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柏峪燕歌戏(陈永禄)/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口述史 |
分类 | 文学艺术-艺术-戏剧影视 |
作者 | 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
出版社 | 北京美术摄影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本书以传承人陈永禄为丛书内容主线,不仅展示柏峪燕歌戏的传承发展、表演等内容,也将传承人所赋予非遗的温度、情感、个人价值等相互交融的人生体会赋予其中,是研究、记录陈永禄和特定历史时代背景下非遗项目面貌的珍贵资料,对于研究柏峪燕歌戏的传承与发展,以及其推广与普及有重要意义。 目录 导语 壹 百年传承 一/老母叫我去学戏 二/孤守雄关遣乡怀 三/百年传承未断绝 贰 代代牵情 一/一宿大戏送战友 二/祖祖辈辈不解情 三/弃文从武刘玉昆 四/谁人不爱秧歌戏 五/呕心沥血为秧歌 叁 苦心学艺 一/口传心授学唱念 二/腔调犹须识曲牌 三/文武两场齐奏乐 四/手眼身法练做打 五/三分装扮七分样 肆 抢救经典 一/抢救发掘老剧本 二/细数剧目如家珍 三/历史神怪多取古 四/美满姻缘众所愿 五/横遭逼迫谁做主 伍 守住传统 一/台词剧情奥妙多 二/表演真实特色浓 三/迎节敬神讲究大 陆 培养后继 一/上门请君入剧团 二/还看巾帼女红颜 三/好酒也怕巷子深 附录 陈永禄大事年表 后记 序言 柏峪燕歌戏在柏峪村民 口中又称柏峪秧歌戏。燕歌 戏是申报北京市级非物质文 化遗产名录时为区别其他地 区的同类项目而使用的名称 ,因而本书行文中仍用柏峪 秧歌戏的俗称。秧歌戏源于 一种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在田 间地头劳动时所唱的歌曲, 在其发展传播的过程中,劳 动人民发挥了无穷的智慧与 想象力,将舞蹈、杂技、武 术等艺术糅合其中,使之成 为一种带有故事情节的戏曲 艺术,通常在每年的正月社 火、八月中秋等节庆之时进 行表演,带有娱人娱神的双 重含义。清代,梆子等戏剧 艺术兴盛以后,中国北方各 地的秧歌戏在不同程度上借 鉴和吸收了一些梆子戏的剧 目和表演艺术,发展成为地 方大戏,并在长期的演化、 融合中形成了独特的地方特 色,因而在提到地方秧歌戏 的时候,常常在其称谓前冠 上地名加以区分,如河北的 定县秧歌、蔚县秧歌,陕西 的韩城秧歌、陕北秧歌等。 柏峪秧歌戏也是如此。 作为柏峪村民喜闻乐见 的秧歌戏形式,柏峪秧歌戏 却并非起源于本地。 柏峪村在门头沟斋堂镇 的最北端,翻过村后的黄草 梁距河北省怀来县35里。相 传古时,因附近山坡上多柏 树、山沟里多榆树而得名“ 柏榆村”,后因树林茂密给 在附近设防驻守官兵守护关 城造成困难而被伐掉,“柏 榆村”便讹变成了“柏峪村” 。由于山峰错落、地势险要 ,柏峪村所在的斋堂地区自 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 明代,朝廷曾下令在附近修 筑长城以抵御北元残余势力 的袭扰。为驻守边关,大批 从外地迁徙而来的官兵及家 属在此定居,并逐渐繁衍成 村。至今,柏峪村的西北部 仍残留一段4里长的古代城 墙和6座明万历年间修筑的 烽火台及1座景泰年间建造 的石堡。据村民传说,该村 村民便是守护附近天津关的 军户后裔,柏峪秧歌戏也是 当时守关官员及兵丁带来本 地的。 由于柏峪村这种闭塞的 地理环境,守关兵丁除在闲 暇时排演家乡的戏曲以作消 遣,别无他法可以排遣山中 的孤寂。