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多维视野中的马克思(精)/学术中国文丛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哲学总论
作者 杨耕
出版社 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本书把马克思哲学放到一个广阔的历史背景和理论背景中,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史、西方哲学史、现代西方哲学、西方马克思主义、苏联马克思主义,以及政治经济学、社会发展理论等多维视角去重释马克思哲学,力图展示多维视野中的马克思,重塑马克思的“形象”。
重新研究了马克思哲学的本体论、辩证法、历史理论、人的理论、交往理论、认识论、价值论等理论,并从现象学、解构主义、后现代主义、后殖民主义、后马克思主义等多维视角重释马克思哲学的基本观点,彰显马克思哲学的当代意义。
重新考察了马克思哲学的理论主题和理论特征,明确指出,马克思哲学的创立使哲学的理论主题从“世界何以可能”转向“人类解放何以可能”,使哲学的聚焦点从“解释世界何以可能”转向“改变世界何以可能”,其理论主题就是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理论特征就是实践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统一,形而上学批判、意识形态批判、资本批判的高度统一。
作者简介
杨耕,哲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主编。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学部委员。中国辩证唯物主义学会副会长。曾任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教学与研究》总编辑,北京师范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哲学)组长。先后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求是》《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等报刊上发表论文200余篇,代表作为《关于马克思哲学理论主题和体系特征的再思考》《重新理解唯物主义的历史形态及其革命性变革》《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主题、理论基础和理论结构的再思考》《德里达:从解构主义转向马克思主义》;先后出版学术著作20部,代表作为《为马克思辩护:对马克思哲学的一种新解读》《危机中的重建: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现代阐释》《重建中的反思:重新理解历史唯物主义》《东方的崛起: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哲学反思》;先后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国家出版基金重大项目等7项;先后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中国出版政府奖图书奖等奖项8项。
目录
序言:重读马克思——我的学术自述
导论 从哲学批判与资本批判的双重视角理解马克思哲学
重新理解马克思哲学的理论主题和理论特征
一、时代课题的哲学解答
二、马克思哲学的理论主题: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
三、马克思哲学:实践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统一
四、马克思哲学:形而上学批判、意识形态批判和资本批判的高度统一
重新理解唯物主义的历史形态及其革命性变革——兼论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意义
一、法国唯物主义的两个派别:机械唯物主义与现实人道主义
二、唯物主义的历史形态:自然唯物主义、人本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
三、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终结以抽象本体论为基础的形而上学
关于恩格斯辩证法思想的再思考
一、恩格斯关于辩证法的三个定义
