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周易辨原(2版)/黄天骥文集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
作者 | 黄天骥 |
出版社 | 广东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周易》即《易经》,是中华传统经典之一。《周易辨原(第二版)》在第一版基础上进行了认真修订,书中黄天骥老师贯彻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将神秘的卦象卦辞解释为日常生活现象,并以此为起点,结合自身学养和推理,完成对周易的分析论证。《周易辨原(第二版)》是对易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突破,对当下学术研究具有重要启示。 作者简介 黄天骥,1935年11月生,广东新会人。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中山大学中文系主任、中国戏曲学会副会长、中国古代戏曲学会会长。主要研究中国古代文学、中国戏曲史和古代诗词;与其他同志一起,经过多年努力,使中山大学成为国内外同行公认的研究中国古代戏曲的权威。与北京大学袁行霈等共同主持编纂的《中国文学史》入选教育部“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在国内有广泛影响。1987年,专著《中国戏曲选》获教育部教材一等奖;2000年,《中国文学史》(宋元卷分卷主编)获得国家图书一等奖;2001年,《全元戏曲》获国家古籍整理规划小组全国古籍整理一等奖;2001年,获北京市第三届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特等奖;2002年,《全元戏曲》获教育部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2005年,获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特别学术成就奖等。 目录 绪论 我为什么要研读《周易》 何谓《周易》 《周易》的卦和爻 《周易》的爻辞 爻辞与爻符的关系 爻辞的内容 怎样看彖辞 怎样看象辞 第一 《乾》辨 对“乾”的不同理解 龙,其实是蛇 阳光下蛇的各种形态 卦辞的含义 对世界普遍规律的认识 触及伦理和政治的层面 第二 《坤》辨 土地、流水 秋天的原野 秋之祭 承顺天,人际关系的基础 厚德载物和修养 第三 《屯》辨 聚居的地方 村里的婚事 矛盾与安定 以贵下贱和“得”民 第四 《蒙》辨 “蒙”是什么 围捕小野猪 “时中”的体悟和主观能动性 第五 《需》辨 从“需”说到“雩” 旱祭的记录 点起火把祭天 坚持原则和柔性对付 第六 《讼》辨 有关诉讼的情况 对待争执诉讼的正确态度 争讼有险,相信上司 第七 《师》辨 军旅中要注意的事项 关于指挥和统帅军队 第八 《比》辨 “比”是什么意思 怎样对待归附者 能攻心则反侧易安 第九 《小畜》辨 畜牧时碰上坏天气 提高本领,等待机会 第十 《履》辨 履虎尾不咥人 亨祭中的舞蹈 由舞蹈引申到政治层面 第十一 《泰》辨 小往大来的意涵 上下沟通和留有余地 第十二 《否》辨 驱赶晦气的祭祀 否之匪人和大往小来 “否”的严重性及其解决 第十三 《同人》辨 一次战役的记录 守城战术的总结 军队的领导问题 第十四 《大有》辨 在庆丰收的大会上 把握时机和遏恶扬善 第十五 《谦》辨 谦和嗛、歉 赈济饥民的背后 裒多益寡,称物平施 跳出“谦逊”的光圈 第十六 《豫》辨 豫,富裕者 驾驭管治集团内部的办法 灵活与坚定 天地圣人,皆以顺动 第十七 《随》辨 献俘前的一次小动乱 识时务者为俊杰 第十八 《蛊》辨 蛊是腹中虫吗? “幹”和“裕”的区别 对待上级的做法 慎重地改革积弊 第十九 《临》辨 迎神的礼仪 迎神祭祀要注意的事项 从迎神祭祀引申到管治 第二十 《观》辨 灌盥和献牲 古代的泼水节 “神道设教”与“观民设教” 第二十一 《噬嗑》辨 噬嗑和刑讼有关吗? 会是“狼”来了吗? 从石屋引申为监狱 第二十二 《贲》辨 一次送嫁迎娶的盛会 从婚礼想到教化 第二十三 《剥》辨 性侵犯的记述 从登徒子好色得到的启发 第二十四 《复》辨 归去来兮 平安二字值千金 从归家之路说到天道、政道 第二十五 《无妄》辨 对无妄不同的解释 “无”与舞与巫 男巫和女巫 巫的各种活动 …… 序言 “我又写完了一卦!” “今天已经写到第六十三 卦了。” 近一两年,我和天骥师 在晚饭后散步时,经常听 到他讲述当天的写作情况 。