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河流对文明进程造成的影响超乎我们的想象。大河是古文明的动脉,人类灿烂的文明遗产几乎都离不开河流的哺育。一方面,河流提供了水资源和交通方式,使早期人类的繁衍与交流成为可能,在文明发展后,又推动了农业、工业、贸易进程,提供新型能源,为社会的繁荣提供了动力。另一方面,河流作为一种天然的资源和屏障,不仅可以是国家的边界,甚至能够催生民族文化认同,河流治理也广泛牵涉社会的政治经济问题,对人口迁徙、生活方式、社会结构等造成了深远影响。今天,随着气候变化和城市发展,我们与自然的关系正发生改变,在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河,机遇和危机暗流涌动。 劳伦斯·C.史密斯是一位长期关注人类水文环境的科学家,对河流与人类社会间永恒却未被重视的关系有深切认知。在这本书中,他以广博的笔触探索我们熟悉又陌生的水域,追溯人类历史发展和社会更迭,讲述了河流作为一种自然力量与人文社会间错综复杂的关联。 作者简介 劳伦斯·C.史密斯,布朗大学地球、环境和行星科学教授,约翰·阿特沃特和黛安娜·纳尔逊大学环境研究教授。曾任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地理学教授、系主任。美国地球物理联合会成员,古根海姆基金会研究员。其著作《2050人类大迁徙》获得沃尔特·吉斯勒图书奖,2012年入选《自然》杂志编辑书单。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巴勒莫石碑 两河流域 两河流域的方舟 辩才天女的秘密 大禹回归 来自哈比神双乳的知识 汉穆拉比法典 为所有人共享的河 代表影响力的水轮 新大陆的河谷 乔治·华盛顿的大美国 第二章 边境上的河 作为领土边境的河流 河流背后的政治私利 国家的范围与形状 对水域战争的担忧 曼德拉也会用轰炸机争夺水源 水源,也是天然护卫 由“哈蒙主义”衍生的国际合作 争夺湄公河 第三章 由耻辱和战争故事注解的世纪 恐怖的溺水处决 撕裂美国的南北战争 中国的“百年国耻” 扭转战争的河流与矿藏 英国的惩戒行动 默兹河和德军的虚招 越战中的冒死服役 第四章 毁坏与新生 改变人口构成的洪水 被冲垮的防洪堤,被重组的政治版图 扭转中国局势的黄河 影响美国司法的约翰斯敦洪水 第五章 追寻水流 修建埃塞俄比亚复兴大坝 属于大型水坝的世纪 三项改变世界的水利发明 人造河流 加州的北水南调 大型河流改道计划 不可忽视的治河代价 第六章 河流污染与治理 美国的超级基金 中国的“河长制” 疾病缠身的水流 格陵兰岛的里维埃拉 顶峰水期 第七章 随着水流而行 再现二战时的大坝摧毁 渴求沉积物 减少危害 未来的水轮 小型水电,广阔中国 被烹煮的蛇头鱼 最“先进”的三文鱼 偶发性的水产养殖 旧河新用 价值30亿美元的电池 抽空碗状峡谷 黑暗沙漠公路 第八章 渴求数据 河流的目的 辛苦劳作vs冰与火两重天 记录地球的人 戴上你的3D眼镜 当大数据遇上全球水域 模型的威力 第九章 重新发现河流 非自然的区隔 自然与大脑 曼哈顿的三个瞬间 全球各地的城市重建 当城市人口变成大多数 拥有力量的河流 致谢 参考文献&拓展阅读 序言 我们的星球,从最早的 几场雨开始,就被永久地 重塑了。 要不是地球与那颗和火 星差不多大小的行星相撞 ,这些雨或许还能再早1亿 年左右。