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给初为人师的女儿20条贴心建议/于永正教育文集 |
分类 | |
作者 | 于永正 |
出版社 | 教育科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给初为人师的女儿20条贴心建议》是作者于永正谈教育理念的随笔文章集。这些随笔均短小精悍,文风亲切朴实,文章大部分发表于各大教育报刊,引起广泛反响。中小学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能从本书中能得到诸多启发。 作者简介 于永正,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教育部“跨世纪名师工程”向全国推出的首位名师。1962年以来一直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工作。1985年被评为江苏省特级教师,同年被徐州市人民政府授予“劳动模范”称号。1995年被评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9年教育部召开“于永正语文教学方法研讨会”,推广其“五重”(重情趣、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重习惯)教学法。2001年被评为“江苏省劳动模范”。2002年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013年,经江苏省教育厅批准,徐州市成立于永正语文教学研究所。 从1984年至今,于永正老师应邀到全国31今省、市、自治区、港澳地区以及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作学术报告2000多场次,上公开课3000余次,发表文章百余篇,出版《于永正课堂教学教例与经验》《于永正语文教学精品录》《教海漫记》《于永正与五重教学》等多部著作。 目录 人生留痕——写在前面的话 第一辑 把自己教成孩子 给初为人师的女儿20条贴心建议 书本是理论,细节是艺术 经常露一手 换个说法和做法 “一鸟人林,百鸟压声” 让“南郭先生”销声匿迹 我教一年级 把自己教成孩子 童心不泯 学会和家长相处 经常为学生的学习生活注入“兴奋剂” “谁也说不准哪块云彩会下雨” 第二辑 教育的两个名字 教育的两个名字 回味教育 “教不严,师之惰” 艺术教育感言 让学生有点“艺术细胞” 交往 童年,应当是一首诗 绰号的故事 第三辑 蹲下来看学生 蹲下来看学生 教育,有时候很简单 无痕的教育 批评的艺术 跷起大拇指 纸条的魔力 堵截与疏导 他山石 一面认识自己的镜子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忍耐·宽容 第四辑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目中有人 教学——一门遗憾的艺术 教学,还有另一种语言 此时无声胜有声 老师,也是一本教科书 教学机智 听课 让我们的教学“增值” 把“发现”留给学生 让学生体验成功的愉悦 ——我是怎样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 爱屋及乌 ——我是怎样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二) 为儿童打开通往周围世界的窗口 ——我是怎样激发儿童的观察兴趣的 后记 序言 一 小时候想当画家。邻居 家有四幅郑板桥画的竹、 兰、菊、梅,每年春节才 舍得挂出来,挂到正月十 五,就收起来了。听着大 人的品评,羡慕得不得了 ,心想,长大了,我也要 当画家。于是天天画画儿 ,常常画得天昏地暗,废 寝忘食。 