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走向红氍毹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刘连群
出版社 天津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该书是关于几代京剧演员的艺术道路的评传合集。论述艺术家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下,对艺术不畏艰辛,执着追求的精神与历程,特别是前辈大师、艺术家的奋斗足迹,为后人传承、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树立了楷模。全书分为上、中、下三个篇章。上篇:梨园传奇,主要描述老一辈大师、名家的艺术与人生历程,突出共性中的个性,从不同角度阐释留给当代的启迪;中篇:岁月留痕,寻觅、浓缩艺术家的成就及其闪光点;下篇:艺苑印象,讲述与当代部分老、中、青演员的接触与感受。该书的问世,是对新一代京剧人的激励,也将吸引更多读者了解和走进京剧艺术。
目录
艺路缤纷(自序)
上篇:梨园传奇
程长庚:神秘的三年
单刀叫天儿——传奇谭鑫培
“老乡亲”的“天地大舞台”
天津卫“打”红了杨小楼
1913:梅兰芳的不眠之夜
言菊朋“下海”前后
“薄冰”走来的郝寿臣
从最远处走向辉煌——马连良的抉择
侯喜瑞幸会“活曹操”
高庆奎“三不争”
金少山——奇才的崛起与陨落
绚烂与平淡:杨荣环的京剧人生
厉慧良: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
何日再“铜锤一举”——写在名净王泉奎诞辰九十周年
张春华:泪洒天华景
第二次生命从六十岁开始——记京剧表演艺术家王金璐
走向红氍毹——李世济与唐在炘的故事
哈宝山的“配角艺术”
中篇:岁月留痕
周信芳“丹桂”八年不移
荀慧生幸遇慧眼
机遇由不得奚啸伯
裘盛戎也抱猫了
世纪名伶赵松樵艺广技绝
不该淡忘的管绍华
张世麟重返《雁荡山》
程正泰古稀之年不老
下篇:艺苑印象
黑与红
又见赵燕侠
王则昭“祖谭宗余”
“一代猴王”董文华
孙岳印象
“奇人”孙毓敏
温玉荣的选择
江其虎:京剧小生中的一员虎将
“张派之星”赵秀君
李佩红:从“大刀马”到“大青衣”
拓展与突破——看董玉杰的三出戏
裘门有女
氍毹十载看朱福
外一篇
箱倌儿
外二篇
“金嗓鼓王”之谜
传余后记:大师并未去远
序言
艺路缤纷
这是一本写人在路上的
书。从艺之路,从台下到台
上,由幕后到台前,一路行
走留下的瞬间和足迹。
书中的记述和积累,也
一直在“路”上,时“走”时停
,断断续续地绵延了二十余
个春秋。
20世纪90年代,相识多
年的从事古典文学研究的许
幼珊先生,退休后在一家出
版社兼职,聊天时听我讲了
几位京剧名角的逸事,涉及
他们走红前后的经历,他也
是喜欢戏的,听了以后深感
有趣,顿时建议我写下来。
京剧界那么多人们喜爱的名
角,就从如何成名的角度切
人,对他们的故事加以形象
化的描述,一定会有读者。
当时甚至连书名都拟想好了
,叫作“梨园名伶走红之谜”
,今天看来,颇有几分吸人
眼球的神秘色彩。我自幼迷
戏,由戏及人,原就对一些
大师、名家心仪已久,对行
内外老人们讲述的人物掌故
印象尤深,又刚写过一本艺
术家的传记,并且在创作梨
园题材的小说,因此很为这
样一本书的选题心动,于是
应承下来。
刚开始,一连写了几篇
,进展顺利,但后来速度放
慢了。一来我当时还在文联
的工作岗位上,兼着艺术家
杂志社的执行副主编,事务
和各项活动确实较多;二来
写东西的面比较杂,往往随
遇而忙,从小说到影视剧本
等,后来随着与京剧界的联
系增多,又为相关的研究和
评论活动分去精力,这样一
来可供自由支配的业余时间
就更少了。虽然我一直切身
感到。不同的艺术门类和专
业形式——戏曲与文学、舞
台与影视、理论与创作——
都是相通的,互有增益,但
时间与精力终归是有限的,
难免会分身乏术,顾此失彼
,书稿的进度便拖了下来,
未能如期完成,这使我至今