二、恩格斯辩证法思想中的主体和客体的辩证法
三、重新理解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
四、简短的结语
上篇 从人与世界关系理论的双重视角理解马克思哲学
关于马克思实践本体论的再思考
一、实践本身的矛盾特征
二、实践的本体论意义
三、实践本体论与否定性的辩证法
四、重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
关于马克思实践与世界关系理论的再思考
一、实践:人的存在方式
二、实践的主体与客体及其关系
三、实践过程中的实践理性与评价理性
四、实践: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分化与统一的基础
五、实践: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分化与统一的基础
关于马克思历史规律理论的再思考
一、历史规律的形成机制和表现形式
二、认识和把握历史规律的特殊路径
三、社会发展的合规律性与人的活动的合目的性
关于马克思人的理论的再思考
一、人的存在方式:实践
二、人的属性: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的统一
三、人的本质:社会关系的总和
四、人与社会的关系:“社会生产人”与“人生产社会”
五、人的发展空间:自由时间
关于马克思交往理论的再思考
一、马克思交往范畴的厘定
二、交往与物质生产活动
三、交往与社会发展道路
四、对哈贝马斯“批判”的批判
关于马克思认识论的再思考
一、思维反映存在的尺度:“物的尺度”与“人的尺度”
二、思维的建构性:观念客体、“先验结构”与“客观的思维形式”
三、思维的反思性:批判性与创造性的统一
四、实践反思:认识活动的根本规律
五、“从后思索”认识历史的根本途径
关于马克思价值理论的再思考
一、价值关系:本质上的利益关系
二、价值评价:特殊的认识形式
三、价值观念:对价值关系的观念把握
四、价值原则:人的内在尺度的外在表现
五、人的价值:创造价值的价值
关于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再思考
一、马克思的“世界历史”范畴的界定
二、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及其双重效应
三、在世界历史的背景中走向社会主义
四、从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到沃勒斯坦的世界体系理论
关于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的再思考
一、东方社会的社会结构和“亚细亚生产方式”之谜
二、东方社会的“停滞性”及其历史命运
三、跨越“卡夫丁峡谷”的设想及其方法论意义
四、人文关怀的取向与历史尺度的坚守
五、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的生成逻辑
关于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再思考
一、问题的提出以及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基本内涵
二、世界历史的形成及其意义
三、东方社会的特征与发展道路
四、社会发展的道路与类型
社会科学的独立化和特殊性——兼论马克思社会研究方法的特征
一、社会科学的独立化及其标志
二、社会科学的特殊性
三、社会科学的基本范式
下篇 从哲学史与现代哲学的双重视角理解马克思哲学
论马克思创立历史唯物主义的历史进程和思维逻辑
一、马克思创立历史唯物主义的历史进程
二、马克思创立历史唯物主义的思维逻辑
三、历史唯物主义诞生的标志
论费尔巴哈、舍勒、马克思的人的本质理论——对人的本质的三种整体探讨
一、费尔巴哈哲学人本学的理解:人是“多名”的
二、舍勒哲学人类学的理解:人是生命冲动与精神活动的统一体
三、马克思哲学的理解:劳动构成人的全面的本质
论斯大林与卢卡奇的本体论思想
一、从列宁到斯大林:从“哲学唯物主义”到“辩证唯物主义”
二、卢卡奇:从《历史和阶级意识》到《社会存在本体论》
三、简短的结语
胡塞尔:从先验自我转向生活世界——从马克思哲学的观点看
一、建构“严密科学的哲学”的危机:转向生活世界
二、欧洲科学的危机:转向生活世界
三、生活世界:科学世界的基础
四、简短的结语
德里达:从解构主义转向马克思主义——从马克思哲学的观点看
一、德里达《马克思的幽灵》的主导思想
二、德
序言
重读马克思
——我的学术自述
1956年,我出生在一个
普通教师家庭。我和我的同
龄人一样,经历了共和国的
风风雨雨、“天灾人祸”……
我并不认为我“生不逢时”,