读初中一年级时,在恩 师李晓旭老师的激励下又 想长大了当作家。读了神 童作家刘绍棠写的中篇小 说《运河的桨声》,佩服 得五体投地,更坚定了当 作家的信念,而且不一定 等“长大”了。于是孜孜不倦 地读书,苦思冥想地写作 。“文革”彻底粉碎了我的“ 作家梦”。但改革开放后, 它“死灰复燃”,我继续操笔 为文,只是不写小说、散 文之类,而改写教育随笔 和教学论文。心想,写什 么不行,只要文章能见诸 报端就成。 功夫不负有心人。1980 年第12期《江苏教育》发 表了我的第一篇教学论文 《选材与命题》,同年同 月,《徐州日报》发表了 我的短篇小说《没脑子的 人》。我把《选材与命题 》的用稿通知书在衣兜里 整整揣了一个星期,逢人 便掏给人家看。从此,一 发不可收拾。 我经常开玩笑说:“写, 让我变成了一条猎狗,瞪 大眼睛看世界,张开鼻孔 嗅四周,竖起耳朵听动静 。干什么呀?搜寻生活中 的真、善、美呀!“是的, 写,让我读书有了动力—— 看看人家是怎样看待教育 、教学的?人家是怎样做 的?人家是怎样研究学生 的?人家又是怎样写的? 读与写是“洗洁剂”,经常洗 去自己头脑中的污垢;读 与写也是“充电器”,不断为 自己的大脑注入新的理念 和动力。 总之,读与写是我教育 、教学不断进步的双翼。 读与写的过程,是不断肯 定自己、激励自己的过程 ,同时也是不断反省自己 、否定自己的过程。在这 样一个往复循环的过程中 ,让自己的实践有了智慧 ,有了理性,使自己的路 走得越来越正了,越来越 直了。 感谢读、写的习惯。它 充实了我的人生,成就了 我的事业,并且让我的人 生留痕。过去的事情,用 文字凝固下来,就会成为“ 永久”,哪怕把它放在抽屉 里。不写出来,终究只是 一种记忆,而记忆不会长 久。记忆一旦消失了,过 去,就不复存在了。 人应当有追求,有抱负 。虽然不一定都能如愿以 偿,但为实现理想的付出 ,一定会收获充盈,会收 获习惯,不至于“赤裸裸地 来”、“赤裸裸地去”,最终 两手空空。这样,至少对 得起生我养我的父母,对 得起教育我,并寄希望于 我的老师。14岁那年 (1955年),徐州京剧团 招收文武场学员(即乐队 学员,包括操琴、打锣鼓 的),我独自一人,提了 把胡琴去应试。没考上。 但我对京戏、拉琴的兴趣 丝毫未减。到了晚年,才 体会到这一习惯给我带来 的好处。对我来说,收获 习惯,比收获“琴师”、“名 角”真的更重要。 我的文章不是在书斋里 写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 。 我写的,都是我的故事 ,我的经验、体会与感受 。没有拾人牙慧,更没有 抄袭。偶尔引用别人的话 ,是因为他(她)说得对 ,引起了我的共鸣,或用 来佐证自己的观点,增加 说服力而已。 我常常想,为什么叶圣 陶、陶行知的书好读?为 什么连外国的马卡连柯、 苏霍姆林斯基、雷夫·艾斯 奎斯写的书也好读,不像 读有些理论家的书那样晦 涩、费解?他们的书不但 好懂,而且让我们感同身 受。为什么?因为他们是 教育家,而不是空头理论 家。教育家的书都是做出 来的。 作为一位教师,必须把 工作做好,课上好,否则 写什么?还要会思考、会 感受,少了这一条也不行 。没有“消化生活的胃”,对 所从事的工作就不会有深 切的体察和深刻的认识, 就概括不出规律性的东西 。 教育的理论是古老的理 论。我只不过是用孔子、 苏格拉底等中外教育家的 理论演绎自己的故事罢了 。我很卖力,很勤奋,因 为我总想做个学生喜欢的 老师,不能愧对学生以及 他们身后的家长。 但,做到这一点不容易 。我不断告诫自己:不要 忘记自己曾经是孩子。一 想到孩提时的我,我对学 生就会多一份尊重、理解 和宽容。我会向学生交出 这样一张“名片”——“名片” 的正面写着两个大字:微 笑;下面书写着三个关键 词:尊重、理解、宽容。“ 名片”的反面写着两个大字 :负责;下面也书写了三 个关键词:严格、顶真、 耐心。 