抱愧于老先生的一番热忱。
不过,焦点不断转移,
有关内容的书写并没有终止
。那些年只是跟着时间和感
觉走,时断时续,篇幅或长
或短,而且除去京剧界早期
的前辈大师、名伶之外,又
和当时尚健在的部分大家、
名家,在日常接触的基础上
,寻机长谈,有了更深一步
的了解和感受。这部分文稿
,边写边在报刊陆续发表,
颇受关注,多有转载,确实
是有读者的。
京剧艺术如诗如画,绚
丽多姿。舞台上美的塑造者
——演员的从艺和通往成功
之路,也是异彩缤纷,既有
共性,也有个性,由于内中
起作用的因素和条件很多,
往往是后者构成了各自不同
的引人寻踪觅迹的故事。
所谓共性,包括主观和
客观两方面。主观就是人们
通常讲的天赋加勤奋。艺术
需要天赋,如演员的嗓音、
扮相、身材、悟性等先天条
件,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
,又纳入了遗传基因的作用
,而勤奋,应属所有成功者
必不可少的身心付出。客观
则指环境、师承、机遇等外
部因素。这些都关乎并且在
某种程度上影响和决定着艺
事的发展,却又因人、因时
而异,各不相同,很难有人
诸项齐备、水到渠成,那不
足或缺失造成的崎岖与曲折
,就预留下个性张扬的空间
,酿就了一个个艺术与人生
的梨园传奇。如被尊为“伶
界大王”的谭鑫培,在他早
年的闯荡经历中,分外突显
的是意志、眼光和胆识的力
量;名列“三大贤”之一的武
生宗师杨小楼,出身名门,
天资卓越,从艺初期却苦于
得不到京城内行的承认。一
度灰心欲遁入空门,有论家
称,他的艺途转折点与天津
两家戏园打官司有关,如果
这也属于机遇,是否应视作
偶然中蕴含着必然呢?还有
“净行三杰”金少山、郝寿臣
、侯喜瑞,都是开宗立派的
大师,其中金少山占尽天赋
优势,至今被认为前无古人
、后未见来者,且技艺超群
,艺途高峰期以“金霸王”的
美称红遍大江南北,但艺术
生命却远不如郝寿臣、侯喜
瑞绵长,盛年早故,令人叹
惋,而郝寿臣一生律己极严
,洁身自好,“如履薄冰”;
侯喜瑞见贤思齐,砥砺攻坚
。以一副沙哑嗓音自创一派
,二人于耄耋之年仍多有建
树,相比之下。很容易让人
想到性格决定命运的人生命
题……应该说,前辈大师、
艺术家的艺坛足迹,留给后
人的感悟,已然远不止于戏
内之功。
艺有传承,本书也收入
了前些年应报刊之约写的当
代部分中青年名家、演员的
文章。
书的最后一部分,“外一
篇”《箱倌儿》,我曾经为
央视戏曲频道撰写过专题片
,箱倌儿作为梨园古老的幕
后行业,与舞台绚烂夺目的
歌舞形象息息相关,尚鲜见
于文字表述。
“外二篇”写的是两位曲
艺大师。艺坛历来有“戏曲
、曲艺不分家”的传统,两
位大师生前还都曾经粉墨登
场演过戏,列入“走向红氍
毹”题中,也是一份对艺途
多彩的纪念吧!
是为序。
导语
本书是一本写人在路上的书。从艺之路,从台下到台上,由幕后到台前,一路行走留下的瞬间和足迹。书中的记述和积累,也一直在“路”上,时“走”时停,断断续续地绵延了二十余个春秋。
京剧艺术如诗如画,绚丽多姿。舞台上美的塑造者——演员的从艺和通往成功之路,也是异彩缤纷,既有共性,也有个性,由于内中起作用的因素和条件很多,往往是后者构成了各自不同的引人寻踪觅迹的故事。
精彩页
程长庚:神秘的三年
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朝廷庆祝乾隆皇帝八旬寿辰,徽班“三庆班”奉调进京献艺,此后徽调、汉调等演员和班社接踵而来,与在京的兄弟剧种群芳竞放,相互交融,开启了京剧孕育、形成的历史进程。
京剧形成于1840年左右,距今不到二百年。戏曲史上,一个新的剧种的诞生、发展,除去一定的社会条件,离不开一代又一代杰出的表演艺术家的引领和主导作用。然而,由于时代的局限,京剧早期特别是开创阶段的领军人物的舞台和人生足迹,缺少完整、清晰的记述,其中,被尊为“京剧鼻祖”“重要创始人”“伶圣”的程长庚,从艺途中就有关键的三年语焉不详,留下了带有某种神秘色彩的“空白”。
