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沙尔夫斯坦认为,如果把马基雅维利主义与具体的政治生活相分离,政治学和伦理学理论不仅会失去对于人类事务的适用性,其理论本身与现实政治的关联度也会遭人质疑;同时,马基雅维利主义,即为达政治目的而摒弃道德顾虑的非道德性,则必然会赋予政治生活中的欺诈与暴力以正当性。 本书探讨的是,政治为何且如何是非道德的。作者从比较文化的视角,考察了古代中国、古代印度、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现代欧洲,以及部落文明中非道德的政治理论与实践,一方面揭示马基雅维利主义的非道德政治在世界历史上的普遍存在,另一方面着重回答:人们为什么会接受违背“真实”“公正”诸原则的政治行为?历史上主流的哲学思想,是否对马基雅维利主义持一贯的批判态度?在政治生活中采用欺诈手段,是否确实有助于政客们追求最大利益?马基雅维利主义的盛行,是否意味着未来更加美好的政治生活是不可能的? 作者简介 韵竹,1991年生于南京,香港中文大学英文系文学硕士,美国俄勒冈大学东亚系博士研究生在读。通晓英语、法语。译著另有《道德之上的政治:永不过时的马基雅维利主义》(即将出版)。 目录 导读 非道德的政治能走多远(徐贲) 引言 第一部分 描述马基雅弗利主义 第一章 马基雅弗利主义者介绍 第二章 古代中国的马基雅弗利主义:法家 第三章 古代印度的马基雅弗利主义政治科学 第四章 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的马基雅弗利主义 第五章 马基雅弗利主义无处不在? 第二部分 探讨马基雅弗利主义 第六章 道德的抽象观念与人类现实 第七章 非乌托邦式的观察 结论 参考文献 索引 序言 导读 非道德的专制政治能走 多远? 徐贲 本-艾米·沙尔夫斯坦 (Ben-Ami Scharfstein) 在本书里要做的是,“解释 政治如何和为何经常是, 而且如此自然地是非道德 的,也解释政治领袖和普 通百姓的道德与非道德的 关系”。这种非道德的政治 理论和实践被称为“马基雅 维利主义”,也被称为“非道 德的政治”。沙尔夫斯坦在 书的第一部分首先比较了 三种古代的马基雅维利主 义表现:中国古代的法家 政治家商鞅、韩非、李斯 ,古印度的考底利耶,文 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的马基 雅维利和他的朋友圭恰迪 尼。作者得出了一个值得 我们重视的结论:“马基雅 维利主义是每一种政治生 活的构成部分”,而且“不能 认真对待马基雅维利主义 的政治或伦理理论,对于 人类事务都是不适当的”。 沙尔夫斯坦继而在书的第 二部分从人类心理、社会 生活实质、统治和被统治 关系,以及其他因素等方 面讨论了无所不在的马基 雅维利主义,从而指出马 基雅维利主义不会轻易消 失。人类的道德传统不足 以遏制非道德和不道德的 政治权术和诡计,然而, 人类可以从过去和现今的 被统治经验中总结出识别 和抵御这种权术诡计的策 略。 沙尔夫斯坦对马基雅维 利主义做了一个简单的定 义,即“在政治活动中摒弃 道德的羁绊。换言之,就 是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 为了达到政治目的而施以 任何形式的骗术与手段”。 这也就是人们平时从道德 角度所说的不道德或不正 当权术。非道德的政治把 马基雅维利主义权术的道 德性搁置起来,当作一个 不予考量的因素,这是马 基雅维利《君主论》(The Prince)的基本原则和理论 。 马基雅维利主义可以说 是从《君主论》抽取出来 的一些非道德的政治原则 和手段。如何看待这些原 则和手段与马基雅维利本 人的关系,这是一个有争 议的问题。首先,正如沙 尔夫斯坦的历史比较研究 所充分显示的那样,这些 原则并不是马基雅维利发 明的。古人早就在运用类 似的手段并总结类似的原 则了。既然如此,这些原 则和手段也就并不是非要 冠以马基雅维利之名,即 便用他的名字来称呼,也 不过是为了方便。罗马历 史学家塔西佗的历史著作 就已经有对类似原则和手 段的描述,塔西佗也因此 被批评者称为“隐蔽的马基 雅维利”。为什么不说马基 雅维利是公开的塔西佗呢 ?这大概是出于方便的联 想。同样,把中国古代的 韩非、李斯或古印度的考 底利耶与马基雅维利联系 起来,也是出于方便的联 想。 其次,马基雅维利本人 不一定是马基雅维利主义 者,这就像马克思否认自 己是马克思主义者一样。 马基雅维利是所谓马基雅 维利主义的倡导者吗?对 此,研究者们有不同的看 法,一直到今天都没能达 成共识,关键当然是如何 理解和解释《君主论》了 。这本小册子被视为专制 君主政府(又称“暴政”)的 此提及:怀疑。……他们在 具有敌意的人际环境中生 活……把自己的不可信赖感 投射到了他人身上”。怀疑 别人对他们会施以暴力和 阴谋,这成为他们自己滥 用暴力和阴谋的正当理由 ,“这些领导者的想象力会 异常丰富,以至于他们变 本加厉地运用计谋和权术” 。他们“会建立一支擅长打 探情报和对人们进行监视 的密探部队,以抵挡敌对 力量……领导者所采用的典 型方法是让他们互相监视 。于是整个集体内的监视 程度会增加,人们相互监 视”。这便是乔治?奥威尔 在《1984》中所描绘的那 种老大哥极权统治。 