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本书稿汇编了南京大学文学院葛飞副教授近几年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方面重要的学术成果。收录的文章主要内容涉及中国现代文学作家作品研究、20世纪30年代文学活动研究、文艺思潮研究等,集中反映了该学者的学术风貌。按照研究主题分为三个部分:周氏兄弟研究,涉及对鲁迅左翼身份的分析、1938年版《鲁迅全集》的编印研究、鲁迅书简研究、周作人研究等;左翼文艺与都市摩登文化研究,涉及郑伯奇研究、《子夜》作品分析、左翼戏剧、左翼电影运动等;《现代》杂志及“新旧写实主义”之争,涉及新感觉派小说研究、新诗研究、杜衡小说研究、“新写实主义”思潮研究等。 目录 第一辑 关于周氏兄弟 第一章 1936:鲁迅的左翼身份与言说困境 一言与不言的困境 二言论场合与社会姿态 三关于《答托洛斯基派的信》 四“你们来到时,我要逃亡” 第二章 “鲁迅观”与1938年版《鲁迅全集》的编印过程 一发凡起例:批判国民性与“文化之功” 二许寿裳等人与各方的接洽 三旧籍整理与译介苏联文艺理论 四蔡元培序为鲁迅所作的历史定位 余论 第三章 从私人往还到公共空间:鲁迅书简的披露过程 一左翼宗派矛盾的延续 二移置于公共空间的私人恩怨 三鲁迅最后一封信的披露过程 第四章 周作人与清儒笔记 一从晚明小品到清儒笔记 二“学隐”:出世与入世之间 三作为杂文的文抄 四无可言说之言说 附录山水、雅俗与身份:袁中郎吴越游记研究 第五章 论战中的师爷气与“流氓鬼”——以女师大风潮中的周作人为例 一“绅士鬼”与“流氓鬼” 二女师大风潮始末 三重事实与明利害 四笔墨上的斗殴与辱骂 五“说不得”与论战的王牌 六“打鬼”抑或“根性” 余论 第二辑 左翼文艺与都市摩登及雅俗 第六章 都市漩涡中的多重文化身份与路向——1930年代郑伯奇在上海 一背景:“良友”与新海派 二裸露风及其“遮羞布” 三“大众化或通俗化” 四从电影“还原”而来的通俗化 五现代传媒与文人身份的分裂 第七章 作为畅销书的《子夜》与1930年代的读者趣味 一“过火”的“交易所现形记” 二都市罗曼司与情欲描写 三雅俗共赏的故事 四可听可读的语言 第八章 缝合与被缝合:都市马赛克中的左翼戏剧 一“娱乐不忘救国”:救济东北难民游艺会 二经常不断的学校游艺会 三与大众相遇:山海工学团游艺会 四谈判与媾和:上海市政府成立10周年纪念游艺 五都市马赛克与政治文化的排他性 第九章 宣传与广告:1930年代上海“大戏院”中的左右之争 一商业竞卖:《娜拉》与《摩登夫人》 二大戏院中的话剧演出机制 三欧化、俗化与“洋化” 四1937:《赛金花》在南京 第十章 市场与政治:1930年代的左翼电影运动 一电影与市场 二电影与意识 第三辑 《现代》杂志与文坛之“新”“旧” 第十一章 新感觉派小说与“现代”派诗歌的互动与“共生” 一都市体诗化小说 二戏拟、反讽“雨巷” 三新感觉腔的都市诗 第十二章 “人生的写实主义”:论杜衡的短篇小说 一怀乡与还乡 二都市摩登与“落伍者” 三亭子间文人与小市民生活 四生计问题与革命伦理 五艺术真实与阶级矛盾 第十三章 作家身份与文坛的明渠暗涵:以“新、旧写实主义”之争为中心 一关于“新写实主义”理论的绍介 二中国的“新写实主义”小说创作 三鲁迅旧弟子与“旧写实主义” 四茅盾与杜衡合作的流产 五《现代》与“人生的写实主义”被妖魔化 六《文学》《现代》编辑们的主张有何不同? 七“文坛新人”与“新”文学史 后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