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直面人文学术危机(精)/日知文丛 |
分类 | 计算机-操作系统 |
作者 | 仲伟民 |
出版社 | 浙江古籍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本书是作者的一部学术评议集,收录的这些文章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大胆率真,一剑封喉,富于批判性。比如,他敢于批判学报困局背后的体制弊端(《体制与技术双重压力下的高校学术期刊》),追溯学报体制形成的历史根由(《中国现代学术传统的承载者》《中国现代学术传统与学术期刊的裂变》),揭出期刊界种种颠倒的怪现状(《学术期刊与学术研究关系之扭曲》《主辅颠倒:原发期刊与二次文献期刊》),抨击评价机制之荒谬(《量化评价扼杀人文学术》《学术评价机制混乱导致学术期刊评价无序》),痛斥评价机构的越位及其危害(《评价机构凌驾于学术期刊之上》《学术评价机构需要给予重新评价》),对学界和期刊界种种乱象之批判,切中时弊,入木三分。 作者简介 仲伟民,博士,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常务副主编,《国际儒学》主编。研究方向为中国社会经济史、史学理论,重点研究中国对外贸易史、明清以来华北社会经济史及环境变迁、学术期刊及学术评价。专著有《宋神宗》《茶叶与鸦片:十九世纪经济全球化中的中国》《近代前夜的王朝》等。曾获新闻出版总署“全国新闻出版行业领军人才”称号。 目录 量化评价扼杀人文学术 如何客观评价CSSCI 大学评价、学术评价与期刊评价 学术共同体是建立公平公正学术评价的基石 学术评价机制混乱导致学术期刊评价无序 学术评价机构需要给予重新评价 学术期刊问题的症结在于期刊体制 主辅颠倒:原发期刊与二次文献期刊 评价机构凌驾于学术期刊之上 学术期刊已被数据库牢牢绑架 学术期刊与学术研究关系之扭曲 将学术评价弊端归咎于学术期刊是不公平的 “以刊评文”疏离了作者与编者的关系 出版英文学术期刊不等于国际化 “名”与“实”不符:学术期刊之尴尬 域出版助学术期刊走向真正的媒体融合之路 体制与技术双重压力下的高校学术期刊 学术期刊生存环境的恶化与危机 我看知网与赵教授的官司 中国现代学术传统的承载者 中国现代学术传统与学术期刊的裂变 《文史哲》的独特道路:小综合、大专业 君子尊德行而道问学 期刊界的带头大哥 学报界的最强大脑 学术评论:确立健康学术评价机制的基础 论文写作中的学术伦理问题 从博士论文抽取部分章节发表合情合理合法 一个不应该成为问题的问题是怎么成为问题的 学术论文刊发前公示不可行! 后记 序言 老仲从社科院一家“顶级 期刊”来到清华,不觉已有 十几年了。这些年里,我 们不但是《清华大学学报 》配合默契的老搭档,也 是双重意义上的同事,都 一边做学报的工作,一边 在人文学院教书。然而和 老仲的投入相比,我在学 报的工作只能算一份兼职 ,而他则可以说是全职做 两份工作。这还不仅是一 般意义上的全职,而是两 份安身立命的事业。我很 清楚他在学报上付出了多 少的时间、精力和热情, 甚至一度有些担心,一个 人的时间精力毕竟有限, 繁重的学报工作会不会影 响他作为学者的发展。然 而事实证明,我的担心是 多余的,他不但把学报办 得越来越好,成为全国学 报界公认的领军人物之一 ,而且在历史研究和教学 上也成就斐然,在学者和 主编这两重身份上都非常 成功。令人佩服的是,他 不但走出了一条具有典范 性的“编辑学者化”路子,还 在编辑工作实践中提炼出 了学术,而且是一种“有思 想的学术”,这本即将面世 的书就是最好的证明。这 种在学术和办刊之间游刃 有余的境界,绝非一般人 可及,从期刊研究的视角 看,他的经历本身,或许 就值得做为个案来研究吧 。 相处久了,在老仲身上 可以明显地感觉到另外一 种双重性。他是山东人, 谦谦君子,待人温和,古 道热肠,有真性情,和他 在一起会有如沐春风的舒 适感。我想这也许可以解 释,为何他的朋友特别多 ,无论在学界还是期刊界 都有很高的人望。与此同 时,他的性格里也有嫉恶 如仇的一面,那是一种令 人肃然的果决和威严,略 约近于古人所说的“温而厉” 。记得有一次,某位“名家” 来稿,被我委婉谢绝后, 很快又换了另一篇稿,虽 然同样乏善可陈,但碍于 情面,我只好找了一位严 格的外审专家,希望通过 曲线形式解决这个头疼的 问题。没想到要送外审时 ,发现这篇让我纠结数日 的稿子,早已被老仲直接 退掉了。他看稿的眼光非 常犀利,对本专业之外的 稿子往往也能做出准确判 断,遇到好稿不问来处, 不拘一格,不合格的稿子 ,不管作者身份多高,他 退起稿来都不留情面。 