《周易辨原》一书,就 是这样一卦一卦地写出来 的。 这本书的写作缘起,可 以追溯到20世纪的90年代 。天骥师为博士生开设“古 代典籍选读”课程,精读过 《老子》《庄子》《论语 》,也逐字逐句地释读过 《周易》。对于《周易》 ,天骥师别有会心,每每 有一得之见,备课时写在 书上,课间讨论,偶有生 发,也随手笔录,愈积愈 多,稍具规模。有时候, 道出一个大胆的想法,发 前人所未发,那一种兴奋 劲儿难以掩饰;有时候, 反复思量,瞻前顾后,未 免犹豫再三,战战兢兢。 一晃多年过去,热处理之 后冷处理,冷处理之后又 热处理,天骥师找到了切 入口,静下心来,以古稀 之年安坐在电脑之前,凝 视着屏幕上跳出来的一个 个方块字,然后选字、换 字,组成句子、构成段落 ,还要时不时地左查查, 右翻翻,找字源,注出处 ,忙得不亦乐乎。 书是一卦一卦地写出来 了,可天骥师并没有像过 去的一些学者那样把每一 卦的爻辞做分割处理。他 注意到每一卦的六首爻辞 其实是互有关联的,不可 切割的;它们写的是同一 件事,环绕着的是同一个 题旨。于是,试着理顺卦 辞、爻辞的原意,再分析 [彖辞][象辞]的相关 阐述。换言之,天骥师有 一个核心观念,每一卦都 关涉上古社会生活的某一 种具体情境,卦辞、爻辞 的原初意义都具有“情境性” ,它们本来是古代人民生 活和社会状态的历史记录 。笼括来看,如果说,每 一卦所反映的社会情景都 只是一些“碎片”的话,那么 ,做一番“整合”的工夫,可 以看到,卦辞、爻辞所涉 及的“情境”有:狩猎和畜牧 生活、天灾境况、祭祀活 动、村落生活细节及上古 婚俗、社会管制与战乱事 件等。卦辞、爻辞用语简 括,可透过简括的用语, 回归其“原初”的语境,寻找 这些简括用语背后的意象 ,用联系的观点,用“情境 思维”,用考古研究成果, 把多种“碎片”黏合起来,却 也能发现,《周易》并非 如某些人所阐释的那么“玄” :掌握住其“情境性”,说不 定会有切实而有趣的解读 效果,《周易》简奥的文 本与我们的距离也就拉近 了。《周易辨原》所要“辨” 的“原”,似可作如是观。 其实,对于《周易》, 如果我们跳出“义理派”与“ 象数派”两军对垒的易学史 格局,追寻前人值得借鉴 的解《易》思路,可以说 ,“辨原”的路数也是渊源有 自,不是横空而出。 我们今天说的“情境”, 大略与古人所说的“象”相近 ,“象”就是具象、物象,是 物理性的,而非精神性的 。“象”与“义”,究竟孰先孰 后?宋叶适认为“六十四卦 皆因其象以成理”(《习学 记言·周易四》),主“义出 于象”之说,刚好与三国时 王弼的“象之所生,生于义” (《周易注·乾》)的说法 相反。叶适还说:“物之所 在,道则在焉。”(《习学 记言·皇朝文鉴一》)强调 抽象的“道”是源于具象的“ 物”的。清王夫之说得更为 明晓:“天下无象外之道”; “《诗》之比兴,《书》之 政事,《春秋》之名分, 《礼》之仪,《乐》之律 ,莫非象也。而《易》统 会其理”。于是,“天下有象 ,而圣人有《易》”(《周 易外传·系辞下传》)。清 章学诚《文史通义·易教上 》开篇即道:“六经皆史也 。古人不著书;古人未尝 离事而言理。”先哲已经揭 示,抽象的道理、意义, 不可能脱离“事”、脱离“象” 而产生;这些有头脑的学 者在解读《周易》时已经 初步有了“联系”的观点。当 然,不一定要给他们贴上“ 唯物”的标签,但他们有“实 事求是”的治学精神,却是 毋庸置疑的。及至近现代 ,郭沫若先生著《〈周易 〉时代的社会生活》等, 那是比较自觉地用“唯物”的 观点来看待《周易》的; 李镜池先生著《〈周易〉 筮辞考》等,也注意到“卦 爻辞中的故事”。这些研究 ,比古代先哲的著述更推 进了一步,将“象”的内涵与 社会生活史密切联系起来 ,在“还原”《周易》的社会 情境方面为后人开了先路 。 天骥师著《周易辨原》 ,其学术思路可与上述学 者“接轨”,而其“情境意识” “情境思维”则更为自觉,因 而对某些传统的理解更具 颠覆性。翻开这一本书, 可以看到,一个一个上古 时代的生活“碎片”,原来是 那么富有生活气息,原来 是那么俚俗,原来是那么 惊心动魄的。可在这些折 射着初民人生悲欢的“碎片” 背后,古人也在寻找着生 存的智慧以及应对各种各 样的人生困境的方法。从 具象到抽象,从有“故事”的 画面去领悟或腥风血雨, 或野外欢愉,或人兽杂处 的“画外之音”。了解其“画 外之音”,则可以或浅或深 地理解《周易》的“义理”。 犹记得不久前的一天, 天骥师打来电话,说《周 易辨原》的清样已经校改 一遍,卷首的“序”还“空”着 ,有意让我来“填”上去。我 向来胆小,却不知为何, 竟然胆大,当即受命。古 人于“序”,诚惶诚恐,顾炎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