久而久之,这种家 乡的小戏又与当地流传及外 地流入的其他戏曲形式相互 融合,终于形成极具地方特 色的、只有柏峪村人才会唱 的独一无二的传统戏曲剧种 。可以说,柏峪村秧歌戏的 存在是当地社会文化发展史 的鲜活见证。 也正由于村落闭塞、交 通不便,柏峪秧歌戏的传播 虽然受到很大限制,却也因 祸得福,至今保存得非常完 好,免于受到其他文化形式 的冲击伤害。在长达五六百 年的历史发展中,柏峪秧歌 戏形成了区别于其他秧歌戏 的特点并保存至今,概括起 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台词上多使用方言 土语、拟声词,且善用谐音 制造桥段插科打诨; 二是情节上细致入微、 贴近生活,有真实感,且多 在悲剧中穿插喜剧情节以调 节剧情; 三是腔调上素有九腔十 八调之称,唱腔高亢、多变 ; 四是思想上有自己的价 值判断,爱憎分明,多借剧 中人的戏词来表现好恶。 另外,除了精湛的演出 技艺,柏峪秧歌戏独特的做 彩技法和传统习俗保存也较 好。 因此,2006年在专家的 多方论证下,这一项目成功 入选北京市第一批市级非物 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一殊荣 使得柏峪秧歌戏越来越为学 术界所周知,也因此获得了 政府部门的资助和文化艺术 界的关注,甚至逐渐走人一 般民众的视野。而今柏峪秧 歌戏并不能说发展得很好, 仍然面临着后继无人甚至终 止传承的危险,究其原因主 要有两方面: 第一,成员老龄化,剧 团面临传承困难。 从成员年龄上看,目前 柏峪秧歌戏剧团成员里岁数 最大的是团长陈永禄,今年 (2019年)已经77岁了, 最小的成员陈玲也已经39岁 了;从成员构成比例上看, 目前剧团46名成员的年龄多 数在50岁以上,40岁以下 的仅有7人,其中演员6人。 一方面是老艺人正在流 失,一方面是新生代后继乏 人。 由于村落偏远闭塞,相 关服务设施和就业环境较差 ,村里的小孩从幼儿园开始 便到斋堂镇上读书,这种情 况一直持续到大学毕业,毕 业后为了生计也很少有人会 选择回村务农,而是在外打 拼。现在柏峪全村402人, 273户,夏天的常住人口也 就100来人,到冬天人就更 少了。因此,剧团几乎很难 再吸收到年轻的新生力量。 第二,经济问题严重影 响剧团日常维持和发展传播 。 受地理位置等自然条件 影响,柏峪村民主要靠务农 、看山护林、吃低保维持生 计。村内农产品特色不突出 、产量不高,也无其他企业 支撑,虽然位于爨柏景区内 ,但民俗旅游并不发达。而 柏峪秧歌戏亦非职业化剧团 可以靠商业演出自给自足。 除成员本身不能靠秧歌戏养 家糊口,日常维持剧团排练 、演出、维护设备的开销也 捉襟见肘。而柏峪秧歌戏剧 团成员众多,纵然国家有扶 植政策,也属杯水车薪。偶 尔有些演出给两三千的报酬 ,但人多粥少,算上车马费 、餐费等开销,基本上也都 是赔钱的。 因此,为了抢救性保护 宣传柏峪秧歌戏这一极具地 方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 目,整理出版其传承人口述 史是非常适时且具有重要 导语 在长达五六百年的历史发展中,柏峪秧歌戏形成了区别于其他秧歌戏的特点并保存至今,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台词上多使用方言土语、拟声词,且善用谐音制造桥段插科打诨;二是情节上细致入微、贴近生活,有真实感,且多在悲剧中穿插喜剧情节以调节剧情;三是腔调上素有九腔十八调之称,唱腔高亢、多变;四是思想上有自己的价值判断,爱憎分明,多借剧中人的戏词来表现好恶。