那是他初次进京演戏受挫前后的一段经历。《清代燕都梨园史料·异伶传》中称:“程长庚,安徽潜山人也……舆笋估都下……登台演剧未工也。座客笑之,长庚大耻,键户坐特室,三年不声。”“舆笋估都下”,说的是一路推车到京城贩卖竹笋,也有史料称他为“卖乐器之小行商”。程长庚的家乡盛产竹子,携他同行的舅父也是戏班中人,会做乐器,竹子是制作伴奏乐器笙、管、笛、箫和胡琴的材料,以此赚取途中和初到京城的花费,均有可能。疑点在于首演失利后的“键户坐特室,三年不声”。
1944年《国民杂志》载《程长庚史话》以及《中国人名大辞典》等都有同样或相似的表述,而且紧随其后,都讲到“闭门三年未出”,演《文昭关》一剧,即“一鸣惊人,大得喝彩”,观者“皆狂叫动天”,多家的说法非常一致。这就不免令人疑惑,一个演员把戏演砸了,回去把自己紧关在屋里。三年不作声、不出门,就能够发生如此巨大的变化,再度登台判若两人?即使是“传奇”也失之过于离奇,于是成为待解之“谜”。
对于程长庚这样为京剧立下开创之功、名垂青史的艺术家身上的疑点,是应该尝试着去解开的。重新翻读有关的史料、评述,收集近年来新的挖掘、研究成果,后者虽然观点、说法各有异同,有些还是相互矛盾、对立的,但通过对照、比较和梳理,寻踪觅迹,还是可以进行一些新的追溯和解读的。
首先,要从初演失利的原因和影响说起。程长庚生于1811年,普遍认为他第一次进京时只有十几岁,嗓音、扮相、身材等天赋出众,曾在家乡的科班学艺,也登台演过戏,颇受好评,但从年龄、技艺、经验以及适应环境的能力考量,肯定与京城的水准、要求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客观上,按旧时传统的搭班规矩,新来的演员,后台管事的派什么戏就得唱什么,不能讲条件,不会就走人别干,而那天派下来的恰恰是程长庚不太熟悉的戏码,舅父临时救急给说了说,依然给初来乍到的紧张心情更添加了几分忐忑。到演出时,临场又遇上两地戏路、演法不同,他在帘内等着唱[导板]出场,鼓佬打出的锣鼓点却是直接出场的“紧长锤”,顿时犹豫着不知如何是好,有的说法称鼓佬故意欺生,程长庚怎样遥相示意、打招呼,鼓佬都不改。眼看台下等得不耐烦了,管事的在身后硬是把长庚推了出去,当时到台上的仓促、慌乱可想而知。这注定是一场不平静的演出。再演到开口演唱的时候,他洪亮的嗓门儿原本属于优势,又因带有家乡的安庆口音,不被听惯了京音的观众所接受,声音越大反而越觉得不适,观众积蓄的不满终于爆发,倒彩声潮水般地一波接一波地袭上台来……
世间行业众多,成败得失往往立见于大庭广众之下的很少,演员属于后者中分外突出的一行,风光与风险并存,荣辱尽在转瞬之间。京城首演遭受的挫折、打击之重,刺激之深,是年轻的程长庚难以承受的,曾有著述写他勉强撑持到剧终,回到后台就倒地昏了过去,转天才在小店客房清醒过来,出于“座客笑之,长庚大耻”的强烈反应,是很有可能的。
但接下来,多家紧接下文所描述的“键户坐特室,三年不声”,可信度就不高了。首先所谓“特室”就令人置疑,程长庚和舅父作为来自外乡的清贫艺人,一路风尘仆仆,“舆笋估都下”,到京城上无片瓦、下无寸土,何来“特室”?恐是他在小店养息,一段时日足不出户,没有露面和演戏,圈外人不见他的身影和消息的主观臆测、演绎(描述和附和者均非不通文墨的戏班同行,应属圈外爱戏的有文化的看客,并不掌握第一手信息)。至于“特室”,即便是小店客房,“键户”一“坐”三年,也远不是长庚甥舅消费得起的,故而不足信。
最关键也是需要弄清的是下面一句“三年不声”。存在不存在“不声”的奇特做法?戏曲演员在嗓音不适时,确有暂时停唱养护的惯例,但一连三年不出声,不辅以相应的治疗、适当锻炼,过后就一鸣惊人、远胜于前,是没有科学根据的。若真如此,声带恐要生“锈”,唱不成了。况且程长庚首演受挫,存在多种因素,并非嗓子出了毛病,更没有必要“不声”。那么,如果“键户坐特室”和“三年不声”都不足信,从失利到重登舞台大获成功之间的日子里,程长庚又是怎样渡过的呢?
P7-9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3 1: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