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镭,众所周知,是居里夫妇发现的一种元素。但鲜为人知的是,这个元素曾在20世纪初的美国引领了一股时代潮流。镭可以杀死癌细胞,由此被认为是一种健康元素。商家推波助澜,民众为之疯狂,镭产品一时热销。然而,镭并没有区分癌变细胞和健康细胞的能力,它也会给人体带来致命伤害。 镭有荧光效应,被用于描画夜光手表上的数字。从事描画表盘这种精细工作的基本是女孩子。这群不谙世事的姑娘在对镭的辐射危害一无所知的情况下,毫无防护地工作,然后一个接一个地生病,受尽痛苦折磨,悲惨死去。在巨大的利益面前,企业拒绝承担责任;官员、专家、律师无视镭姑娘的悲惨遭遇。这些底层女工的健康和性命一文不值。害人性命的镭公司却能逍遥法外,赚得盆满钵满。然而最终,勇敢的镭姑娘们站了出来,团结一致,在支持者的帮助下,赢得了她们的正义和尊严,也警醒了世人,镭并不是健康神话。不过,她们的故事不止于此。 本书作者凯特·摩尔通过阅览受害者的日记、信件、法庭发言,并且访谈受害者亲友,走访有关现场,翻阅律师、医生留下的档案和报纸的相关报道等,严谨细致地梳理,深入挖掘这段被埋藏的黑暗历史,从镭姑娘的角度,以极强可读性的纪实叙事风格,生动再现了这群鲜为人知的悲剧主角和她们所经历的痛苦挣扎、顽强斗争。 作者简介 凯特·摩尔,英国人,畅销书作家,代表作《发光的骨头》(The Radium Girls:The Dark Story of America's Shining Women)广受好评,揽誉无数。她对政治和讲故事充满热情,热衷于再现被遗忘的英雄,作品常涉及历史、传记、犯罪等题材,其中多部作品登上《星期日泰晤士报》的畅销书排行榜。其作品已被译介超15种语言。 目录 主要人物 引子 上篇 认知 中篇 力量 下篇 正义 尾声 后记 作者的话 致谢 阅读思考 参考文献 序言 法国,巴黎 1901年 这位科学家早已经将镭 忘得一干二净。他的马甲口 袋褶缝里,藏着一根细小的 玻璃管,里面装的就是镭, 但由于总量微乎其微,他几 乎感觉不到镭的存在。他将 要在英国伦敦发表演讲。在 他漂洋过海的整个旅程中, 那一小瓶镭就一直放在口袋 中阴暗的角落里。 纵观整个世界,拥有镭 的人屈指可数,而他便是其 中之一。1898年12月底, 玛丽·居里(Marie Curie) 和皮埃尔·居里(Pierre Curie)共同发现了镭。由 于从铀矿石中提取镭的难度 相当大,即便将世界各地所 有的镭全都统计到一起,其 总量也就几克而已。不过, 这位科学家真是个幸运儿。 居里夫妇在自己都没有足够 的镭可以继续各项实验的情 况下,竟然匀给了他一点点 ,以便他在演讲中使用。 居里夫妇的慷慨大方倒 也没有影响整个实验的进展 。他们每天都会发现与镭相 关的新知识。“镭穿透了包 裹底片的黑纸,在底片上留 下了星星白点,”居里夫妇 的女儿后来写道,“如果把 镭包在纸张或棉絮里,它就 会渐渐地腐蚀外包装,并将 其腐蚀成粉末状物质……还 有什么是镭无法做到的呢? ”玛丽将镭称为“我那美丽动 人的镭”——事实的确如此 。镭虽然就放在科学家口袋 的最深处,却早已经穿透了 黑暗,放射出无尽的奇异光 芒。玛丽在对镭的荧光效应 进行描述时如此写道:“镭 发射出来的道道光芒好像悬 浮在夜空中,犹如永葆新鲜 的情感和永不消退的魔力, 令我们激动不已。” 魔力——隐含着一种魔法 的威力,几乎是一种超自然 的力量。难怪美国公共卫生 署(Public Health Setvice )署长在谈到镭的时候表示 “它让人想起了神话中的超 人”,而英国的一位内科医 生则将其巨大的放射性比作 “未知的神”。 众神可以是仁慈亲切的 。然而,正如剧作家萧伯纳 (George Bernard Shaw) 曾经写的那样:“旧时崇拜 的众神不断要求人们献祭。 ”在过去的传说中,魔力也 可能意味着诅咒。 因此,尽管这位科学家 已经将镭抛诸脑后,但镭却 没有忘了他。在他朝着异国 海岸长途跋涉时,镭无时无 刻不在朝着他那苍白柔软的 皮肤发射威力强大的射线。 几天后,他发现腹部出现了 大片红斑,这令他百思不得 其解。红斑看上去就像是皮 肤被灼烧后留下的痕迹,但 他根本就不记得自己曾经接 近过任何火源,更不用说能 造成这种烫伤的火源。