在马基雅维利主义者看 来,无论何种非道德或反 道德的政治手段,只要是“ 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都是正当和合理的。因 此他们需要制造敌人,一 次又一次地发动运动,一 方面是能够有效用动员群 众来显示自己的威力,一 方面也是用对运动的态度 来测试所有人对自己的忠 诚度。 我们无从知道历史上到 底有多少专制君王对马基 雅维利怀有崇敬之情并善 于运用其政治策略。这似 乎并不重要。在这个世界 上,没有读过马基雅维利 的照样可以通过阅读别的 书来熟谙甚至发扬光大马 基雅维利主义的统治权术 。阅读或不阅读马基雅维 利也并不能决定一个君主 会成为贤君还是暴君。据 说,素有“贤君”和“好王”之 称的法王亨利四世于1610 年在巴黎被刺身亡时,贴 身带着的就是一部血染的 《君主论》,而刚愎自用 的绝对权力君主路易十四 则每晚必温习《君主论》 ,否则不能高枕而眠。 18世纪“开明君主”的翘 楚,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二 世不仅熟读《君主论》, 还写过一本有名的《反对 马基雅维利》(Anti- Machiavelli),由他的法国 启蒙哲人朋友伏尔泰修改 润色。腓特烈在书中逐章 驳斥了《君主论》,反对 马基雅维利主张的国家扩 张,也反对他所提出的那 些治国之道:阴险狡诈, 口是心非,背信弃义,残 暴无情,把功劳据为己有 、把错误责任推给下属(“ 有功则君有其贤,有过则 臣任其罪”)。腓特烈把这 一套权术视为野蛮的丛林 法则,认为这样的统治权 术有辱王位的尊严和君王 的高贵,也配不上君王行 为的高尚标 导语 《非道德的政治(永不过时的马基雅维利主义)》是一本论述充分、资料详实的比较文化研究著作,本-艾米·沙尔夫斯坦在书中不仅检视非道德政治的相关理论,还细致考察了不同地区不同时期的非道德政治实践。本书对现实政治状况与政治未来的探讨,并试图阐明马基雅维利主义盛行对其的影响,极具启发性。 书评(媒体评论) 沙尔夫斯坦做了一项开 创性的工作,他对马基雅 维利主义跨地域、跨历史 时期的比较研究,特别是 从不同知识史的视角切入 ,尤其具有创新意义。这 本书特别令我赞赏的是, 它大胆而富有创见的学术 洞见,以及沙尔夫斯坦在 哲学、政治学、历史学, 心理学,社会学和人类学 等多个领域的驾轻就熟。 ——弗雷德,E,卡茨 (Fred E.Katz,纽约州立大 学布法罗分校社会学教授 ) 精彩页 问题到这里只说了一半。原因在于一旦认识和发现了相似性,并据此提出各种论点,关注差异性便是相当合理的。同样合理的还包括承认“马基雅维利主义”这一术语具有误导作用,因为它以同一性为前提。鉴于相似性因为过于简单化招致了不少诟病,我们接下来要开始理清每一种文明(或者某一时期、思想家、政治家、历史事件等)的具体特质。强调相似性或差异性的任何一方,都不意味着无视另一方的存在。在理论与实践中,两者相互依存,谁也离不开谁。相似性与独特性之间的相互作用为我们提供可能,学到普遍的真理与传统惯例,同时还会学到在何时、通过何种方式对它们进行修改或摒弃。我的兴趣主要在于清晰地考察马基雅维利主义在三种文明中的相似性,并运用其中的智慧。我还会对相关语境和个别思想家进行足够细致的描述,做出以下论断(与我的个人观点相反):每一种文明所体现的马基雅维利主义,对于自身而言都是独一无二的。针对其他相反的论断,我们可以通过区分不同条件、类型和结果的马基雅维利主义,来给予有力的回应。但需要注意的是,这种回应将理论特征与实际情况对等,免不了对理论进行生搬硬套的危险。 在这里,我所讲的大部分内容很有可能主要基于西方的材料。倘若你问我为什么将那些“陌生人”——古代中国、古代印度及其他——也囊括进来,原因在于尽管它们看上去有些生疏,但如果考虑到在它们内部也同样提倡施行骗术及手段的话,我们先前的认识就显得流于表面了。正因为它们来自完全不同的文化体系,才让我们更加清楚地审视自己,并认识到在马基雅维利主义这个层面上,我们自身比想象的还要残忍。他国文明如同明镜,若不是通过它们来观照自身,我们或许还会为自己身上不够有吸引力的地方寻找借口,声称那些是时间或地点的不妥造成的偶发性错误。当有一天学会真正面对自己的时候,我们就不会再强调那些外部理由。有句话说得好,美出自观者的期待。不过,尽管我们自以为比过去更美丽,作为真正的人,我们身上仍具有动物的本性,我们自己以及我们的亲属,都像动物一样渴慕权力。对于亲属,不论我们是恨他们还是爱他们,在面对其他同类时,我们定会团结力量、一致对外。 这一说法是否在措辞上有所夸大,或者过于简单?当然不是。由于在试图做出公允的判断之前,需要参考大量的事例,并对论点进行考量,我将在合适的时机对这个问题做出解释。马基雅维利主义深深根植于人类生活中,在短时间内对其抽丝剥茧,不是件容易的事。虽然它是非道德的,但它依然可以接受一些道德原则,前提是这些原则不会危及组织,或者放大一点说,一个国家的利益。这个国家由各种彼此并无亲缘的外来人组成,因而更是在人为的掌控之下。换言之,一个事物是否对组织或者国家构成威胁,完全由领导者决定,由他来说明(或者公开宣扬)何谓集体意志。尽管这样的意志受到习惯性道德的制约,但在诸多便利性借口的帮助下,人们往往会违背这些限制。 P20-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