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苏巨黎咪彝族传统思维研究 |
分类 | 人文社科-法律-中国法律 |
作者 | 李琦//张学立 |
出版社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本书在以逻辑学为主的多学科研究视域下分析和揭示了彝族经典文献《苏巨黎咪》的彝族传统思维和特征,结合民族学、语言学的研究方法,从多角度提炼了彝族传统思维的深刻内涵,探寻了彝族传统思维生成机制,分析了彝族语言、思维、文化之间的关系,考察了其在当代社会的继承和转化,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积极作用。 作者简介 张学立,贵州民族大学校长、教授,博士,博导。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贵州省核心专家,贵州省高校哲社“黔灵学者”,中国逻辑学会中国逻辑史专委会主任、贵州省逻辑学会会长。主持或参与国家社科重大招标项目及省部级项目10余项,出版著作17部,发表论文70余篇。 目录 第一章 《苏巨黎咪》的内容、性质和价值 第一节 内容与思想 第二节 性质与价值 第二章 彝族传统思维和论证 第一节 彝族传统论证及其特征 第二节 彝族传统思维及其特征 第三章 彝族传统思维的生成:语言、思维与文化 第一节 彝族语言(文字)与思维 第二节 彝族文化与思维 第三节 彝族传统思维生成机制 第四章 彝族传统思维在当代的继承、发展与价值 第一节 彝族传统思维的继承与发展 第二节 彝族传统思维的当代价值 第五章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序言 现在,逻辑学已发展成 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出 现了诸多分支。早在1931 年,亨利希·肖尔兹的《简 明逻辑史》在讨论逻辑类型 时就指出,我们不能肯定所 有逻辑类型都已被讨论,诸 如拉斯克的《哲学的逻辑》 (1910年)、E.曼海姆的《 具体概念的逻辑》(1930 年)、弗兰兹·波姆的《美 学的逻辑》(1930年)、 H.皮希勒的《社会的逻辑》 (1924年)等都没有打算 对他们所使用的“逻辑”一词 进行解释,这足以说明逻辑 已经陷入危机,甚至面临解 体的威胁。这说明,那时已 经有研究者觉察到了逻辑多 元化发展的趋势。这里的“ 危机”和“威胁”的意思应是 人们对“逻辑”一词的不同理 解使得逻辑类型开始增多, 以至于传统逻辑观将被打破 。的确,20世纪中期以后, 逻辑学的发展逐渐步入一个 新的阶段,哥德尔、维特根 斯坦、乔姆斯基、莫里斯· 梅洛-庞蒂、苏珊·哈克、迈 克尔·波兰尼等人的研究为 逻辑学的新阶段创造了条件 。无论是哥德尔的不完全定 理对“绝对真理”的证伪、维 特根斯坦的语言游戏说对本 质主义的反驳,还是乔姆斯 基的心理主义语言学对心理 实在性的呼吁,都证明了人 工语言和形式系统的局限性 ,以及重返自然语言的历史 必然性。20世纪70年代, 认知科学得以形成,它对理 性主义的逻辑学甚至近代以 来西方理性主义思想提出了 挑战。“认知科学由哲学、 心理学、语言学、人类学、 计算机科学和神经科学6大 学科支撑,是迄今最大的学 科交叉群体,在某种意义上 ,可以说是数千年来人类知 识的重新整合。认知科学的 诞生,为众多学科的交叉融 合提供了可能的框架,也预 示着一个新的科学综合时代 的到来。” 在此背景下,逻辑学迎 来了它的新转向,认知逻辑 体系逐步建立。“认知逻辑 (cognitive logic)是将认 知科学的学科框架映射到现 代逻辑的背景之中而得到的 新的学科体系。”它“主要解 决的问题是:给出知识获取 、知识表达以及知识扩展和 修正的认知模型和方法。实 现的路径和目标是:将逻辑 学的研究与认知科学、心理 学、语言学以及计算机科学 相结合,建立以逻辑为核心 的跨学科体系,促进逻辑学 及相关学科的发展;将逻辑 学研究与科学技术的前沿问 题相结合,利用逻辑方法解 决社会科学与工程应用中的 具体问题”。认知逻辑无论 在语言基础上还是在研究方 法上都更加重视人(语言的 使用者),试图建立一套并 非适用于所有人,而只适用 于语言使用者的逻辑理论。 认知逻辑的出现为逻辑学与 心理学、语言学、人类学的 结合提供了新的平台。 《人类的心智与认知》 (2016年)提出并凸显“全 学科覆盖,多学科综合交叉 ”的认知科学研究,其具体 的研究对象按科学标准划分 的“五层级认知理论”展开( 该理论将人类的认知划分为 神经、心理、语言、思维、 文化五个层级,它们由低级 到高级形成“神经认知、心 理认知、语言认知、思维认 知、文化认知”的序列), 为文化研究提出高阶认知理 论,高阶认知理论源于“五 层级认知理论”,相对于低 阶认知,高阶认知致力于研 究人类特有的认知,即语言 认知、思维认知和文化认知 。 不同的学科和学者对思 维的理解有所不同。《马克 思主义哲学全书》认为,思 维方式即“思维的诸要素、 诸层次的相互联系、相互作 用而构成的思维样式,思维 主体反映、认识和把握思维 客体的定型化、稳定化的理 性认识方式”。《墨家逻辑 与亚里士多德逻辑比较研究 》认为,思维方式“可以指 长久稳定又普遍起作用的思 维方法、思维习惯、对待事 物的审视趋向和公众认同的 观点”。《思维方式与社会 发展》认为,“思维方式是 人的认识定势和认识运行模 式的总和……认识定势,指 认识活动开始前的一种认识 态势,即是主体先存的意识 状态,如思维的功能结构、 认识图式、认识的心灵状态 ,等等……认识运行模式, 指认识运行的方法、逻辑、 线路、公式,等等”。《思 维学引论》认为,“思维方 式是不同时代的不同主体在 思维过程中继承和改造前人 的思想方式的基础上形成的 ,又为该时代的不同主体普 遍采用的,反映和把握对象 的一般方式。用现代科学的 语言说,思维方式就是主体 获取、加工、输出信息的方 式”。《哲学通论》认为, 思维方式是人类精神活动的 重要内容,对思维方式的研 究是人类对自身主体性的一 种反思……思维方式具有鲜 明的时代特征,是主体和客 体双向互动中不可缺少的手 段和工具……思维方式是主 观性和客观性的统一,其运 作过程是由多种因素构成的 ……思维方式的形成建立在 实践的基础之上,是实践活 动内化的一个过程,实践活 动的发展就会要求思维方式 不断地随之而发生变化,会 不断地生成新的思想、新的 观念、新的思维规范。社会 实践不断地为思维方式提供 新的内容,思维方式又在实 践的基础上不断地开拓新的 思维空间,拓展和加深人们 对社会生活的认识和理解。 以上定义虽各有侧重,却有 一共性,即均认为思维方式 既不是人们头脑中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