为了抢救性保护宣传柏峪秧歌戏这一极具地方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作者深入门头沟山区对柏峪燕歌戏传承人陈永禄老人进行口述史采访,从百年传承、代代牵情、苦心学艺、抢救经典、守住传统、培养后继六个方面梳理了陈永禄老人为柏峪燕歌戏传承发展所做出的贡献。 后记 整理柏峪秧歌戏传承人 的口述史并不容易,其中一 个重要的影响因素便是作为 传承人的陈永禄老先生从不 居功,甚至是太不将自己所 做的贡献放在心上,将柏峪 秧歌戏发展至今的成果习惯 性地推给老艺人的技艺精湛 、领导干部的全力支持,以 及后辈学员的刻苦训练。仿 佛忘却正是由于自己苦苦追 寻着柏峪秧歌戏的历史信息 ,坚守不是自己亲耳听过的 绝不乱说,不是自己亲自见 证过的绝不当真有其事来讲 ,才为了这项遗产留下了许 多可以供后来研究者考证的 真实信息;正是由于自己费 心搜寻老艺人们留下的点滴 记忆,才使他们的事迹不被 后人忘怀,才使今人得以了 解到柏峪秧歌戏能人辈出、 技艺精湛的过往岁月;正是 由于自己带领老艺人抢救性 地发掘老剧本,才为柏峪秧 歌戏保留下众多的百看不厌 的经典剧目;正是由于他对 柏峪秧歌戏的执着和热爱, 不保守、不封闭,不甘心这 门艺术没落,一家家游走劝 说,才使柏峪秧歌戏能够重 整剧团,达到今日的规模… … 他不居功,为柏峪秧歌 戏也从不将利益放在心上。 他为编写剧本的老艺人申请 资助却不为自己考虑,主张 在村里为剧团单独设立账户 ,由会计专管;他将团里的 戏服借给陌生人,心里想的 是如若一借不还则损失自负 ,而最终对方付的租金全留 给剧团日常使用。 连日的采访和整理陈永 禄老人的事迹,翻阅他家中 一本本泛黄的剧本,一篇篇 东奔西跑整理出来的老艺人 事迹,见证他带病指导团员 训练,守在文武两场盯伴奏 的场景,令我由衷地觉得, 一位优秀的传承人是非物质 文化遗产项目的最大宝藏。 精湛的技艺固然重要,高超 的文化自觉性也是非物质文 化遗产自主传承的一项重要 保证。能够认识到自己所传 承项目的真正价值,自发发 掘、传承,将发展传承柏峪 秧歌戏作为自己毕生的最大 心愿。为了达成这个心愿, 守护好祖先留下来的最宝贵 的艺术,他可以给自己的侄 女下命令,命令她必须拿下 老旦这个面临空档的角色, 也可以让自己的女儿半途再 学一门青衣。这也正是我们 发掘整理传承人口述史的真 正目的,即用以表彰他们对 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传承的 无私奉献! 朱佳 2019年9月 精彩页 一/老母叫我去学戏 我们家,说是柏峪村本地的人也行,说是从外面迁过来的也对。怎么回事呢?我的老母亲原来是柏峪村的老姑娘,后来嫁到了离柏峪村不远的柏峪台——我父亲家。 我父亲叫陈万茂,贫农出身,也是老共产党员。大概在我5岁(1947年左右)的时候,门头沟地区施行“打土豪、分田地”的政策,我们家作为穷苦百姓成了翻身农民。那会儿政策让我们家迁去爨底下,我母亲说不去,要是必须得迁走的话,咱们就上柏峪村。因为她娘家在那儿,多少还有个认识的人。我父亲就同意了。 迁去柏峪村的路上,翻山越岭、拖家带口的很不容易。当时我母亲的眼睛已经看不见了,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得了白内障,家人叫我搀着她。我当时还是一个小孩儿,搀着她累得慌,我就说我不搀了,我母亲说你不搀着我,我看不见,从这大土坡子上滚下去就死了,你们就没妈了。吓得我赶紧继续搀着,一直从柏峪台搀过来。到了柏峪村,村民不欺负外来户,待我们非常好,简直就像我们家以前就是这村里的一样。村民之间的关系也特别融洽。