相反,我非常庆幸自己有这
样一段特殊的经历。正是这
段特殊的经历使我对社会与
人生有了深刻的体认,并对
我的哲学研究和学术生涯产
生了极大的影响。实际上,
“经历”本身就是一笔财富。
当然,我们这一代不同于老
一代。老一代在战争年代,
在血与火的考验中度过,我
们这一代在和平年代,在不
断的精神苦炼中生存;老一
代敢“问苍茫大地,谁主沉
浮”,我们这一代“敢问路在
何方”。我们这一代有我们
这一代人的苦苦追求。
感谢邓小平,正是他老
人家的“拨乱反正”、改革开
放,使“九死一生”的中国现
代化运动奇迹般地走出了历
史的沼泽地,并为我们这一
代人的发展开辟了新的天和
地。1977年,在那个“解冻”
的年代,我考入安徽大学,
并于1978年初走进安徽大
学哲学系,成为高校招生改
革后的第一届大学生,并从
此与哲学结下了“不解之缘”
。1986年,汪永祥教授把
我领进了我向往已久的中国
人民大学哲学系攻读硕士学
位,从此,我进入哲学研究
的“快车道”;1988年,陈先
达教授把我留在中国人民大
学哲学系任教,同时,哲学
系推荐我破格免试直接攻读
博士学位,从此,我走向哲
学的深处;陈志良教授宽广
的视野为我的哲学研究提供
了一个新的思维平台,袁贵
仁教授深沉的关怀为我的哲
学研究开辟了一个广阔的社
会空间,从此,我在哲学研
究中一发而不可收。我忘不
了我的两位导师和这位挚友
。从他们那里,我不仅看到
了哲学家的文采,而且看到
了哲学家的风采;不仅学到
了文品,而且学到了人品。
由此,我想起了《天真汉》
中的天真汉对博学老人高尔
同的礼赞:“要是没有你,
我在这里就陷入一片虚无。

实际上,我最初选择哲
学实属“误入歧途”。中学时
期,我主要的兴趣是在数理
化方面,并且成绩优异;高
考之前,我担任过中学数学
老师,所以,我最初志向是
报考理科。然而,在高考前
夕,一位哲学先行者——陈
宗明老师告诉我:哲学是一
个诱人的智慧王国,中国需
要哲学,而你的天赋更适合
学哲学。就是这一次谈话,
竟使我“鬼使神差”地在高考
前夕改变了最初的志向,选
择了哲学。
从此,我踏上一块神奇
的土地,至今无怨无悔。今
天,我已与哲学连成一体,
或者说哲学已融入我的生命
活动之中,成为我的生存状
态,成为我书写生命的方式
。哲学适合我,我也适合哲
学,离开哲学我不知如何生
存。当然,我也深知,哲学
思维极其艰辛,谁要选择哲
学并想站在这一领域的制高
点上,谁就必然在精神上乃
至物质上选择一条苦行僧的
道路。“光荣的路是狭窄的”
(莎士比亚)。
我之所以从“误入”哲学
到“钟情”哲学,并不是因为
哲学“博学”,无所不知,实
际上,“博学并不能使人智
慧”(赫拉克利特),而无
所不知的只能是神学。历史
已经证明,凡是以无所不知
自诩的思想体系,如同希图
万世一系的封建王朝一样,
无一不走向没落。
我之所以从“误入”哲学
到“钟情”哲学,并不是因为
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
维运动一般规律的科学,或
者说,是关于世界普遍联系
的科学,实际上,哲学并不
等于科学,现代科学的发展
已经使“关于总联系的任何
特殊科学”成为“多余”的了
(恩格斯),用海德格尔的
话来说就是:“对哲学能力
的本质做这样的期望和要求
未免过于奢求”。
我之所以从“误入”哲学
到“钟情”哲学,并不是因为
哲学“爱”智慧,实际上,哲
学本身就是一种智慧,它给
人以生存和发展的智慧与勇
气,这是一种“大智大勇”。
哲学既是一个“真理的王国”
,又是一片“多情的土地”,
无论哲学如何变化,人在世
界中的位置始终是它关注的
中心问题。
从“误人”哲学到“钟情”哲
学,我的这一心路历程的牵
引线就是,哲学与人密切相
关。无论哲学是把目光投向
人与自然的关系,还是转向
人与社会的关系,归根到底
,关注的仍是人在世界中的
位置、人的价值和意义。哲
学总是关注着“人生在世”的
大问题。求索天、地、人的
人与自然之辨,探讨你、我
、他的人与社会之辨,反思
知、情、意的人与自我之辨
,追寻真、善、美的人与生
活之辨,凝聚为作为既是人
生观,又是世界观的哲学。
人生观是哲学问题,而
不是科学问题。数学、物理
学、化学、医学、生物学、
考古学等都不可能解答“人
生之谜”,倍数再高的显微
镜看不透这个问题,再好的
望远镜看不到这个问题,再
先进的计算机算不出这个问
题……人生观是世界观问题
,而不仅仅是伦理学问题。
从直接性上看,人生观关注
的是人与自我的关系。问题
在于,在人与自我的关系中
,必然渗透着人与自然、人
与社会的关系,对人生的不
同看法必然包含着对人与自
然、人与社会的关系,即人
与世界关系的不同理解。
“人生自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3 1:5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