当时,剧烈的撞 击燃起大火,吞噬了年幼 的地球,把它的大部分都 烧熔了。行星上断裂的大 块岩石,极有可能成了月 球的前身。在被撞得坑洼 不平的地球表面,岩浆洋 猛烈翻腾着,咆哮着。 之后,原始地表开始冷 却。由富含铁质的岩石所 组成的地壳,开始在岩浆 洋上凝固,更薄的地壳也 随之成形,像熔炉里的矿 渣一样,在熔岩上漂着。 如今被用作低端宝石的锆 石,也在即时开始结晶。 今天,我们依然可以在澳 大利亚、加拿大和丹麦的 格陵兰岛的古代岩石中发 现它们的遗迹。 澳大利亚锆石出现的时 间,最早能追溯到44亿年 前。这意味着,地球的大 陆地壳形成的时间可能比 我们预想的还要早得多。 也就是说,在约46亿年前 ,地球从由宇宙尘埃和气 团所组成的涡旋状星盘中 脱胎而出,开始凝固,又 过了2亿年,就有了地壳。 虽然当时因为大撞击,地 球上熔岩奔涌,好似炼狱 ,但我们可以从这些晶体 的化学结构中得知,那时 至少已经出现了微量的液 化水。这一颗颗锆石,好 似一台台迷你时光机,我 们由此可以对最早的地质 年代,也就是冥古宙(取 名自希腊冥王“哈迪斯”)和 太古宙(源于希腊语“arkhē ”,意即“开端”),产生些 许了解。从地壳的化学反 应来看,早期岩浆洋很快 就冷却了,随后出现了大 陆和水。 最晚于40亿年前,雨水 在初生的大气中形成,降 落,汇聚成湖,渗入大地 。这些水经陆路流入小溪 ,支流,大河,再汇入新 填成的大海。水汽蒸发, 飘向有毒的空气,凝结成 云,又再次降落,以此循 环。落到地面上的水,开 始冲刷地球上刚刚出现、 日渐增厚的大陆地壳。自 此,水和陆地展开了一场 永不停歇的攻守战。雨水 一点一点地冲开了高地, 填平了洼地。它们溶解了 岩石,松动了矿物,侵蚀 了山脉,还推着碎石继续 往下流。一滴接着一滴, 慢慢汇聚,势力渐强。水 滴汇聚到一起,一遍又一 遍,直到数百万颗水滴聚 成了一种磅礴的力量—河 流。 河流只有一个使命:往 下流,一直往下,流向大 海。 当地壳板块相撞,山脉 隆起,水在重力的作用下 冲刷、打磨山的棱角。当 板块张裂,辟出海洋,河 流便源源不断地涌入。混 杂着淤泥的河水互相融合 ,就像植物的根和茎合而 为一。沙砾相互推挤着, 顺着河水的支流往下走, 以抵达某个终点。 一旦投入海洋和湖泊的 怀抱,河流便结束了旅程 。终了,它们倾泻入海, 像酒一样蒸发,升腾,又 化成雨,落在高地上,削 去山峰,卷携泥沙,再倾 泻入海。山都是坚硬的, 但即使是最为坚不可摧的 山峰,也会在河水这样勤 攻不倦的劲敌面前败下阵 来。源源不断、能循环再 生的水,终将是笑到最后 的。 在至少37亿年前,河流 开始不断地将沉积的泥沙 倾倒入海。几亿年后,地 球上最早能产生光合作用 的生物蓝绿藻,开始呼出 微弱的含氧的气体。而在 距今21亿年前,这种植物 的产氧量迅速增多。黄铁 矿(又名“愚人金”)和其他 氧化了的矿石,随之在河 床中消失。富含铁的土壤 呈现出了锈红色。 又过了10多亿年,约8 亿至5。5亿年前,海洋的 放氧量骤然变大。海绵、 扁虫和其他形态清奇的海 洋生物出现了。在接下来 的几个宙(地质年代表里 最大的时间单位)里,这 些早期生物以奇特的方式 坚守着,演化着,最终奇 迹般地在我们的星球上安 居下来。 在生物演化的同时,陆 地也变厚了,开始移动、 冲撞,新的山脊隆起又崩 塌。山崩塌后,其岩石物 质并没有消失,而是被改 变了。这些奔腾不息的河 流,将碎石残屑撒向低地 ,堆积成宽阔、平坦的谷 地平原。深厚的地质层序 就此累积而成,一层叠一 层,慢慢填充了盆地和海 洋。在下游,河流三角洲 推着新大陆向远处伸展, 伸向海洋。 