平装本,后
出精装本。
3.《何枝可依》,生活
·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
年。
4.《鸟儿歌唱——二十
世纪猛回头》,北京大学出
版社,2014年。2015年,
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出过此
书的繁体版。
上述四集多讲“当下感受
”,等于个人眼中的“现代史
”,即古之所谓“私史”。读
者不难看出,前两个集子,
喜怒笑骂,语多嘲讽,后两
个集子,越写越严肃。风格
不同,时代使然。我的每个
集子各有主题,为了突出主
题,后出的集子有时会酌收
早先收过的文章,现在搁一
块儿出,当然不合适。
这次汇集旧作,除上述
四集,又加了两个集子,《
我的天地国亲师》和《蟋蟀
在堂》。责编李方晴跟我反
复商讨,对所有文章做重新
调整。旧集,凡重出之作,
尽量删除,只保留最初出现
的文章,唯一例外,我把怀
念父母老师亲友的文章从各
集中抽出,编入《我的天地
国亲师》。这活儿挺烦人,
我很感谢她的耐心和细心。
另外,与杂文创作有关
,我还有两个集子,顺便提
一下。
2013年,生活·读书·新
知三联书店出版过我的自序
集《小字白劳》(孟繁之编
)。这些自序是我的另一类
杂文,特点也是讲“当下感
受”,搁笔之际的“当下感受
”。
2014年,我还出过一个
杂文选,题目作《大刀阔斧
绣花针》,强调文体改造。
此书是应北岛、李陀之邀,
先刊于《今天》2014年秋
季号《视野:李零特别专辑
》,后作为“视野丛书”之一
,由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出
版。2015年,“活字文化”在
中信出版社出过大陆简体版
。此书所收几乎全是旧集中
的旧作,没什么新鲜玩意儿
。同年三晋出版社出版的《
回家》也是。
上述六个集子,不包括
《大刀》《小字》中的文字

上面说了,我的杂文多
是记录眼前发生的“一刹那”
,包括自序。多少年过去,
回头一看,这不就是“今天”
刚变“昨天”、学者叫作“历
史”的东西吗,一幕一幕,
历历在目。
考古学家讲“历史”,喜
欢用“过去”一词,如“阅读
过去”。
“历史”就是“过去”,过去
的就让它过去吧,逝者如斯
,不可能推倒重来。我的文
章肯定有不少错,一下笔,
白纸黑字,追悔莫及。我爱
截句,截句也有截过头、标
点太碎的毛病。错字病句应
该改,可以改,但历史不能
改,不可能改,想改也改不
了。
这次重出的旧作,凡旧
作按出版社要求“自我纠正”
因而以省略号隐去的地方,
请参看旧作。旧作还保留着
历史原貌,包括我的各种错
误。新作,有些不便讲的,
咱们也撤掉。
文天祥《正气歌》有这
样两句,“在齐太史简,在
晋董狐笔”。
董狐是山西人,我敬佩
的山西人。我想尊重历史,
尽量保存历史原貌。
2022年8月14日写于北京
蓝旗营寓所
导语
李零的杂文作品,因其敢于说真话、笔下有真情而备受关注,拥有大批读者。本书是继《放虎归山》《花间一壶酒》《何枝可依》《鸟儿歌唱》后,李零的又一部重磅新作,汇集了作者近三十年写作的怀念亲友、师长,以及记述自己人生经历的文章,是李零杂文作品中别具特色的一部。
在众人眼中,李零是一位成就斐然的学者、追捧的对象;在这本书中,李零却用极为平实的语言讲述着自己“出乎意料”的人生经历:没上过大学,也没读过博士,现在走到这一步,自己也没想到;小学和中学时代,是个“坏学生”,却发誓将来要当个好老师;插队期间真的当了老师,又自我感觉很失败……“工农兵上大学”没上成,遂埋头研究银雀山汉简,结婚生子了,却还没有工作,面对两份“铁饭碗”,终究没能下决心……没想到后来当上了大学老师,更没想到会拜在名师门下,做自己一生最想做的事……
在这本书中,李零自始至终“用自己的生命体验来讲话”。对故人、故事的记述,也蕴含了有价值的学术史料;对亲人、师友的追忆,也让自己的人生经历跃然纸上。一篇篇文章也是一帧帧老照片,它们铸成的记忆大厦,是对李零其人的最好注脚。
精彩页