这两种反差很大的性格 面向,在老仲身上毫不违 和地统一起来。也正是这 种双重性,型塑了老仲思 考和写作的风格。前些年 ,他曾经在清华推动过一 个系列的书评活动,组织 学者和作者坐在一起,共 同讨论一部重要的作品。 那时他就提出“建设性批评” 的主张,倡导积极、健康 、理性、严肃的学术批评 。这部书稿恰恰可以看做 他对这一主张的实践,破 与立,刚与柔,勇与智, 相反相成,形成了一种独 具特色的学术批评。 这些文章给人的第一印 象,就是大胆率真,一剑 封喉,富于批判性。比如 ,他敢于批判学报困局背 后的体制弊端(《体制与 技术双重压力下的高校学 术期刊》),追溯学报体 制形成的历史根由(《中 国现代学术传统的承载者 》《中国现代学术传统与 学术期刊的裂变》),揭 出期刊界种种颠倒的怪现 状(《学术期刊与学术研 究关系之扭曲》《主辅颠 倒:原发期刊与二次文献 期刊》),抨击评价机制 之荒谬(《量化评价扼杀 人文学术》《学术评价机 制混乱导致学术期刊评价 无序》),痛斥评价机构 的越位及其危害(《评价 机构凌驾于学术期刊之上 》《学术评价机构需要给 予重新评价》),对学界 和期刊界种种乱象之批判 ,切中时弊,入木三分。 与此同时,他的笔端又 带有一种温情。那是他性 格中的另一侧面,也来自 他对学术的热爱,对期刊 的关怀,对理想的坚持。 以评价问题为例,尽管他 对评价现状表达了诸多不 满,但并非一味地批判和 否定,而是肯定现有评价 体制和评价机构的一些积 极因素,并希望通过建设 性的对话来改善评价(《 如何客观评价CSSCI》), 他还对理想中的学术评价 进行了初步建构(《学术 共同体是建立公平公正学 术评价的基石》)。对于 学术期刊现状,他在批判 中也有褒扬,其中既有对 某种办刊思路和模式的肯 定(《<文史哲〉的独特道 路:小综合、大专业》) ,也有对学术期刊中某一 类文章的期盼(《学术评 论:确立健康学术评价机 制的基础)。再如数字化 问题,他虽然对此有过忧 思,特别是对数据库损害 期刊利益表达过强烈不满 (《学术期刊已被数据库 牢牢绑架》),但更多是 从期刊如何直面数字化时 代出发寻找对策,甚至还 在积极推动学术期刊的数 字化实践(《域出版助学 术期刊走向真正的媒体融 合之路》)。此外,他还 敏锐地关注到学界和期刊 界的一些小事(《从博士 论文抽取部分章节发表合 情合理合法》《学术论文 刊发前公示不可行》), 这些事看起来虽不大,但 却关乎学者和期刊人的切 身利益,当大家熟视无睹 或习惯性沉默时,他却站 出来为民请命,冷峻的表 达难掩内心的温度。 书中写到了两位期刊界 的友人——张耀铭和朱剑, 分别被老仲戏称为期刊界 的“带头大哥”和“最强大脑” 。这两位期刊“大佬”也是我 素来尊敬的朋友,依我对 他们的了解,用这两个词 来形容可谓恰如其分。其 实,老仲本人也兼有“带 导语 本书是作者的一本学术评议集,作者提出“建设性批评”的主张,倡导积极、健康、理性、严肃的学术批评。这部书稿恰恰可以看做他对这一主张的实践,破与立,刚与柔,勇与智,相反相成,形成了一种独具特色的学术批评。与此同时,他的笔端又带有一种温情。那是他性格中的另一侧面,也来自他对学术的热爱,对期刊的关怀,对理想的坚持。 后记 感谢徐峰兄的厚爱,允 许我将最近十年来有关期 刊、评价之类的杂乱想法 拢在一起,凑成这样一个 小册子。 走出校门33年来,我从 未离开过期刊编辑的工作 ,所以很多朋友都把我看 作是一个完全的期刊人。 这当然没有错,我的确一 直从事编辑的工作,我也 乐意别人称呼我为编辑。 我认为编辑是一个很高尚 的职业,我愿意一辈子都 列身于编辑队伍当中。不 过,因为我个人研究的兴 趣点始终都是在历史学, 所以我又经常都感觉到身 心是分离的。这么多年来 ,我始终坚持自己的学术 研究,也喜欢写文章。当 然,我撰写的基本都是历 史学论文,关于期刊及评 价方面的文章并不多。对 我来说,这种身心的经常 分离,不是痛苦,而是享 受,这也是我大力提倡做“ 学者型编辑”的一个主要原 因。不可否认,同时做两 方面的工作,要比别人花 更多的时间,也要付出更 多的努力和辛苦,但我执 着于这样的体验而从不厌 烦,也没有任何的抱怨。 促使我关注并撰写与期 刊相关文章的契机,是 2012年7月30日原新闻出版 总署印发《关于报刊编辑 部体制改革的实施办法》 。这个文件要求所有非时 政类报刊包括学术期刊, 要统一改制为出版企业。 这一缺乏调研、罔顾客观 实际的荒唐决定刺激了我 的神经,我和朋友们连续 写了几篇文章进行驳论。 我不知道我和朋友们的反 对到底起了多大作用,但 我看到这个文件最终形同 废纸,寿终正寝。