不只地球上有河流,宇 宙中的其他星球也有河流 。通过绕轨飞船,我们也 能在其他星球上看到河流 的踪迹。火星上曾经有充 裕的液态水,而如今它的 地表随处可见已经干涸的 水道、三角洲和古代河流 中层层叠叠的沉积物。与 此同时,河水正在土星的 卫星泰坦(即“土卫六”)上 欢快流淌,那里和地球相 隔甚远、温度极低。那些 河里的“水”,其实是液态甲 烷,而它们冲刷出的河床 ,其实是冰。但神奇的是 ,由这样的河流所形成的 山谷、三角洲和大海,在 样貌和形态上,和地球上 的都非常相似。 海洋张开又闭合,陆地 相撞又隆起。有些河流的 沉积物被拖进下沉地壳板 块背面的地幔深处,看到 了猛烈的挤压、炙烤。经 历了高温的残留物,垫厚 了陆地,又像熔岩灯里热 熔的蜡一样,受热慢慢升 起,在坚硬的、新生的山 脉底部冷却,凝固。最终 ,某些物质又被河流掘出 、磨碎,卷携上路,再经 历一番旅程,流入海里。 在我们的星球上,破坏 与建造都从未停止。山脉 隆起,又碎裂成砂石。颗 颗碎石继而散布河谷、三 导语 自然如何决定文明兴衰与人类未来? 河流是这个星球的主宰,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根本! 在以书面文字书写的人类历史背后,自然以其奔腾的脉搏也记录了一部人类文明展演的历史。 充沛的科学论据,广博的历史引述。 关注环境问题,关切生态文明。 书评(媒体评论) 河流给予了我们什么? 成本低廉的交通、水坝灾 害、鱼类资源、洪水、高 速路、水力发电、灌观用 水等等。此外,河流还为 艺术与音乐提供了灵感来 源,缔造了国家边界……这 本关于河流的书,其内容 与笔触一样令人赞叹。 贾雷德·戴蒙德 加利福 尼亚大学洛杉机分校医学 院生理学教授 普利策奖得 主,《枪炮、病菌与钢铁 》作者 一部关于河流及其与人 类文明复杂而古老关系的 著作,一部“大开眼界,令 人震惊,但最终令人鼓舞” 的自然历史。 伊丽莎白·科尔伯特 普 利策奖得主,《大灭绝时 代》作者 《河流是部文明史》有 力地说明了地理和历史的 交错,以及这对我们所知 的世界发展的重要性。 朱利安,多德斯韦尔 剑 桥大学斯科特极地研究中 心主任 千万年来,河流永不停 歇地塑造着地表环境,也 深刻影响着人类文明的进 程。史密斯教授具有深厚 的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 学和遥感科学的研究背景 。在这本书中,他从5000 年前的尼罗河水位测量仪 讲到了现代碧空慧眼的河 流遥感观测,对中国的河 流故事更是格外关注,为 我们展开了一幅波澜壮阔 的河流画卷,非常值得阅 读。 杨康 南京大学地理与海 洋科学学院地理信息科学 系副教授 一部有价值的、具有洞 察力的历史地理著作。 《柯克斯书评》 这部书中关于河流与人 类文明之间联系的讨论引 人入胜,是真正具有全球 视野的全景式论述,其观 点给了我们一个重要的提 醒:我们深深依赖于地球 上的淡水动脉。 《书单》杂志 精彩页 第一章 巴勒莫石碑 在开罗繁忙的市中心附近,人造岛的尽头,有个方方正正、毫不起眼的建筑。在它厚重的石墙上,有个拱形的矮墙,在这周围,有一个小型宫殿,一个祭奠享誉阿拉伯世界的埃及女歌手乌姆-库勒苏姆的博物馆,以及我们所熟知的尼罗河。 如果你走进建筑内部,会发现它是架在一口深井上的,井壁由石头砌成,井口的面积约40平方英尺,深入地下。石阶则沿着井壁顺势而下。你还能看到一根大理石柱子从暗处升起,直穿中心。