母也天只(短札三则)
最早的记忆
2001年5月2日,早晨5点30分,单单打电话,他说,请你千万别难过,奶奶走了。
想不到已经出院的她,还是无法抗拒衰老。单单说,奶奶睡着了,九十四岁的她,安静地停止了呼吸。
我躺在床上,泪流满面,想,拼命想,追寻记忆中的母亲。
现在算起来,妈妈整整大我四十岁,她是1908年生,我是1948年生。妈妈说她有过七个孩子,和爸爸的兄弟姐妹一样多,可惜前面的四个男孩都夭折了。第一个孩子死,她很伤心。她说,现在回想,恐怕是得了大脑炎。第二个孩子,是受飞机轰炸惊吓,也死得可怜。后来,她从沁源领养了大姐,视同己出。大姐长我五岁。妈妈特别疼大姐。后来,解放军进京途中,有了二姐,有了我。
我今生最早的记忆,有个坐标,是妹妹的出生。那是我对妈妈最早的记忆。爸爸带我到医院看妈妈,买了苹果。她躺在床上,我说,妈妈吃苹果,妈妈说,俺孩吃。这种声音对我有强烈刺激。小时候,她给我念小人儿书,也是这种声音。在武乡,我也听到过这种声音,带着乡土气息的爱,动物式的爱。她用一把水果刀,慢慢地削苹果。因为妹妹比我小两岁,那肯定是1950年9月15日后的几天,我两岁零三个月。
后来,我们不断搬家。妈妈说,最初我们住先农坛,那时,我还不记事。有点记忆的家在拈花寺。
小时候,妈妈总是叮嘱我,不许说假话,不许拿别人的东西,出门一定告她我到哪儿去了。我很害怕,因我不在,让她担心。现在,我不在她身边,她走了。她已痴呆多年,她不知道我到哪里去了。
2001年5月2日写于香港城市大学中国文化中心
一把银勺
一把银勺,陪我七十多年,普普通通,平平常常,每天吃饭,从筷笼中掏出,吃完,洗净,再插回去,不知多少回。
这把勺子并不起眼儿,一点儿都不起眼儿,因为从一侧入嘴,一天一天,一年一年,年头久了,勺口左侧被磨损,变薄,缩进去一块儿,好像不太圆满的月亮,细长的勺柄,后端有只线刻的蝴蝶,因为过于简化,好像一只小蛾子。银器,长期不用,早晚会氧化变黑,我这件不同,每天用,颜色虽不够鲜亮,有点灰不溜秋,称为银灰色,总还说得过去。
妈妈说,小时候,我脖子上挂副银锁。她把银锁拿去化了,打了些小玩意儿,手镯和勺子。小时候,我不爱穿带扣子的衣裳,上衣拉锁的拉头挂个兽头状的小铃铛,就是那副银锁剩下的玩意儿。最后,什么都没了,只有勺子留下来。妈妈就是拿这把勺子喂我,看我一天天长大。
我们都是吃“妈妈饭”长大,擦圪蚪、抿圪蚪、和子饭(一种小米、杂面、红薯、山药蛋混合的食物)、苦累(也叫傀儡、不烂子、蒸菜)、黄煎(一种用鏊子烙的玉米饼)、砍三刀(一种黄米面油炸的东西)……那种味道,你一辈子忘不了。
枕边,妈妈给我念书,印象最深是《西游记》,柔声细气,抑扬顿挫,好像山西版的孙敬修〔“那个孙(乡音sōng)悟空呀”〕。苏联动画片,变成小人儿书,有《一朵小红花》《金羚羊》……那种声音,你一辈子忘不了。
有时,妈妈会哭,有时为我,有时为她自己,更多不知为什么。她走的时候,我心中蹦出一句诗,“梦里依稀慈母泪”,那是鲁迅的句子。
妈妈不在了,只有这把勺子还在。
有一天,我突然感到这把勺子的珍贵——对我珍贵,只对我珍贵。我请朋友给它做个囊匣,准备把它供起来,不再用它吃饭。她把勺子用纸包了包,揣进兜里。
这一去,等呀等,好久没消息。
有一天,朋友来了,拿出个漂亮的盒子,里面放着一套银餐具,雪白锃亮,她说,憋了很久,真不好意思跟你说,那把勺子找不到了,我买了这个……
我一时无语。
郁闷归郁闷,没辙还是没辙。我跟她说,算了,那是件无法替代的东西,无法赔偿也无需赔偿,你还是把它拿回去吧。启功临走时还惦着他的画。他说,“物能留下,人留不下呀”(允丽《外家纪闻——启功先生外祖家的事》,北京:文物出版社,2012年,6—13页)。
其实,物也会消失,经常是莫名其妙地消失,掉进记忆的黑洞,永远回不来。
2021年3月13日写于北京蓝旗营寓所P18-21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3/31 12:5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