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由孙犁后期创作的散文作品组成,由文化学者、孙犁研究者卫建民编选。编者长期研究孙犁,对孙犁的作品可谓烂熟于胸,对孙犁作品的价值也有很深的体悟,可以说是孙犁作品编选的不二人选。这本选集也可以说是一本了解孙犁经典散文的最佳读物。
全书分为七辑,涵盖作者的各种作品,包括描物写景,回忆儿时和故乡,回忆故旧,谈论创作,还有作者在书皮上写下的或长或短的文字,每一篇都是作者的精心之作,合起来看,读者可从中感受到孙犁的风格和思想。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时常有风吹过我心头(孙犁散文精选)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孙犁 |
出版社 | 中央编译出版社 |
下载 | |
简介 | 内容推荐 本书由孙犁后期创作的散文作品组成,由文化学者、孙犁研究者卫建民编选。编者长期研究孙犁,对孙犁的作品可谓烂熟于胸,对孙犁作品的价值也有很深的体悟,可以说是孙犁作品编选的不二人选。这本选集也可以说是一本了解孙犁经典散文的最佳读物。 全书分为七辑,涵盖作者的各种作品,包括描物写景,回忆儿时和故乡,回忆故旧,谈论创作,还有作者在书皮上写下的或长或短的文字,每一篇都是作者的精心之作,合起来看,读者可从中感受到孙犁的风格和思想。 作者简介 孙犁(1913-2002),原名孙树勋。河北安平人。曾任教于冀中抗战学院和华北联大,在晋察冀通讯社、《晋察冀日报》当编辑。1944年赴延安,在鲁迅艺术学院学习和工作。1949年起主编《天津日报》的《文艺周刊》。曾任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中国作家协会天津分会副主席等职。1930年开始发表作品。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风云初记》,中篇小说《铁木前传》,短篇小说集《芦花荡》《荷花淀》,散文集《晚华集》《秀露集》等。 目录 第1辑 芸斋梦余 芸斋梦余 关于花 关于果 关于河 黄鹂 石子 火炉 青春余梦 猫鼠的故事 昆虫的故事 鞋的故事 服装的故事 菜花 山地回忆 石榴 残瓷人 《善闇室纪年》摘抄 我的童年 在安国县 在北平 去延安 序的教训 吃粥有感 书的梦 戏的梦 新年悬旧照 关于小说《蒿儿梁》的通信 新居琐记 锁门 民工 装修 第2辑 远的怀念 远的怀念 致丁玲信 悼念田间 悼念李季同志 悼画家马达 小同窗 母亲的记忆 父亲的记忆 亡人逸事 觅哲生 记邹明 第3辑 乡里旧闻 度春荒 村长 凤池叔 干巴 木匠的女儿 老刁 菜虎 光棍 刁叔 老焕叔 保定旧事 第4辑 文林谈屑 文林谈屑 电报约稿 小说名目 文字疏忽 刊物面目 名山事业 宾馆文学 运动文学与揣摩小说 芸斋琐谈 谈忘 谈头条 第5辑 耕堂读书记 耕堂读书记 《庄子》 《韩非子》 曹丕《典论·论文》 《三国志·关羽传》 《三国志·诸葛亮传》 《曾文正公手书日记》 我的读书生活 谈镜花水月 第6辑 耕堂书衣文录 耕堂书衣文录(节选) 第7辑 谈美 谈美 谈铁凝的《哦,香雪》 贾平凹散文集序 《尺泽集》后记 我和《文艺周刊》 关于散文创作的答问 吴泰昌《艺文轶话》序 序言 眼前的一切,仿佛已跟 我远离。 消失的一切,却又在化 为现实。 ——歌德:《浮士德·献 诗》 我读孙犁凡四十年,却 是第一次编选孙犁的作品。 作家孙犁是以小说名世 的。他的短篇《荷花淀》, 中篇《铁木前传》,长篇《 风云初纪》,早已奠定他在 现代文学史上的牢固地位。 经过时间的无情淘汰,他的 小说珍藏在经典的宝库里, 成为民族文化的代表。孙犁 很珍惜他在抗战时写的小说 ——因为那是中华民族求解 放的时代,是一代革命战士 的青春,是明艳的“战火里 的荷花”(汪曾祺以孙犁小 说编写的电影剧本名称)。 了解孙犁作品特色的读者, 知道他的创作虽名为“小说” ,但大部分小说都来自现实 生活;孙犁,以现实主义的 作家的身份站在文学之林里 。