石柱上的刻度沿着柱面的八个角等距排列。沿着石室的低墙,有三条地下通道伸向尼罗河。 这座中东最拥挤的城市所带来的喧闹,会在石室内部化作一片寂静。整个石井被混凝土包裹着,地下通道也被严密封住了。如果重新疏通通道,尼罗河的水就会涌过来,将石室淹没,水位会不断上升,直到与外面的河流平齐。大理石柱子上的刻度用于丈量河水水位。5000年来,数十个这样的建筑,为埃及的社会管理和人类文明的延续发挥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这样的建筑叫作“尼罗河丈量仪”(用阿拉伯语来说就是“miqyas”),其建造目的是让埃及的统治者能及时了解尼罗河每年泛洪的情况。尼罗河称得上是全球最有规律的河流之一:每年夏天,干旱少雨,热气腾腾,尼罗河却能在好几周内神奇地充盈起来,漫过河岸,缓慢地淹没土地,之后再缓缓地退去。对居住在现今撒哈拉沙漠一带的古代人来说,河水的升降是无法捉摸、令人敬仰的年度盛事,带有超自然的神圣色彩。他们虽然不能洞悉河水每年准时泛滥的原理,但能感受到它的影响。 尼罗河洪水对早期埃及人的重要性,再怎么强调也不为过。洪水是维系整个文明的关键,使人们能在沙漠中种植粮食,饲养牲畜。因而,对埃及统治者而言,掌握涨水的确切日期与达到洪峰的时间,是至关重要的。河水的水位在丈量仪上爬升,随后趋于稳定,再缓慢下降,他们严密地监视这一过程,以确定当年尼罗河最大的用水供给量。了解了水势,官方就会发布公告,传布公告的人随即在街上大声呼号,奴隶们赶忙推开土石坝,让尼罗河的水漫溢干裂的农田。在刺眼的阳光下,河水肆意地在河谷问流淌,泛滥好几个星期,随后消退。一旦涨水,农民便顺势在肥沃的土地上播种。这些河谷旁低洼处的土地和形似耳垂、向地中海延展的三角洲,像深色的腰带一样裹住了沙漠,很快变得郁郁葱葱。田里的庄稼得到了充分灌溉,来年的生计就有了着落。 在夏季播种之前,埃及的统治者们就已经通过水势推断出了庄稼的收成,他们知道来年是丰收还是歉收。尼罗河丈量仪所划定的洪峰高度与周围被淹没的土地面积和播种的范围直接相关。由此,他们预测出了农民能收获多少粮食,便随之划定了当年的税收水平。 尼罗河丈量仪仍矗立在开罗的劳代岛上,始建于861年,是埃及最晚出现的丈量仪之一。早期的丈量仪通常建在如今已经消失了的古代河道上,有几千年的历史。目前已经发现的丈量仪有四种类型:简单的石柱,通入水里的、由阶梯组成的墙或是通道,被环形墙包围的、能连通河水的井(通常由阶梯环绕,阶梯沿着边向下延伸),或是井和柱子的结合体,类似开罗的那个丈量仪。柱子上用于丈量长度的刻痕叫作“腕尺”,与一个人的前臂长度相当。著有《博物志》的古罗马学者老普林尼曾使用丈量仪数据预估普通埃及人的食物储备,他所参考的丈量仪位于尼罗河三角洲上如今已被损毁的城市孟菲斯。这种预测方法,有可能是如今公共卫生定量测量的最早操作。他曾写到,如果水位升至十二腕尺,就意味着会有人死于饥荒。如果水位升至十三腕尺,还是会有人挨饿。如果水位升至十四腕尺,就可以开心起来了。如果水位升至十五腕尺,一切就会平安无事。要是水位升至十六腕尺,那简直是天大的惊喜了! 数千年以来,埃及人(甚至是后来的入侵者)都在用丈量仪追踪每年尼罗河洪水的情况。由于这些数据至关重要,因而每年的水位值和其他重要记录,包括农业产量、税收收入等一起被刻在了一块重要的石碑上,即“王室编年记”。七块残存的编年记石碑,如今被收藏在开罗、伦敦和巴勒莫的博物馆中。P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