随着 时间的推移,红斑的疼痛变 得越发难耐,虽然并没有蔓 延的趋势,但不知怎么的, 那灼烧感似乎正朝着内部深 层发展,仿佛烈火仍然在炙 烤着他的身体,而他却无处 躲藏一般。转眼间,红斑处 起了大片水泡,肌肉烫伤的 刺痛感更加明显,而且有愈 演愈烈之势,这令他疼痛难 忍,连呼吸都变得急促起来 。疼痛让他的大脑越发清醒 ,他开始思索,到底是什么 东西能够在他毫无知觉的情 况下对自己造成如此之大的 伤害。 就在此时,他想起了镭 。 导语 这是一段令人难以置信的黑暗历史。镭是一种放射性元素,会对人体造成严重伤害。然而,100年前镭公司里的女工并不知道,她们每日与镭亲密接触,甚至摄入镭。在接连地生病、惨死后,她们成了镭公司赚钱的代价。罪魁祸首镭公司却选择了隐瞒真相,用法律漏洞逃避责任。官员、专家、律师对这些镭姑娘的悲惨遭遇漠不关心,就连法律也不支持她们维权……这些骇人听闻的事实,是美国工业史上的耻辱。 这是一曲女性力量的赞歌。在必死的绝望中,镭姑娘们坚持捍卫自身的权利。她们在支持者的帮助下,勇敢控诉镭公司的贪婪与无耻。她们的反抗精神引发了一场革命,促使政府加强对辐射行业的监管,促成劳工保护法律的修订,拯救了无数人的生命。世人从她们的苦难遭遇里意识到了辐射的危险。科学家通过研究她们的身体,积累了关于辐射风险的知识。这一切让后人受益匪浅。镭姑娘们的勇气和牺牲,价值难以估量。 后记 一个女工说:“我们这些 女孩子都坐在大桌子旁,一 边说笑一边画表盘。在那里 工作真快乐。” “我很幸运能在那里工作 ,”另一个表盘画工说道,“ 这份工作的工资是本地女孩 能拿到的最高工资。我们大 家相处得非常融洽。” “我们把沾在身上的镭粉 拍打下来,镭粉就像蛋糕上 的糖霜一样漫天飞舞。” 姑娘们虽然穿着工作服 ,但每周只洗一次,而且都 是和家人的衣服混在一起洗 涤。工作间隙,她们从工作 室的自动售货机上买来罐装 汽水,没喝完也不盖盖子。 她们在画表盘时,双手没有 采取任何防护措施;她们“ 为了追求刺激”,用镭粉涂 指甲。公司允许她们携带镭 粉回家练习画表盘。 工厂内部到处都是镭, 工厂外面的人行道也难以幸 免。脏抹布要么就堆放在工 作间里,要么就直接在院子 里焚烧;放射性废物被倒进 了男厕所的马桶里;通风井 排出的废气直接飘到了附近 儿童游乐场的上空。表盘画 工们在下班前不擦鞋,所以 当她们在镇子里四处走动时 ,镭粉也到处飘。员工们回 忆说,只要你在工厂里做工 ,从头到脚都会沾满镭粉。 一位表盘画工回忆道:“晚 上下班回家后,只要照镜子 ,就能看到头发上的点点亮 光。”姑娘们如果想刮掉散 发着这种不自然光芒的镭粉 时,手就会流血。 “公司一直在诱导我们, 让我们相信,”一个姑娘说 道,“一切都在可控范围之 内,不存在任何危险,但我 觉得他们根本就不在乎我们 的安危。” 她说得没错。不久,女 工们就开始遭受各种磨难。 “我不得不接受一次口腔手 术,”一名表盘画工说道,“ 但现在我的牙齿全都松了, 很可能会掉光……我得了一 种血液病,可能永远也无法 痊愈。”这些表盘画工注意 到她们的脚、腿和乳房上都 出现了肿瘤。一个姑娘回忆 说,医生们不断给她的同事 露丝做腿部切除手术,每次 手术都是把病变的那部分截 掉……直到整条腿截完。然 而,露丝最终还是难逃一死 。 姑娘们忧心忡忡,一起 去找主管。一个镭姑娘回忆 道:“来自纽约总部的一个 男主管出来告诉我们,说[ 我们的工作]不会危害身体 健康。” “医学界都认为引发乳腺 癌的是激素问题,而不是放 射性物质。”这位主管说道 。 但他说错了。国家癌症 研究机构的一位专家注意到 ,乳腺癌和辐射之间存在着 不容置疑的关系。 这位主管继续叫嚣:“不 能都怪工厂经理。雇员们自 己也要对安全负责。” 然而,工作室里没有张 贴任何警示标志。姑娘们被 告知,只要她们不用嘴唇抿 笔尖,就会安然无恙。 这些表盘画工在伊利诺 伊州一个叫作渥太华的小镇 上工作。她们在约瑟夫·凯 利经营的夜光产品加工公司 工作。 那一年是1978年。 最初,镭姑娘们确实跟 卡珊德拉有很多相似之处, 因为没有人耐心倾听她们的 预言。只有当工人所在的公 司使用安全标准时,该标准 才能真正保证工人的安全。 几十年来,人们一直对渥太 华的镭工厂表现出深深的担 忧,但直到1978年2月17日 ,这家危险的工厂才最终被 关闭。