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自由在高处(精)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伦理学
作者 熊培云
出版社 岳麓书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从意义控制与群体心理等角度出发,本书着重探讨了身处转型时期的人们如何超越逆境,盘活自由,拓展生存,积极生活。在该书出版十年后,世界与人都发生了沧桑巨变,作者特别做了数万字的增订,献给忧郁赤诚的灵魂。
作者简介
熊培云,1973年生于江西永修,毕业于南开大学、巴黎大学,主修历史学、法学、传播学与文学。曾为《南风窗》驻欧洲记者,《新京报》首席评论员,东京大学、牛津大学访问学者。现执教于南开大学,作品多次获中国国家图书馆、新浪网、《亚洲周刊》、《新周刊》、《文学报》等颁布的年度好书奖。
主要作品:
《思想国》(2007)
《重新发现社会》(2010)
《自由在高处》(2011)
《一个村庄里的中国》(2011)
《这个社会会好吗》(2013)
《我是即将来到的日子》(2015)
《西风东土——两个世界的挫折》(2016)
《追故乡的人》(2016)
《慈悲与玫瑰》(2017)
目录
序言
十周年版序 不要催促神灵
增订版序 我愿此生辽阔高远
第一版序 因为无力,所以执着
面包与玫瑰
国家与玫瑰
老教授与小王子
梭罗的树林
卢梭的门徒
好色关乎心灵
为情侣求饶
铺路石下是海滩
诙谐社会,政治如何玩赏?
洛克如何理解“超女”?
看电影,还是哭电影?
谁是将军?谁是马匹?
绑架为什么流行?
不要活在新闻里
地图知识分子
背着国家去旅行
国破山河在
自救与自由
集中营是用来干什么的?
人质为什么爱上绑匪?
奖励你,控制你
不自由的秩序如何杀人?
谁来同情“体制内弱者”?
守住良心的“一厘米主权”
柏林墙上有多少根稻草?
第六种自由
为什么自由先于平等?
救故乡,救公共精神
从魏珍怎样到郝思嘉?
每个村庄都是一座圆明园
杀鸡做猴,猴为什么鼓掌?
“网瘾”是如何被发明出来的?
二等于多少?
“0魔”
幻灭是人生的开始
什么是财务自由的本质?
人是什么单位?
条件即逆境
人心如何照耀?
预言的囚徒
人类为什么迷醉于暴力?
虽自由无以言说
床上爱国主义
国界与自由
历史与心灵
艺术会死吗?
伊卡洛斯之梦
人为什么做梦?
人以幻象为食
以河为界的正义
假如我改《西游记》
曼德拉的光辉岁月
没有宽恕就没有未来
英雄为何救美
天堂五分钟
光荣背叛
为自由而担责
两条空船相撞
中国人的自由传统
每个人都在地球上客死他乡
演讲与独白
自由在高处
最低处的自由
识时务者为俊杰
日报七年,我的文字心灵
把一生当作自己的远大前程
后记
第一版后记 相信我们的国家,比我们想象的自由
增订版后记 小心,你想要的时代一定会到来
十周年版后记 人是深情的芦苇
序言
不要催促神灵

《自由在高处》出版至
今已逾十年。十年间身后的
世界与我的人生都可谓沧海
桑田,个人对生命中的热情
与痛苦也有了更深感悟。又
因为疫情不期而至的干扰,
人和人之间变得越来越疏离
。所幸一路上尚有一些温良
有趣的灵魂,能够偶尔在线
上线下交流。正如这天中午
,当我在小树林里看到一棵
红叶,于是和远在江南且深
谙中国古典文学的晓丹聊起
了晚唐诗人许浑的《谢亭送
别》。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
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
风雨下西楼。
除了赞叹体现在这首诗
中的意象与深情,我们几乎
同时谈到了绝句与律诗在美
学上的区别。对意境的迷恋
甚至让我试图就许浑的著名
七律《咸阳城东楼》去芜存
精。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
杨柳似汀洲。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
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