安定下来之后,我们就算正经八百的柏峪人了。 那我们家怎么和柏峪秧歌戏扯上关系的呢?其实当时我们家里只有我一个人唱戏,别看我母亲原来是柏峪村的人,可她不会唱秧歌戏,按当时传男不传女的老观念,她就是想学也学不了,其实也是保守,就是柏峪秧歌戏不外传的意思。我父亲是外地的,当然也没学过。但是那个时候,山里的文化娱乐生活除了唱戏以外没别的,所以地方戏剧文化就特别发达。拿柏峪村来说,历史上这里不只有秧歌戏,还有山梆子、蹦蹦戏,以及村里老人自己编的小戏,甚至还出过评戏。无论会不会唱,大家伙儿都爱戏。 我父亲也是,自己不会唱戏,但是从他还在柏峪台的那会儿就特别爱看戏,尤其是柏峪村的秧歌戏、山梆子什么的。来到柏峪村后,就更如鱼得水了,他不但追戏,还去给人家剧团打杂,说好听点儿叫服务人员。人家冬天唱戏,他给人生炉子、坐水;夏天唱戏,他给人演员扇扇子;出村唱戏,他就给人家演员背行头,背去背回。一直这么干到一九六几年,到他去世前都还在剧团里帮忙。 此外,我家里还有一个姐姐、一个哥哥。姐姐就不用说,学不了戏,后来结婚也早就嫁到房山,跟着我姐夫到矿上工作了。前些年已经去世了。我哥哥也没学戏,死得更早。他原先在门头沟的矿上工作,后来斋堂镇开煤矿请我哥哥去指导。井下塌方,那些年轻的孩子不懂规矩,直接拿镐刨,结果挖断了电缆,导致煤矿爆炸,我哥哥就给炸死了。 我学戏也是来柏峪村之后才学的,这里边还有个小故事。在柏峪村安定下来之后,有一天我母亲领着我到一位老艺人家里串门,他的名字叫王小友。我们家以前住在山坡上,他们家在下边一点儿。两家也不是亲戚,我母亲就让我喊他舅舅,村里邻里街坊的就习惯这么叫。 他俩聊天的时候,我在一边儿玩儿,就看见他家炕后边儿的墙上贴着两条“炕四扇儿”——就是过去那种年画儿似的画,画的就是秧歌戏的图,四幅画是一条儿,讲一个故事。当时我才5岁,还不认识字儿,也不知道画的具体是哪出戏。我母亲和他聊天,我没的干就看这个画,看得特别认真,看完这条儿看那条儿。那老爷子就和我母亲说,你家这个小娃子,叫他学戏吧。我也不理他。可是我母亲就当真了,和我说:“你别瞧了,舅舅要教你唱戏,你学吧。”我当时一个小孩能知道啥,我说我不学。我母亲就劝我说你学吧,到最后还是听她的,学了。 开始学的是《孙举槔卖水》里头的小孩儿,叫宝童。学的时候就是舅舅教一句我就学一句,动作也是,让我怎么摆,我就怎么摆。这出戏究竟学了多长时间,年头太久我已经不记得了。就是母亲让学我就好好学,舅舅也认真教,但是学完了也还是不知道啥是秧歌戏。甚至正式登台演完了,演得好不好我都不管。 现在回想起来还是挺遗憾的,比如说我那个舅舅教我演戏的时候岁数已经很大了,之后没过多久人就没了。但是听老人说他会的戏特别多,可我那时候还小呢,就是听话,让演啥就演啥,让唱啥就唱啥,自己根本不会主动问。后来真喜欢上秧歌戏了,想找人问了,他早就去世了。而且光是《孙举槔卖水》这一出戏,我也就跟他学了宝童这一个角色。其实这个戏可是咱们秧歌戏里的传统大戏,全演完了得4个多小时,又叫《大本》。论情节的复杂和细腻程度,论各种人物的塑造可怜和可恶程度都特别的好。现在想起来实在是太可惜了。万幸的是这出戏还没丢(没有失传),但后来我学小生再演这出戏时,就是自己求着别人教的了。 第一次上台演宝童应该是春节的时候,我们那时候主要是春节、八月十五的时候唱戏。也是那老爷子跟其他演员打的招呼,说这孩子学演宝童了,以后让他去演这个角色。当时上台,我也记不清楚自己几岁,但肯定不大,小到还不知道害怕呢。可能一个是我父亲也在台上台下地帮忙,这些老演员都照顾着我呢;一个是演好演坏,自己也不在意,下台我就回家了,观众爱什么反应就什么反应,我也不管。现在回想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