从那时 至今,我又断断续续写了 又一些相关的文章,尽管 不成体系,但都是我个人 真实的想法。 在编辑工作中,我结识 了很多高水平的主编和编 辑,从他们身上学到了很 多。这里我不可能一一列 出他们的名字,我只提及 两位文章合作者。一位是 《南京大学学报》原主编 朱剑教授,我与他的讨论 和交流可能最多,也受益 最多,他眼光的犀利、论 证的严密、分析问题的透 彻,是我望尘莫及的,他 因此被称为“学报界的最强 大脑”;另一位是年轻编辑 桑海,他扎实肯干,知识 面广博,在学术界和出版 界有极好的人缘和号召力 ,更是学报界年轻编辑的 偶像。我很荣幸能够与他 们合作,我们共同撰写的 文章也部分收在这本小册 子里。 需要说明的是,因为文 章是近10年来陆陆续续写 成,其中提到的一些数据 也是当年的,阅读或使用 时请注意。另外,考虑到 本套丛书的特点,我把几 篇长文拆成了一些小文章 。如果其中有错误,那一 定都是我的责任。 仲伟民 2022年元月4日于北京 精彩页 量化评价扼杀人文学术 目前中国的学术评价机制不仅混乱,而且对学术研究的发展极为不利,对人文学科尤其不利。造成中国学术评价机制混乱的原因很多,其中之一是因为急功近利以及学术大跃进,使得科研行政管理部门过多干预学术,在学术管理上甚至是乱作为。社会上各种各样的大学排名、学科排名以及五花八门的课题申请及评奖活动等,更是将这种不合理的评价机制推向极致。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学术界包括期刊同行自身对学术评价漠不关心。很多学者尽管对目前的学术评价机制颇多微词,但又不愿花更多精力来关注,结果导致学术评价制度日趋混乱。即使有少数学者对学术评价机制提出一些批评,也大多不得要领。 这里,我可以拿人们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影响因子为例进行说明。 众所周知,影响因子(Impact Factor,IF),即某期刊前两年发表的论文被引用总次数,除以该期刊在前两年发表的论文总数。后来又有复合影响因子,这个概念是指,以期刊综合统计源文献、博硕士学位论文统计源文献、会议论文统计源文献为复合统计源文献计算,被评价期刊前两年发表的可被引文献在统计年的被引用总次数与该期刊在前两年内发表的可被引文献总量之比。 尽管影响因子这个概念的发明也就40年的时间(1975年开始使用),但它的影响却非常惊人。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个概念现已成为国际上通用的期刊评价指标,它不仅仅是一种测度期刊有用性和显示度的指标,而且甚至成为测度期刊的学术水平乃至论文学术质量的重要指标。所以,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索性以此为题,每年都出版《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且成为业界的一件大事。根据通常的理解,影响因子的主要影响在两个方面:它不仅是评价学术期刊的一个主要指标,而且也是评价论文的一个重要指标。也就是说,影响因子在学术评价方面几乎可以通吃了! 文献研究者最喜欢,也最重视影响因子数据,各评价机构几乎均将影响因子定为最重要的评价指标,有的评价机构甚至作为唯一的指标;科研管理者乃至学者不明就里,也往往喜欢以此作为学术评价的重要标准。如果方法正确,将影响因子作为学术评价的标准之一,其实完全是可以的;但如果方法不对,也就是说,如果在使用影响因子进行学术评价时不分学科,将影响因子作为普世的学术评价工具,那就大错特错了,因为不同学科之间论文的影响因子数据相差实在太大。对于专业期刊来说,不同学科专业期刊的影响因子差别巨大;对于综合性期刊来说,偏重人文与偏重社科的期刊之影响因子的差别也非常之大。 相关研究专家对人文社会科学各学科的引文特征实证分析后,发现人文学科与社会科学学科之间存在巨大差异,即使同样在人文学科,引文特征也存在极大差异。有学者采用自行研制的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的数据,分别统计了各学科的平均引文半衰期,测试出了各学科领域的最佳评价时段,其研究结果颇引人注意,见表1。从表1可见,以历史、文学为代表的人文学科的引文半衰期在10年以上,而社会科学学科的引文半衰期都在2.8一3.8年之间,几乎相差3倍;当然,比较意外的是哲学学科,半衰期是4.2年,与我们的常识稍有差距。 P1-3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