黄叶汉官秋。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
东来渭水流。
我的意思是,如果这首
诗提前终结于额联“山雨欲
来风满楼”,其意境或更为
幽远。而流传至今的全诗五
十六字从整体上看更像是一
篇平庸的历史评论,以至于
颔联浑然天成的意象有如明
珠落入沙砾、大雾锁在牢笼
。那些诗意与深邃或多或少
被贸然闯入的历史情怀破坏
了。
晓丹回复说,律诗与绝
句在美学上确有不同。七律
讲究章法勾连,气势回环,
加之受封闭结构和声韵影响
,不太以余韵悠长为美;而
七绝追求兴象玲珑,意境浑
成。
远离尘嚣。我很享受这
样行云流水、谈诗说艺的日
常。无论现实有着怎样的千
疮百孔,愿诗意与友爱继续
常驻心田。近几年不便远行
,甚至断绝了国外的交通,
但我还是就近找到一条可以
经常光顾的大河、一小片随
时能够徜徉其中的树林。在
这个平淡无奇的夏天,经常
陪伴我的是几棵黄栌(红叶
)、法国梧桐、美人梅、野
槐、杨树、松树、乌柏以及
几只时刻起落啁啾作声的灰
喜鹊。
读者也许已经注意到,
在这里陪伴我的都是一些可
以不劳而获的东西。它们原
本属于所有人,和我的半生
拼搏几乎毫无关系。当然,
之所以能从中感受到某种欢
乐,同样仰仗于我有充分的
闲暇。这些年来,我对生活
与事业做了足够多的减法。
相较于财务自由,显然我更
倚重时间自由和心灵自由。
而且,就像美学家宗白华谈
到的魏晋之美,这世间能让
我更愿意付出时间者,向外
是自然,向内是深情。
记得某日偶然在网上看
到一句不可考的“名言”,大
意是人有三样东西无法隐瞒
,包括咳嗽、贫穷和爱。在
此,我更想借这三个关键词
来概括人的欲望和境遇:我
们的身体永远是脆弱的,物
质永远是匮乏的,但是生而
为人我们的精神永远丰盈。
既然如此,何不索性扬长避
短——在身体与物质层面随
遇而安,在精神层面层出不
穷。

我常待的小树林其貌不
扬,却足够接待朋友。不过
在那里我只备了两把椅子。
按亨利·梭罗的说法,这样
做的一大好处是杜绝了社交
功能,可以和知心朋友尽情
聊天。所以前几天好友凌云
来找我时,两人从中午一直
聊到子夜。除了谈论各自的
创作与心得,印象最深的是
我们还特别讨论了生活中的
流逝感。
正如此刻坐于林间,当
我将注意力从笔记本上挪开
,重新意识到附近的风声树
影,远处往来不绝的车辆与
行人。抬起头,天上是波涛
翻涌的云河。如果恰巧坐在
阳光里,我还会想象自己变
成一个日晷,借身体之投影
在大地上标刻古老的时间。
重要的是,这些不经意的变
幻可以让我触摸到宇宙和时
间的流逝。这也是我为什么
喜欢坐在马路旁读完一本本
书,在咖啡馆里一边写日记
一边迎来送往的原因。
……

当我遭遇挫折时,免不
了会问自己一些古老的问题
,比如苦难对于我究竟有何
意义?人为什么甘愿受那么
多无谓的苦?
想起几年前法国高考有
一道题:“我们是否应该为
获得幸福而穷尽一切手段?
”对此我给出的答案是否定
的。且不论“穷尽一切手段”
有不择手段的嫌疑,同时还
要看到幸福并非人生唯一责
任。想起《美丽新世界》里
让人保持快乐的幸福制剂“
唆麻”(soma),从某种意
义上说,适度的痛苦甚至也
是人所必需。否则,小说中
那个觉醒的人为什么要求“
痛苦的权利”?
大凡熟悉人性并且有着
丰富阅历者都知道,幸福通
常不会一蹴而就,而是取决
于个体的主观感受,不是简
单流转的资源。与此同时,
痛苦也不是全无是处,就像
前面提到的流逝感,除了增
进个体对时间的感知,它还
会拓展生命的深度与广度,
甚至给人带来某种存在感。
而这一切正是等待的意义。
有些痛苦摧毁人,有些痛苦
拯救人。回想在过往忧郁堆
积的日子里,我正是通过自
制的具有忧郁气质的诗歌短
片将自己治愈的。
白雾茫茫,人世莽莽,
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我该
庆幸自己的内心仍有神明。
这神明是天空,是大地,是
时间,是知己,是那个既爱
自由又爱责任的忧郁赤诚的
自我。慢慢地走啊,安静地
看。这些年的徒劳为我换来
导语
《新周刊》2010年度图书奖、第六届国家图书馆文津图书奖得主熊培云致敬自由之作,十周年纪念版重磅呈现!