从中学时代开始创作尝试 时,他都是受社会现实的刺 激,从亲身观察思考的、活 生生的现实选择题材。他受 “五四”新文化运动,尤其是 受“左翼”文学的影响很大; 鲁迅先生的伟大人格和文学 作品,是他一生追慕的最高 峰。正是这个原因,他的小 说是散文体的小说,更多的 是散文的质素。晚年写的《 芸斋小说》,几乎全是真人 真事,属于笔记体散文。以 史的观念写小说;以诗的境 界写散文;以哲学家的冥想 写诗,这就是孙犁的全部作 品告诉我们的。 一九四九年至一九七九 年,孙犁仅仅出版过两本散 文集,一本是《津门小集》 ,内容是他进城后深人工厂 ,讴歌新生的工业城市和工 人阶级的新貌。解放后的城 市生活是新鲜的、富有生机 的。他从农村进入城市,以 记者、作家的眼光,观察记 录普通的劳动者。另一本《 农村速写》,完全是他在河 北农村体验生活时写的散文 随笔。这一批如短笛牧歌的 作品,有的是独立的成品, 有的是再创作的素材。这两 本散文集,字数少,本子薄 ,其中《津门小集》开启“ 百花”版小开本散文集的先 河,已成为出版史上的佳话 。我这次选编,主要选的是 孙犁在一九七六年后的作品 ,也就是中国文学界发生的 奇观:“衰年变法”的孙犁, 晚年孙犁,或日“后期孙犁” 的作品。他早期的散文和诗 ,已经陈列在历史博物馆里 ,成为历史文献和世纪回眸 的风景;愿意从源头欣赏孙 犁的文学风景的,自会徘徊 巡视,全面了解一位风格独 特、风景各异的作家。 从少年时养成的惜书爱 书的习惯,孙犁有个癖好是 给自己的书包书皮。书皮的 材料,是他从工作的报社摄 影部讨来的。在动乱年代, 政治运动频仍,工作失去常 态,生活陷入混乱,孤守一 室的孙犁以包书皮安定身心 ,并在书皮上随手写下自己 的所思所感。这些用毛笔写 在牛皮纸上的文字,是不连 续的日记,是文约义丰的随 笔,是有真情实感的散文。 本选《耕堂书衣文录》就选 择了一部分能代表孙犁彼时 精神状态,又有文学意味的 片段,作为一个品类。在文 学界、学术界享有盛名的《 耕堂读书记》,是孙犁散文 的又一个类别。一九四九年 后,生活安定,收入渐丰, 孙犁开始大量买书;买书的 一条主要线索,是鲁迅先生 的日记书账。从他的藏书书 目看,主要是中国传统的读 书人必读的书,很少有古董 级的藏品。他也从没兴趣以 书籍的市场价格来决定取舍 。他的读书,读的也是常见 的书。《耕堂读书记》引起 读者注意和喜欢的,是他对 历史、历史人物的评价,对 古代已有定评的人物、事件 、现象的重新认识。他以历 史观照现实,激烈批判不良 社会风气、文坛怪相的文字 ,是他的读书记的鲜明特色 。《史记》的“太史公日”, 欧阳修的“五代史伶官传序” ,王安石的“读孟尝君传”等 经典,是《耕堂读书记》的 脉络、精神及继承和发扬的 源头。纵向看,这都是一以 贯之的中国文章。曾有一个 时期,文学界有一股轻视从 延安出来的老作家的冷风; 是孙犁的创作新面貌,止住 了偏见者的无知和狂妄。第 四辑《文林谈屑》,是孙犁 继承鲁迅的杂文传统,以匕 首和投枪刺向文学界不良作 风的短篇文字,尖锐犀利, 不留情面,当年主要刊发在 京津沪穗的报刊上,曾引起 广泛的好评。这些一事一议 的短篇文字,目的还是希望 能改善文学界的生态,呼吁 同道把精力投向创作这项艰 苦的劳动中去,防止形形色 色的形式主义干扰、污染神 圣的文坛。在二十世纪八十 年代的中国文学界,南有巴 金先生的《随想录》在反思 “文革”;北有孙犁一系列《 文林谈屑》《芸斋琐谈》在 文坛掀起拨乱反正的疾风。 从那个时代过来的读书人, 都能记得南北两位文学前辈 的新创作。这次编选本书, 我将巴金与孙犁的精神联系 文字,特意放在第二辑《远 的怀念》,就是要留下一份 文学档案。第二辑和第一辑 《芸斋梦余》是本编的主体 。这两辑展示的人与事,是 二十世纪苦难的中国的一个 缩影,也是作家孙犁的生命 史。最值得注意的是,孙犁 一生的幸福、快乐,大多发 生在居无定日、危机四伏的 战争年代,大多发生在贫穷 落后的北方农村。早已进入 国民教育体系的《山地回忆 》,是他对土地和人民的感 恩之作,也是他对逝去的幸 福时 导语 《荷花淀》经典,散文更经典!时间淘洗过的纯净文字,岁月磨砺过的透彻心灵,在喧嚣和浮躁的世代重读孙犁,如一缕清风拂过心头,带来慰藉和内心的笃定。 