检查人员发现,该工 厂的辐射水平比安全标准高 出1666倍。对于渥太华的 居民来说,这座废弃的建筑 成了恐怖之地,当地人不论 是走路还是开车,都要避开 。有人在这座建筑上涂了几 个字:“致命的夜光表盘”。 “我们中的很多人都死了 。”夜光产品加工公司的一 位表盘画工直言道。她提到 的100名工人中有65人死亡 ,癌症发病率是正常情况的 两倍。 然而,夜光产品加工公 司却不肯认错,并千方百计 逃避支付清理污染物的费用 。该公司原本应该支付数百 万美元的清理费用,结果却 只拿出来大约6.2万美元( 现约14.75万美元)。当表 盘画工要求公司的高管们给 出答复时,他们就“含糊其 辞”地敷衍。女工们只得到 100美元(现约363美元) 的遣散费,而且很难起诉这 家公司。“他们根本不尊重 女工的身体健康,”夜光产 品加工公司的一名女工愤愤 说道,“他们只想着让我们 把活儿干完。” 当地报纸撰文道:“夜光 产品加工公司似乎认为利润 比人重要。” 我们何等健忘。 精彩页 1 美国,新泽西州,纽瓦克 1917年 凯瑟琳·肖布(Katherine Schaub)步履轻盈地走在上班的路上。她的家离公司很近,只有四个街区远。那天是1917年2月1日,天气依旧寒冷,她却不以为意;她对家乡的冬雪一直情有独钟。不过,在那个天寒地冻的早晨,天气并非她心花怒放的原因:今天,她就要在镭光材料公司(Radium Luminous Materials Corporation,坐落在新泽西州纽瓦克市的第三大街)的表盘厂开启全新的职业生涯。 凯瑟琳能补上这个空缺多亏了一位闺中密友及时跟她通了消息。凯瑟琳生性活泼,为人随和,朋友众多。正如她自己后来回忆所说:“一个朋友跟我讲了‘手表工作室’的事,说表盘上的数字和指针都涂有一种发光物质,这样一来,即便在黑暗中人们也能看得清时间。她还跟我说,这份工作不会令人感到厌倦,而且比起一般工厂里那些乏味的工作可要有意思多了。”尽管她对这份工作的描述不过三言两语,但听起来却魅力十足,令人向往——毕竟工作地点甚至都不是一家工厂,而是一间“工作室”。凯瑟琳具有“非凡的想象力”,对她而言,“工作室”听起来就像是个可能发生任何奇迹的地方。这份工作肯定比她以前的工作要好上百倍。凯瑟琳此前在班伯格百货公司里负责包装商品,但那家百货商店却无法承载她远大的理想。 凯瑟琳年方十四,容貌俏丽,再过5个星期她就要满15岁了。她身高5英尺4英寸(约1.63米),是个典型的“金发碧眼小美女”。她五官精致,湛蓝的双眸顾盼生姿,留着一头时尚的短发,外表清秀。她只拿到了小学毕业证——在她那个时代,跟她有着相同工人阶级背景的女孩子所受到的教育程度大多如此。即便如此,她却绝顶聪慧。《大众科学》(Popular Science)杂志后来撰文道:“凯瑟琳·肖布……珍藏一生的夙愿……就是走上文学创作的道路。”凯瑟琳当然胸怀远大的志向。她后来写道,当朋友跟她提到手表工作室的工作机会时,“我就去见了负责人萨沃伊(Savoy)先生,要求得到这份工作”。 就这样,凯瑟琳得到了这个很多女孩子梦寐以求的职位。现在她就站在第三大街上,站在这家工厂的门外。她伸手敲了敲门。进门后,有人带着她穿过工作室去见女领班安娜·鲁尼(Anna Rooney)。她发现很多表盘画工都在一丝不苟地进行手头的任务,眼前的情景令她震撼。这些衣着普通的姑娘成排坐着,画表盘的速度极快。在凯瑟琳这个外行看来,她们的手速快到原本真实存在的手都已经变成了模糊的影像。每个姑娘的身边都摆放着一个扁平的木托盘,上面装满了表盘。纸质的表盘事先涂上了黝黑的底色,只有上面的数字是白色的,等着姑娘们描画。不过,吸引凯瑟琳目光的并非那些表盘,而是她们描画数字时使用的材料——镭。 镭,所有人都知道这是一种神奇的元素。凯瑟琳以前在各种报刊上读到过很多有关镭的文章。几乎所有文章对镭的优点和价值毫不吝惜使用各种赞扬之词。除此之外,还会大张旗鼓地宣传推广各种涉及镭的新产品。然而,对于像凯瑟琳这样出身寒微的女孩而言,那些产品价格昂贵,远远超出她所能承受的范围。她从来没有亲眼见过镭。当时镭是全世界最昂贵的物质,每克的售价高达12万美元(现约220万美元)。出乎预料的是,镭比凯瑟琳想象的还要美丽。 P9-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