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不期而至的雪、偶然瞥见的夕阳或听到一首老歌,带给我们的是感动、共鸣与惊喜。但这种感动通常是无法事先掌控的。在现代社会,科技的高速发展和全面数字化的浪潮却使人们觉得可以掌控一切。教师要提高学生的成绩、公司要考核员工的工作量、国家要确保经济总量的增长……无处不在的掌控或提升逻辑与渴望共鸣产生了激烈的冲突。困在其中的普通人,无时无刻不感受到强烈的异化或内卷。 如何破解迷局?罗萨认为,我们的日常生活就是在掌控与不受掌控的交互作用中展开的,绝对的掌控或“躺平”无法为自己带来共鸣与激情。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要学会保持掌控与放手之间的平衡、破除数字迷信、激发共鸣能力,才能拥抱一个幸福的人生。 作者简介 哈特穆特·罗萨 当今世界知名的社会批判理论家,现为德国耶拿大学社会学系教授、系主任,埃尔福特大学韦伯学院社会文化研究所所长,纽约新学院大学客座教授,德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后增长社会”研究项目主持人。 罗萨师从法兰克福学派第三代领军人物霍耐特,对政治哲学、批判理论、社会学理论都有极深的造诣。2005年他凭借《加速:现代时间结构的改变》一书成为当代最重要的社会理论家之一。他的代表作还有《认同与文化实践》《社会学、资本主义、批判》《共同体理论》《加速时代的世界关系》《共呜教育学》,以及《共鸣:论世界关系的社会学》等。 目录 译者导读:超越“内卷”困境的社会学思考 中译本前言 序言 不期然的雪 第一章 侵占世界 第二章 可受掌控的四个方面 第三章 矛盾的反面:世界谜样般的退缩 第四章 共鸣的世界 第五章 物的可受掌控与经验的不受掌控五个命题 第六章 掌控或放手?生命历程在六个阶段上的基本矛盾 第七章 制度上必要的掌控:基本冲突的结构面向 第八章 欲望的不受掌控,不受掌控的欲望 第九章 不受掌控的事物,变成怪物回来了 结语 序言 当我在2018年春天开 始写《不受掌控》这本小 书时,我还不知道新型冠 状病毒肺炎疫情将会席卷 全世界。而且当时我一开 始也还没有想好这本书的 最后一章——即后来题为 “不受掌控的事物,变成 怪物回来了”的第九章— —要怎么写。我写这本书 最初的设想是,前半部分 描述(不论是东方还是西 方的)现代社会如何着眼 于使用科学的、技术的、 经济的手段,以支配、控 制、取用与掌控世界;后 半部分则探讨一个完全受 支配的世界如何不但不会 为我们带来幸福,反而还 会让世界失去色彩,抹消 能撩起我们欲望的秘密。 任何事物,唯有它的某些 部分仍不断在逃离我们, 我们才会真正爱着它。一 个我们爱的人如果完全被 我们控制住,我们就不再 会爱这个人了。一本书或 一首歌,如果我们完全读 懂或完全听透了,它们就 不再会是我们最喜欢的书 或歌了。幸福,意味着我 们和某个东西——可以是 人、艺术作品、风景、观 念,或是工作——有着持 续的交互关系,让我们能 处于一个会持续带来让我 们感到惊讶、变得惊讶的 新东西的交换关系中。为 此,我们要能触及我们所 面对的对象,但不能去支 配对象。这就是我这本书 的主旨。 但我在写作的过程中 发现,我们其实从来也没 有真正完全控制过这个世 界,也从未真正控制过我 们自己的生活。尽管(或 正是因为)我们有了更好 的技术和更多的可能性, 我们的生活从来都是不受 控制的。人们越来越常感 觉到生活是失控的,越来 越常体验到无力感。例如 我们想打开暖气、提高室 温,但暖气却没有运作, 依然冷冰冰。或我们想打 开智能手机某个软件时, 屏幕却卡顿了,一直显示 “请稍后”,这使得我们什 么都做不了,不能付款、 不能显示通行证、不能打 电话、不能查询手机卡顿 的解决方式。虽然当这些 设备正常运作时我们会觉 得自己有很好的掌控能力 、几乎是无所不能的,然 而一旦设备不好使了,我 们随即就会有深深的无力 感。连在其他层面,我们 作为劳动者和消费者时, 也常常会有无力感。就像 仓鼠在滚轮中跑动一样, 虽然我们可能会有越来越 多的可能性和选项,亦即 虽然我们拥有掌控能力, 但我们却越来越不知道自 己到底要跑到哪里去、为 什么要一直跑。我们感觉 处在内卷的情境(急速的 静止)中。与此类似,从 宏观的角度来看整个现代 社会,情况并没有变得更 好。我们对于大自然及其 各种力量有越来越多的认 识与支配,它们越来越能 被我们掌控以服务于我们 的目的,但与此同时我们 也面临摧毁自然的危险, 并因为气候变迁以及由此 引发的后果(例如,暴雨 、热浪、洪灾)使得我们 沦为无能为力的受害者。 这样一种新的(我们自作 自受导致的)不受掌控, 不能为我们带来幸福。这 是一种负面的不受掌控, 无法让我们与生活构成成 功的、深层的关系。完全 相反,这种负面的不受掌 控表达了、让我们经验到 了本体论层面的异化。这 种通过计算以支配世界的 企图[如同韦伯(Max Weber)曾描述过的现代 性原则、理性化过程]悖 论般地导致了新的、极端 不受掌控的世界。 为了描述这些情形, 我将这本书的最后一章题 为“不受掌控的事物,变 成怪物回来了”。