这是一部让年轻人成为自己的启蒙书,也是一份风靡大学校园的时代备忘录。无论现实有着怎样的千疮百孔,愿诗意与友爱继续常驻心田。无论是青春年少还是白发苍苍,无论是久居故土还是远渡重洋,真正的自由,永远在高处。
2011年新浪中国好书榜十大好书,2011年南国书香节最具现实主义精神图书奖!
入选国内多所高校课外推荐阅读书目和开学季推荐阅读!
全书增订八万字,积聚作者十年来重新认识自由、人生之意义、自我凝视的深度思考!
后记
人是深情的芦苇
最近,小区里的石榴终
于开花了。前年冬天,由于
气温突然降至零下二十摄氏
度,很多石榴被活活冻死。
两年后的今天,路过这些有
幸熬过严冬、死里逃生的精
灵,我是多想拥抱它们!
而就在几天前的一个晚
上,我下楼散步,遇到一位
经常在院子里喂野猫的老人
。据她回忆,前年小区里有
近一半的猫被冻死了。
“我亲自埋过几只,再加
上偶尔还有野狗成群结队在
半夜钻进小区,也咬死过一
些猫。有小卖部的摄像头拍
到了。”说完,这位老人又
补充道——“现在不用节育
了……”她指的是前几年网
上有关野猫泛滥、破坏生态
平衡的声讨。
唉,我在心底不由得叹
息一声。这世间的很多残酷
,常常是不动声色地在所谓
细水长流的生活里上演。难
怪有一天我提着袋猫粮一路
上只遇到一只猫。看着它孤
单落魄的样子,我一边为它
投喂粮食一边背诵起苏东坡
的“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
孤鸿影”。当然,想到这世
上有东西需要自己的照料,
那一刻我同样是感到幸福的
。关于这一点,奥斯卡获奖
短片《宵禁》(Curfew)
有近乎完美的解释。
又或许有一天,就像葡
萄牙诗人费尔南多·佩索阿
所感叹的——我发现自己并
不存在。然而,无论时间的
河流冲走什么,还剩下什么
,我都要感谢生活中偶尔出
现的惊喜以及被需要。我们
不辞辛苦争取到的种种自由
,常常也是在被需要的时候
才会变得格外有意义。而人
之所以痛苦,又何尝不是因
为那些无法安放的热情呢?
像过去一样,静悄悄地
,每天我都在记录自己的思
考。不同的是,站在帕斯卡
的河边,我看到人不只是一
根会思考的芦苇,更是一根
深情的芦苇。而且,不是我
思考故我在,而是我深情故
我在。差不多也是这个原因
,借本次增订《自由在高处
》之机缘,我特别收录了一
些比较感性的文字。
几年前旅英,我在朋友
圈里写了近二十万字的随想
录,仅自己可见,一条淹没
一条。虽然书名早都想好了
,却没时间去整理。以后大
概也没时间整理了吧。由此
忍不住想,我们络绎不绝地
来到这个世界上,最后又都
带着多少鲜为人知的心事离
开。
然而我并不为此感到悲
伤或沮丧。一个人若是只为
或只因别人知道而存在,那
么他就不算真正存在。正如
地球上的人类之存在并不仰
仗于遥远的外星生物是否知
道。
不过在本书付梓之际,
我还是要特别感谢岳麓书社
和曹煜编辑所做的努力,是
他们最终促成了本书十周年
纪念版之问世。没有谁可以
预料将来。我只能说十年了
,过去的有些事情可以看得
更清楚一些。
卡夫卡说过人不是从下
往上生长,而是从里向外生
长。相信对于作家与艺术家
尤其如此。这些人或许比其
他人在精神上更能深切而且
强烈地感受到人世的艰辛。
一个理想状态是,借着那些
可被感知与描述的痛苦,他
们获得超越,继而能够忍受
更大的痛苦。而这也正是陀
思妥耶夫斯基所谓“我怕我
配不上自己所受的苦难”之
深意。
我固然希望能够像陀氏
一样对得起自己所遭受的苦
难。夜深人静,回想过往的
蹉跎岁月,我同样希望在年
富力强的时候,以此忧郁赤
诚的灵魂,能够配得上自己
已经拥有的自由。
作者谨识
2022年6月10日
精彩页
梭罗的树林
几年前,我在《美国化与法国病》一文中谈到美国化背景下的“法国病”,现在有必要谈谈“美国病”了。和世界上许多国家一样,中国同样受到了美国文化的影响。影响有好的,也有坏的。好的是价值,坏的则是病。病有很多种,在这里我只谈“物欲症”。