由此,我有了许多故事 和体悟;于是,写的习惯 让我把它们形诸文字;于 是,有了这一套书。亲爱 的读者,其实,我的“教学 实录”,也是我和学生书写 的故事,是有趣的故事。 不信,你们读读看。 好文章的确是做出来的 ,不是写出来的。 “做”出来的文章是鲜活 的,可感的,有生命张力 的(恕我也使用了“张力”这 个费解的词),因而更具 有可读性。 这套文集主要包括以下 三个方面的内容。 1.对教育的买践与感悟 ; 2.对语文教学的实践与 感悟; 3.忆师友与对人生的感 悟等。 本人从教五十多年,主 要教的是语文学科,所以 有关语文教育的,占的篇 幅最多。 导语 于永正是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教育部“跨世纪名师工程”向全国推出的首位名师。 《给初为人师的女儿20条贴心建议》是作者于永正谈教育理念的随笔集,具体分为“把自己教成孩子”“教育的两个名字”“蹲下来看学生”“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四个专辑。 后记 这是一本关于教育的文 集。书中收录的文章,记 录了我从教半个多世纪以 来,对教育的实践与感悟 。 我不只是教语文的。我 是教育工作者,是老师。 我是站在“教育”——即“育 人”这个高度来思考我从事 的工作的。 站在“教育”这个层面上 ,我看得就会远一点,想 得就会深一点。 ——我们要有什么样的 学生观和人才观? ——未来需要什么样的 人才? ——我们怎样做才能培 养出这样的人才? ——小学教育应该为学 生留下什么? ——小学语文教育应该 为学生留下什么? ——我作为一个老师, 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素养? 这些,都是我经常思考 的,而且是在实践去探索 的。 “教师”时代应该成为过 去,取而代之的,应该是“ 导师”时代。 但,我们应当把学生“导 ”向何处?还是追求高分吗 ? 高贵精神、自由思想、 文明行为的缺失,学习兴 趣的泯灭,是我最忧心的 。 如果老师们读了我这本 书,都思考“教育”二宇,那 我就没有浪费大家的时间 ,就不是鲁迅先生批评的“ 图财害命”的那种人了。 当然,我没有忘记弟子 赵志祥。这本书里的多数 文章是他帮我输进电脑的 。 于永正 2013年1O月1O日于徐 州南湖花园 书评(媒体评论) 像是在清唱一曲悠扬婉 转的京剧名段,于永正老 师用平实的语言、舒缓的 节奏亲切地给初为人师的 女儿讲述自己的教育人生 。父女之间,血脉相连, 心灵相通。书中的呵护之 意,关切之情,言传身教 ,严格要求,都溢于言表 。这是一种超乎父爱的博 大而厚重的爱,也是献身 教育无怨无悔的教育箴言 。 是给女儿的贴心话,也 是给年轻教师们的谆谆教 诲。 ——华中师范大学教授 ,教育部“国培”计划专家库 首批专家 杨再隋 2012年8月18日,我的 闺女马上要到*贫困县贵州 省余庆县去援教了。壮行 的时候,我把于永正老师 的文章《给初为人师的女 儿20条贴心建议》压到了 女儿的箱底,含泪对女儿 说:“教学上遇到了无法解 决的困难,就读一读它, 然后结合实际情况琢磨琢 磨。” ——华中师范大学教授 、教育部国家级语文骨干 教师培训专家 夏家发 曾经,师父就是用这些 言行,教会了我怎样做“教 师”;也是通过这些言行, 教会了我怎样做“人师”,使 我明白了“教书”不仅是“教 书”,更是“育人”。所以, 我更愿意把于老师称为“师 父”而不是“师傅”。 ——潍坊市北海双语学 校教师、语文特级教师 李 虹霞 精彩页 给初为人师的女儿20条贴心建议 女儿要当老师了。她和所有即将踏上神圣教坛的年轻人一样,既激动又不安。由于她是非师范院校毕业的大学生,心里就更没有底儿了,于是向我讨教,索要“锦囊妙计”。我说:“妙计没有,经验倒是有一些。”她说:“那就请老爸支几招儿吧!” 下面,是我和女儿谈话的要点,算是为她支的招儿。 1.