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推拿手法学是学习、研究推章手法的动作结构、动作原理、训练方法、作用机制及临床应用规律的一门学科,是中医院校针灸推拿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和主干课程。本教材内容包括:绪论,介绍推拿手法学的定义、内容、课程目标以及学习方法;第一章为推拿手法学的发展简史;第二章为推拿手法学基础;第三章为基本手法,介绍传统的七大类基本手法;第四章为小儿推拿手法;第五章为推拿手法人体操作;第六章为刮痧与热敷疗法,第七章为推拿手法的现代研究。同时,编制了以扫描二维码作为本课程学习的辅助模式,包含教学视频、学习课件、课后习题和沟通交流平台等板块,这是出版融合发展方面的积极创新,对切实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学习和练习,推动传统推拿手法课程建设有着重要意义。本教材适用于全国普通中医院校五年制、七年制针灸推拿学专业,以及骨伤、康复、运动医学专业(或方向)的本科生,也可作为中医学专业或针灸推拿、康复技术专业大专、高职的参考教材。 目录 绪论 一、推拿手法学的定义 二、推拿手法学的内容 三、推拿手法学的课程目标 四、推拿手法学的学习方法 第一章 推拿手法学的发展简史 第一节 推拿手法的起源 第二节 推拿手法学理论体系的发展 一、秦以前 二、秦汉三国时期 三、隋唐时期 四、宋金元时期 五、明清时期 六、近现代 第二章 推拿手法学基础 第一节 推拿手法的定义 第二节 推拿手法的命名 第三节 推拿手法的分类 第四节 推拿手法的补泻 第五节 推拿手法的作用及机制 一、调节筋骨的作用及机制 二、调节脏腑的作用及机制 三、其他作用及机制 第六节 推拿手法操作的技术要求 一、松解类手法 二、整复类手法 第七节 推拿手法操作的一般注意事项 一、体位的选择 二、手法刺激强度的把握 三、手法操作过程中_的施力原则 四、手法的变化和衔接 第八节 推拿手法的适应证和禁忌证 一、适应证 二、禁忌证 第九节 推拿异常情况预防和处理 一、瘀斑 二、晕厥 三、骨折 四、疼痛 五、皮肤破损 六、内科意外 第十节 推拿介质 [附] 膏摩方 第三章 基本手法 第一节 摆动类手法 一、一指禅推法 [附1]缠法 [附2]跪推法 二、一指禅偏锋推法 三、攘法 [附]加压攘法 四、揉法 [附] 勾揉法 五、摆动类手法小结 六、摆动类手法文献辑录 第二节 摩擦类手法 一、推法 二、擦法 三、摩法 四、抹法 五、摩擦类手法小结 六、摩擦类手法文献辑录 第三节 振动类手法 一、振法 二、抖法 三、振动类手法小结 四、振动类手法文献辑录 第四节 挤压类手法 一、按法 [附]指压法 二、点法 [附]掐法 三、捏法 四、拿法 .[附]抓法 五、拨法 六、捻法 七、插法 八、挤压类手法小结 九、挤压类手法文献辑录 第五节 叩击类手法 一、拍法 二、击法 [附]啄法 三、、弹法 四、叩击类手法小结 五、叩击类手法文献辑录 第六节 运动关节类手法 一、拔伸法 [附] 勒法 二、摇法 三、屈伸法 四、背法 五、扳法 六、运动关节类手法小结 七、运动关节类手法文献辑录 第七节 复合手法与特殊手法 一、推摩法 二、推揉法 三、搓揉法 四、拿揉法 五、按揉法 六、推拔法 七、捏脊法 八、牵抖法 九、扫散法 十、复合手法和特殊手法小结 十一、复合手法和特殊手法文献辑录 第四章 小儿推拿手法 第一节 单式手法 一、推法 二、运法 三、掐法 四、捣法 五、刮法 第二节 复式手法 一、黄蜂入洞 二、黄蜂出洞 三、开璇玑 四、按弦走搓摩 五、打马过天河 六、运土入水 七、运水入土 八、水底捞月 九、猿猴摘果 十、赤凤点头 十一、总收法(按肩井法) 第五章 推拿手法人体操作 第一节 头面部操作 一、头部 二、面部 第二节 肩与上肢部操作 一、肩部 二、上肢部 第三节 颈项部操作 一、俯卧位 二、坐位 第四节 胸腹部操作 一、胸部 二、腹部 第五节 背腰骶部操作 一、俯卧位 二、侧卧位 第六节 下肢部操作 一、俯卧位 二、仰卧位 第六章 刮痧与热敷 第一节 刮痧疗法 一、概述 二、操作 三、常用手法及分类 四、适应证、禁忌证和注意事项 五、现代研究进展 第二节 热敷疗法 一、概述 二、操作 三、适应证、禁忌证和注意事项 四、常用药物 五、常用组方 六、作用机制 第七章 推拿手法的现代研究 第一节 推拿手法基础研究 一、量化标准化研究 二、生物学效应及机制研究 第二节 推拿手法临床研究 一、对运动系统的影响 二、对神经系统的影响 三、对呼吸系统的影响 四、对消化系统的影响 五、对循环系统的影响 六、对生殖泌尿系统的影响 七、对内分泌和免疫系统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