与此论题相关的是,《新周刊》杂志曾经做过一个有关成功的专题,指出现代社会有三粒毒药:性自由、消费主义和成功学。在我看来,这里的三粒毒药实际上是两粒。如果将成功学与消费主义合二为一,就是流行性物欲症。人们通常会为两件事忙碌,一为性欲,二为物欲。性欲不用学,物欲却是不断模仿出来的。两者的相同点是,凡事走到了极端,都难免成为毒药,或精尽而亡,或物极必反。
美国人不太认同欧洲人的闲适生活,他们放弃了时间而选择金钱,美国追求的是“麦当劳”而不是“麦当闲”,正如中国人因为勤劳的禀赋常常忘记最真实的生活。美国人自我嘲讽:在中世纪,世人的精神支柱是高耸入云的哥特式大教堂,而在当今的美国文化里,唯一能和哥特式大教堂比肩的,便是超级购物中心。像是得了“精神上的艾滋病”,面对琳琅满目的商品,人们在意志力方面纷纷丢盔卸甲,丧失了免疫力。
物欲症对美国社会的损害是显而易见的。哪儿都不像哪儿,当公民转变成了消费者,大家想到的是“独自打保龄”,而将公民责任扔到了一边。与此同时,贫富分化使阶层重新出现,伴随着社会的两极分化,低三下四、卑躬屈膝的经典姿势偷偷摸摸地回来了。
擅长谋生,却不会享受生活。自从变成物质人类以后,睡觉和做爱都得先吃药片才行。未来好像也被偷走了。在美国,每个孩子一年收看近四万条电视广告,平均每天一百多条。商人的目的就是给孩子打上烙印,消费儿童。美国的教育专家因此抱怨孩子们被当成了可以收割的商品作物。
最关键的是,物欲症偷走了人们的时间。人类学家英格力希·鲁克说:“从表面上来看,一个三岁的孩子似乎与我们的文化没什么联系,但当这个孩子回过头对他的妹妹说:‘别烦我,忙着呢。’这就值得我们深思了。”起早贪黑,仿佛大家每天都很忙,就像《爱丽斯梦游仙境》里的小兔子一样不停地看表,不停地嘀咕:“没时间说你好,没时间说再见,我来不及了,我来不及了,我来不及了。”物欲症带来的是“时间荒”,人们因为物欲而丢失了原本属于自己的时间。就这样人为物所奴役,人为物所谋杀。
速度,永远是速度。《旧金山纪事报》曾经嘲笑美国是个朝着微波炉大吼大叫,仍然嫌它速度太慢的民族。不断地更新换代同样让人们患上了“喜新厌旧症”,“旧的不去,新的不来”感染了社会上每一个人。正因为此,有人满怀乡愁——如何回到原来的价值观,长久地住在同一套房子里,长久地保存重要的东西,并且彼此忠诚,这已经是稀有的生活。
高速度的改造并没有给人们带来全然舒适的生活。全球性的交通拥堵早已经让人心烦意乱。有篇南美的小说是这样写的:堵车让交通陷入瘫痪状态,由于短期内毫无改变的迹象,司机们纷纷放弃了汽车,徒步到邻近的村落寻找食物。最后,他们不得已在道路两旁种起了庄稼。在车龙动弹之前,有人怀上了孩子,接着孩子呱呱落地……
古罗马哲学家塞涅卡说:“茅草屋顶下住着自由的人;大理石和黄金下栖息着奴隶。”如果不明白物欲症对一个社会的损害,我们就很难理解为什么当年特里莎修女路过美国时,会感慨那是她一生所到过的“最贫困的地方”。
“半盘西化”的中国,正在感染“美国病”,而且有过之而无不及。物欲横流的社会,恐惧几乎成了贪婪的同义词。当美国人开始自省贪婪已经感染了整个社会的时候,我们同样看到,在欲望高涨的年代,糟糕的并不只是贪婪,还有害怕。害怕在别人眼里显得不成功,害怕自己赶不上邻居。早已经衣食无忧的人们,总在为自己不如他人富有而悲叹不已。浮躁的年代,已经消耗了大量树木与纸浆的成功学,早已经失去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昂扬与纯朴,成为一种祸害。如《新周刊》所说,按照现在的成功学逻辑,如果你没有“豪宅、名车、年入百万”,如果你没有成为他人艳羡的成功人士,那么你就犯了“不成功罪”。
P57-59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18:34:57