教师要在上课铃声未落之前到达教室门口 铃声落了,教室里的多数人如果对你视而不见,依然我行我素,乱哄哄的(低年级小朋友尤甚),你不要发脾气,要静静地观察每个人,目光不要严厉,但要犀利、灵活、有神。一般情况下,片刻之后,多数学生会安静下来。此刻,你一定要及时给学生们一个满意的表情,表扬表现好的人,表扬要具体,指出哪一排哪一组的学生安静,哪些学生坐得端正。 如果还有人在说话,甚至打闹,则用一种期待或者严厉的目光“盯”住他。无效,则点明某一排或某一组的某一人仍在做影响大家上课的事,因为你不可能知道他们的名字。再无效,则迅速地走到他们眼前,请他们站起来,严肃但措辞文明地告诉他们,之所以请他们站起来,是因为他们无视课堂纪律,影响了别人的学习。必要时,则请他们把名字写在黑板上,然后说一句:“噢,你叫李勇,你叫王强。”不要指责,更不能挖苦。这一招儿肯定有效。千万不要不管班级里怎么样乱七八糟,傻乎乎地走进教室市刻开始教学。否则,你很难把课上下去。 2.一旦进入课堂,就要像京剧演员一样,精气十足 走进课堂,要把90%的注意力放在学生身上,10%的注意力用在教学方案的实施上。要善于用眼睛表达你的满意、生气和愤怒。尽量不要吼叫,训斥只可偶尔为之。 目光要经常瞥向那些神不守舍、好动、好说的学生。可以请他们做点事——比如读书、读单词、表演、到黑板上默字等,这叫“以动治动”。最要紧的是不断地鼓励、表扬、提醒学生,但话要简洁明了,忌婆婆妈妈式的唠叨。 这样的表扬会更有效: “第二组同学坐得最端正。”——如果班级里某一个角落出现“骚动”。 “李勇的眼睛一直看着老师。”——如果李勇的同学走了神,或者在做小动作。 “小强同学善于思考。”——如果小强的同桌读书心不在焉。 要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必要时,把个别学生的座位调动一下,最好把个别自觉性差的学生调到离老师近的位置。对此类问题,处理要果断,快刀斩乱麻,不必说为什么。最不得已的手段是惩罚——如罚他停课。但最好不要在上课时请他到办公室去,课间休息时,把他请到办公室去。 惩罚尽量少用。千万不要体罚,切记。宁肯让教育失败一次,也不要因体罚而造成更大的失败。这种失败是无法挽回的。 3.要尽快记住每个学生的名字 首先记住表现好的和表现差的学生的名字。直呼其名地表扬胜于不指名道姓的表扬,指名道姓地批评、提醒,有时效果更好。 把所授课班级的学生座次表写出来,上课时放在讲桌上,这样做,有助于记住学生的名字,尽快地了解每个学生及其家庭的情况。 4.要注意教学形式、手段的变化 低年级学生的注意力是很短暂的。如果第一个词是老师领读,第二个同也是,那么第三个词就要请优秀的学生当回老师了。 第一遍读课文是齐读,第二、三遍最好自由读,或者同桌之间互相读。读书、读词不要让学生扯着嗓子读。如果让全班学生读单词,能不能声音由低到高,再由高到低?那一定是很有趣、很有意境的。 板书“大”和“小”,故意把“大”写得大大的,把“小”写得小小的;板书《骆驼和羊》,故意把前者写大,后者写小;板书《鲸》,则特意把这个字写得斗大。如此,学生一定会发出会心的微笑。这也是变化。 第一次分角色朗读,全由学生参与;第二次,如果你参与进去,学生一定会读得更有精神。讲燕子、翠鸟的外形,画简笔画;讲鲸,让学生看图片;学习《桂林山水》,看看课件……这些,都叫“变化”,没有变化,学生会厌;没有变化,也就没有教学艺术。 5.要细心观察学生,全面了解学生,倾听学生的谈话 如果你在适当的时机和场合,不经意地说出某一个学生做的一件值得称道的事或值得称道的一种表现,他不仅会感到吃惊,而且受到的鼓舞也会特别大。 表扬要有实指性,忌空泛。“你做作业总是那么细心,很少有错误。”“你回答问题不但对,而且口齿清楚。”——这样说就具体了。 恰当地使用肢体语言,可以让学生感到你的真诚和亲昵,拉近师生的距离。如抚肩、握手、贴贴学生的脸蛋等。P2-4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