本书为读者全面呈现孙犁散文创作的精华,品读大师清新朴素、淡雅古朴的文字,感受纯美的人性,世间的真爱。 精彩页 芸斋梦余 关于花 青年时的我,对花是没有什么感情的,心里只有衣食二字。童年的印象里没有花。十四岁上了中学,学校里有一座很小的校园,一个老园丁。校园紧靠图书馆,有点时间,我宁肯进图书馆,很少到校园。在上植物学课时,张老师(河南人)带领我们去看含羞草啊,无花果啊,也觉得实在没有意思。校园里有一棵昙花,视为稀罕之物,每逢开花,即使已经下了晚自习,张老师还要把我们集合起来,排队去观赏,心里更认为他是多此一举,小题大做。 毕业后,为衣食奔走,我很少想到花,即使逛花园,心里也是沉重的。后来,参加了抗日战争,大部分时间是在山里打游击。山里有很多花,村头,河边,山顶都有花。杏花,桃花,梨花,还有很多野花,我很少观赏。不但不观赏,行军时践踏它们,休息时把它们当坐垫,无情地、无意识地拔起身边的野花,连嗅一嗅的兴趣都没有,抛到远处去,然后爬起来赶路。 我,青春时代,对花是无情的,可以说是辜负了所有遇到的花。 写作时,我也没有用花形容过女人。这不只是因为有先哲的名言,也是因为那时的我,认为用花来形容什么,是小资产阶级意识的表现。 及至现在,我老了,白发疏稀,感觉迟钝,我很喜爱花了。我花钱去买花,用磁的花盆去栽种。然而花不开,它们干黄、枯萎,甚至不活。而在十年动乱时,造反派看中我的花盆,把花全部端走了。我对花的感情最浓厚,最丰盛,投放的精力也最大。然而花对我很冷漠,它们几乎是背转脸去,毫无笑模样,再也不理我。 这不能说是花对我无情,也不能怨它恨它,是它对我的理所当然的报复。 关于果 战争时期,我经常吃不饱。霜降以后我常到山沟里去,拣食残落的红枣、黑枣、梨子和核桃。树下没有了,我仰头望着树上,还有打不净的。稍低的用手去摘,再高的,用石块去投。常常望见在树的顶梢,有一个最大的、最红的、最引诱人的果子。这是主人的竿子也够不着,打不下来,才不得不留下来,恨恨地走去的。我向它瞄准,投了十下,不中。投了一百下,还是不中。我环绕着树身走着,望着,计划着。最后,我的脖颈僵了,筋疲力尽了,还是投不下来。我望着天空,面对四方,我希望刮起一股劲风,把它吹下来。但终于天气晴和,一丝风也没有。红果在天空摇曳着,讪笑着,诱惑着。 天晚了,我只好回去,我的肚子更饿了,这叫作得不偿失,无效劳动。我一步一回头,望着那颗距离我越来越远的红色果子。 夜里,我又梦见了它。第二天黎明,集合行军了,每人发了半个冷窝窝头。要爬上前面一座高山,我把窝窝头吃光了。还没爬到山顶,我饿得晕倒在山路上。忽然我的手被刺伤了,我醒来一看,是一棵酸枣树。我饥不择食,一把掳去,把果子、叶子,树枝和刺针,都塞到嘴里。 年老了,不再愿吃酸味的水果,但酸枣救活了我,我感念酸枣。每逢见到了酸枣树,我总是向它表示敬意。 关于河 听说,我家乡的滹沱河,已经干涸很多年了,夏天也没有一点水。我在一部小说里,对它做过详细的描述,现在要拍,摄这些场面,是没有办法了。听说家乡房屋街道的形式,也大变了。 建筑是艺术的一种,它必然随着政治的变动,改变其形式。它的形式,是受经济基础决定的。 关于河流,就很难说了。历史的发展,可以引起地理环境的变动吗?大概是肯定的。 这条河,在我的童年,每年要发水,泛滥所及,冲倒庄稼,有时还冲倒房子。它带来黄沙,也带来肥土,第二年就可以吃到一季好麦。它给人们带来很多不便,夏天要花钱过惊险的摆渡,冬天要花钱过摇摇欲坠的草桥。走在桥上,仄仄闪闪的,吱吱呀呀的,下面是围着桥桩堆积起来的坚冰。 童年,我在这里,看到了雁群,看到了鹭鸶。看到了对艚大船上的船夫船妇,看到了纤夫,看到了白帆。他们远来远去,东来西往,给这一带的农民,带来了新鲜奇异的生活感受,彼此共同的辛酸苦辣的生活感受。 对于这条河流,祖祖辈辈,我没有听见人们议论过它的功过。是喜欢它,还是厌恶它,是有它好,还是没有它好。人们只是觉得,它是大自然的一部分。而大自然总是对人们既有利又有害,既有恩也有怨,无可奈何。 河,现在干涸了,将永远不存在了。 一九八二年十二月十九日 P3-7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