我当时 完全没有料到,这本书才 写完没多久,这个怪物就 以新冠病毒肺炎的面貌席 卷了全世界,让我们感受 到世界与生活在本质上的 不受掌控。在世界各地的 封城阶段中,新冠肺炎疫 情在完全的物理意义上极 端缩减了我们对世界的作 用范围。这段时间里,我 们身体可触及的范围只剩 下我们自己待着的小房间 。而且一开始这种病毒对 我们来说是不受掌控的, 因为还未对它进行过科学 研究,还不知道怎么医治 ,在经济和政治方面也无 法控制疫情。更糟的是, 它对我们每个人来说也是 不受掌控的,因为我们完 全知觉不到它。我们听不 到、看不见、闻不着、尝 不了病毒,甚至可能在它 已经感染了我们的身体后 ,我们都还一无所知。不 论是在中国、欧洲,还是 在美国,我们所有人都很 努力尽可能快地控制住疫 情。这样做当然是正确的 。但疫情的频繁出现随即 让我们想到,其实生活就 像疫情一样从来都没有完 全置于我们的控制之下。 尝试控制世界的企图 ,不仅孕育了不受掌控的 怪物,其本身也失败了, 因为它引发了在这本书中 被我称为“侵占关系”的世 界关系。人们努力将一切 事物都用数字和数据来量 化,并用算法来控制、优 化一切事物,但这却造成 了内在的异化,让人们失 去了耶姬(Rahel Jaeggi )所谓的化用世界或我所 谓的吸纳转化世界的能力 。如同郑作彧和马欣在译 者导读中详细探讨的那样 ,这妨碍了一个充满共情 或共鸣的世界关系的产生 。所以我这本书特别强调 一个论点:一个完全受到 掌控的世界,是一个对我 们来说“死气沉沉”的世界 ,我们不再能与之形成具 有生命力的关系,而且这 样的世界也会让我们在仓 鼠滚轮里奔跑至死的过程 中产生集体的“倦怠症”。 所以我深信,不论是 东方还是西方,人们都面 临一个寻找另 导语 内卷时代的救赎之书! 寻找属于你的共鸣世界! 世界著名思想家泰勒、拉图尔极力推荐! 幸福,意味着我们和某个东西——可以是人、艺术作品、风景、观念,或是工作——有着持续的交互关系,让我们能处于一个会持续带来让我们感到惊讶、 精彩页 法国现象学家梅洛-庞蒂(Maurice MerleauPonty)说,人一直都是身处世界,“向世界敞开的”的。这个观点,就是我的思考的出发点。每天早晨醒来、或是昏迷之后苏醒,朦胧中的第一个意识,或甚至可能人一出生的第一个有意识的印象,都是有某物在场,都是意识到“有人在那,有东西在那”。我们可以把这个“某物在场”理解为我们后来慢慢经历、查知、了解为“世界”的那个东西的原初形式。但是,根本上,在主体与世界相分离之前,就已经有某物在场了。我想做的,就是从“有人在那,有东西在那”的这种原初形式出发,发展出一套世界关系社会学。这个世界关系社会学的出发点是,主体和世界,并不是我们与那个在场的某物之所以能产生关系的前提,而是我们与那个在场的某物产生关系之后的结果。我们在成长的过程中才慢慢学到,把那个“东西”区分成正处于经历过程中的主体,即我们自己,以及我们所遭遇到的东西,即世界。我们与那个在场的某物产生关系的类型与方式,把我们构成为人、把我们所遭遇的东西构成为世界。所以,当我们下文中不断提到(经历中的)主体和(遭遇到的)客体时,我们必须把主体和客体理解为一种关系的两端——这种关系的两端仿佛是自我端与世界端,因而构成了主体与客体。 世界关系社会学的基本问题是,这个在场的东西是怎样的?它是如一而安稳的,还是迷人而充满希望的、冷淡而漠然的、充满威胁而有危险的?哲学家、心理学家或神学家,都用他们的专业方式纠结地探问人在宇宙中的位置,或探问我们与大干世界、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但我和他们不一样,我的出发点是:我们与世界产生关系的类型与方式,恰恰不能单从我们人类自身的存在来看,而是须得视将我们社会化了的社会条件与文化条件而定。我们面对世界时所采取的立场,我们面对世界时的实际态度(这个实际态度远远不只是我们认知上的世界观、已知的看法、对于世界上有什么,以及什么事很重要的信念而已),都是我们学到的,而且我们会将这一切变成我们的惯习(Habitus)。我在这本书想阐发的第一个主要命题是,对于晚期现代的主体来说,世界已经完全变成一个必须全面侵占的地方了。②所有发生的事,都必须被我们知道、掌控、征服、利用。这乍听之下好像没什么毛病,但其实不然。在这背后,隐藏着我们的世界关系的悄然改变。这个悄然改变,可以从历史文化方面或经济制度方面往遥远的过去进行追溯。但在21世纪,这个改变也因为数字化科技开启的许多可能性,以及因为金融市场资本主义及其所造就的竞争所带来的政治经济提升压力与优化压力,而达到了一个新的更极端的状况。 我在后面会进一步详细讨论。但在这里,我想先来聊一些例子。我们就先来看看我们与我们自己的身体之间的关系吧。所有我们在自己身体上所察觉到的一切,都越来越让我们感到一种“得把它变得更好”的压力。我们站在体重秤上,就觉得自己得减肥了。照镜子,就觉得自己必须除痘痘、去皱纹。量血压,就觉得血压如果再低一点就好了。看到今日步数,就觉得应该再多走一点路。看到自己的胰岛素含量、看到自己的胸围等等,就等于看到一堆要求,要求我们把身体的这一切变得更好,即便我们可以忽略或拒绝这些要求。除此之外,我们还必须更从容,更放松,更谨慎,更有环保意识等等。 P15-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